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有这些风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有这些风险因素
用专业医学术语来解释,心血管疾病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董吁钢称,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第一杀手”,也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众一定要知道它这“四高”的特点:
发病率高: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人,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致残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属于重残患者。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1人会因心血管疾病而死去。
复发率高:以脑中风为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三高如何控,远离心血管病 如何防治三高,远离心血管病
如果家族当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关注身体情况,尤其是要关注糖代谢的情况。一旦发现糖代谢有问题,就要特别关注心血管方面的健康,把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在内的所有危险因素控制住,以保证心血管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况。
糖尿病病人由于末梢神经病变,对痛觉不敏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在发生严重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有相当一部分人最后因为心梗引起心功能衰竭,才发现心梗了。所以提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心脏的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就是说,有糖尿病的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病人要高;另外他们冠状动脉的病变也更复杂。因此,有糖尿病,又出现了心血管疾病症状的话,应及早控制,及早治疗。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除了糖尿病以外,还包括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等。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达75%。6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使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5mmHg。所以,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应该更积极地抗高血压治疗,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脂异常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一个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再有一个甘油三酯水平高。很多患者一说查血脂,以为指的就是甘油三酯,实际上,相比甘油三酯,我们更加重视胆固醇里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是最明显的。
跟冠心病有关系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像吸烟等不良嗜好,体力活动过少,超重,遗传因素,性格过于好强,争强好胜,这些都是属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我们把糖尿病叫做冠心病的等危症,得了糖尿病,即便患者当时的冠状动脉还是正常的,也应把他当成冠心病病人那样重视和对待。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以后,就要特别重视心血管系统的保健,尽量的避免(或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因为危险因素越多,患病的风险就会越高。
所以,有了糖尿病以后就要更加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血脂、血压、体重,多活动锻炼,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还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心态要平和,宽容,不过于争强斗胜,钻牛角尖。一定要戒烟,除了自己不吸烟之外,还要远离二手烟环境。
有很多患者平时没有冠心病的症状表现,这需要到医院做一些检查,包括普通心电图,也可以做运动心电图,再先进一点可以做冠状动脉CT,甚至做冠状动脉的造影。
如果这些检查都还没有问题,糖尿病患者朋友可以每年去做一次颈动脉B超,随访观察颈动脉内膜有没有增厚的现象。这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早期发现的线索,一旦发现颈动脉内膜有逐年增厚的现象发生,就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未来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提醒我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调脂药或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及早干预心血管疾病。
关节炎会偷袭心血管
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看似不相关,但其实蕴含了高风险。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病人,其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普通人群高。
最近收治了一位来自粤北山区的40岁的女性类风关病人。来我院求医的1个月前,她突发过脑中风。查房时,病人反复问为什么这个年纪就发生了脑中风?中风和她这病程较久的类风关有没有关系?我告诉她,虽然无法说类风关导致她出现中风,但是,类风关病情控制不好,与中风的发生脱不了干系。
目前认为,类风关是心血管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类风关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类风关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高50%~60%,而且发生更早,更加致命。对于病史超过10年的类风湿病人,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3.1倍。
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增加的原因
大家知道,类风关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在类风关患者心血管病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预测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无论是类风关病人还是健康人,系统性炎症均可增加血管内膜中层和颈动脉斑块厚度。
大多数心血管事件发生是由于粥样斑块不稳定,而类风关的慢性炎症使得粥样斑块较非炎症状态时更容易也更早破裂,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策略:恰当的抗风湿治疗,有效管控危险
我们已经知道,类风关病情控制欠佳是一种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持续炎症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所以有效控制类风关的病情活动,是有效管控心血管危险的必然选择,病人将从恰当的治疗中获益,例如在临床上治疗类风关的最常用药物甲氨蝶呤,以及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
甲氨蝶呤(MTX)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既经济又十分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可降低病情的活动性,提高病人的关节功能及降低炎症。MTX 使用1年以上者较未使用者,其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可降低70%。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生物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物。近年的观察数据显示,此类药物使用后可减少 50%~70% 心血管病的风险,而且风险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并可能降低颈动脉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进展的风险。但由于此类药物的费用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类风关病人可通过如下措施来改善心血管并发症的预后:减轻体重和戒烟;使用他汀类降脂药,高血压病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因为它们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回到篇首中的病例,该病人有长期的类风关病史,因病情难以控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以造成了心血管疾病发生早和病情严重。 只要医患均有警觉,有效和恰当地治疗好类风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那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完全有可能的。
高血压没症状反而更危险
脑中风、心梗、心衰,这些 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链上的第一环,也是整个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第一道防线。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缺乏运 动、冠心病家族史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程度越重,将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不是叠加,而是几何级别地增长。肥胖、高血脂、糖 尿病、吸烟、缺乏运动、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是一个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作为血管异常的一种标记,血压升高只是其中表现之一。因此治疗高血压不能 只治疗高血压本身、只盯着血压读数,还包括总心血管风险因素,血脂高、肥胖、不运动等风险因素,也要一起控制。
提醒
高血压没症状不代表没对身体造成损害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可以是头痛、头晕、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或太阳穴搏动感等;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激动等神经官能症症状。
然而这些并非此病的最大危害,刘世明指出:“有时候高血压症状反而是好事,相当于报警作用。更多病人倒是在血压慢慢升高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高血压状态, 没有症状,反而更加危险。”有的患者长期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直到发生中风、心衰、心梗才知道,“有人会以为摔一跤摔出高血压,其实正是高血压长时间没控 制,突然一下子脑出血,影响大脑功能,站不住才摔倒的。”
没有症状不代表高血压没有对身体造成损害,不要以为没有不舒服,就不会有高血 压,或者即使有高血压也不治疗。持续的血压升高造成心、脑、肾、全身血管损害,严重时会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 命的临床并发症,“相比之下,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并发症,全都非善类。如果高血压这个危险因素能控制好,心脑血管疾病诸如心肌梗死、脑中 风就不容易发生”。
定期体检可以预防慢性病
死因构成七成死于慢性病
近几年,沈阳市传染病发病率降低,但慢性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在死因构成中,约70%死于慢性疾病,最夺命的“杀手”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联。
“癌症发病状况全国大体相同,中青年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据了解,城市居民每年有新发肿瘤患者约1万人,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例如,去年沈阳市死于恶性肿瘤的有7580人,其中肺癌死亡2769人,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死亡之首。紧接其后的就是肝癌、胃癌和肠癌。在女性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年轻化现象也比较明显。
预防不到位重治疗轻预防
“风险因素飙升是导致慢性病流行的源头,而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中国知名健康管理专家、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武留信教授对记者说。尽管如此,公众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仍然很低。“举个简单的例子,肥胖既是一种病,同时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又如吸烟,它既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又能导致多种恶性肿瘤。从医学角度来讲,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确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可变性。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同样与个人行为密切关联,而且绝大多数慢性病风险因素是可控可测的。”专家说。
除了公众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知晓率低,医疗行业的专业团队也对如何防控慢性病这一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武留信说,一些医务人员还是认为要依靠医疗手段来解决慢性病的流行,还没有认识到“井喷”风险的存在。重治轻防,重疾病轻未病,重医院轻社区,重药物、疫苗、手术轻预防、保健和健康干预……这些传统的医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慢性病防控的脚步。
要提高人的寿命,就要在生病之前注意健康,防患于未然。但现实却是:一边是慢性病患者逐渐增多,一边是体检等健康干预措施并不为多数市民接受。在一般城市,除了单位团检,每一年或两年定期体检的市民并不多,大多数市民还保持了有了疾病症状才去医院的习惯。
有这些症状警惕心血管疾病
1.呼吸困难:特别是劳累后出现或夜间阵发性发作,发生一次后连续发生,卧位时加剧,坐位时减轻,这是左心衰竭和二尖瓣口血流障碍的主要症状。
2.心悸:病人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这是由于心脏搏动产生的胸部不适,常由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神经功能症等引起。
3.胸痛:这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由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或肺梗死等引起,以心绞痛最为常见。心绞痛多数呈短暂发作性胸骨后疼痛或不适,部分冠心病患者会表现为上腹痛、肩背痛。
4.水肿:分为肺水肿和皮下水肿。心源性肺水肿可能是急性左心衰,此外,有报道称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占心源性肺水肿的绝大部分;皮下水肿可能是右心衰竭、心包填塞、限制性心肌病等。
5.咯血:咯血不一定是像电视剧那般,大口大口的喷血,许多情况是痰中带血、血痰、粉红色泡沫样痰,这很可能是由于支气管静脉瘀血、肺淤血、肺梗死或水肿等引起的。
6.紫绀:这是组织缺氧的表现,分为周围性紫绀和中心性紫绀。周围性紫绀多是心力衰竭或休克,中心性紫绀可能是右至左分流或肺组织有广泛性病变,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多是心力衰竭。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概 述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及膳食营养不合理等。
步骤/方法:1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
2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摄取。身体活动不足、超重与肥胖以及吸烟等。
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营养与膳食不合理、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此外,长期快节奏而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心肌劳损怎么治疗
明确诊断的心肌劳损,首先要排除有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看血压、血脂、血糖是否正常,同时看有无吸烟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如果具备这些危险因素,就要进行心脏负荷下的心电图,以进一步排查。或者进行心脏彩超,看心脏结构有无变化。由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下,心肌长期在高负荷下过度工作导致的心肌受损。年轻白领的心肌劳损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属于功能性改变,一般通过放松、休息来调养即可,无需治疗。
心肌老损是指心肌长期在高负荷下过度工作引起的,比如过度肥胖,高血压病,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心肌劳损,此时可有心肌的供血不足,这个是一个心电图诊断,可以有些心肌缺血的症状,具体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看的。在治疗上,有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心肌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建议服用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年性疾病,虽然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要高50%。
家族倾向那血管疾病是否属于遗传疾病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却发现有家族倾向,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有相当比例,并且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个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即可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导致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病的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为其糖类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的发生。
心脏病心脏病的范畴较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导会致使血流发生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倒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出现脑梗塞。
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可以促使动脉硬化,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肥胖是指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形成。
吸烟和酗酒吸烟大家都知道对人体有害,在脑血管病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而饮酒对脑血管病的作用,则需要视量而估,大量饮酒有害无益;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的益处,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心血管疾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其中冠心病最为重要。
冠心病多是在一系列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因此体检首先应该检查血压,测量血脂、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有这些危险因素,需要积极控制,避免心脏病的发展。其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多有心电图、心脏超声的异常,这两项检查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怀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
另外,对明确的或高度怀疑的心血管疾病,需要补充必要的检查,如有劳力性胸闷胸痛,或检查发现可疑的冠心病,需要针对冠心病补充心电图负荷试验、冠脉CT检查甚至冠脉造影等。如有心律失常,可能需要做24小时心电图甚至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怎么保护血管健康 怎么保护血管疾病
尼古丁、焦油以及酒精等,不但能直接进入血液和血管细胞,伤害血管,而且还能通过干扰血脂、血液和血糖,间接地危害血管。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至于各种酒类,虽然少量饮酒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喝或不喝(每天酒精的量,男性不超过 20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能量过剩及其引起的肥胖是导致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护血管和心脏,肥胖者最好能减减肥,体重适宜者则要避免发胖。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不仅有利保持健康体重,而且能直接降低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平衡饮食意味着能量适宜,较少的钠、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添加糖等危害血管的成分,较多的钾、不饱和脂肪酸、全谷(粗杂粮)、蔬菜水果等有益血管健康的成分。
增加运动量,可以改善三高指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是导致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并且直接增加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如果有身体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要遵医嘱使用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药物,控制这些代谢异常。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群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部慢性纤维化疾病,治疗方法有限。IPF 患者往往会出现肺部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数个研究显示,IPF 患者合并症风险较多,这也可能是导致 IPF 疾病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院 Dalleywater 等学者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提示 IPF 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 Chest 杂志上。
研究中纳入了英国健康促进网络(THIN)电子数据库中 3211 名 IPF 患者和 12307 名对照。IPF 患者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上均匹配良好。
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研究通过纵向队列研究比较了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中风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相比对照组,IPF 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服用心血管药物的可能性更大。研究期间,IPF 患者首次 IHD 发生率是对照组的 2 倍。但是 IPF 患者中风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调整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HD 和中风的发生率比未出现大幅度改变。
上述结果说明,IPF 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IPF 患者发生 IHD 的风险较高,但是 IHD 的高发病率并不是单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所导致。需行进一步研究来明确导致 IPF 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的生物学机制。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
一、病因分类: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
(二)后天性心血管病:
1、动脉粥样硬化:常积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
2、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3、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增高可影响心脏。
4、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
5、感染性心脏病: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导致的心脏病。
6、内分泌性心脏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
7、血液性心脏病:如贫血性心脏病。
8、营养代谢性心脏病: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
9、心脏神经症: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0、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脏病。
二、病理解剖分类:
1、心内膜病:如心内膜炎、弹性纤维组织增生、心瓣膜脱垂、粘液样变性等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2、心肌病:如心肌炎症、变性、肥厚、缺血、坏死等导致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
3、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症、心包积液、积血或积脓、心包缺损等。
4、大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疾病、中膜囊样变性、血管炎症、血栓形成、栓塞等。
5、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三、病理生理分类:
1、心力衰竭:主要指心肌机械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可为急性或慢性,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
2、休克:为周围循环血液灌注不良造成的内脏和外周组织缺血等一系列变化。
3、冠状循环功能不全: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变化。
4、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或三尖瓣乳头肌缺血或病变,不能正常调节瓣叶的启闭,引起瓣膜关闭不全。
5、心律失常:为心脏的自律、兴奋或传导功能失调,引起心动过速、过缓和心律不规则的变化。
6、高动力循环状态:为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周围循环血液灌注增多的综合状态。
7、心脏压塞:为心包腔大量积液、积血或积脓,或纤维化、增厚妨碍心脏充盈和排血。
8、其他:体动脉或肺动脉、体静脉或肺静脉压力的增高或降低等。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他汀是一种降低血脂的药物。根据这项研究,如果男士≥55岁,或女士≥60岁,不管血脂情况,只要有任何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或迹象,不需考虑血脂水平,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这项研究中的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或迹象包括:高血压、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轻度肾功能不全、肥胖、血糖异常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
而且吃他汀的方法也很简单,不需要调整剂量,6周时复查一次,之后均每半年检查1次,这种药物的安全性也很好。
在预防心血管病用药方面,阿司匹林也很常要,但该研究没有选用阿司匹林,也就是说,只用他汀就已经足够了。
这项研究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入选人群来自21个国家,共12,705人参加,随访5.6年。其中3677人来自中国,占总数的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