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通常发生于下肢,本病在全世界年发病率较高。传统观点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来源于小腿部的深静脉,并逐渐向近心方向延伸,其症状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

(一)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是血栓局限于屈肌静脉窦内。通常小腿肌肉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主要依靠小腿肌肉的“泵”的作用,在小腿肌肉活动明显减少时,血液流速变慢,肌肉静脉窦血液淤滞,易成血栓。另外,小腿直接钝性外伤也是造成本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不影响小腿血液回流,所以临床表现较隐匿,往往被忽视。病人只是感觉小腿后肌群有饱胀感,小腿肌群中可有深压痛,Homan征阳性。病情进展,可累及小腿主干静脉。

(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指小腿部位深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包括胭静脉、胫静脉和腓静脉。其中部分是由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蔓延而致,一部分突然发病。

临床特点是:突然小腿如物敲击,出现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患肢足部不能着地平踏。踝部明显肿胀,踝周正常凹陷消失。若胭静脉血栓形成,则小腿肿胀明显,胭窝可有压痛。胫、腓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仅局限于踝关节周围,Homan征阳性,Neuhof征阳性。

以上两型统称为下肢DVT的周围型。

(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髂总静脉、髂外和髂内静脉及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总称。血栓起源于髂、股静脉,因髂、股静脉为下肢静脉血流惟一的主干通络,所以此类发病急,症状重,患者多表现为先有腹股沟以下迅速胀痛和下肢广泛性疼痛,随后于腹股沟以下迅速出现广泛性粗肿,浅静脉怒张,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升高。

患肢肤色稍暗红,皮温略高,股三角区沿股静脉走行区明显压痛,股内侧可触及长条状肿物,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压痛,Homan征、Neuhof征均阳性。

(四)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

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五)股青肿(又称股蓝肿、蓝色静脉炎)

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下肢呈现高度水肿。由于静脉回流严重障碍,淤血严重,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呈紫绀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成为下肢DVT的紧急状态,全身反应大,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

(六)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浮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发生持续性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小静脉扩张呈网状,称为疼痛性股白肿。

股青肿和股白肿较少见,是下肢DVT的特殊类型,也是紧急状况,需要紧急手术取栓或快速大剂量溶栓治疗,方能挽救患肢。

(七)腋、锁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下肢较大的创伤、恶性肿瘤原发性高凝状态,还与遗传因素、肥胖、某些药物或妊娠产后相关系。本病还容易并发血栓后综合征,临床对此病非常重视。

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静脉血栓以及血栓脱落后导致的的肺栓塞是西方国家致死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一类常见病。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在增加。但因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很容易漏诊、误诊,并因而失去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其中,致死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急性心梗,死亡率极高。但如果能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就可以阻止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制动、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 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均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术后、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因此,处于以上几种状况的人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特别注意预防血栓的发生。西安唐都医院介入科郭卫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多发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这和左髂总静脉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图示下肢静脉解剖)

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仅表现为膝以下小腿肿痛;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肿痛往往先从大腿开始自上而下延伸;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整条腿肿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周围型和中央型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往往可以发展成混合型。当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压迫并影响到与深静脉伴行的动脉血流时,下肢还会并发因缺血导致的坏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图示下肢肿)

下肢肿胀:我们常可根据肿胀平面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

?静脉----小腿以下;股浅静脉--膝以下;股静脉----大腿中部以下;

髂总静脉?臀部以下;下腔静脉--双下肢以下

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

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遗传性与获得性易患因素:

1、 年龄与性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尸检资料证实,儿童患病率约为3%,60岁以上者可达20%,50-65岁年龄组最多见,90%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50岁以上。20-39岁年龄组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10倍。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值为1.24。

2、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在我国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是静脉瓣和静脉窦,特别是深静脉,如腓静脉、?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盆腔静脉等。血栓部位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腓静脉、股静脉和盆腔静脉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46%、67%和77%,大部分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症栓子来自近端血栓,但通常血栓是起源于腓静脉并在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前逐步发展至近端静脉。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有关,如用力大便,长期卧床后突然活动等。活动期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比较松软,易于脱落,脱落的血栓迅速通过大静脉、右心到达肺动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也有沿中心静脉导管形成血栓达右心房、室,直接延伸到肺动脉引起堵塞。约10-20%的病例,其栓子来源于上腔静脉区域,70-90%的病例栓子来源于下腔静脉血流区域。

3、 心肺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肺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易患因素之一,25-50%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有基础心肺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拌心房颤动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有下肢瘫痪)分别是12%、5-35%和30-60%。

4、 创伤:尸检发现胫骨骨折45-60%、髋骨骨折50-75%、脊髓损伤50-100%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患者约15%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骨盆骨折25%、脊柱骨折14%的患者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大面积烧伤和软组织创伤也可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影响了肺血管内皮凝血-纤溶过程有关。

5、 肿瘤;肺血栓栓塞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认识。今期研究表明,10%所谓特发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随后发生恶性肿瘤。根据尸检资料,胰腺癌患者35%、肺癌20%、泌尿道癌19%、结肠癌15%、胃癌16%、乳腺癌15%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6、 制动: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当的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姿势不活动,包括长途乘车、乘飞机、手术后等,肢体活动减少,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液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卧床时间相关。有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中为47.1%,疝修补术后5%,腹部大手术后15-30%。大约3/4的术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出院前,1/4发生于出院后。

7、 妊娠和避孕药:孕妇血栓栓塞的发病率比同龄未孕妇女多7倍,易发生于妊娠的头3个月和围产期,75%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前,66%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于分娩后。服避孕药的妇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最新研究结果强有力提示: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至每年1/10 000-2/10 00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使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三倍。

8、 遗传因素:对小于40岁出现原因不明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以及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和肺血栓栓塞症及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应认真考虑先天性易患因素的可能性。已被确定的最常见的基因缺陷是:对激活的蛋白C不敏感(90%的病例中由于Ⅴ因子突变所致)、因子Ⅱ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

9、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10.解剖结构: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影响左下肢静脉回流,易在受压处或其远侧发生血栓形成。有些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腔静脉分叉处异常,呈局限性纤维素带。

11、化学性损伤:静脉输液中含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有机碘溶液等可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内皮。

12、机械性损伤:反复静脉穿刺、注射针或塑料输液导管留置在静脉腔内等均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表现

APS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APS患者可出现某种表现,但并不一定出现APS的全部表现,如部分反复流产的妇女,临床上可无动、静脉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APS血管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或多个血管受累

APS血管性血栓形成有以下特点:①所有大、中、小及微动、静脉均可出现血栓;②血栓可单一部位发生,也可多处同时发生;③反复血栓形成是APS的特征,血栓形成常呈间歇发作(sporadic),难以预测;④在绝大多数APS患者中,仅有部分动脉血栓或者静脉血栓,提示影响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能不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栓复发时仍为静脉血栓,而动脉血栓复发时仍是动脉血栓,且常发生在同一部位;⑤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病理研究显示血管病变是血栓,而没有炎症现象,与血管炎明显不同。这一点对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都很重要;⑥部分病例受累血管可有内膜显著增生和管腔严重狭窄,称之为“APS血管病(APSvaseulopa-thy)”。

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动脉血栓的最常见表现。APS的静脉血栓形成以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主,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最常见。某些患者同时或短期内(数日至数周)进行性出现多部位(3个或3个以上)血栓形成,常受累及脑、肾、肝或心等重要器官,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称之为灾难性血管闭塞,即恶性APS(catastrophican-tiphospholipidsyndrome,CAPS)。

2.自发性流产或死胎习惯性流产或胎死宫内是APS的主要特征之一。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以妊娠第4~9个月最多。高滴度IgG型(尤其是IgG2亚型)APL抗体对妊娠的危险性极大。有报道高滴度IgG型APL抗体的SLE患者流产率达81%。在自发性流产患者中,APL抗体阳性率为10%~30%。胎死宫内或流产的危险性随着APL抗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死胎或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胎盘滋养层变薄,绒毛血管明显减少,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和胎盘梗死,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生长发育迟缓。[1]

3.血细胞减少APS血液学表现包括血小板减少、Coombs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Fisher-Evans综合征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得了深静脉血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深静脉血栓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预防深静脉血栓更重要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现在主要介绍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

本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④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3>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股静脉血栓形成

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phlegmasiaceruleadolens),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鉴别诊断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血象、凝血四项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相关推荐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 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 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

老年静脉血栓症的症状

1.浅静脉血栓症 多为血栓性静脉炎炎症性质强多见于四肢,常累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大多数可以找到病因少数病因不明。静脉注射盐水氯化钙碘造影剂高渗葡萄糖及其他药物均可于注射部位产生血栓外伤感染静脉曲张、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之静脉内导线均可造成静脉血栓症凝血机制亢进者容易合并本症。症状为局部疼痛发红、发热、肿胀、体温升高。皮下组织较薄的部位可触到索条状血栓。因血栓部位炎症显著所以常与管壁紧密附着很少发生肺栓塞。如果静脉炎进一步发展,波及深静脉则可因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症。 2.深静脉血栓症

双下肢静脉曲张鉴别方法有哪些

1.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鉴别 患者有突发性下肢粗肿、肿胀病史。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枝静脉及小静脉曲张为主。患肢肿胀明显,伴有肢体沉重、胀痛不适,活动、站立后诸症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胫前、足踝部呈凹陷性水肿,皮肤营养障碍较明显。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同时存在血液倒流。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管壁毛糙,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部分静脉显示扩张。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曲张。 2.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布加综合症鉴别诊断 布加综合症是指肝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1、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疼痛和压痛: 深静脉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2、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 3、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致命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而在所有血栓性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同时,血栓在形成早期,相对容易松动脱落,脱落的血块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肺动脉里,形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异常凶险,一旦形成便可能导致人体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

静脉曲张为什么会反复发作

1、静脉瓣膜功能不良 一些临床治疗只处理浅表的静脉,而未通过彩色超声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良的情况,深静脉瓣膜功能不良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及复发几率的主要因素。 2、静脉主干残留 部分静脉曲张的患者存在静脉畸形,术中很难区分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以至于切除分支而保留了主干,为复发遗留了隐患。 3、静脉吻合支丰富 静脉分支间相互交通相连称为吻合支,吻合支的存在给静脉分支的彻底切断带来困难,术后易发生倒流,久而久之,吻合支逐渐增粗,血液倒流加重,进而导致静脉曲张复发。 4、深

出现脑血栓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人体血液中有凝血与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且凝血系统占优势时,血栓便应运而生。具体来说,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血液凝块或沉积物,它可以发生在血管中的任何地方,导致血液流动停止。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表现从头到足都有。脑血管血栓可使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即偏瘫、失语、视觉和感觉障碍、昏迷,可致残、致死。心脏血管的血栓形成,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为坏疽而致截肢

突发下肢肿痛疑是静脉血栓

根据长期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中一些成分改变,凝血因子增多,使血液出现所谓“高凝状态”。例如,患恶性肿瘤时,癌细胞会破坏组织并释放出粘蛋白和凝血活素等血液高凝物质,导致血栓形成;产后因血中雌激素大增,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使血液容易凝固;又可因长期卧床(因外伤、骨折、截瘫等)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变慢,导致血栓形成。但尚有约1/3的病人还找不到诱因。 一旦发生单侧下肢突然肿胀,就应到专科就诊。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和无损伤性血管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早期及时应用各种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做的比较优秀的是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他们的血管外科带头人Smile(张强)医生是最早开始重视这种病症的几个专家之一。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

静脉血栓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膜损伤,至今仍为血管外科界所公认。 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这与下肢静脉的解剖及功能有密切关系:下肢静脉具有较多的静脉瓣,人体站立或坐位时,下肢的静脉压远高出身体其他部位。下肢静脉回流端赖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泵"的作用,因此,站立和坐位时,下肢静脉血回流较缓慢。当无明显的静脉内膜损害时血栓形成常常发生在静脉瓣膜袋里。血栓与血管壁无紧密粘连,易于脱落并可导致肺栓塞。 70%的下肢血流经深静脉流回心脏,30%经浅静脉(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