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1、树立敬老爱老安老之风尚,为老年人营造幸福环境。社会在变迁,人类在发展,但亘古不变的是血亲孝、仁道孝的传统理念。现今社会,实现“老有所养”的关键就是在全民族树立尊老、敬老、安老为核心的文化取向,发扬光大孝道文化。子女应该承担起对父母的照顾责任,“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要提倡与父母保持一个相对近的居住距离,已尽人子女之责。
2、构建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工服务为载体,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基础服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使得空巢老人老有所居;通过社区的服务、社工的悉心照料,志愿者的关爱行动,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3、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建设,使老人晚年空巢不空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对老年人而言,完善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老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说到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最重要的还是子女,对于家里的老人,离家不远的,我们要定期回去探望,细心了解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家中有什么老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做为子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经常给老人精神上的关心。在家时,多聊聊家常,可以亲手给父母做几个自己特长的小菜。这些都是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当我们不在家时,有空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多打些电话,聊聊你在异地的生活情况。让老人的心能够得到慰藉。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处于空巢的生活状态。孤独、无助、无望、自卑、自责,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来看一下。
1、老年抑郁症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80后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甚至成人、工作后还享受着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积蓄“奉献”出来,为孩子买房、买车,然而,对孩子如此的关爱,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时,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会因此产生被遗弃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怜等。
“家里静悄悄,没有一点生气,空巢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感到孤独、精神寂寞、觉得生活没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悲观厌世。有的老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抑郁症。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
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
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
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原因篇·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什么是空巢综合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什么人容易心理不平衡 脱离社会
长期脱离社会,缺乏正常的社交,人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群也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比如说空巢老人,特别是在农村中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面打工,缺乏应有的精神关怀,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国大多数自杀的案例都发生在农村。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老人不愁空巢难
“最近老是刮风下雨,真担心防雨棚掉下来砸到别人!你们帮了我的大忙了!”合肥市三牌楼街道的空巢老人叶爷爷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这几天天气突变,丁大姐和陈大姐作为三牌楼街道的“守望员”,每天都会到辖区43位空巢老人家里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据了解,为了方便照顾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该街道专门派出了几名工作人员成立了“守望员”队伍。每逢重阳节,街道里的守望员都会来到敬老院看望社区里的空巢老人。96岁高龄的陈桂花老人常年一人在家,加上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守望员们经常替老人“跑腿”。守望员还是老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维修电路、换灯泡,这些老人无法自己完成的事情,都有守望员一一帮他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