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肺癌中肿瘤抑制基因失活
鳞状肺癌中肿瘤抑制基因失活
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正确极化对于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发育和维持非常必要,极化是细胞的一种空间定位过程;PARD3基因可以编码一种调节细胞极化及细胞连接的蛋白质,当该基因失活时,细胞的定位及其同“邻居”细胞的接触就会发生错误,而影响该蛋白结构的任何改变都将会促进肿瘤的发展。
通过在细胞系及小鼠动物模型机体中恢复PARD3编码的蛋白的水平,研究者就发现,重新调节细胞的极化或许可以明显降低癌症转移的风险。
肺癌是一种在全世界具有较高死亡风险的癌症,仅在西班牙每年就有2万人因肺癌死亡,该病的高死亡率主要是因为疾病诊断较晚,一般当疾病进展到晚期阶段才会被诊断出来。
后期的检测及有效疗法的缺失往往会使得肺癌患者生存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总的来讲,在肺癌确诊后仅有10%至15%的患者存活期超过了5年,而80%以上引发患癌的起源都是鼻烟(Snuff)惹得祸,其是发酵烟草粉末加上香料,以鼻吸用的一种烟草制品。鳞状肺癌和肺腺癌是两大肺部肿瘤的常见形式。
形成瘤的病因是什么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 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一、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都是对正常细胞生长十分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核调节蛋白质如转录激活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赖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
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
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
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
①生长因子增加;
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
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
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二、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NF-l,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四、端粒和肿瘤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温馨提示: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 ...
前列腺癌的病因
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种族,遗传,性激素,食物,环境有关,根据来自北欧瑞典,丹麦和芬兰等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40%)源于遗传基因变异,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揭示多种染色体畸变,这些因素和环境致癌因子(占60%)之间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还不很清楚。
发病机制:
现在已知前列腺癌成癌机制的好几个重要步骤,大约9%的前列腺癌和45%的55岁以下的前列腺癌是由于一种遗传性的致癌基因,弄清楚这些基因无疑对于前列腺癌的成癌原理的理解是极有用的,最近美国Ohio的报道,他们发现16号染色体长臂23.2区段的等位基因不平衡可能是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的抑癌基因(Paris等,2000),另一设想是上皮细胞雄激素受体对雄激素反应的强度,反比于该受体基因5promotor助催化器区域的CAG微小重复区(micro satellite)的长度,长度越短,细胞对雄激素的反应就越强,细胞生长就越快,CAG的长度在黑人和患癌的白人均较对照组短,显然,雄激素受体CAG微小重复区的长度与前列腺癌的发展有潜在关系。
实体肿瘤生长的早期均有DNA甲基化的改变,前列腺癌也不例外,DNA的高度甲基化可导致许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比如,第17号染色体短臂的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失活,该区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前列腺癌的生长取决于细胞的增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平衡,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的增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并且是平衡的,没有净生长,但当上皮细胞转化为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时,细胞的增殖已超过细胞死亡,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细胞增殖是因为凋亡(apoptosis)受抑制而不是因为增加细胞分裂,进一步导致了基因异化的危险性的增加,前列腺癌前期病变和癌细胞中cdc 37基因表达增加,可能是癌变开始的重要步骤。
出现肿瘤的病因是什么
(一)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
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①生长因子增加;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二)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
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肺癌与遗传有关吗
数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与遗传无关,父母得了癌症并不传给其后代;癌症仅与地域性因素有关,像食管癌多发生于某些地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资料提示,肺组织的癌变可能与细胞遗传物质的多次改变有关。其中包括染色体丢失、重排以及突变等,致使细胞内某些靶基因的丢失或活化,导致细胞生长失控或提供发生癌变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恶变。
这一系列遗传物质的改变主要涉及两大类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即原癌基因的活化或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癌基因的研究,目前已积累的许多材料证明,人体肺癌的发生和演变往往涉及到细胞内第1、3、11、13、和17号染色体上的异常变化,使某些原癌基因活化或某些抑癌基因丢失。
大量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表明,某些癌基因在肺癌中都有过度表达。目前对于肿瘤抑制基因和基因产物在肺癌发生中的地位研究也已经取得了结果。总之,研究表明,人体肺癌的发生、演变以及恶性程度与某些癌基因的活化及抗癌基因的丢失有着密切关系。
肺癌早期的症状
1、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干咳、呛咳等。
2、胸痛是大约半数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肺癌肿块位于胸膜附近时,易产生不规则的钝痛,肋骨、脊柱受肺癌侵犯时也可有持续性胸痛及定点压痛,肺癌肿块压迫肋间神经则胸痛部位在该神经行走区域,纵隔淋巴结受肺癌侵犯时可出现胸骨后深部疼痛;痰中带血多伴有不固定间歇性的胸痛。
3、癌性发热发于部分患者,是肺癌肿瘤坏死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癌性发热,常在后期有广泛转移后出现。肺癌早期的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而且就医也未必能够确诊,因此,更加疏于防范。建议在出现肺癌早期症状之时,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抗癌中药含量为16.2%的人参皂苷Rh2(护命素)等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药物,来加强对肺癌细胞的控制,降低其生长、扩散速度。
为什么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易患上皮肤癌
皮肤癌主要分为三类: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以及黑色素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长期的阳光照射的结果,黑色素细胞癌是否由长期日晒所造成仍然是个争议,很多皮肤科医生仍然建议病患减少阳光曝晒,并且使用防晒来避免黑色素细胞癌。
科学家相信,复制中的皮肤细胞若暴露在紫外线UVA和UVB之下,会使DNA的排列错乱而造成突变,突变的细胞将无止境地复制。很幸运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若早期发现,治疗上相当的容易,很少致人于死地,但黑色素细胞癌则是一种危险且致命的皮肤癌。
《流行病学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皮肤癌是人类最常见的癌症,研究显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细胞癌和阳光照射有关,分析性研究更确定紫外线是造成皮肤癌最重要的因素,累积照射剂量和鳞状细胞癌与日光角化症的关系也很明确。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发现,紫外线使肿瘤抑制基因发生突变失去功能,而造成皮肤癌,这个发现支持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随着臭氧层变薄。地表的紫外线随之增加,皮肤癌的发生率在未来将会升高,除非减少日硒来抵消臭氧层变薄的影响。
早期侦测皮肤癌可以挽回生命,皮肤上若发现了不知名的变化,记得看医生,有时痣或雀斑的小变化,或者看起来不像正常的痘痘可能是早期的皮肤癌。
黑素瘤是什么引起的
一、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都是对正常细胞生长十分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核调节蛋白质(如转录激活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赖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①生长因子增加;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二、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NF-l),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肠癌出现的病因有哪些
最新的研究表现,大肠癌是有着遗传的,这就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大肠癌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大肠癌患者的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因此,这是诱发大肠癌病因之一。
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不少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的来说,直肠癌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绝对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引起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腺瘤癌变与肠癌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关系。据专家的介绍,在临床上,瘤性息肉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腺瘤分别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三种。其中,管状腺瘤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而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腺瘤癌变和直肠癌的发 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会得视网膜母细胞瘤
目前已经确定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是由染色体缺失或者基因突变引起的,1971年即发现部分RB患者有染色体13q14的缺失[13,14],现在已经确认这就是RB1基因的位置。RB1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15],包括27个外显子和1个启动子;RB1被翻译成4.7 kb mRNA, 产生110kDa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它与E2F系列因子控制着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变: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分化成熟。当RB1发生变异或者缺失,就无法产生正常的pRB,视网膜母细胞就会不停地增殖,无法分化成正常的视网膜细胞[16-18],从而产生视网膜母细胞瘤;这就是RB1被称为肿瘤抑制基因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此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约为90%。
虽然已经确定RB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但是真正有明确家族史的仅为10-20%,绝大部分患儿是因为自身的体细胞或者生殖细胞的变异引起。遗传型(生殖细胞变异)约占 40%,非遗传型(体细胞变异)约占60%[17]。目前已知,所有双眼患者和单眼多发肿瘤的患者,是由生殖细胞变异引起,具有遗传性,后代发病率为 50%;其余的单眼患者之中,约有15%也是由生殖细胞变异引起[17,18]。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RB-嵌合型,大约占总数的10%[19]。分为体细胞嵌合型和生殖细胞嵌合型[20]。它是在胚胎发育的某个特殊时期,部分体细胞或者生殖细胞的基因发生了变异,所以此类患者的体内既有正常的视网膜细胞,也有异常的能形成肿瘤的视网膜细胞。生殖细胞嵌合型也具有遗传倾向,但是危险性相对较低。
近年一些医生提出了新的概念-“Retinoma”,它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的良性表现形式,或称为“自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spontaneous of retinoblastoma)”。它具有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同的基因变异与发病机制,但是一种非进展型的肿瘤。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21]:隆起的灰色视网膜团块,钙化良好并被色素上皮包绕,团块本身色素化[图1]。绝大部分Retinoma是静止的或者进展极慢,虽然它也可以有少量的种植,但是对眼球的危险远远小于视网膜母细胞瘤[22,23],仅在于它的生长位置:如果在黄斑区就会影响视力。
为什么会长瘤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一、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都是对正常细胞生长十分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核调节蛋白质(如转录激活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赖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①生长因子增加;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二、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NF-l),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四、端粒和肿瘤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温馨提示: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什么原因引起肝母细胞瘤
病因: 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的瘤主要位于腹膜外、腹主动脉旁(占10%~15%),少数位于肾门、肝门、膀胱直肠后等特殊部位。多良性,恶性者占10%。与大部分肿瘤一样散发型嗜铬细胞瘤的病因仍不清楚家族型嗜铬细胞瘤则与遗传有关。有报道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amen-2b)中的嗜铬细胞瘤有1号染色体短臂的缺失也有人发现以上两者均有10号染色体rei原癌基因的种系(germ-line)突变,men2a表现为ret10号外显子的突变此突变可以编码细胞外蛋白质配体结合区域的半胱氨酸残基,从而影响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而men-2b则有10号染色体retb原癌基因突变,该突变影响细胞内蛋白质结合区域的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酪氨酸激酶与细胞生长和变异的调节有关从而导致易感人群发病。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中的嗜铬细胞瘤基因损害存在于3p25~26的vhl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多种多样,3个外显子(123号外显子)均可发生突变,可表现为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移码突变或缺失突变等嗜铬细胞瘤与其错义突变有关;当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生长失去控制而形成肿瘤vhl基因生殖细胞系突变决定vhl家族的肿瘤易感素质及发病情况而vhl基因的体细胞系突变则与所发生的肿瘤的恶性倾向有关。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和ⅱ型)中,嗜铬细胞瘤只与ⅰ型有关其基本的基因损害为17号染色体的rfl基因的失活性突变此基因也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其失去表达后可导致嗜铬细胞瘤及其他肿瘤的发生
前列腺癌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种族、遗传、性激素、食物、环境有关。根据来自北欧瑞典、丹麦和芬兰等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40%)源于遗传基因变异,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揭示多种染色体畸变。这些因素和环境致癌因子(占60%)之间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还不很清楚。
(二)发病机制
现在已知前列腺癌成癌机制的好几个重要步骤。大约9%的前列腺癌和45%的55岁以下的前列腺癌是由于一种遗传性的致癌基因。弄清楚这些基因无疑对于前列腺癌的成癌原理的理解是极有用的。最近美国Ohio的报道,他们发现16号染色体长臂23.2区段的等位基因不平衡可能是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的抑癌基因(Paris等,2000)。另一设想是上皮细胞雄激素受体对雄激素反应的强度,反比于该受体基因5promotor助催化器区域的CAG微小重复区(micro satellite)的长度,长度越短,细胞对雄激素的反应就越强,细胞生长就越快。CAG的长度在黑人和患癌的白人均较对照组短。显然,雄激素受体CAG微小重复区的长度与前列腺癌的发展有潜在关系。
实体肿瘤生长的早期均有DNA甲基化的改变,前列腺癌也不例外,DNA的高度甲基化可导致许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比如,第17号染色体短臂的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失活,该区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前列腺癌的生长取决于细胞的增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平衡,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的增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并且是平衡的,没有净生长,但当上皮细胞转化为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时,细胞的增殖已超过细胞死亡,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细胞增殖是因为凋亡(apoptosis)受抑制而不是因为增加细胞分裂,进一步导致了基因异化的危险性的增加。前列腺癌前期病变和癌细胞中cdc 37基因表达增加,可能是癌变开始的重要步骤。
有人推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异化,可使雄激素受体对其生长因子起反应,比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或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等。这些生长因子在癌肿细胞对雄激素不敏感后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而激活导致癌生长。雄激素促进前列腺癌生长是经过一个雄激素受体介导的机制增进了内源性基因变异的致癌物的活性,如雌激素代谢产物、雌激素引起的氧化物、前列腺癌产生的氧化物和脂肪等物质。此外,雄激素受体的甲基化与晚期对激素疗法不敏感的前列腺癌有关。
生长因子与表皮基质相互作用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ming growthfactor-beta)、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以及神经内分泌肽等均已表明与前列腺上皮的增生、分化和浸润等有关。这些由上皮所产生的生长因子与组织基质相作用,使基质细胞产生生长因子,后者再作用于上皮细胞,比如,已表明骨细胞分泌能刺激前列腺上皮生长的生长因子,而前列腺上皮也产生能刺激骨形成的生长因子。这些就解释了为什么前列腺癌肿能选择性地转移到骨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