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阴阳两虚的证候分析

阴阳两虚的证候分析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治法:滋阴补阳,固本杀虫。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腹露青筋的鉴别诊断

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

“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之谓。应该说病因与病性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而病性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血瘀、湿热、痰饮等,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然而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

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阴证、阳证,标证、本证等,都属于较为笼统的病性概念,或称为纲领证。具体的病性证候主要包括: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脓证、痰证、饮证、食积证、虫积证,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血瘀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津液亏虚证,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等。这些病性证候,属于辨证中的基础证。

辨病性是辨证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病性是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病性辨证时,一般须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使辨证结果准确。

本章重点介绍六淫证候、气血证候、津液证候、阴阳虚损证候以及情志证候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一节辨六淫证候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六淫病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

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起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起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淫证根据其所反映病位与证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名。

风邪袭表,肺卫失调,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症状,并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是为风邪袭表证;外邪易从肺系而入,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症,而为风邪犯肺证。

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见皮肤瘙痒、丘疹、??,从而形成风客肌肤证。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等症,是为风邪中络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从而形成风胜行痹证。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是为风水相搏证。

风邪可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内风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动风”。而风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证候表现亦与内风有所不同,临床时应加以鉴别。

风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

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证候分析】寒淫证主要是因感受阴寒之邪所致,感受寒邪的常见途径有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特性。

寒淫证常分为“伤寒”(即“伤寒证”)和“中寒”(即“中寒证”)。伤寒证与中寒证在病因、病位、证候表现、病机等方面有异有同。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寒为阴邪,其性清冷,遏制并损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阻碍气血运行,郁闭肌肤,阳气失却温煦,故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此外,临床上寒淫证还有多种类型,如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痛痹等,均可见肢冷、患部拘急冷痛、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甚至脉伏等症。

寒邪常与风、湿、燥、痰、饮等邪共存,而表现为风寒证、寒湿证、凉燥证、寒痰证、寒饮证等。寒邪侵袭,常可形成寒凝气滞证、寒凝血瘀证,耗伤阳气则可演变成虚寒证,甚至导致亡阳。

本证属实寒证,与由于机体阳气亏虚所形成的虚寒证有所不同,主要根据是否感受寒邪、发病及病势的新久缓急、病体的强弱等方面进行鉴别。

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是,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

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证候分析】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暑为阳邪,具有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临床上常见的暑淫证有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神]证、暑热动风证等,各自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

暑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湿淫证

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证候分析】湿淫证既可因外湿侵袭,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前者称为外湿,后者称为内湿。但湿淫证常是内外合邪而为病,故其证候亦常涉及内外。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湿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湿淫证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等为证候特点。外湿、内湿在证候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是因湿郁于肤表,阻滞经气所致;内湿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病位多偏重于内脏,是因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湿为阴邪,故临床多见寒湿,但湿郁又易化热,则成湿热。寒湿相合的寒湿证、湿热蕴结的湿热证,临床均颇为常见,如有寒湿凝滞筋骨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肠道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等。辨证时应注意区分寒与湿的孰轻孰重,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抑或湿热俱盛。

此外,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而为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证、湿痰犯头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湿淫证的辨证依据是,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闷、腻浊等为证候特点。

五、燥淫证

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

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证候分析】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等致病特点。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是秋天的常见证候,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

燥邪侵袭,易伤津液,而与外界接触的皮肤、清窍和肺系首当其冲,所以燥淫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饮水,系津伤自救的表现。

由于燥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所以除了“干燥”的证候以外,还有“表证”的一般表现,如轻度恶寒或发热、脉浮等。初秋之季,气候尚热,余暑未消,燥热侵犯肺卫,故除了干燥津伤之证候表现外,又见类似风热表证之象;深秋季节,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感凉燥,除了燥象之外,必见类似寒邪袭表之表寒证候。

临床上常见的燥淫证,有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各自症状虽可有所偏重,但由于肌表、肺系和清窍常同时受累,以至三证的症状常相兼出现,因而辨证时可不严格区分,而主要在于辨别凉燥与温燥。

燥淫证与由于血虚、阴亏所导致的机体失于濡润而出现的干燥证候不同,前者因于外感,属外燥;后者因于内伤,属内燥。但两者亦可相互为因、内外合病。

燥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常见于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六、火热证

指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证候分析】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程度上认为“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病机上有“热自外感,火由内生”之谓,但从辨证学的角度看,火证与热证均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概念基本相同。

形成火热证的原因,可有外界阳热之邪侵袭,如高温劳作、感受温热、火热烧灼,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情志过极而化火,脏腑气机过旺等。火为阳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等特性。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恶热,颜面色赤,舌红或绛,脉数有力;热扰心神,则见烦躁不安;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

由火热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者为伤津耗液,甚至亡阴;火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火热使局部气血壅聚,血肉腐败而形成痈肿脓疡;火热炽盛可致肝风内动,则见抽搐、惊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其中不少为危重证候。

火热证的临床证候,可因病变发生脏腑、组织等部位的不同,所处阶段的不同,以及轻重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常见证有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神]证、火毒入脉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等。

按八纲归类,火热证有表实热、里实热之分。热邪外袭,卫气抗邪于外为表实热证;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或体内阳热有余,以热在脏腑、营血等为主要表现者,为里实热证。

外感温热类疾病的基本病性是热[火]。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说明温[火]热类疾病在不同阶段、层次以及轻重、演变等方面的证候特点。

火热证常与风、湿、暑、燥、毒、瘀、痰、饮等邪同存,而为风热证、风火证、湿热证、暑热证、温燥证、火[热]毒证、瘀热证、痰热证、热饮证等。

病久而体内阴液亏虚者,常出现低热、五心烦热、口渴、盗汗、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辨证为阴虚证。阴虚证虽与火热证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有虚实的不同,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

火热证的辨证依据是,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第二节辨阴阳虚损证候

辨阴阳虚损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阴津、阳气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的证候。

内容包括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等。作为阴阳病性的辨别,还应包括阴盛证、阳盛证,但由于“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其具体内容即八纲辨证中的寒证、热证和本章辨六淫证候中的寒淫证、火热证,故本节不再论述。

一、阳虚证

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证候分析】形成阳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阳气逐渐耗伤;年高而命门之火渐衰。

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出现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不利、舌淡胖等症;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可见渴喜热饮。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征。

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阳虚则寒,必有寒象并易感寒邪;阳虚可发展演变成阴虚(即阴阳两虚)和亡阳;阳虚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产生痰饮等病理变化。

阳虚证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弱,以畏冷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为主要表现。

二、阴虚证

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证候分析】导致阴虚证的原因,主要有: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情志过极,火邪内生,久而伤及阴精;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使阴液暗耗。

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内扰的证候。

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并表现出各自脏器的证候特征。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而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燥热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阴虚证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三、亡阳证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证候分析】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

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气息微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亡阳证的辨证依据是,有长期阳虚病史,或有导致阳气暴亡的因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四、亡阴证

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而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证候分析】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由于阴液欲绝,阴不能制阳,故见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呼吸急促等阴竭阳盛的证候,阳热逼迫欲绝之阴津外泄,故见汗出如油。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亡阴证的辨证依据是,有阴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基础,以身热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而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

由于阴阳互根,所以亡阴与亡阳皆可相互累及而最终导致同损俱亡。但具体证候中,常有先后、主次之别。

亡阳和亡阴均出现于疾病的危重阶段,故必须及时、准确地辨识。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阴或亡阳之兆,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结合病情,身凉或身灼、四肢厥逆或温和、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一般不难辨别亡阳与亡阴。

硬皮症一般能治吗

⒈风寒痹络症状:恶寒微热,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或见咳嗽痰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则恶寒发热;

肺失宣肃测咳嗽痰白;邪痹络脉,气血不利,则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肺卫痹阻之征。

⒉热毒郁络症状:发热,咳嗽,气促,肌肉关节疼痛、麻木,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舌红,苔黄燥或少苦,脉数。

证候分析:热毒侵袭,先入肺卫,肺气失宣,则发热、咳嗽、气促;邪郁肌络,热毒内迫,气血运行不利,则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邪入营血,热毒内迫,瘀热化腐测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舌红,苔黄燥或少苔,脉数,均为热毒内郁,入营伤津之征。

⒊气郁血瘀症状: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张口吞咽困难。舌紫黯,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气主血行汽郁则血瘀,肌络瘀阻,失于儒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气主动,气机郁滞,则张口吞咽困难;舌紫黯,苔薄,脉细弦,均为气郁血瘀之征。

⒋寒凝血瘀症状: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木硬似蜡。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阳气虚弱,寒凝经脉,血行瘀滞,则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血瘀致虚,肌肤失荣,则术硬似蜡;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均为阳虚寒凝血瘀之征。

⒌正虚邪恋症状:形瘦肢倦,心慌气短,头晕面白,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脱发。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

邪恋日久,正气大亏汽血两虚,五脏失养。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失养则面白、心慌气短;脾主肌肉,主四肢,肾主藏精,生髓充脑,脾肾失养,则形瘦肢倦,头晕脱发;因虚而瘀,皮肤肌肉长期失于气血濡养,则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正气大亏,气血两虚之征。

在治疗硬皮症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这些中医方法来给自己治疗,不过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选择中医治疗的时候必须要做中医辨证,辨证看看自己是属于中医哪一种类型,在治疗硬皮症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局部受寒,也要避免手冷水的刺激,这样硬皮症是会加重的。

心衰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心肺气虚:

证候:心悸怔忡,面色青灰,肢倦乏力,咳嗽喘促,短气自汗,动则加剧,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气虚,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心主血,其华在面,气虚面失血充,故面色青灰;气虚,肢体气血运行不利,则肢倦乏力;肺气虚,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气虚不足以息,可见短气;气虚卫外不固,自汗;劳则耗气,气虚益甚,则动而加剧;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均为气虚之象。

(2)气虚血瘀:

证候: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证候分析:气虚血瘀,心脉失养,则心悸怔仲;瘀血内停,气滞不行,则胸胁作痛,腹胀痞满;肺气虚失宣,见咳嗽气短;瘀血阻于头面,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气虚,水运化不利,则可出现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为气虚血瘀之象。

(3)痰饮阻肺:

证候: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素有肺脾气虚,水饮之人,外感风寒,肺气益闭,输转不利,水饮蓄于心下,上迫于肺,而出现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肺经受寒,气化不利,尿少浮肿;脾虚则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停之征。

(4)热痰壅肺:

证候: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紫绀,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内停于肺,日久化热,发展成痰热壅肺之证。热邪内盛伤津,发热口渴;痰热壅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痰热扰心,则见心悸;热盛血壅,旧唇紫绀;热伤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5)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气虚日久,伤及阴津,可造成气阴两虚。心脉失其濡养,心悸怔忡;气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则气短乏力;气阴两虚,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阴虚生内热,热扰心神则失眠;阴虚阳不固摄,则津外越而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皆为气阴两虚之象。

(6)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气短,面色青紫,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腰以下肿甚,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短;水湿不化,则尿少浮肿,腰以下肿甚;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畏寒肢冷;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可见面色青紫,精神不振;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为阳气虚衰,水湿内停之候。

(7) 阳气虚脱:

证候:气喘吸促,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暗,张口抬肩, 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证候分析:肾阳气不能固摄纳气,则气喘吸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尿少浮肿:阳气虚极,浮阳上越,故见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面色苍白,或灰暗;阳气外越,津液外泻,则汗出如油;心阳欲脱,则昏迷不醒,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乃阳气欲脱之象。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

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慢性支气管炎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979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于广州)修订

一、诊断

1.临床上以咳嗽、吐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临床上虽有咳、痰、喘症状并连续二年或以上,但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 个月的患者,如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但目前尚缺乏这些客观检查的诊断标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制定)。

2.排除具有咳嗽、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中医角度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血虚”、“虚劳”、“血证”等范畴,其病多因精液亏损,脾胃失调,邪毒入里,禀赋不足之故,导致肾虚不生髓与髓不藏精化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证型有:

1.阴虚型:证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面色、口唇、指甲均苍白等血虚证候,兼有低热,手足心热,盗汗,纳差,思饮,出血,便干,脉细数,苔薄,舌质淡或舌尖红。

2.阳虚型:证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面色、口唇、指甲均苍白,并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少气懒言,便溏,多无出血或出血轻微,脉细或虚大,舌质淡。阴阳两虚型:除有血虚证候外,兼有阴虚和阳虚证候。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1、阴虚燥热型糖尿病:

阴虚燥热型糖尿病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肺胃阴虚内热,则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阳明热盛,灼耗水谷则为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阴伤内热之征象。

2、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有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阴虚燥热则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肾阴受损,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虚火上乘,肺失敷布治节之能,水液之精不得散于周身,直入膀胱故而多饮多尿;阴虚日久,精血亏损,气失所养,出现乏力,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常见的征象。

3、阴阳两虚型糖尿病:

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有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淡苔白、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为肾之外窍,肾阳虚,肾精亏则见耳轮焦干,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故见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象。

窦性心律迟缓的中医诊断

心阳虚弱

证候:心悸气短,动则加剧,或突然昏仆,汗出倦怠,面色晄白,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证候分析:心阳虚弱,心失温煦,则心悸;阳气虚,动则耗气,故气短,动则加剧;阳气虚极,欲脱,气随津脱,突然昏仆,汗出倦怠;阳虚不能温煦,贝视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为阳虚之象。

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面色皎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结代。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心阳虚心失温养,肾阳虚肾失摄纳,故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阳虚失于温煦,则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肾虚则腰府失养,清窍失充,膀恍气化失职,故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结代,为阳虚之象。

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虚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素体不足,或思虑过渡 ,积劳虚损,损伤心之气阴,心气不足,则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虚火灼津,则口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乃气阴两虚之征。

痰湿阻络

证候:心悸气短,咳嗽有痰,胸痛彻背,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证候分析:痰湿阻于心中,心阳不展,则心悸气短;肺气失宣,则咳嗽有痰;心脉不畅,则胸痛彻背;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或结代,均为痰湿阻络之象。

心脉瘀阻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刺痛阵作,牵引肩背,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于心脉,气血不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刺痛阵作,牵引肩背;瘀血内阻,经脉气血不畅,则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元阳欲脱

证候:汗出如珠,面色青灰,呼吸气微,四肢厥冷,精神萎顿,或昏厥。舌质淡,脉结代或微欲绝。

证候分析:元阳欲脱,津随气脱则汗出如珠;阳虚内寒,机能减退,则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精神萎顿;气脱则呼吸气微,或昏厥。舌质淡,脉结代或微欲绝均为阳气欲脱之象。

中医治疗阴囊湿疹的方法

(一)风热外袭证

1.临床表现: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血脉壅滞,故生疙瘩如赤粟;风胜则干,热胜则燥,故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痒极则搔抓,破后则流黄水,皮肤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属风热之象。病位在肝肾,以风热之邪侵袭肝肾经脉部位为主。多属实证。

(二)湿热下注证

1.临床表现: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前阴,蕴郁肌肤,故见阴囊潮红作痒、糜烂、滋水;大便不爽、溲赤乃下焦湿热所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病位在肝,病性属实

(三)血虚风燥证

1.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皲裂疼痛,伴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病久不愈,风热湿邪化燥伤阴,阴血不足,肌肤失养,故阴囊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疼痛,痒乃风行皮里之故。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病位在肝肾,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四)阳虚风乘证

1.临床表现: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2.证候分析:肾虚不能温煦,卫外不固,津液外泄则阴囊湿汗;风湿搏结于肌表则瘙痒、腰膝腰软乃肾虚、腰府失养。舌淡胖、脉沉细均属肾阳虚之候,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证。

阴虚阳虚怎么分辨 阴虚阳虚会同时存在吗

可能同时存在。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长期存在,而且阴虚与不同症候或互为因果,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证候,进而可发展成亡阴、动风等病理变化,因此阴虚阳虚是可能同时会存在的。

崩漏下血可以分为几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血热型(湿热)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

5.虚热型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

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恶心嗳气,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证候分析: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胁肋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故情志急躁易怒。肝气横犯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而有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嗳气等症。

(2)脾虚湿盛证:

证候: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或粘滞不畅,恶心或呕吐,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下肢水肿,脉沉细或细弱,舌质淡胖多齿痕,苔白腻。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出现纳差、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恶心呕吐、下肢浮肿、舌胖苔腻等症。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等症。

(3)湿热内蕴证:

证候:身目发黄,胁肋疼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无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熏蒸脐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身目发黄。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诸症。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湿热之象。

(4)肝肾阴虚证:

证候:胁肋隐痛,劳累加重,两眼于涩,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低烧,口干咽燥,脉弦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证候分析:肝经阴血不足,肝脉失养,而有胁肋隐痛;不能上滋于目,则可两眼干涩。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可致腰酸腿软。阴虚生热,可出现手足心热、低烧、口干咽燥、脉数、舌红等症候。

(5)脾肾阳虚证:

证候:脘腹胀大,如囊裹水,状如蛙腹,脘闷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腰腿酸软,阳萎,形寒肢冷,下肢水肿,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滑。

证候分析:脘闷、纳呆、便溏为脾虚见症。五更泄泻、腰腿酸软、阳萎为肾虚见症。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而见形寒肢冷;不能运化及蒸腾水液,以致小便不利,水湿潴留而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脉细、舌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停湿之象。

(6)肝血瘀证:

证候: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肋下症块,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暗,脉弦或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肝脉,或久病人络,而致胁痛如刺,痛处不移。瘀血积而成症块。瘀阻经脉,血行障碍,而见朱砂掌、蜘蛛痣、腹壁青筋暴露以及舌质紫暗等症。

阴虚怕冷还是怕热 阴虚跟阳虚会同时存在吗

有同时存在可能。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长期存在,而且阴虚与不同症候或互为因果,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证候,进而可发展成亡阴、动风等病理变化,因此阴虚跟阳虚是有同时存在可能的。

相关推荐

如何防治阳虚体质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常用药:党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巴戟天等。 2.脾阳虚证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等。 3.肾阳虚证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

肌张力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气血两亏,寒邪外袭;证候:视其寒邪外袭筋脉部位的不同,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臂足强直、指趾屈曲、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所病之处伴有酸胀,得热则瘥,遇寒则剧;伴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紧。证候分析:素体气血两亏,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骤感寒邪,寒入筋脉。寒则收引,故所病肢体拘急转筋甚则反戾;经脉痹阻,故病处酸胀;气血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肢体肌肉失荣则倦怠无力;血虚则舌淡脉细,寒盛则苔白脉弦紧。 (2)热伤精血,筋脉失濡:证候:热病之后出现肢体拘急,项背反折,屈伸

中医治疗阴囊湿疹的方法

1.掌握特征疾病以阴囊皮肤瘙痒、起疙瘩,破后浸淫流脂水为特征。由于发病部位局限,病情较单纯,故易于诊断。 2.辨别病性本病初起有风热、湿热之不同,应详辨之。湿热证多见于肥胖体质,患处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颇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风热证多见于阳盛体质,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甚者起疙瘩如赤粟,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日久不愈可转为阴虚血燥、以阴囊皮厚、皱裂疼痛、干痒为特点。而肾虚风乘则以肾囊潮湿、冷汗、汗出瘙痒为主症。前二者多属实证,后二者多属虚证。 (一)风热外袭证

中医教你如何治早泄

(一)肾气不固证 1、临床表现:性欲减退,早泄,伴遗精,甚则阳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2、证候分析房劳或久病体衰,肾气不固,封藏失职而早泄;肾气亏虚,命门火衰,故性欲减退,甚则遗精阳痿;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阳虚衰,失于温煦,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象。该型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肾,以正虚为主。 (二)肝经湿热症 1、临床表现:性欲亢进,交则早泄,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阴囊湿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2、证候分析

最为有效的贫血中医治法

1、补肾活血法。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借以解除"髓海瘀阻"和免疫异常所致的骨髓抑制,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的生长。与祖国医学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相一致。临床上对于用补法治疗效果不著而又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补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提高部分病人的疗效。2、补肾生髓法。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为目前最为有效的中医治法,实验也证实治疗再障的有效方剂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生长。3、滋阴助阳法。适用于具有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候者,或阴虚阳虚证候均不明显者。方用大菟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老年糖尿病足的中医疗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足 中医根据患者全身和局部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应重视局部辨证,兼顾全身辨证。局部辨证主要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和溃疡的情况来综合分析: 1、肤温降低,这类属于阳气不足或是气血瘀滞。 2、肤温升高属热邪为患,但有实、虚之分,实者多为湿热下注所致,其虚者则是阴虚所生。 3、皮肤苍白无力,多属血虚,发红则属热证,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4、皮色紫红或青紫为瘀血,压之褪色者多为瘀在脉管,压之不褪色者多为瘀在脉外。 5、黑色多为死肌之色。创面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脓水恶臭,灼痛剧烈

高血脂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痰浊中阻: 证候:形体肥胖,心悸眩晕,胸脘痞满,腹胀纳呆,乏力倦怠,恶心吐涎,口渴不欲饮水,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濡。 证候分析:肥人多痰湿,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眩晕;浊阴不降故恶心吐涎,中焦气机不降故有胸脘痞满、腹胀等症;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饮水;痰湿困脾、脾失健运会出现纳呆、乏力、倦怠等症。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濡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2)肝郁脾虚: 证候: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健忘失眠,口干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四肢无力,腹胀便清,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机疏

脑动脉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证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神疲健忘,少寐多梦。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质胖嫩,脉沉细。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无以充脑,故眩晕神疲;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耳鸣耳聋;精关不固,故遗精早泄;肾虚则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故少寐多梦,健忘;肾精不足,阴不维阳,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精虚无以化气,日久肾阳亦衰,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

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

肾虚是中医当中的名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类疾病,最常见的肾虚种类分别是肾阳虚以及肾阴虚,这两种病症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有着不同之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肾阴虚以及肾阳虚的症状。 阳虚 肾阳虚症状:神经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腹胀,倦怠,畏寒肢,喜温恶寒,口淡不渴,尿少肿,面白,声低息怯,阳痰精冷,哮喘,足萎弱,自汗,腰酸.腿软。 肾阳虚脉象:脉微,迟虚无力。 肾阳虚舌象:舌质淡胖嫩,舌苔滑润。 阴虚 肾阴虚症状:形体消座.虚火上炎.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多梦遗精,头晕失眠,骨蒸便结,腰酸无

肾精分阴阳

按照中医学的阴阳理论,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肾藏先后天之精,精属阴,所以称阴精,气属阳,所以称阳气,合称阴精阳气。肾精属阴精,阴精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其中又可分为阴精中之阳精(在此用A表示)和阴精中之阴精(用B表示)。阴精中之阳精A亏虚时,有腰膝酸痛、腰脊萎弱、骨酸疲惫、易疲劳等症状表现,阴精中之阴精B亏虚时有腰膝酸软、足跟痛、口燥咽干、消渴等症状表现。阴精中之阳精亏虚时多与肾阳虚关系密切,阴精中之阴精亏虚时多与肾阴虚关系密切。 所以肾阳虚时除了有畏寒怕冷等表现外,多伴有腰膝酸痛、腰脊萎弱、骨酸疲惫、易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