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带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老人带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3: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误区4: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5: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6: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7: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8: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误区9: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反倒容易感冒。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10:宝宝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 孩子哭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如果是配方奶喂养,主张“定时喂养”。

误区11: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2: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或者追着吃饭,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当前,越来越多的奶奶,爷爷,姥姥,老爷,投入到看管孙辈的行列中。无论是在社区的大院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大门前,都可以看见有许多老人在看管或接送着他们的孙辈们。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也有一半的幼儿有老人接送。

老人帮助儿女带孩子有三大优点:第一,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育儿经验,对孙子辈尤其疼爱,关怀备至。老人退休后时间也比较充裕,照顾孩子更有耐心,更爱抚,责任心更强,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第二,现在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老人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三,对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儿孙围绕在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同时可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给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带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由于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老人带孩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过分疼爱导致溺爱。

老人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就是老人心理上会有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怪罪。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的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老人又怕孩子哭坏身体,又是百般哄劝。这样,孩子会发现通过哭闹、发脾气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和苦闹来要挟家长,来满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像一只小绵羊,从不和孩子交往,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睡觉是找不找床,起床不会穿衣服、系鞋带……,针对他在园的表现,我们进行家访,原来琪琪在家,奶奶习惯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时,帮他穿衣服、系鞋带。吃饭时,给他一口一口的喂饭……,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气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把玩具图书乱扔,奶奶又哄又劝。据奶奶说,吃饭时也是这样,自己愿吃的东西谁也不让尝一尝,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没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也大,许多事情多能动手去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有老人带大的孩子则不然,上学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想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就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期跋扈,一点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半,立刻毫无能力”。因此,祖辈的过分溺爱,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二、祖辈的教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的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与现实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十,祖辈会上前制止或批评。他们认为,一辆完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的,并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正是孩子探究事务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有一次,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

三、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同处是爱的形式不同,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偏于“慈”“宽”“容”。连父母对孩子的正当管教,祖辈也会横加袒护与阻拦。正是祖辈的干预,才使做父母的无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利,这势必导致老人与父母的矛盾,以致关系疏远。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们认为,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而父母对他的要求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他们就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我班的硕硕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让奶奶来接,否则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妈妈来接她,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还是让奶奶来的。硕硕妈妈说:“都是让他奶奶惯的,真后悔让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从小跟着奶奶。到现在她说起话来也是说奶奶好,有什么心里话也说给奶奶听。她也知道父母对她也很好,可她总觉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点隔阂。

四、祖辈往往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总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带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邻居家的敏敏就是一个例子,爸爸妈妈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只好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是中学教师,每天在家教孩子数数、算题、识字。爷爷自豪的说:“敏敏上一年级也肯定是个“尖子生”。但却不太注意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问题。直到孩子进了幼儿园,问题出现了,孩子不会上楼梯,不敢滑滑梯,不会跑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敏敏的父母。

总之,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

妈妈带孩子好,还是祖辈带孩子好?成了这个社会对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的考验。

如果有条件,妈妈带孩子自然有其他人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好处。因为,父母亲自带孩子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够全职在家带孩子。如果父母工作较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看,尤其是交给老人照看时,老人觉得,老人带的孩子与妈妈带的孩子相比较,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老人的育儿观念

老人的育人观念相对比新妈妈来说,自然会落伍一些,这主要体现在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对孩子的保护程度及老人的生活环境等。 但是,老人认为,老人育儿理念虽然有时不及年轻的父母,但是,如果老人愿意学习,愿意接受科学的理念,同时,年轻父母也擅长有意识地把科学的育儿理念传达给老人,那么,这种差异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当然,怎样让老人与自己的育儿理念统一,这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老人在孩子15个月前,与老人一起带孩子,有些育儿的理念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告诉老人。虽然老人接受起来会有一个过程,但老人只有慢慢来。

许多事情,老人不擅长做的或者不会做的,老人也不说,都是自己先去做,如果孩子喜欢这样或者效果很好,老人自然也会学着去做。虽然老人刚开始不适应,但渐渐地,老人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有一点,老人觉得挺重要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带孩子,这样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老人,而且老人会因为住在你家里,从而按你们的模式来带孩子。这是环境的影响。

二、孩子的个性特征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对陌生人的焦虑程度、以及对同伴的适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如果是对父母依赖性强,对陌生人过度焦虑,对同伴适应度低的孩子,他会比较喜欢妈妈带,如果妈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孩子会往活泼外向的方向发展。

对于本身已经不太依赖父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人一起玩耍的孩子来说,谁带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影响并不太大。这类孩子可以放心的交给老人带,当然,父母还是不应该缺席的,下班回家后应该弥补白天的缺席。

孩子属于外向活泼型的孩子,老人在孩子出生后,是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孩子对她的亲热程度不亚于老人,而且,老人交代老人现在的主要任务除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就是带孩子外出活动,老人虽然身体也并不好,格家住在5楼,她还坚持每天两次抱着孩子外出活动。这些都是老人放手把孩子交给老人的原因。

三、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

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对孩子来说似乎是不可见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蛮大的。

试想一下,如果新妈妈与婆婆的关系并不好,那么,如果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对孩子的影响肯定非常大。有时候,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奶奶的不好,孩子奶奶则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妈妈的不好,结果,孩子变成了两面派。

再来看看,如果祖辈与父母的育儿理念不统一,由于关系不好,你要求老人这么做,老人不愿意听。老人心想:“你算老几呀,叫我这么做那么做,我带出来的孩子不都好好的嘛!”

老人与老人也出现这种冲突,老人有次对老人说:“你总是不放心我,我不把你带得好好的?”老人一想,老人无条件搬到格家来照顾孩子,如果老人总是挑三捡四的,老人心理肯定不好受的。从此,老人再也不说令老人不高兴的话。

如果爸爸有时在老人面前埋怨老人做得不好时,老人的原则是,首先,绝对不把爸爸的话传给老人;其次,老人提醒爸爸,每个人都会有错误,你自己带时比老人还不行。我们要看到老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有点问题就说。再次,老人对爸爸的话也是选择性地思考,有道理的以后慢慢传达给老人,没道理的当场否定。最后,对于老人做得好的地方,应该夸奖和赞美,让老人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努力。

如果与祖辈的关系不好,你肯定不会放心完全让老人带孩子,总是对老人心存怀疑,而且,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心存愧疚。结果,你总是不停地查问老人对你交代的事情执行的情况,总是回家后对孩子过分亲热想弥补自己的缺失。结果,老人对带孩子没有激情,因为你总是不信任她;孩子对老人带孩子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为妈妈对自己更好,妈妈不在时孩子会有失落感。

所以,老人与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关系,把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教给老人。完全信任老人,并要尊重老人。让孩子知道大家都爱他。

老人带孩子的好处

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5.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

老人带孩子好吗

1、老人容易溺爱小孩

老人对孩子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每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老人一般采取顺从的方式,这样孩子的错误不能及时改变,不合理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采取吵闹、哭等方式逼老人就范。

2、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

老人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老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对于一些孩子的好奇行为,老人会“好心”地加以阻止,导致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老人觉得多吃才健康

老人的观念是,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好发育好,所以会不停得喂吃的,当孩子不愿意吃时,还会用零食哄着喂,这会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导致有很多小孩宁愿吃零食也不愿吃饭。

4、老人的行为会伤害孩子

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因为老人的五官都出现衰退现象,看电视要放很大声,离电视的距离也非常近,小孩的器官还没发育齐全,对尖锐的事物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可能造成损伤。

5、老人没有活力导致小孩内向

现在晚婚晚育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也大多年事已高,老人年纪一大,自然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好动,也不爱说话,孩子一旦运动少,跟外面的人交流少,很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

老人带孩子的弊端 这3个误区你注意了吗

一、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 管教

过严或过松。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前者以过去的“军事化管理”为标准,喜欢什么事情都要订个标准;而后者则看到孩子撒娇就心软,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事实上,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更要有适当的自由空间。面对这种问题,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多在家里,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此外两代人要协商建立可行的家规,出现问题有章可循。

老人带孩子的3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3: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

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老人带孩子这些事可别做

如今,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孩子平日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此出现了不少育儿问题。提醒各位爷爷奶奶,下面这些事你最好别做,以免引起不良影响。

  1.擅自做主买宠物

  无论多少孙子多认真的承诺负责一个新的小狗或者小猫,都不要擅自决定给孩子买宠物。养宠物是一个巨大的责任,应该得到父母的批准。很可能爷爷奶奶给孙子买的宠物,最后还是父母来照顾,这样只会增加父母的压力。

  2.经常开玩笑

  “那是你的新女朋友吗?你喜欢她吗?“经常这样逗孙子对他们的身心也不好。虽然孩子太小还不明白情爱的含义,但是爷爷奶奶最好不要经常开这样的玩笑。

  3.催促妈妈辞职

  许多老人家都希望儿媳妇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做全职妈妈,但是现在社会女性不再只会做家务了,现代妈妈有自己选择的权力。爷爷奶奶应该允许妈妈们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4.给孩子吃太多糖

  许多爷爷奶奶因为疼爱孙子,就给它们吃各种各样的糖,尽管父母已经再三叮嘱过了不许吃糖,这样会让父母很为难,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引起孩子蛀牙的问题。

  5.偏见思想

  有些老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或很封建,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但是爷爷奶奶一定不要将封建的思想灌输给孙子孙女,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想法。更严重的是有些爷爷奶奶有性别偏见,注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这种封建思想。

  6.打破睡觉时间

  父母好不容易给孩子指定的睡觉时间,很可能轻易的就被爷爷奶奶打破了,孩子到点不睡觉的时候,爷爷奶奶通常不会强迫她们睡觉,会让他们玩到很晚,这样会让父母接下来培养孩子按时睡觉更困难。

  7.过度宠溺孩子

  宠爱孙子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度溺爱,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无一利的,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骄纵跋扈。

  8.贬低孩子的老师

  爷爷奶奶可能会不喜欢孩子的老师,因为老师给出的不好的评语会不开心。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或者或一些贬低老师的言论,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有可能模仿爷爷奶奶的话对老师讲。

  9.偷偷破坏规则

  有的爷爷奶奶受不了孙子的撒娇,就会做一些破坏规则的事情,比如,不给孩子洗澡,让他多看一会电视,给他买零食,然后偷偷的不告诉父母,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这会破坏家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

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老人带孩子要讲心理学

现在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后大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年人也乐于抚育宝贝孙子(女),但是,有些老年人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一味地溺爱,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孩子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养成许多坏习惯,到了学校,就不a能适应老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老年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应有的训练,使孩子错过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老年人带孩子要讲究心理学。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所以,带孩子不能只管他吃饱喝足不哭不闹,应该注重孩子心智的培养。首先,在大运动训练方面,在孩子1个月时就可以让孩子俯卧在床上,短暂地练习抬头动作。两个月时练习孩子的头部短暂地直竖。3个月时让孩子趴着练习胸部离开床。4个月时练习头部的直立。5个月时,帮助孩子练习翻身。6个月时练习孩子俯卧时手臂支撑,使胸腹部离开床面,并可以翻身。7个月时练习坐稳。8个月时练习爬行。12个月时练习走路。18个月时练习跑步,30个月时练习平衡能力、上下楼梯、跳跃动作、攀登动作、投掷动作和听口令做体操动作等。

其次,在精细动作的训练方面,1至3个月时练习孩子的抓握动作;4到7个月时练习抓住和抓取动作;6到7个月时练习把弄动作;7到8个月时练习倒手动作;8到12个月时练习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动作;15个月后训练孩子的搭积木、翻书、握笔、穿扣动作;24个月后训练折纸、拼图、用筷子等动作。

第三,在适应能力方面,1到4个月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反应,让孩子用眼睛跟踪色彩鲜艳的摇动物体,对孩子摇铃、说话、唱歌;5到8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寻找物体、用手追逐玩具;8到10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摇铃、对敲方木、从杯中取物等动作;12个月时学习盖盖子;27个月后学习认识大小和多少;30个月后训练区别颜色、里外;42个月后训练认识和识别图形等。

第四,在语言训练方面,一岁之内,要对孩子的咿呀学语表示反应,要经常逗孩子,和他说话、交流感情。如果是用奶瓶喂奶(水),不要把奶嘴开口太大,要训练孩子的吸吮动作和舌头的肌肉。10个月时教孩子模仿大人发单字音;12个月时教孩子叫人;15个月时教孩子理解指令,并教他简单的句子;21个月后教孩子简单的问答;30个月后教孩子描述图片,42个月后教孩子理解大人的问话和反义词等。

第五,在社交行为方面,1个月时训练眼睛跟随人走动;2个月时对大人的逗引有反应;3个月之后会和大人做游戏;4到7个月时会辨认亲人,见到食物会兴奋;9个月后有是非观念,不要的东西会摇头,不让他拿东西会理解等;10个月后理解人或物的位置和用途;12个月后学习穿脱衣服;18个月后学习控制大小便;21个月后学习提出个人需要和要求;48个月后学习复述等。

老年人在带孩子时,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只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自由活动;不要不理睬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孩子才能更顺利地成长。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心理专家,不要固执己见。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 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

校长刘桂平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在我们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照看的,有的甚至从小就是老人带大的,这种“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太依靠大人,自理能力明显很差,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现象目前在各个学校都很普遍,也希望你们媒体好好呼吁一下,让孩子们得到更为现代化的家庭教育……”

镜头对比———

镜头一:2005年2月底的一天,记者曾在新城广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带领下放风筝,在随着风筝追跑时,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眼里含着泪想向几步之外的爸爸求救,但年轻的爸爸笑着大声地对儿子说:没事,站起来就好了!小男孩破涕而笑,自己爬了起来,似乎就像没摔过一样高兴。

镜头二:2005年3月11日中午近12时,西安市建国门外,雪花漫天飘扬,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刚从学校门口接到放学的孙子,爷爷打着一把蓝格格伞,努力把孙子往伞下拉,生怕雪花落到孙子脸上把他冻着,两人一同向建西街方向走,孙子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吃着小零食。正走着,孙子的球鞋带松了,在脚下拖着,爷爷马上把孙子叫住,把伞递给孙子,吃力地弯下腰,给孙子把鞋带系好。

数据显示———

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为配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展开,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作了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虽然西安孩子目前的“隔代教育”情况记者尚无准确数字,但据以上调查结果: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的。

同时,相关专家还发现一个规律,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不仅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记者调查———

到底“隔代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子孙不辞辛苦的爷爷奶奶辈家长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家住育才路的张惠女士认为“孩子最好由爸爸妈妈自己带,毕竟年轻父母的思维观念更新些,能随时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灌输给孩子。老人带孩子虽然年轻父母亲是省了心,但相比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在带孩子时,大多比较溺爱孙子、孙女,很容易顺着孩子的心愿,甚至经常会“帮助”孩子,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老人常常代劳,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对大人很强的依赖心理。”

而且,老人带孩子毕竟也只是年轻人带孩子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一定时候,孩子还要由自己的父母亲来带,如果一旦孩子已经习惯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父母亲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短时间内看,老年人带孩子的确让年轻父母轻松了很多,但从孩子的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提起带孙子,家住小寨的杨淑芳老人则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她曾经把孙子带到了上三年级,但后来她主动给儿子提出来不再带孙子了。“其实我不是不想带,我也想给儿子、儿媳分担一点困难,不愿再带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经常没办法给孙子辅导功课,有时孩子在写作业时遇到弄不明白的题问我,可我也只有几十年前的初中文化水平,哪能看明白现在孩子的作业。如果他爸妈在跟前,肯定会给孩子解释得明明白白。”

杨淑芳老人说,后来她主动给儿子提出建议,让他们夫妻俩哪怕苦点累点自己带孩子,如果太忙了她帮忙。儿子、儿媳也很理解并欣然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中午把儿子交由托管班带,晚上他们自己带。“现在很多带孩子的老人都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的情况,一般老人们观念较为滞后,在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往往都沿用的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旧观念、旧方式,的确不利于孩子成长,我建议年轻家长尽量自己带孩子。”

观点二: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

杨女士是西安市东郊一所中学的老师,她通过自己孩子的事例谈了她对“隔代教育”的看法:“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隔代教育’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客观地看到老人带孩子的好处和优势所在。”杨女士说,她和爱人工作都比较忙,从儿子上学到现在6年中,主要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带的,两位老人都是退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年轻人更会带孩子。现在,两位老人不仅照顾着孩子的起居饮食、辅导功课,还教孩子写毛笔字。

“当然,有时老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也和现在社会存在差距,但只要我们和老人沟通,他们也很能理解,并听取我们的建议。”

观点三:让“隔代教育”成“特色教育”

长安区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小学高级教师郭世忠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老人带孩子也是年轻家长的无奈,但也给老年人增添了一份乐趣。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虽然老人的“隔代教育”有其弊病,但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老人有着较多的育儿经验和耐心,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只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肯定会取得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的“双赢”效果。但老人的文化素质等不是短时间内能弥补的,只能在老人带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尽量和孩子多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和老人多交换育儿经验,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毕竟很多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可以考虑由相关部门开设一些“‘隔代教育培训班’给老年人教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让‘隔代教育’成为一种中国特色,实现‘三代同赢’的现代化家庭教育模式。”

老师看法———

“隔代教育”易让孩子“养尊处优”

建国路小学的刘桂平校长说,在我们学校,这种“隔代教育”下的学生已经占到了全校学生的1/3多,这些学生经常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经常看见这些孩子在老人来接送时,把自己的书包、衣服等物品统统甩给老人,自己空着手,根本不关心爷爷、奶奶累与否,“老人们常常因为心疼孙子、孙女,常常替孩子做很多事,但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孩子却会认为这是家长们应该给自己提供的义务,反而更助长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态。”

老人带孩子利弊见分晓

优点一:经验丰富

  长辈们将我们养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有他们帮忙带孩子,年轻的父母们遇上丁点小事就不会显得手忙脚乱了。所以隔代带孩子在许多时候也是一件好事情。正是因为老人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害,什么时候要及时换添衣服,什么东西不能乱吃,他们就像有一双隐形的眼睛,能看到一些潜在的危险,做到提前避开,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了一层保障。

  优点二:性格温和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级别的人,早已没了年青人性子的火暴脾气,不会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呼小叫,基本上也不会对孩子动手动脚。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先听孩子怎么说,从而根据他们的经验再去判断事情的对错。他们冷静的处理过程,会给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事情起到一定帮助。

  缺点一:观念守旧

  在一些老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吃好,喝好,睡好,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就行了,而不会想着刻意的去培养孩子。老人们认为教育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与家长没什么有关系。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从父母或长辈们身上学到的。未入学的婴幼儿都需要早期教育,而不是吃好喝好就能解决所有的成长问题。

  缺点二:过度溺爱

  常见有老人端着一个碗,追着孩子到处喂饭。相对地,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身上就较少,原因是父母和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对孩子的溺爱上相对要理智,认为孩子不能过度宠爱。孩子不吃,父母会直接告诉他,下餐才有得吃。而隔代家长则不这么认为,就算是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也要喂饭。还有些长辈什么都依着孙子孙女,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呼前喊后,过分溺爱让孩子养成不少坏习惯。如: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可言,只能是害了孩子!

相关推荐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

12岁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人的教育方式跟我们太不一样,看看对于中国人重要的东西,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怎么理解的。 他们家的小朋友一点也不乖,根本不听话。“乖”在英文里几乎是个贬义词——docile,submissive;而“听话”二字绝对是美国女人对男朋友的要求,对孩子并没有这么苛刻。1973年我刚到美国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错误,上课我们坐得笔挺,美国孩子横倒竖歪,结果老师反而问我们听课时为什么像僵尸—样。 我们跟他们的第二个区别在于“脸“这个字上。要脸的人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不要脸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从小

孩子发烧还应小心这几个误区

1.一发烧马上吃退烧药 为了怕宝宝发烧烧坏脑子,很多家长一发现宝宝发烧,就给他吃退烧药,吃药不见退烧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这其实也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下时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

家长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记者在做一个专题,关于孩子报兴趣班的事,并就这个问题对我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目前,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存在着如下几个误区:第一,别人家孩子报了,我家孩子也报。第二,周六日不能看着孩子,与其让孩子乱跑,还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第三,孩子学班越多越好,希望孩子样样精通。第四,我喜欢,但我小时候没条件学,现在我有条件,让孩子来学。第五,只要孩子去,学成什么样无所谓,我对孩子要求不高。第六,学了,你就要学成最好的,钱不能白花。 先针对以上误区,谈谈个人的看法。对于第一个误区,这属于跟风形式。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老人小孙儿的利弊分析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

泡脚水温和时间要把牢

秋冬季泡脚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很多人认为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越烫越好,然而这是一个误区。泡脚水温一般维持在38℃至43℃为宜。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引发心慌甚至导致猝死。糖尿布者和敏感皮肤者特别要小心温度过高的水很容易导致烫伤,甚至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秋季泡脚时间以30分钟~45分钟为宜。”但老年人泡脚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此外,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热水泡脚,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来会使人营养不良。

老人娃要不要给钱

生活中,老人帮忙孩子现象很常见,大家习以为常。然而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并非老人的本分。若是老人帮你孩子,你会给钱吗?本期《育网槽槽》让我们来唠唠这事。 育儿观点 关于孙这事,老人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大家莫强求,要尊重老人的决定。若是老人帮忙孩子,不妨适当给予回报,以感恩父母。 近日,宝妈“拥有你”一直在心里琢磨一件关于钱的事。她和老公工资分开,老公每个月上交两千(一千妹妹嫁妆+一千伙食费)。现在她上班了,婆婆在家孩子,想要大家伙给个意见“婆婆孩子是不是理所当然,还有老公也没给过钱,倒是老公跟

职场妈妈当心这5大育儿误区

误区一:怕睡不好耽误工作而不陪宝宝睡觉。有心理学实验发现,出生不久的恒河猴只有饿极了才去找挂着奶瓶的“铁丝猴妈”,其他时候都愿意依偎在没奶喝却柔软温暖的“绒毛猴妈”身边。这说明母子间的肌肤之亲极其重要。而有些职场妈妈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工作,把宝宝睡觉的责任交给了父辈们或保姆。殊不知这样做会大大减少本来就不多的母子身体接触,影响宝宝的心理发育。 正确做法:抚慰宝宝入睡,规律宝宝睡眠。职场妈妈最好晚上自己宝宝睡,如果实在做不到,也要保证在宝宝入睡前赶回家,让他在抚摸和轻声细语中入梦。同时,也可以用一些“

老人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忙于工作,小孩多数会让老人帮忙,那么老人家在孩子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为大家介绍老人孩子该注意的事项,供大家了解。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

老人娃的口头禅杀伤力爆表

对于老人这种无私的帮忙,我们确实需要心存感激。但是很多老人在照顾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陈旧、错误的方法,这往往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比如下面几句老人常说的话,如果不及时纠正,那么真的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桌子弄疼宝宝了,该打!” 等到孩子能自己跑跳的时候,老人往往就看不住了,稍一分神,小家子就自己乱跑,结果一不小心就撞到了桌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之后自然是嗷嗷大哭了。此时老人很可能会迅速抱起孩子,并且用手轻拍桌子,边拍边说:“都怪这个桌子,把我的小心肝弄疼了……”虽然这只是个心疼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却

5个高招解决老人孩子问题

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欢迎的 老人们不会去不欢迎他们的地方,因为他们不想自己被视为“坚持己见者”或“干扰者”,你的邀请可以更明确一点,让他们知道,你非常都希望他们来协助你们照顾孩子孩子也会很喜欢他们。 让他们担任临时保姆 让父母担任自己孩子的临时保姆,是最令人放心的。这样你也可以知道在跟老人相处的时间里,自己的孩子是处于安全的状态中。 倾听他们的意见 虽然你现在也已经是父母,但是在教养上,跟他们总有观点上的不一致,花一点时间听他们怎么说,其实对你来说,一点也没有损失。不要一开始就拒绝他们的方法,认为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