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孩子们

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孩子们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孩子竟然要生活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而且在孩子眼里成人就像巨人一样,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就是现实而且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非常理解孟泰所罗为了帮助孩子能正常适应社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而做出的努力。但是除了那些被宠爱坏了的孩子需要类似的安排来培养自己的勇气、自力更生和独立的能力之外,最好还是让孩子生长在一个成人的环境里培养这些品德,因为毕竟以后孩子要在成人的环境里生活。所以家长也不要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房间里,安排好孩子需要的一切,不让孩子到他可能会打坏东西的房间里去。因为孩子要学会在什么地方做事情都很规矩,无论是在厨房还是在起居室里。

有些家长对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感到非常困惑。我们怎么去向孩子解释哪些物体是可以动的,哪些是不可以动的,哪些是很容易打碎的,哪些是危险的呢?当然孩子确实不理解家长所说的话和复杂的句子。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一、孩子是问路的客人

从离开母体的一刻,孩子就开始成长为自己,虽然在父母身边,却再也不属于父母了。他们带着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开始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在最初岁月里,父母就是他的带路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做父母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好奇。

无论我们招待多么周到,我们都既然孩子是客人,始终都是要去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因此客人是迟早要上路的。父母所能做的,不过是尽最大可能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这种对孩子的心态就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对孩子讲话客气,不打骂孩子,或是让孩子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不干涉等等,而是表现在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成长的潜力,这种成长潜力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作为家长只要配合着这种成长力量,孩子就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

父母需要逐渐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已经一点一点长大,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他们指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小娃娃。为此,家长必须学会忍受分离的焦虑,陪伴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远离自己的、独立的成年人。

二、让孩子长大

“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让我们只管学习,不用操心别的”,相信这是许多父母爱孩的主要方式,甚至有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的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包办了一切,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父母的包办和溺爱其实包含了很多父母的期望,在这些期望值背后又隐藏着父母自身尚未实现的生活愿望,父母将其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象的。于是,孩子最终将生活在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能按自己对世界的愿望去生活。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三、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如果我们一直把教育孩子当作责任,感觉就像负债一样,很沉重也很有压力。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想法,教育孩子其实充满乐趣,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教会我们懂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更好更完美的人。

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初为父母的我们和刚来到人世的他们一样对未来是一片空白。陪孩子长大,父母碰到的永远都是第一次,虽然我们教会孩子吃饭、穿衣、走路、说话、如何生存,但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孝顺的意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看重家庭,看重责任;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懂得人生是快乐和烦扰的交响曲,变得从容,变得坦然;因为他们,我们学会如何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是否有对孩子情绪化的责骂,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肯定是有的。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能随时原谅我们,继续给我们最温馨的拥抱,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心境比我们更宽广!孩子教会我们真诚地宽待别人。

孩子教会我们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对孩子没有要求到希望他们什么都要做好,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孩子对我们呢?从什么都依赖我们到只是希望我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就好。孩子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否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用感激的心看待他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平等的语言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赞赏他们,回归生命初期的纯真、宽容与善良,允许孩子保留心中的真善美,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的孩子,继而成为成功的孩子!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一、造成孩子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还未充分的认知,充满着对各种各样事物认识的好奇心。然而幼儿园小学化却让孩子违背天性,在幼儿园学习各种各样生硬的知识,应对各种各样的任务,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想法。

二、扼杀孩子天性

孩子的天性本是活泼好动的。然而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却不顾幼儿的天性,强让孩子按捺住好奇心、好玩性,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违背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

三、减少孩子内心的幸福感

好奇心重是这一阶段孩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孩子们因为好奇,会积极的去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而这,是使孩子们在童年时期最容易感到幸福的一种状态。然而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却让这些孩子过早的背负作业的包袱,使孩子的世界被生硬的知识充斥,影响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而且有成绩就有对比,家长们无意识的攀比让孩子们的生活过早的存在着一个“别人家的小孩”,这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直接减少孩子内心的幸福感。

四、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单方面的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探索世界的天性,忽视了孩子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欣赏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将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PAD教育有什么弊端

形成网瘾

在pad教育中,根据孩子们的喜好,给孩子们设置了很多趣味的小游戏,孩子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各种有趣的小游戏,这虽然让孩子们学习到了知识,但是,同时也让孩子们沉溺于这些小游戏不能自拔,渐渐地他们就会形成网瘾,甚至是沉溺于网络游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健康。

逃避客观世界

孩子们在pad教育的过程中,会通过pad终端,见识到很多虚拟世界,这些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相比,会更加美好,孩子们长时间接触到虚拟世界的东西,那么,他们对于现实的世界,就会非常抵触,甚至是会做出回避客观世界的举动,这对于孩子的世界观形成,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学习交际能力障碍

和传统的搭积木、做手工、拼图、七巧板等游戏相比,pad教育中的游戏,只需要孩子们动动自己的手指就能完成,这不仅让孩子们失去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训练,同时,也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狭小,这对于孩子日后的文字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变得有障碍。

宝宝眼睛里的世界

从躺到坐到走,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也在不断改变。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会让你更容易理解他那还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以后的几年,他对世界的感受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床周围的狭小空间,到自己学会走路,可以探究周围的环境,他们眼里的世界在不断扩大,于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停改变。

0-9周:最爱爸爸妈妈的脸

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也有视觉,但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有两个空间:够得着的和够不着的。凡是小胳膊碰不到的地方都很模糊。近处的东西,大约是20~30厘米的距离,他可看得清楚些,而这个距离也是妈妈每天哺乳、换尿不湿、抱宝宝时,妈妈和宝宝脸的距离。直到六七周,宝宝才能观察出轮廓和比较鲜明的对比,比如说:爸爸的眉毛可真浓!让人吃惊的是,婴儿可以眼睛一动不动地长时间观察爸爸妈妈,仿佛只有注视才能使外界与他的小世界建立联系。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喜欢关注周围不停活动的人,当然他们也会认出橡皮奶嘴和他们的小布熊,但是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还是人的脸。

9-24周:奇怪啊,为什么有的东西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

9周以后,婴儿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了,现在他可以有目标地去抓拨浪鼓,或是抚摸小布熊。小脑袋每转动一下,就会发现新的东西。“真奇妙,有的一会儿在,一会儿又消失了。”看到小火车钻山洞,婴儿会惊奇地盯着山洞入口:火车没了?他没有想到往山洞里看一看,这样的关联要到半岁才能做到。当火车消失在山洞里,婴儿的视线就会投向山洞的出口,等着小火车能从里边开出来。通过这样的现象他们懂得:藏起来的物体并不等于不存在。

24-36周:发现“躲在后面”的东西

大约6个月的时候,婴儿的视觉可以调焦距了,他们的视力越好,就越能准确地区分周围人的不同。他们已经能从几米远处认出爸爸妈妈了。此时他也能判断出谁是让他害怕的陌生人,通常在这个时候,父母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居然会突然怕生起来。

6个月的孩子格外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藏。通过这个游戏他可以一再确定一个令人安慰的事实:即便有时看不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但他们仍继续存在。

到了9个月,孩子的感官已经和我们成年人的差不多了。等到了1岁大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向成年人暗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不用直接指指点点了。如果妈妈指向窗外,她也会转过头去,明白妈妈想让她看外面的一棵树,而以前他只会盯着妈妈的手指不动。

1岁:既好奇又感到害怕

1岁后孩子会走路了,他们的感觉好极了--终于可以自己动手拿到所有有趣的东西了;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动,去看自己想看的玩意儿。这一切都让他们兴奋不已。可是周围的世界又是那么陌生,这让他有点害怕。然而,好奇还是占了上风,他决定迈出一步,离开大人,然后再退回来,再走得更远一点儿,只要他回头看到妈妈还在,他就会觉得安全。好奇心终于战胜恐惧,对妈妈的依赖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可以离开大人更远,自己玩起来,如果他回头看不到妈妈,就会害怕得大哭起来。直到妈妈再次出现,把他抱在怀里,他才不会再害怕。

他们需要熟悉的人,这些人就像他勇气的加油站,他一次次回到他们身边去加油,只有在那里汲取了足够的能量,他才能继续向外面的世界进军。此时成年人的作用在于,陪伴着孩子,并尊重他自己的决定:去哪里,去发现什么,“漫游”多远。

2岁-3岁:“逆反期”来了

两岁的孩子会感到自信,他们的“经验”越丰富,目标也就越明确。他们开始计划下一刻做什么了。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的音响上有许多按钮,音乐响起时还有小灯一闪一闪的。他会产生疑问:“今天,小灯还会亮吗?”好奇心压倒了一切,他忘了妈妈昨天还禁止他按上面的按钮。今天他按了,妈妈又一次让他别动。他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会制止他,于是又哭鼻子了。 或者某一天妈妈答应带他去动物园,而又临时改变了计划,孩子的小脑袋中会因为混乱而出现“短路”,他哭闹、在地上打滚,什么也不想看,什么也不想听,只感到绝望。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还是没有能力很快重新调整自己之前的计划,和现实“妥协”。他们想自己安排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安排。

4岁:世界真奇妙

4岁的孩子还是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哪一天不小心撞到桌子角上,他会认为这是桌子的错,于是就踢桌子一脚。他们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有感情,会运动。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新奇的,比大人的世界更令他兴奋,但同时也更危险。这一阶段他仍然需要妈妈爸爸的理解和保护,这样他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释放自己的好奇,去探险。

孩子的思考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对他来说,电视里的小蓝熊是真实的,妈妈爸爸总是不理解这一点。他希望知道,电视关上后,小蓝熊会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爸爸的回答有时不够耐心,敷衍他,孩子就不会对答案感到满意。他们希望被爸爸妈妈认真对待,毕竟他已经长大了

想象力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幻想并不是瞎编乱造,或是谎言。孩子需要用它们来理顺、理解自己的世界。他们用奇妙的想法来把不懂的事物间建立起前因后果。大人的世界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事物,如果它们与孩子的王国相矛盾,孩子就会“逆反”地对着干。而父母此时只需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天地,就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充满天真和幻想,这是童年宝贵的礼物。

为什么不自信 没有表达真实的自我

从心理层面讲,我们不自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表达出真实的自我。

在中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妈妈开心?让亲人感到骄傲?只有考试考高分,活成妈妈期望我们活成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活成的样子。而这种情感,会让我们一直活在他人认可的世界,会造成不自信。

6岁前孩子最好别看动画片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孩子在6岁前应该以直观教育为主,不适合看动画片,孩子如果要看,可以看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近内容的动画片,家长也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孩子刚刚走进这个全新的世界,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孩子最想知道的问题,当然也是家长和老师应该告诉他们的。”李跃儿说,家长应该尽量将世界真实、美好、朴实、温馨的一面展现给孩子看,让他们从小在心里就建构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这样他们才会向往它并融入它。

动画片一般是通过可爱的形象、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讲述一些道理或者塑造形象。因为

它不是真实的,成年人在创作动画片时难免加入了虚构的不现实成分。思想并未成熟的孩子们很可能将虚构的动画世界错当成现实的人类社会。

“过于强调结果,也是动画片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数十集的动画片想要讲述一个完整复杂的故事,必然省略很多过程性的内容,对于艺术来说,这很正常,然而对于孩子,这会让他们忽略很多他们应该得到的经验。”李跃儿说。

晚上吃完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做做手工,这是李跃儿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她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他能体会到人间最真实的情感。

宝宝学画画的好处

宝宝学画的好处

很多宝宝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画画,并且他们喜爱画画,这是因为丰富多彩的颜色不但能够让他们感觉快乐,更能让他们想要了解生活,其实画画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1.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孩子的观察力要比大人敏锐许多,尤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的观察,内心世界十分的丰富,学习画画能够帮他们提高观察力。

2.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据相关专家介绍,让孩子动手制作能更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潜能和无限的智慧。学画画的过程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画笔、颜料、纸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孩子们能利用这些有限的材料制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3.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的绘画作品给成人们的感觉就是“稚嫩”、“毫无艺术感”……,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作品毫无意义,其实孩子的作品只是在成人思维中缺乏理解成分。孩子往往是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画画对宝宝有超乎教育意义

绘画使左右大脑一起“开工”

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记忆力更好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因为“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观察力更强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表现,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呢。

想象力更好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情绪能得到及时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绘画便产生了。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内心思想的写照,是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

1、自我意识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思考过后,孩子就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2、探索“我”的力量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力量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叛逆期的孩子更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和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3、矛盾的心理

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而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着干。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荡。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4、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

当孩子逐渐开始接触到周围的环境后,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好奇宝宝”,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

5、不会处理情绪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环境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他们会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而在思考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的心理变化感到迷茫与抗拒,而又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叛逆期的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三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1.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孩子记忆力的内因。小的时候是培养孩子兴趣最好的时机。这个时候孩子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的表现。父母多多观察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孩子,少批评,学习由易到难,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小孩子就会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做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复练习,增强记忆力。我们人类的大脑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特别是小孩子。因为小孩子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正处于对世界认知和探索的阶段,父母通过点卡帮助小孩反复练习,小孩子的记忆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巩固。

3.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眼界决定见识。成功的早期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非常的敏感,通过在生活当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的深刻、牢固。孩子从真实世界里得到的认知往往比父母、老师教给孩子的抽象认知的记忆力强化十倍。

新生儿感官发育离不开早教帮助

1.新生儿的视觉早教

据说有些母亲在孩子有子宫内是胎儿时就在开始做相关的视觉胎教了,不过相关的专业医生就建议,不要用强光刺激子宫内的了孩子,反而对他们的视觉发育不利。孩子出生之后可以将一些他们喜欢的暖色系装饰物放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给他们多看看,有助于视觉的发育,同时母亲可以穿一些比较鲜艳的衣服吸引孩子的目光,这些自然生活中的点滴都可做为新生儿的视觉早教。

2.新生儿的听觉早教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上是闭着眼睛来到的,因此他们最先是听到这个五彩缤纷世界的声音,也就是说他们的听力是最早接触和了解这个世界的有利工具。父母可以多给新手儿听听大自然万物的声音,父母温柔的话语,日常生活之中的声音,用这些声音刺激孩子的听力,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外面世界的一切,从而快速成长。

3.新生儿的触觉早教

新生儿对外界的感知,除了听觉视觉之外,最有力的能力就是触觉能力,他们通过皮肤、口腔、手脚对外界进行感知,从而有效地做出判断和区分,让他们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如他们通过皮肤感觉到寒冷、炎热,做出相应的反应,妈咪们平时用轻柔的头发刺激一下孩子们的小手,用一些小玩具,或是其他木制的各种物品,放在孩子手上,让他们用手轻轻触碰,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感知能力,从而有助于孩子以过个世界的了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新生儿嗅觉早教

新生儿的嗅觉是很灵敏的,有些有经验的妈咪们会开玩笑说:“孩子是有奶就是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能嗅到妈咪身上的奶香味儿,从而区分妈咪和其他人,孩子在嗅觉上的早教需要妈咪们平时多加训练和积累,可以让家里的每个人都抱抱孩子,让孩子闻一闻每个人身上的气味,然后再让孩子闻一闻周围的花香草香,大自然的气息,多到阳光空气好的地方走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神秘的胎儿世界之胎宝宝的生活

胎儿在宫内会感觉到冷吗?

不会,羊水是孕育胎儿的“神奇之水”,能使胎儿在稳定的压力和温度中成长。羊水是指怀孕时子宫羊膜腔内的液体。在整个怀孕过程中,它是维持胎儿生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在胎儿的不同发育阶段,羊水的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妊娠第一个三月期,羊水主要来自胚胎的血浆成分;之后,随着胚胎的器官开始成熟发育,其他诸如胎儿的尿液、呼吸系统、胃肠道、脐带、胎盘表面等等,也都成为了羊水的来源。羊水的成分98%是水,另有少量无机盐类、有机物荷尔蒙和脱落的胎儿细胞。羊水具有保护胎儿,使胎儿能在稳定的压力和温度中成长。因此,宝宝有温暖的羊水做保护,是不会感觉到冷的。

胎儿能感觉到宫外的事物吗?

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从胎儿时期开始的,胎儿大约3个月就有了感觉。起初,当胎儿碰到宫中的一些软组织,如子宫壁、脐带或胎盘时,会像胆小的兔子一样立即避开。但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特别是到了孕中后期,胎儿变得“胆大”起来,不但不避开,反而会做出一定反应,如有时母亲抚摸腹壁时,胎儿会用脚踢作为回报。

相关推荐

孩子哪来的秘密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

穷孩子自卑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的潜在“阶层意识” 如今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孩子从小就开始有了潜在的“阶层意识”。穷孩子和富孩子从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环境,都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况且孩子从三四岁起彼此就有相当的交流,议论起各自家里的情况漫无遮拦,连父母睡觉穿不穿衣服都会给捅出去。难怪有不少家长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穷,会丧失自信心。 我们的孩子不自卑 我们的女儿在美国长大,社会和文化环境大为不同。不过,人性还是相通的。我们在有孩子之前,一直在校园的环境中生活,周围的教授和同学不会以你的贫富来判断你的

宝宝旅游的好处是什么

1 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好处:培养小孩的认知能力 小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周围的声音、颜色、形状、物品等各种事情,他们都会非常仔细地去关注和探索。 他们通过一点一点的探索得到人类日常生活中拥有的像说话、思考、行走等各种技能。 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虽然他们还小,但是他们的头脑非常的活跃,观察能力很强,他们对世界探索的细致度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带上小孩一起去旅行,打破小孩子成长的有限空间,小孩在旅途中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成长。 2 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好处:锻炼小孩的语言能力 小孩的生存技能中,其

最诚实的中学生

“今天中午一个孩子把自行车停在朋友车旁边,看起来很着急,想走的样子,走近一看原来小孩把倒车镜撞坏了,刚准备理论,赫然发现车上已经贴了纸条,原来孩子已经等很久,实在要迟到了才留下纸条。朋友很感动,让孩子快去上学,没来得及拍下孩子背影,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11月2日中午,扬州网友“燕妮小妹纸”发了一条微博,并附上了贴在车上的纸条,上面写着:“尊敬的苏×××车主:我是扬大附中的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联系方式:××××。对不起!”从纸条中可以看

孕前应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从少女到妻子,从结婚到怀孕,从怀孕到分娩,所有的变化都是女性一生中所要经历的自然过程。每个成年女性都渴望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宝,但是孕育小生命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慎之又慎。从准备怀孕起,未来的妈妈便将开始经历生命中最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孕前良好的心理准备是准妈妈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一手摸着骄傲的大肚子,另一只手被关爱的丈夫搀扶着,可这只是光彩的一面。未当过母亲的女性的人生是不整的,想当母亲是每一位女性内心世界所渴望的正常心理需求,但光有愿望不行,在心理上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这种准

多动症是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的

1 多动症的孩子们一般抽象想象的能力都比较低,而且不能很好的概括一件事情。没有很好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他们不能像别的孩子去细心的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所以在情感理解上面也不如其他的孩子。 2 多动症的孩子们在注意力上面也是不能够很好的集中的,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走神了。不能够好好的去注视一个问题。,甚至在老师讲课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好好的去用心聆听,这样的孩子成绩这么会好呢? 3 多动症除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而且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生活和工作。给孩子们的未来造成一个不可磨灭的伤害。

色盲人眼中的世界 红色盲眼中的世界

又称第一色盲,患者主要是不能分辨红色,对红色与深绿色,蓝色与紫红色以及紫色不能分辨,常把绿色视为黄色,紫色看成蓝色,将绿色和蓝色相混为白色。

宝宝适合什么样的早教方法

一、语言教育:宝宝需要学习语言 新生儿到这个世界上,最迫切的就是学习语言,当父母抱着他对他说话时,其实就是在教宝宝语言,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学习母语并不是什么问题。6周岁不到的孩子就要能运动母语应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该学一门外语,首选就是英语,一个人的视野可以因为语言而提高一个上限。而且,语言越早学习,效果越好,对幼儿来讲,学习语言是一个游戏而不是一门功课。 二、知识教育:教孩子认识生活环境 孩子对所有接触的、新的人、事、物都好奇。一开始,孩子只能区这个人是爸爸、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尊重他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仅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孩子哪来的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