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淤胆型肝炎
什么是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血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胆管排泌功能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管,却返流至血液中的一种肝炎。表现为黄疸长期不退(通常为2~6个月)、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及肝肿大等。常见的有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等。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淤胆型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3~6个月)肝内完全梗阻性黄疸,如大便颜色变浅,呈灰白色陶土样,小便颜色深黄,尿中脸红素阳性,尿胆原和尿胆素均为阴性,皮肤侵痒,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血清 ALT轻度或中度升高,胆固醇增加,转肽酸及碱性磷酸酶(AKp)明显升高。黄疸发生前一周左右出现病毒性肝炎特有的黄疸前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物、全身疲乏、偶见发热等。黄疸出现后,症状仍继续存在,但相对较急性黄疸型肝炎轻。有的病人甚至无症状,仅表现为重度黄疸。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可逐渐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如何治丙肝
1、急性丙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基本上同甲型肝炎。由于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因此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慢性丙型肝炎:在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清除肝炎病毒。儿童期的慢性丙型肝炎如得不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恶化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抗病毒治疗:在目前还缺乏理想的能彻底清除肝炎病毒的药物的情况下,干扰素α(IFN-α)的应用于已经使一部分慢性肝炎病情缓解,甚至痊愈。
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HCV基因组变异很大,宿主感染HCV后很难产生持久的保护性免疫,急性丙型肝炎的自限性约为50%,HCV感染后的慢性化几率高达40%-60%。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在组织中见到碎屑状坏死与桥接样坏死,则在平均50个月后约有50%发生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后最终约1%将发生肝细胞肝癌(HCC),重症丙型肝炎的生存率约46.2%,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必需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分型
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甲肝与乙肝临床如何区分
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约2-6周,患者会出现发热、厌食、腹泻、腹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90%以上的患者不出现皮肤和巩膜的黄染,且因症状轻微,不经治疗而自愈。这是有些人不知自己曾感染过甲肝的原因。少数患者出现皮肤黄染才意识到患了肝炎。80%的肝炎患者可在肋下触及肿大的肝脏,右上腹部有胀满感。甲肝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极少数病例症状重,黄疸深,经过积极治疗也能痊愈。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表现为5种情况: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无不适症状,肝功能正常;急性乙型肝炎症状甲型肝炎相似,但起病时大多不伴有发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会出现乏力、易疲乏、食欲下降、厌油腻等;重型肝炎是肝炎中最重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淤胆型肝炎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
淤胆型肝炎有什么治疗措施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平时我们要怎样去更好的治疗是很多人都比较了解的的一种疾病,在平时我们要怎样去更好的治疗是我们都很关心的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和休息。忌酒。吃低脂、高蛋白和含维生素丰富的膳食。避免使用对淤胆型肝炎有损害的药物。
2、熊去氧胆酸(UDCA):减轻淤胆型肝炎病人乏力、腹泻、瘙痒等症状,可保持细胞膜稳定性,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功,增加毛细胆管碳酸盐分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促进黄疸消退。每天500mg,分次口服,无明显毒副反应。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为IFN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附加治疗药物。
3、苯巴比妥:为酶诱导剂,可诱导产生Y蛋白,增强其活性,促进胆红素由非结合性向结合性的转化,提高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酶活力和毛细胆管膜上Na -K -ATP酶的活力,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从而利胆退黄。每天90~180mg,分次服用。本药对肝脏有一定损害,肝功改变明显者应慎用,有乏力、困倦、皮疹等副反应,应注意观察。
4、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能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具有退黄作用。用法为泼尼松龙每天40mg,经5~7天后逐渐减量停药,疗程1个月左右。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谨慎使用。
淤胆型肝炎的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1.玉米须茵陈汤
玉米须、茵陈、车前草,加水,浓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每次服200ml,每日3-5次。用于淤胆型肝炎。
2.消炎利胆茶
将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加水1000克,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克。利尿利胆,清热消炎,健胃利胆。
3.茵陈粥
茵陈,加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至米烂汤稠,加白糖少许,稍煮一沸即可。每日2-3次,7-10天为1疗程。治疗出现身目俱黄,尿黄如浓茶,恶心、乏力,舌红苔黄腻患者。
饮食原则
1、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2、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3、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4、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5.禁忌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已有损害,加上饮酒更加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
6. 禁忌饮食过量,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过多的吃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加重,促使乙肝恶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7、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丙肝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靠HCV病毒学检查可以鉴别。
主要鉴别疾病包括: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乙肝症状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如何预防淤胆型肝炎的发生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它会给人们带来很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因而它的预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预防淤胆型肝炎呢?有哪些方法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1、疫苗,淤胆型肝炎。既然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就和其他一些病毒性疾病一样,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疫苗。
2、戒酒,要保肝就一定要戒酒,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则必定难逃肝病的厄运。
3、淤胆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否和个人的兔疫功能、机体状况密切相关。免疫功能越强越不易受各种传染病的侵袭,所以人们要增强体质,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调剂和生活规律性,劳逸结合,不要酗酒和过分劳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这是预防淤胆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4、定期的检查,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抗体或者是了解自己有没有被传染,有效的检查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定期检查即能帮助我们知道自己体内的抗体是不是存在,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体内有无病毒,以便及时的治疗。
淤胆型肝炎患者很多都没有症状,而很多人都等到出现症状的时候再去治疗,可是往往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这就需要对淤胆型肝炎做及时的治疗,控制了病毒,就能控制住病情,减少病情不断恶化的可能。
毛细胆管炎是肝炎吗
毛细胆管炎不是肝炎。然而,药物性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均会有出现毛细胆管炎的概率。过去,把毛细胆管炎归属为淤胆型肝炎(或毛细胆管肝炎);而现在,看来此分法有失于粗糙——因为有的毛细胆管炎,机理和诱因简单,治疗容易,预后很好。我个人观点,把毛细胆管炎,单独立项好。仅供参考、不做建议
甲肝乙肝丙肝的症状和危害
1.甲型肝炎
病毒进入人体约2~6周,患者出现发热、厌食、腹泻、腹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90%以上的患者不出现皮肤和巩膜的黄染,且因症状轻微,不经治疗而自愈。这是有些人不知自己曾感染过甲肝的原因。少数患者出现皮肤黄染才意识到患了肝炎。80%的肝炎患者可在肋下触及肿大的肝脏,右上腹部有胀满感。甲肝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极少数病例症状重,黄疸深,经过积极治疗也能痊愈。
2.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表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
(1)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无不适症状,肝功能正常。
(2)急性乙型肝炎:症状和体征与甲型肝炎相似,但起病时大多不伴有发热,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轻度和重度之分。不足1%的患者急性起病后病情迅速加重,如未得到及时救治,病死率达到80%~100%。
(3)慢性乙型肝炎:出现乏力、易疲乏、食欲下降、厌油腻等。常见的体征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部分患者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4)重型肝炎:是肝炎中最重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脑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胃肠道大出血等,病死率高达70%以上。
(5)淤胆型肝炎: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需要借助B超等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丙型肝炎
发病前丙肝病毒早已进入人体约2~8周。患者大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慢性丙肝的体征同乙肝病人一样,但比乙肝更容易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4、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5、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乙肝的征兆
一、症状
四肢乏力、精神不集中、易困易疲惫、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并且带有发热、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另外乙肝患者体内胆红素升高时,还会出现黄疸症状,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尿液发黄的症状。往往也会没有症状而因此病情不被发现。
二、体征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出现急性乙型肝炎的症状时,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慢性化发展。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ALB﹤35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淤胆型肝炎有哪些临床症状
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血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胆管排泌功能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管,却返流至血液中的一种肝炎。淤胆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种分类,那么,它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
一、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较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黄疸具有三分离特征,即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与黄疸重呈分离现象。
二、肝肿大、皮肤搔痒、大便发白呈灰白色陶土样,小便颜色深黄,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和尿胆素均为阴性,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胆固醇增加,转肽酸及碱性磷酸酶(AKp)明显升高。推荐阅读肝硬化早期的症状有哪些三、黄疸发生前一周左右出现病毒性肝炎特有的黄疸前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物,全身疲乏,偶见发热等。淤胆型肝炎有哪些临床症状
四、黄疸出现后,症状仍继续存在,但相对较急性黄疸型肝炎轻。有的病人甚至无症状,仅表现为重度黄疸。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可逐渐自愈,很少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