直肠癌是如何引起的
直肠癌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分为相对危险与绝对危险两类。
1.饮食因素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
饮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占第2位,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它仅占第8位。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从低脂肪饮食区至高脂饮食区的移民研究发现其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原来国家相比明显增高了。从日本移民至夏威夷的移民患结肠癌的死亡明显增加,从波兰移民至澳大利亚的移民也呈现这种病死率的增高。许多对照病例的研究均支持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但其他流行病学资料并不证实这种相关性,尤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美国犹他州结肠癌的发病率比美国平均发病率低得多,而按人口每人的脂肪的消耗量则是相同的。流行病学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是因为没有考虑那些对抗结肠癌发生的保护性饮食因素。从北欧的一个研究发现丹麦人的结肠癌发病率明显比芬兰人高,虽然脂肪摄入是相同的,但芬兰人摄入纤维素量比丹麦人高,从而表明纤维素可能具有调节脂肪的致癌作用。最近,Willett等再次证实结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的消耗量呈正相关。此外,最近的一个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脂肪摄入与各种癌肿的关系中发现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等6种癌肿的发生有肯定的关系。
大多数流行病资料表明结肠癌与总的脂肪消耗量相关而不是与特殊的食物脂肪有关。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阐述脂肪类型与结肠癌关系的;一些研究认为与动物脂肪相关,另一些研究支持植物脂肪作用最大。在二甲肼(DMH)诱发的实验性结肠癌中,高浓度植物油和多不饱和脂肪膳食的动物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反之,高度多不饱和鱼油和单不饱和橄榄油则在动物的化学性诱导的?岢Π┲腥床⑽拊銮孔饔谩eddy等(1991)报道在一组化学性诱发的结肠癌实验中发现,脂肪类型、脂肪消耗量以及消耗脂肪所处的时间均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作用。有两个报道表明单不饱和脂肪对结肠癌则起保护作用。Anti等(1992)报道一个双盲对照研究的结肠腺瘤病员对补充12周鱼油进行活检。在补充鱼油2周内结肠隐窝的上端部分增生速度减慢。这种减慢被认为是抑制腺瘤的形成。
食物脂肪在结肠中促发癌肿的生化机制尚未肯定,推测有几个机制:①食物脂肪引起胆汁中类固醇的增高,而后者对结肠上皮有损害作用,并可引起结肠上皮的过度增生;②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促进致癌作用;③某些脂肪酸通过结合细胞膜、引起细胞膜流度的改变和对致癌物质反应的变化而促进其致癌作用;④亚油酸过多可增加某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后者则起促癌剂的作用,刺激细胞增生;⑤食物脂肪决定肠道细菌的性质,而肠道细菌在致癌原的代谢中具有重要地位;⑥脂肪的致癌作用并不在于其化学成分的特殊,而与其热卡密度相关。因为脂肪的热卡密度最高,故其致癌性最强。
现在还不知道食物脂肪应限制到什么水平能达到减少其对结肠的致癌作用,在美国和某些西欧国家饮食中平均脂肪含量约占总热量的40%,这与第三世界国家饮食中脂肪仅占总热量的10%~25%形成鲜明对照,动物的研究显示当食物脂肪从总热量的10%增至40%时,有诱发结肠肿瘤的剂量效应。
饮食中另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的因素是纤维素。Burkitt和Trowell首先提出非洲黑人饮食中含纤维素较高,因而大肠癌的病死率较白人低,而白人摄入纤维素极少。但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可能由于食物纤维素并非一种特殊的化学性实体,而是一个多种多样的复合物,其惟一的共同点是来自于植物并对人的消化酶的作用具有抵抗力。不同的纤维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化学特性,并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结肠的环境和结肠黏膜。有些食物纤维素如麸糠通过结肠并无变化。另一些纤维素如果胶几乎完全被结肠内细菌所粉碎,且大部分变为短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调节结肠pH,并被结肠细胞用作主要能量来源。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只是从总体来分析含纤维素食物与结肠癌的关系,并不研究特殊的纤维素。但有些研究中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与特殊的纤维素或特殊的含纤维食物相关,Kunes等发现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茎甘蓝、花椰菜、卷心菜、汤菜对结肠癌具有防护性抵抗作用。但无法知道其保护作用是由于这些蔬菜中的纤维素还是由于所含化学预防物质如萝卜硫素,它能刺激酶来中和自由基,动物模型中显示特殊的食物纤维素麸糠和植物纤维素具有保护抵抗致癌原引起的结肠癌,但果胶则不能。但某些纤维素则能引起结肠黏膜的变化,表示具促进致癌过程。在实验性诱发的结肠癌中,食用小麦麸糠、果胶可增加DNA合成、黏膜团块和细胞移行、但燕麦麸糠则不能起这些变化。必须强调这些效应可能不一致,并可能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有关。考虑到食物纤维素由不同的生理化学组成,看来如果确有保护作用的话,可能对某些纤维素特异。
纤维素对防护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但有下列几种可能性:①结肠中传递时间缩短,从而使肠腔内致癌原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缩短;②纤维素与肠腔内的致癌原结合和稀释,从而中和了其有害作用;③代谢胆汁酸的结肠菌种改变;④食物纤维素在结肠内代谢为短链脂肪酸后使结肠内pH降低。pH的下降引起可能有害的游离脂肪酸和胆汁酸去离子化。最近Cummings报道12个国家中20个人群结肠癌的发生率与粪便量呈负相关,并指出当纤维素摄入>18g/d使粪便量>150g/d时,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动物研究和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热卡摄入过多和肥胖可增加各种器官癌的发生率。Tanaenbaum的早期和最近的研究都证明限制热卡摄入和降低体重可抑制化学性诱发的肿瘤包括结肠癌。国际流行病学关系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增加热卡消耗和增加体重都提高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美国癌肿学会的研究发现体重指数与结肠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中也看到有这一现象。但也有流行病学研究未发现体重与结肠癌之间有关系。在最近举行的“癌肿发生中热卡和能量消耗”的研讨会中得出结论:“营养过度直接与癌肿的高危险性有关”。但必须注意到热卡摄入、能量消耗、体重和内分泌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使热卡摄入确实增加癌肿发生,尚需判断其主要因素究竟是热卡、代谢率或体重的直接作用或综合作用。
根据上述情况,最近几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推荐一些预防癌肿的饮食要求,下列是美国癌肿学会(ACS)国立癌肿研究所(NCI)推荐的方案:①减少脂肪摄入至总热卡的30%以下。②增加纤维素摄入至20~30g/d,最高达35g/d。③包括各种蔬菜和水果。④防止肥胖。⑤适度饮酒。⑥尽量少吃腌和烟熏的食品。
NCI的食谱中脂肪减至总热卡的30%可能太少,如减少至总热卡的20%~25%可能更为恰当。
(2)维生素和矿物质:
结肠癌的发生率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流行病学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上,除了脂肪、纤维素和热卡外,还开始研究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抗氧化物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学者们着重观察微营养素和VitA、C、E值低时结肠癌是否增多。
Vit A和前Vit A物质诸如β-胡萝卜素已被广泛研究与癌肿的关系。已发现某些维A酸(维甲酸)有助于预防皮肤、肺和膀胱癌。它们也用于治疗白血病、骨髓发育不全综合征与前骨髓细胞白血病。动物实验提示Vit A在预防结肠癌中的地位,但人的研究就没有说服力。所以仍然不知Vit A对结肠癌可能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Vit C的研究结果则是矛盾的,有些研究显示Vit C缺乏的动物肿瘤增多,但另一些结果则相反,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Vit C摄入低的人群中尤其是直肠癌的危险性是增加的,但其他研究则未能显示出这种影响。
在有些研究中血清低Vit E值伴结肠癌危险性增高。血清Vit E值的纵向研究也显示在某些癌肿病员中值较低的倾向。然而Vit E真正在结肠癌中的地位仍不知。
钙是一种降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矿物质。设想这种局部作用可能有助于减低结肠的危险性,尤其在高危人群中。流行病学研究亦认为增加钙的摄入具有保护作用。在实验动物化学性诱发结肠癌的干预研究中也明显地显示补充钙的摄入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流行病学资料还显示在低硒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是高的,临床上结直肠癌患者的血硒值明显低于正常。在化学性诱发结肠癌的动物实验中,同样显示了低硒饮食的癌肿发生率是高的,而额外补充硒则有助于防止结肠癌的发生,虽然补充硒为何能防止结肠癌的发生,其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硒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2.遗传因素
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tal cancer,HNPCC),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除这两类病员外,就都称为散发性病例。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95%的外显率,其子女有50%得病的几率,此病如不治疗,最终必将癌变。在40%~70%的患者中可测到APC基因的突变,但结直肠癌中仅占1%左右。
HNPCC最初称为癌家族综合征(CFS),最近称为Lynch综合征Ⅰ型和Ⅱ型。Lynch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多发性结肠息肉。但Lynch综合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它占整个结直肠癌的6%左右,与FAP不同的是它并无预兆的表型征象或生物标记可帮助临床医师识别病例或家庭。因此诊断Lynch综合征的惟一关键是家族史。Lynch综合征Ⅰ型的特点是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并好发于右侧结肠(可达70%),较多同时或异时性多原发结肠癌。Lynch综合征Ⅱ型即除LynchⅠ型特点外,常见有子宫内膜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Ⅱ型的家族中有其他恶性肿瘤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和胰腺癌。
至于所谓散发性结直肠癌,现在也发现其家族性危险性增加,在结肠癌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得这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2~3倍,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亲属也具有同患大肠癌的危险性。结肠镜检的资料显示结肠癌病员的第一代亲属具有2倍得腺瘤性息肉的危险性。如果结肠癌患者作出诊断时年龄<55岁或具有多发性肿瘤,则其家族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就增加,甚至好几代都患结肠癌。
从这些亲属的研究显示家族危险性的增高是由于轻度至中度的遗传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存在于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患者。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调节这种易感性。
3.结肠炎性疾病
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病期达10年者,危险性开始增加,病变局限于左侧结肠者危险性增加,溃疡性直肠炎和溃疡性直乙结肠炎的患者癌变危险性增高。因此从总体而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比无结肠炎者高10~25倍,但最近的一个大组报道25年累积危险性仅9%。而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溃疡性结肠炎者仅1%。溃疡性结肠炎在北美和西欧发病较高,我国相对较少,故在结直肠癌中,溃疡性结肠炎?┍渌抡吒偌?
Crohn病是另一个可发生恶变的肠道炎性疾病。据估计其发生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4~20倍。Crohn病恶变的分布小肠占25%,结直肠占70%,5%分布在胃肠道其他部位。虽然在Crohn病中癌肿发生于胃肠道肉眼上呈现正常的机会(33%)比溃疡性结肠炎(4%)高,但大多数癌肿发生在炎性肠段,尤其是狭窄和长期瘘管处。转流的小肠和旷置的?嶂背Χ际且追⑸┑摹K蚁衷谧魇质跻驯环掀收馕O找呀虾奔敉獾闹背Σ卸擞惺比粤糁贸な奔洌蚨怯形O盏摹?
血吸虫性结肠炎也是一个癌变较高的疾病,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浙江省的嘉善和海宁既是吸虫病流行区,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国农村之首,其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4,较其他省市高4~9倍。从各家报道的临床资料来看,周锡庚等报道1754例结直肠癌中合并血吸虫病者266例,占15.17%。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报道112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伴血吸虫病者占18.1%。杭州肿瘤医院报告507结直肠癌中有27.4%伴血吸虫病。在浙江嘉兴第一医院报道的314例结直肠癌中,高达96.1%伴有血吸虫病。上述资料充分反映了结直肠血吸虫病与癌肿的密切关系。由于血吸虫卵长期沉积于结?背︷つぁ⒙匝字ⅰ⒎锤蠢Q裥纬珊托薷础5贾吗つさ娜庋孔橹纬桑讨⑸┍洹4诱憬涡说谝灰皆涸?3678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有241例(6.55%)伴结直肠血吸虫性肉芽,而其中62.7%并发腺癌,可有力地说明血吸虫病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5%。腺瘤的这种分类主要根据绒毛成分的比例,因为腺瘤上皮结构在形态学上并非均匀,当绒毛成分占0%~25%时,称为管状腺瘤,25%~75%时为管状绒毛状腺瘤,75%~100%绒毛时才称绒毛状腺瘤。腺瘤从肉眼上又可分为有蒂、广基和扁平3种。并非所有腺瘤都呈息肉样,有些仅在黏膜面上有轻微隆起,称为扁平的息肉。较大的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更易发生高度间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结直腺瘤的高发地区与结直肠癌的高发区是一致的。在大组息肉切除的病理检查中可看到高度间变与局灶性侵袭性癌的频发性,这可以解释在癌肿切除标本中常发现其邻近存在着良性腺瘤,这一情况表现在具有遗传倾向的结肠癌病例中,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症结肠癌(FNPCC)综合征。Gilbertson报道一组回顾性研究,在25年中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作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并摘除所见腺瘤,结果使直乙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预计减少85%。最近Selby等也证明在以往10年中曾作过乙状结肠镜检筛查者其远端肠癌的发生率降低3倍,根据NPS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凡进入结肠镜监测计划者其结肠癌发生率与相应年龄的一般人群相比降低75%以上。这些资料均提示阻断腺瘤生长可防止结肠癌,同时也是对“腺瘤-癌肿”序列的支持。当?灰灿腥衔┲椎姆⑸窃⒌模布匆豢季褪前?(de novo)。因为有一些很小的非息肉样侵袭性腺癌,其邻近并无腺瘤,对这些现象谁也无法否认,究竟2种情况都可能存在,或是即使最微小的腺瘤也可能发现有恶变,这是争论的焦点。但从最近的分子基因发现也支持“腺瘤-癌肿”序列,对这一见解的最终证据和标准是在进展性结肠癌的散发性腺瘤中有基因克隆的标志物。
5.个人高危因素
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病员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显然比正常人高,据St Marks医院报道在3381例结直肠癌进行切除手术的病员中,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5%,在随访25年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5%:如切除手术时同时作腺瘤摘除者,则其发生率为10%,虽然绝大部分异时性结直肠癌发生在切除术后10年内,但有报道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4%,且67%发生在初次切除手术后11年以上。从而表明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似乎是终生的。
在女性病员曾患乳房癌、卵巢癌或子宫颈癌者中,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上述病史者。据美国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肿瘤登记资料分析,乳房癌患者的结直肠癌危险性分别为1.2和1.1,而且以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与诊断乳房癌时的年龄相关,<45岁者的危险性更高。此外随访时间的长短也有关,10年后发生直肠癌的危险性为1.66,15年后为2.05。卵巢癌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相对危险性以接受放疗的病员为明显,尤其接受放疗后5年以上的患者;在未作过放疗的病员中以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仅限于结肠,而且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只限于术后最初2年内,5年后的危险也就消失。子宫癌患者与卵巢癌患者具有同样发生结肠癌相对危险性,结肠癌的危险性比直肠癌更高,并随时间而增高,尤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病员,因为根据不同地区和移民人群的资料认为子宫癌、乳房癌和结肠癌可能具有相同的发病因素。
射线与癌肿发生间的因果关系最早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存活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虽然早期资料并未显示出任何关系,但长期随访结果表现结直肠癌的病死率明显增高。1957年Slaughter报道了第一组放疗后发生黏膜癌的病例,包括2例结肠癌和1例肛管癌。此后有许多这种因果关系的病例报道和动物实验研究。病例研究表明宫颈癌放疗过的女性以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是增高的。当然,这种放射引起的真正危险性很难肯定,因为患妇科癌肿的女性患第2种癌的危险性是增高的。然而放射过的卵巢患者比未放射的患者5年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确实增高。同样良性疾病接受放疗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也是增高的。因此,从放疗后5年开始应严密监测结直肠癌的发生。
肠癌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肠癌是现在比较多见的肠道肿瘤疾病,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据专家介绍,在患上肠癌之后,如果不尽早的有效治疗的话,到后期治疗的难度会慢慢变大,以致长期难以治愈而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这可实在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肠癌的危害是什么?
1、肠道的分泌物会不断的增加是肠癌的危害之一。在临床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肠道粘膜受刺激引起的。有少量的黏液分泌物会随大便排出,大便表面有条状黏液。当肿瘤继续发展,对直肠粘膜刺激更大,病人感到直肠内有轻度不适,或经常有一种虚无的便意感。直肠癌晚期癌瘤表面溃烂时,大便则更加稀薄,可如水样而混有粘液和血液。
2、在肠癌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肠癌患者的全身会表现出来极大的不适。直肠癌晚期癌肿进一步扩大时会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使患者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直肠癌晚期侵及骶前神经丛,会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症状直肠癌晚期转移至肝脏时,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症状。
3、肠癌是病发于肠道上的一种肿瘤疾病,所以,在临床上,肠癌的危害可能还包括有:肛门指检时可触及肿块,直肠癌晚期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由于直肠癌晚期癌肿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现象,当肠腔完全阻塞后,则出现便秘、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转移至肝脏时,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
肠癌是癌症疾病中发病率很高的一种,而且肠癌的危害又这么大,所以,当出现肠癌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比较好是及早的去正规医院检查,然后根据实际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并在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做好护理,这样才能彻底远离肠癌。
直肠瘤是怎么引起的
直肠瘤又叫做直肠癌,直肠癌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饮食不当。吃太多的酸性食物所致的,直肠癌是会出现腹痛,食欲不振,精神异常等等现象,直肠癌是一种肿瘤疾病,所以也没有能够治愈的方法,一般时候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可以缓解症状,中西结合治疗副作用会比较好,在平日的饮食一定要多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坚硬的东西,饮食最好是以清淡,流质的食物为主,多喝水
直肠瘤是常见的直肠肿瘤,很多时候因为患者肠出血而引发便血,但是因为患者对本病的了解不多常常会以为是痔疮而耽误了治疗。建议患者发现身体不适时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对于直肠瘤的治疗,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采用手术治疗,除此之外还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吃清淡促进消化的食物。同时在治疗期间还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直肠癌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在直肠癌患者家庭中,有很多都有癌肿的家族史,也有不少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史;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之一。
不管是哪一种疾病,都或多或少会有遗传的因素存在,在临床中,直肠癌遗传性也非常显著的。当家中成员有患过直肠癌的患者,那么其后代发生直肠癌的可能性相比普通人群而言,要高出很多。基因的突变,使患者体内对疾病有一种易感性,从而促使细胞迅速生长,从而发展成癌。
2、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肠癌高发地区,饮食结构改变,则发病率随之增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减少,又使粪便通过肠道速度减慢,使这些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导致癌变机会增多。
在平时的饮食当中,假如大家摄入了过多的高脂肪、高肉食和低纤维素类的食品,它们是和直肠癌的发生息息相关。高脂肪类的食物,不仅能够增加胆汁的分泌,还能够促进厌氧菌的生长,从而能够形成不饱和的胆固醇。进而进一步诱发了致癌物质和辅癌物质,对直肠癌有着直接的影响。
3、腺瘤癌变
瘤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家族性发性腺瘤,被视为癌前病变,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在20岁以前发生癌变者。
4、直肠息肉
据专家介绍,直肠癌的产生与直肠息肉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一般认为,直肠息肉是直肠癌的前期病变,尤其是家族性的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中,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显著的。
老人是否能做直肠癌手术
人上了年纪,身体素质慢慢下降,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在下降,就会患上很多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的还会发展为癌症,不但给身体带来痛苦,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起居,甚至是生命健康,比如直肠癌,那什么是直肠癌呢?平时怎样才能预防直肠癌呢?直肠癌是指位于齿状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
外痔的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1.本病一般与内痔相鉴别,内痔表面由粘膜覆盖,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3处,常有便血及脱垂史。
2.与直肠癌鉴别。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
上厕所大便有血是怎么回事 直肠癌
上厕所时肛门流血可能是由于直肠癌引起的。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
症状:血色鲜红或暗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现脓血便并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直肠炎和直肠癌有哪些区别
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朋友都不太清楚直肠炎和直肠癌有哪些区别,专家指出,其实直肠炎和直肠癌单是从症状上时很难区别的,因为直肠炎和直肠癌都可能引起直肠的溃疡,就都会有便血的症状。
直肠炎和直肠癌有哪些区别:
(1)直肠炎是良性疾病,直肠癌症是恶性疾病,临床表现都可出现腹痛,便血等,但是直肠癌还会出现消瘦,肠梗阻,甚至全身其它地方转移的症状。
(2)直肠炎是慢性炎症,预后好。直肠癌是恶性病变,预后差。治疗直肠炎症以抗炎为主,直肠癌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辅以放化疗,预后也不一样。
(3)急性直肠炎久治不愈,将转化为慢性直肠炎,引起直肠粘膜充血水肿→直肠粘膜糜烂→重度糜烂→直肠穿孔,最终将导致直肠癌。
(4)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门直肠癌的要素。如慢性细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憩室炎等,使得粘膜发生肉芽肿、炎性变和假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其中血吸虫患者的大肠粘膜长期受沉积虫卵刺激,产生坏死、脱落,甚至形成溃疡,然后在上皮再生和增生的基础上发生息肉,从而导致癌变。此外,痔疮、肛瘘、肛裂、化脓性汗腺炎、毛囊炎等长期刺激肛门皮肤,也可引起癌变。
以上是些直肠炎和直肠癌的区别,相信您对直肠炎和直肠癌的区别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广大患者要分清直肠炎和直肠癌区别,放松心情,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导致不良后果。
大便出鲜血是直肠癌吗
大便出鲜血不一定是直肠癌。
直肠癌是导致大便出鲜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并不代表大便出鲜血就一定是直肠癌,除了直肠癌以外,还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大便出鲜血,比如痔疮、肛裂等,所以大便出鲜血不一定是直肠癌。
直肠癌是怎么引起的
直肠癌由以下原因引起:
1.由直肠慢性炎症引起,而且病程愈长,发生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
2.直肠腺瘤癌变。
3.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取过量,而纤维素摄取量低的饮食结构。
4.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