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多捏捏5个穴位消除胃胀气

多捏捏5个穴位消除胃胀气

1、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2、下脘

位于腹部,距离脾胃很近。中医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章门穴”,意思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

3、足三里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4、中脘

位于肚脐上正中线4寸,约五横指处。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对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穿露脐装着凉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冲心而感到的胸闷等,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5、捏“四缝”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症状。

胃胀气穴位按摩见效快

穴位按摩

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消除胃胀气的情况,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大概三个手指宽的地方,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并且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捏手指防胀气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另外,中脘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跪姿前倾

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调节宝宝胃肠道功能的一些方法

新妈妈在抚育宝宝的过程中会因为宝宝的饮食和大便不正常困惑不已。下面就给新妈妈们提供两种简单的调节胃肠道功能的方法。

1、按摩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经常按摩,可预防婴儿腹泻,胃肠不通、便秘等。

按摩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2、捏脊: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用捏脊的方法按摩督脉,就动员了全身的阳气,调节脾脏、胃肠道功能。

方法: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在第二遍捏至胸廓底部时捏紧皮肤向上方牵拉2次,此处为脾舒。至胸廓中部时再牵拉2次,此处为胃舒。第三遍捏脊后在第二腰椎处横向按摩2次,此处为肾舒。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胃胀气吃什么食物好 按摩治疗

1.按摩内关穴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消除胃胀气的情况,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大概三个手指宽的地方。按摩方法: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并且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2.按摩四缝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 按摩方法: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3.按摩中脘穴 中脘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 按摩方法: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脾胃功能失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导致消瘦、倦怠和气血不足。下列方法,选择第一个加上其余三法中的任一个,都能帮您健脾胃。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脾胃失调,健脾胃有4妙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导致消瘦、倦怠和气血不足。下列方法,选择第一个加上其余三法中的任一个,都能帮您健脾胃。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胃胀气怎么按摩快速解决

内关穴

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消除胃胀气的情况,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大概三个手指宽的地方,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并且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下脘

于腹部,距离脾胃很近。中医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章门穴”,意思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还能止疼。

捏手指防胀气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

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脘

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

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胃痛时用指压法按摩中脘穴,可以止痛。

经常按摩这6大穴位调出好肠胃

1气海穴

作用:有温养和强身的功效。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按法:按摩时以顺时针方向。

2内关穴

作用:消除胃胀气,胃痛时按摩还可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位置: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处。

按法:如果胃痛发作,可以按200次。

3四缝穴

作用:消宿食、化积滞。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

位置: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

按法: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4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机能,促食欲,助消化。

位置: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四指宽处。

按法: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还能止疼。

5中脘穴

作用:和胃行气,止痛,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部闷胀感。

位置:肚脐上方4指宽处。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6丰隆穴

作用:健脾化湿,促代谢,纾解肠胃胀气,打嗝。

位置: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中医认为,穴位按摩不失为养肠胃、促食欲的养生好方法。

健脾胃有4招

1.捏脊。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胃胀气中医推荐穴位按摩

内关穴

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消除胃胀气的情况,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大概三个手指宽的地方,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并且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下脘

于腹部,距离脾胃很近。中医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章门穴”,意思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还能止疼。

捏手指防胀气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脘

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胃痛时用指压法按摩中脘穴,可以止痛。

温熏足三里

大病之后或劳倦过度,出现精神疲乏、腹胀绵绵时,可以用干艾叶点燃熏灼足三里穴(间隔1~2厘米),也可用隔姜灸。每次约5分钟,每日1或2次,连熏3~5天。

按摩哪些穴位能养胃

1、气海穴

作用:有温养和强身的功效。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按法:按摩时以顺时针方向。

2、内关穴

作用:消除胃胀气,胃痛时按摩还可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位置: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处。

按法:如果胃痛发作,可以按200次。

3、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机能,促食欲,助消化。

位置: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四指宽处。

按法: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还能止疼。

4、丰隆穴

作用:健脾化湿,促代谢,纾解肠胃胀气,打嗝。

位置: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5、中脘穴

作用:和胃行气,止痛,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部闷胀感。

位置:肚脐上方4指宽处。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6、四缝穴

作用:消宿食、化积滞。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

位置: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

按法: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胃胀气怎么办快速解决 内关穴

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消除胃胀气的情况,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大概三个手指宽的地方,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20-30次,并且按摩1分钟,就会逐渐减轻胃胀气的感觉。

脾胃功能失调?健脾胃有4妙招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中医怎么调理宝宝肠胃

一、按摩穴位调理宝宝肠胃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二、中药分型调理宝宝肠胃

1、肠胃虚弱型

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2、胃阴不足型

纳呆,多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参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肠胃运化不良型

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

相关推荐

帮助宝宝开胃的按摩方法

孩子吃不下饭,家长们最焦心。很多父母想尽办法希望孩子能多吃点,又怕孩子吃苦,吕主任说,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胃口不好、感冒发烧、腹泻便秘、身材矮小,其实都能依靠小儿推拿来解决。 捏脊 脊柱的两侧是督脉,总管全身阳,捏脊通过捏拿脊椎肌肤,可以调节阳升发,进而调整脏器功能。背部遍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捏脊刺激背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此外,五脏六腑之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称为背俞穴,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穴位,从而有效调节和增强脏腑功能,激发内脏活力,加速生长发育,并提高免疫力。 手法:食指中指在前

胃疼按揉什么穴位

1、胃疼按揉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2、胃疼按揉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3、胃疼按揉承山穴 位置: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

揉百会穴防脑退化症

中医有“捏、压、揉、掐”4式,是通过用手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起到治疗保健作用。 捏:是用两指前后去刺激,尤其适合手、脚附近的位置。捏脚跟,即踝关节和足跟之间的凹陷处。流鼻血时,也可自行按捏。若左边鼻腔流血,则捏左脚跟,3分钟即可。平时按捏,能起到加强腰腿机能的作用。 捏虎口,即手部拇指和食指之间。无故眩晕者,按捏此穴半分钟,可令其苏醒;容易落枕的人,平时多按捏,能加强颈部肌肉的状态。 压:是以指头或指腹去刺激。压内关,即掌后3指2寸处尺桡骨之间。呕吐或晕车、晕船时,可用拇指按压此穴,直到不适改善为止。作为平

怎么消除胃胀啊?

1、喝醋 用一汤匙纯的苹果醋加一杯水,在正餐时啜饮,有助消化。也可以早晨起床时先喝一杯柠檬水,它也有治疗及清血的作用。 2、细嚼慢咽 吃饭时应细嚼慢咽,不要张开嘴巴咀嚼或边吃边说话,边吃饭边喝汤,它们均容易造成消化问题带来胀。 3、喝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排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4、吃豆子巧处理 如果你喜欢吃豆子,又不希望胀,这里教你一个解决办法。豆类在水中似乎会流失大部分产生体的物质。研究显示

脾虚吃什么 脾虚之按摩调理

捏脊疗法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血,调整脏腑功能,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明显,对因脾虚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等症状效果佳。 操作方法:双手沿着脊柱两旁,又下而上的连续挟提脊柱周围的皮肤,双手交替向前边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起一下,注意力度使用,不可拧转;并且必须直线由尾骶部向上推至颈枕部。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方3寸处,每日用拇指指腹俺有50-100次,能够刺激穴位,达到健脾和胃,调中理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的功效,是

小儿脾胃不和可以怎么调理

脾胃不和是很多人的烦恼,小儿天生脾胃娇嫩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发脾胃失调,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如食欲不振,厌食、挑食等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那么小儿脾胃不和该如何调理呢? 疳积可针灸“四缝穴” 小儿脾胃不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疳积(即胃肠消化不好)、先天不足、后天护理不当等。对于疳积,可以通过针刺“四缝穴”来调节。“四缝穴”位于除拇指外的4根手指上,靠近手掌的手指关节横纹中央。针刺后,让油脂类的液体流出。每周针刺一次,连续针刺四次既可。一般针刺一次后,小孩血明显改善,胃口也变好了。 “捏积”也可治疳积 此外,

用按摩穴位的方法增强抵抗力

1、风池穴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针刺角度向对侧眼窝方向刺进。 按摩方法: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②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头晕、失眠、感冒、高血压、发热、颈项强直、目赤痛、目眩、流泪、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鼻衄、耳鸣、腰背酸痛、中风等。 2、曲池穴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7分。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

肠胃不好怎么办

穴位按摩通经络调血 1.捏脊疗 捏脊疗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血,及调整脏腑的作用。 2.饭后揉肚 饭后先散会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3.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

胃胀会引起吸性呼吸困难吗 胃胀呼吸困难如何缓解

1.用薄荷油涂抹肚脐周围的部位消除腹部的胀,甚至可以喝一点薄荷茶、甘菊茶来缓和肠胃胀。 2.将身体平躺,膝盖弯曲,双手环抱住消退,尽量让大腿贴近肚腹部,这样也可以有效缓解胃胀的现象。 3.如果胃胀引起的呼吸困难是由于胃炎、胃动力不足、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药物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胃胀呼吸困难的现象。

正确养胃的方法 按压穴位

用力按压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约三手指宽处)20~30次,每次保持5~10秒,有助于消除胃胀。中医针灸师丹恩博士表示,顺时针方向按摩肚脐,或按摩前臂外侧直到肘部,有助于消化。用两根手指分别按住膝盖下方的膝盖眼,然后向脚踝处滑动,在感到最痛的地方停止滑动,按压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