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中药外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中药外治疗方法
1、肝叶切除术
由于切除病变的肝组织,祛除化脓性病灶,增加了手术的彻底性,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肝叶切除包括治愈性肝切除和辅助性肝切除.治愈性肝切除的适应症包括某一肝叶(段)狭窄及结石、肝胆管多发性狭窄、或并发有慢性肝脓肿、或有肝胆管外瘘、或疑有癌变者.辅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叶或肝中叶下段肝组织使肝内胆管得到充分的显露,增加处理肝门部胆管病变或胆肠吻合的空间。
2、胆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术的基本术式是胆管空肠Roux-Y吻合,其桥攀应不少于50cm.胆肠吻合术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结石或胆管狭窄,否则不应进行胆肠吻合。胆肠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径(如盆式吻合),粘膜对粘膜吻合等。
3、胆管引流术
胆管引流术仅适应于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诊病人、或合并有门脉高压症的过渡性手术、或不能耐受肝叶切除等复杂手术的高龄病人、或全身情况差的病例.由于需要长期带管支撑引流,可促使结石进一步形成,疗效较差。
胆结石的表现
1.胆囊结石
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2.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所以,又称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真性肝内结石症。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越来越多,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肝胆管结石多有黄绿色块状或“泥沙样”结石的成分,多为胆红素钙。结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虫卵,所以有人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
肝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汇合处的胆管略为膨大、结石多停留在该处,右侧肝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胆管内。
临床特点多表现为:
(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
(2)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
(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
肝内胆管结石怎么办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请看具体介绍:
1、手术治疗
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等。
2、中医治疗
在手术和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以控制炎症,促进结石的排出。
3、残石的处理
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留结石时,可在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网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它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一般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种静止状态不会一成不变的。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时,患者肝内胆管中的结石就有可能由“静”变“动”,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患者应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防治,不管有无症状,也不管结石的数目多少、体积大小以及是否引起肝脏的病变。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随时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以及肝功能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病变。
温馨提示:肝内胆管结石病人采取外科手术,或胆道镜等方式取石后,又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在肝内胆管不同分支复发。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难题。复发的原因与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相同,主要与继发的细菌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可把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而后者不溶于水,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致结石复发。另外,部分患者,再次发生肝胆管狭窄,而致结石复发。以左肝管多见。总之,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使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不仅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更加安全、有效。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
中医治疗
在手术和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以控制炎症,促进结石的排出。
残石的处理
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留结石时,可在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网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它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一般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种静止状态不会一成不变的。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时,患者肝内胆管中的结石就有可能由“静”变“动”,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患者应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防治,不管有无症状,也不管结石的数目多少、体积大小以及是否引起肝脏的病变。
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随时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以及肝功能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病变。
肝胆管结石饮食要注意什么
1、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饮食结构有关
进食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物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含量减少,有利于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且不溶于水,容易发生沉淀,是形成结石的基础。另外经长久的研究证实胆石间质是以糖蛋白为主的黏液物质,是黏合胆石各种成分形成胆石的框架和基础。
2、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淤滞、胆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尤其是多发结石的形成与胆管狭窄、胆道梗阻相关,而胆管狭窄多与免疫和胆管发育异常关联。当胆管狭窄、胆道梗阻时,就会发生胆汁动力学改变,造成淤滞的胆汁、细菌感染、游离胆红素沉淀,加之黏液脓性物的参与就形成褐黄色胆泥,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促使胆石的形成。
3、肝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有关
胆道感染,特别是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可产生细菌源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在胆道感染时胆管炎性黏液物质增加,凝聚作用增强,加以有钙离子等参与则形成以胆红素钙为主的胆管结石。
另外,肝胆管结石中的细菌含量也较胆固醇结石为多,并且肝胆管结石伴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临床上的比例较高,都从不同侧面说明胆道细菌感染与肝胆管结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胆管结石常用的五种检查指标
1、B超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2、X线胆道造影: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分布范围。
3、CT检查: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
4、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有明确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5、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肝内胆管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肝内胆管结石,顾名思义就是结石在肝里的胆管里, 胆道分肝外胆道和肝内胆道,肝内胆道就是所谓的左肝管右肝管以及相关的分支,肝内胆管就是从左肝管和右肝管管以后,变成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肝外胆管;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不像胆总管结石那么明显,但是大部分肝内胆管结石会造成患者上腹部疼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黄疸。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看法
(1)中药汤剂:疏肝溶石汤加减。
方解: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用柴胡、白芍疏肝敛阴,柔肝以安脾;枳壳、香附行气解郁,开滞而调中;鸡内金、金钱草消食化积,利胆以溶石;木香、川芎、郁金行气活血,化瘀而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利胆溶石之功。
加减:反酸加牡蛎助白芍平肝制酸;纳呆加山楂助鸡内金开胃消食。亦可选用消石汤I、消石汤Ⅱ、金钱开郁散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肝胆结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②胆乐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⑧丹栀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3)溶石药物。
(4)针灸:取足临泣、日月、三阴交以疏肝郁,利胸胁,调气血,通经络,健脾利胆,降逆和中。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5)耳穴贴压:取胰胆、肝、十二指肠,脾胃、三焦、耳迷根以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解痉止痛。先压一耳,每日按压3次,3天后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6)推按运经仪:以平板电极进行程序治疗为主。取肩井、期门、肝俞,结石在右肝者取右侧穴位,结石在左肝者取左侧穴位,公共电极取胆囊穴(右)。诸穴合用有疏肝解郁,降逆和中,通经络,调气血,消炎利胆之作用。若结石存在于左、右肝管或2级肝管者,亦可用手柄电极进行推按排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之部位,选择适当之体位。
(7)总攻排石疗法:总攻疗法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只适用于左、右肝管之结石或二级肝管中的小结石;更小肝管内之结石较难排出,总攻所形成的胆道内压增高,也增加对肝细胞的损害,因而要慎重选择适应证。
5.转归预后此型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结石多在小肝管中,难以排出,溶石药物起效较慢,必须坚持较长时间(半年以上)的治疗方能取效。
肝内胆管结石最好的治疗办法是什么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原因可能与蛔虫所致胆道感染有关,亦可能与饮食中低蛋白,低脂肪饮食有关.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较复杂,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以往的手术发现和X线造影的结果,常为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疗效较好.但由于未能彻底解决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灶,特别在右肝管分支内结石及伴有胆管狭窄者,仍有20~30%病例的手术疗效不满意.故手术后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仍有必要,不能偏废.以上是对“你好,肝内胆管结石,最好的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分布在某一区域肝叶、肝段的胆管内,临床上发现左侧多于右侧。
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
目前,临床上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病多因出现了胆管炎、胆管狭窄、梗阻、肝萎缩等严重病理改变才就诊,尽管肝胆外科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手术后结石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的现状仍无显著的改善,因此,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早期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包括:
(1)慢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可排除其它疾病;
(2)B超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应与肝内其它管道系统的钙化鉴别);
(3)CT提示肝内有多发性结石影,且呈节段性分布;
(4)ERCP证实某段肝胆管有结石者。
肝内钙化灶怎样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已被人们所公认,据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 36.2%,胆总管结石为11%. 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肝内钙化灶常不被人们重视,认为这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极有可能只是对身体并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而肝内钙化灶常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 陈邦敬教授认为,肝内钙化灶形成早期可以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肝内胆管分支处局部炎症性充血,水肿,纤维化,钙化等过程,由于上述病变过程导致局部胆管不同程度梗阻,而引起远端胆管扩张,胆汁淤积形成肝内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待局部炎症消退,充血,水肿消失而纤维化或钙化,局部胆管再通,但是其远端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已经形成;另一种是局部炎症早期没有造成胆管梗阻,远端胆管胆汁回流通畅,所以没有形成远端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仅遗留胆管局部纤维结节或钙化,就是所谓对身体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所以,正确鉴别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极为重要,关键是肝内钙化灶是否引起远端肝内胆管淤积性泥沙样结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腔镜外科丁佑铭教授认为,肝内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的类似于结石一样的强回声光团. 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以20-50岁年龄段多见.人体肝脏有钙化灶的情况较多,可能与先天发育,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也可能因慢性炎症,肝脏外伤,脓肿等肝病痊愈之后继发而成.单纯的钙化灶无明显症状,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也无需治疗.但是,往往肝内钙化灶较易引起远端肝内胆管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肝内胆管结石在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根据统计其发病率一般是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肝内胆管结 石发病率占肝胆系结石的36.2%;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是肝区轻微疼痛,重者可引起剧痛,高热,黄疸等,并在胆管远端出现模糊淤积性泥沙样结石影像,且结石的“模糊光团”大都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这与钙化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B超发现肝内有“模糊光团”后,要区别是肝内钙化灶还是肝内胆管结石,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远端胆管有没有扩张,而扩张的胆管内最容易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应用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来协助诊断.CT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B超难以鉴别的肝内钙化灶,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胆管扩张等病变.一旦确诊建议尽快应用体外震波排石机进行排石治疗.
胆管结石疼痛如何缓解 胆管结石能手术吗
胆管结石分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不是所有的胆管结石都必须要做手术。肝外胆管结石是必须要做手术的,因为这样患者很容易引发急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胰腺炎。肝内胆管结石,主要看结石分布的范围和程度,来决定患者需不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形成了梗阻,造成了肝脏局部的纤维化改变,需要手术治疗,如果肝内胆管结石局限在一叶,结石不是很多,患者没有症状,可以考虑观察。
肝内胆管结石检查的标准
1、CT诊断: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
2、X线胆道造影:X线胆道造影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分布范围。
3、B超检查:B超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4、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有明确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5、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才能预防胆石症的产生
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2方面: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积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同时,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胆总管,取净结石,通畅胆汁引流,同时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胆汁引流通畅和控制胆道感染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环节。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治疗方法
1、肝郁气滞型
症见两胁胀痛,牵引右肩背不适,口苦咽干、心烦、或低热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或无任何症状,用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法,方法:柴胡、香附各12g,郁金15g,枳壳、赤白芍各12g,厚朴15g,元胡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低热者加牡丹皮、栀子各12g。
2、肝瘀胆滞型
症见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心烦口苦,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用活血化瘀、利胆排石法。方法:乳香、没药各5g,大黄12g,丹参 15g,穿山甲片10g(研粉),威灵仙、当归、川芎、柴胡、香附、郁金各12g,枳壳、鸡内金、元胡各9g,玄参、赤芍各12g,呕吐甚者去乳香、没药加竹茹12g,陈皮9g。
3、肝胆湿热型
症见右上腹绞痛、拒按或牵引肩背,口苦纳呆、尿赤或伴黄疸,大便干或粘腻,甚或高热寒战,面目身黄,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用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法,方法:龙胆草、全瓜蒌、牡丹皮各12g,茵陈30g,金钱草45g,黄芩、郁金、海金沙各12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18g,蒲公英15g,纳呆加焦三仙各12g。
4、胆腑郁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咽干口苦,纳呆腹胀,大便干结发热不甚,舌红苔黄,脉弦,用通腑通降,利胆排石法。方法:大黄、枳实、川楝子、柴胡各12g,茵陈30g,金钱草15g,黄芩、郁金各12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等,发热者加石膏30g。
5、肝郁脾虚型
症见右上腹胀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用疏肝健脾,利胆排石法。方法:党参、黄芪各18g,茯苓12g,白术15g,干姜9g,金钱草18g,鸡内金15g,山楂12g,炒谷麦芽各30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