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产后乳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产后乳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早期乳腺炎的治疗

初起阶段主要表现为乳汁淤积,热毒内盛,其治疗原则为解毒清热、通乳消肿。

内服药:汤药: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栀子、金银花、柴胡、连翘、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气郁加橘叶、川子;发热明显加生石膏,重用黄芩,肿胀痛者加乳香、没药、赤勺。

外用药: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或芒硝溶液散敷,或者选用乳腺治愈膏外贴,简单方便、有效,初起阶段注意保持乳汁排出通畅。因为如果有多余的乳汁淤积很容易使得乳腺炎恶化。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化脓期

成脓期的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回乳:二是充分排脓。治疗:清热解毒,排毒透脓,方选散结丹1号或透脓散加减:当归、生黄、穿山甲、川、皂角刺、野菊花、蒲公英、地丁、黄芩、金银花、桔梗、生甘草、焦山楂、焦麦芽。

外科:呈放射状切开引流,以免伤及乳络、乳晕、乳头;乳房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管穿刺抽脓,外敷乳腺治愈膏或金黄散;亦可用火针引流,用一根较粗的金属针(4毫米)或三棱针,用火焰烧红,快速刺入脓肿处。然后迅速拔出。

三、溃后期

此期治疗以排脓提毒为法,汤药选用四妙汤加减:炙黄芩、当归、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炙甘草。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水肿、出血、化脓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病变。 本病多因胆管梗阻,胰液外溢或感染,胆汁逆流入胰管所致。嗜酒,暴食等常是引起发病的原因。

常有肝气郁滞证,见脘腹阵痛,或走窜胁肋,胸胁胀闷,不欲食,每随情绪波动而发生,苔薄黄,脉弦细;脾胃实热证,腹满拒按,身热,口干舌燥,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脾胃湿热证,见右上腹部疼痛拒按,身热,黄疸,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胁痛,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蛔虫上扰证,见腹痛钻心,痛时汗出,肢冷,甚则昏迷,舌质淡红,脉细弱。取足阳明经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穴位:足三里 阳陵泉 肝气郁结者,加太冲;脾胃实热者,加中脘 曲池 合谷;脾胃湿热者,加阴陵泉;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中脘;腹痛甚者,加中脘。

胸部痛怎么办

一、青春期乳房胀痛

女孩最早的乳房胀痛,一般在9-13岁时发生,这时女孩的乳房开始发育,会有轻微的胀痛感。初潮后,随着乳房的发育成熟,胀痛会自行消失。

二、经前期乳房胀痛

有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闷、发硬、压痛的现象,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就可胀痛难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三、乳期乳房胀痛

一些妇女在怀孕40天左右的时候,由于胎盘、绒毛大量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

四、产后乳房胀痛

产后3-7天常出现双乳胀闷、硬结、疼痛,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

五、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

人工流产后,有些妇女主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因为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乳房的变化突然停止,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六、婚后生活乳房胀痛

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变化有关。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疾病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乳房疼痛推荐使用膏剂,也可以辨证治疗。

肝郁气滞

这类妇女大部分都有情绪不畅的病史或生活压力过大,除了乳房乳头胀痛不可触摸外,伴烦躁不安、胸闷、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两旁胀痛、月经夹血块色黑、性生活不协调、脸上长黑斑等。治疗宜调肝理气和胃,常用药有乌药、郁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术、麦芽、路路通等。

肝郁脾湿

常见的症状有经前乳房胀痛、触痛明显、下腹胀痛伴下坠感、胃口不好、四肢无力、易腹泻、平时白带多、月经量多色淡等,治疗要健脾利湿行气,常用药有茯苓、白术、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欢皮等。

乳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外属足少阳胆经”,因而乳房的病变多与这些经络所属脏腑功能紊乱有关。历代中医学家运用中医理论对乳腺癌的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归纳乳腺癌的病因是情志不畅,抑郁成疾。认为乳腺癌的病机是肝气不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凝聚瘕,蕴毒成瘤。通过对大量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我国中医肿瘤协作组组织专家反复讨论,大体将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分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毒热蕴结、气血亏虚四个证型。

(1)肝气郁结型:患者表现为七情所伤,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而胸胁胀痛,急躁易怒,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块硬如石,舌质正常或有瘀点,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有力。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消核,以中药“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

(2)冲任失调型:患者表现为月经不调,伴有腰膝酸软,乳块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舌淡或紫暗,苔薄,脉濡细无力或涩。治以健脾利湿,软坚散结,以中药“二仙汤”加减治疗。

(3)毒热蕴结型:患者表现为身心烦热,便干溲赤,乳房结块增大,肿块处青筋暴怒,创破翻花,溃流黄水或污血,乳头内陷,舌绛红,苔薄黄或中剥,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中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

(4)气血亏虚型:患病晚期,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形消体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乳房肿块溃烂蔓延,创色紫暗,污水味臭,舌淡或绛,苔薄或黄苔,脉沉细无力。治以调理肝脾,补气养血,以中药“益气养荣汤”加减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治疗常与手术、放疗、化疗相互配合。在治疗中,还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结合其他疗法对机体的损伤进行有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如手术后多为气血双亏,放疗中多有热毒内侵,化疗中常伴有脾胃失调,化疗后期多为气血虚损,而辨证施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肿瘤治疗用药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正确服用药物。

狼疮肾炎中医辨证治疗

(1)热毒炽盛

主证:高热持续不退,烦渴喜冷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面部对称性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浮肿,或血尿,腰痛,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脉洪大或弦数。本型多见于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犀角、生地 、丹皮、赤芍、玄参、连翘、黄连、黄芩、山栀子、知母、鲜竹叶、桔梗、甘草。

加减:热毒炽盛,壮热烦渴者,重用石膏,加金银花、公英、地丁、紫背天葵;血尿明显者,加小蓟、地榆、茜草、白茅根;水肿、排尿不畅者,加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关节肿痛者,加桑枝、鸡血藤、木瓜、川牛膝、威灵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2)阴虚内热

主证:面色潮红,发斑,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发脱齿摇,腰膝酸软或疼痛,或长期低热,颧红盗汗,头晕耳呜,溲赤便干,舌嫩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LN亚急性期或轻度活动期。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凉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加减:低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龟板、北沙参;头晕耳呜者,加夏枯草、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腰膝酸软,疼痛者,加川续断、杜仲、寄生、延胡索;尿热,血尿者加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生茜草、白茅根;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草决明、生首乌等。

(3)脾肾阳虚

主证:两颧红斑色暗,面色 白,全身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腹胀,便溏尿清,或小便短少不利,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多见于LN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和LN的慢性病变。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 、泽泻、丹皮、桂枝、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寄生、狗脊;纳少腹胀者,加陈皮、厚朴、建曲、麦芽;小便短少,水肿较甚者,加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猪苓。

(4)气阴两虚

主证: 气短神疲,自汗心悸,头晕耳呜,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低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LN非活动期。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生地、怀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人参、黄芪。

加减:气虚易感冒者,加服玉屏风散;血虚而头晕目眩,唇甲苍白,心悸怔忡者,加当归、何首乌、紫河车;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猪苓、车前子;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龟板、知母、黄柏;大便秘结者,加玄参、麦冬、大黄;口干咽燥者,加玄参、石斛、麦冬、玉竹;阳虚而畏寒肢冷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腮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薄荷,板兰根,夏枯草,丹参,黄芩。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组成:柴胡,升麻,连翘,薄荷,僵蚕,牛蒡子,板兰根,马勃,黄芩,桔梗,丹参。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解余毒,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组成:夏枯草,玄参,全瓜蒌,浙贝母,牡蛎,板兰根,大青叶,王不留行。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菖蒲,郁金,丹参,茯苓,地龙,胆南星,葛根,黄芪,白术。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方药:沙参,麦冬,茯苓,白术,太子参,炒麦芽,神曲,炒山楂,甘草3。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女性患有非淋性尿道炎怎么治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性不是仅仅指它在尿道炎中最常见,它在所有疾病中也是属于发病率很高的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难治,且治愈了复发的可能性很高。其原因有很多,望广大女性在生活中要多加小心。

首先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医主要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治疗原则是控制症状,消灭病原菌,消除诱发因素和防止复发。临床常分以下五型辨证论治:膀胱湿热型、肝胆郁热型、胃肠湿热型、肾阴不足型、脾肾阳虚型。

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尿道炎采用抗生素与化学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全身治疗应注意休息,补充足够液体。在急性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否则会延长病程。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相关推荐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癌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认为它的发病与脾脏有关。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再配合一定的食疗、保健措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指出脂肪瘤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

便秘的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型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若气虚较甚,可加人参、白术;若气虚下陷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扬;若肺气不足者,可加用生脉散;若日久肾气不足者,可用大补元煎。 2.血虚型 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畅通便;枳壳引

水痘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夹湿证:属轻型,证见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法。方选银翘散加减。 (2)湿热炽盛证:属重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发热重,表现为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此乃邪盛正笃,湿热毒邪内犯。治疗当加大清热凉血解毒之力。方选加味消毒饮加减。

痛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 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

脚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5)藿香30克,黄精、大黄、皂矾各12克,米醋1000毫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

一、气虚型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药用:黄芪30克,人参、当归各15克,茯苓、白术、远志各12克,乌药、香附、木香、贝母、陈皮、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 二、气滞型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1、药用:当归15克,陈皮、赤芍、白芍各12克,乌药、川芎、香附、青皮、木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 2、成药可用:(1)二陈丸,每次3克,日2次。(2)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外敷可用消瘤膏(硼砂、阿魏各等分,麝香少许,研细后,用大蒜捣烂成膏),醋或姜汁调敷。亦可以生南星、贝母共研细末,鸡蛋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

抑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抑郁的自我保健疗法 1、头部按摩: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 2、填脐:取酸枣仁,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换。 3、敷足穴:取朱砂,加浆糊适量调匀,置于伤湿止痛膏上,贴敷于脚心涌泉穴上,包扎固定,每晚1次。 4、足浴:磁石,菊花、黄芩、夜交藤,水煎2次,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趁热浸洗双足15-30分钟,每晚1次。 二、抑郁的食疗方法 1、药粥:取大枣,元肉,大米,砂糖适量。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时加入大枣、元肉,煮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