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肌营养不良的病因
引起肌营养不良的病因
一.后天失养 脾气虚弱: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及四肢。正常生理状态上,能过胃之受纳腐熟水谷,脾之运化功能,摄取营养精微物质,变化而为气血。脾脏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肌肉筋脉,得其所养而筋健肌充,体健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儿患者较多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先天之不足,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生化气血,则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肉四肢,日见肌肉萎缩无力。
二.先天不足 肝肾亏损:
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遗传而来已经现代医学证实。中医自始有对遗传因素对人之影响的认识。先天禀赋之强弱,直接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故专家们认为,本病由于父母肾气不足,导致小儿禀受父母之精气不足是主要致病原因。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故小儿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无力,这也就是所言的“肝病则四肢不用”,阴虚日久可致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动则摇,故可见患者走路左右摇摆如鸭步状。
三.痰瘀互结 留着肌肉: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面则酿生痰浊。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由于先天不足,脾肾气虚,久则气无力以推动血液运行渐至血瘀之证,痰浊血瘀互结,留着肌肉,阻滞经脉,日见局部肌肉假性肥大,肌肉增粗变硬。
辩证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上做了具体的介绍,专家提示: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饮食调整,多吃一些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的效果。
肌肉萎缩是怎么回事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病因
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肌源性肌萎缩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两大类疾病可以引起“肌萎缩”: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肌营养不良的病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又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此病以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最后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为主要特征,给患者的身体及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为了能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因加以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遗传因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发病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有关。表现为基因缺失、重复和点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不能生成或缺乏,从而引起临床上所见的肌肉萎缩、无力。
二、基因缺失: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研究最为深入,已经确定是由X染色体短臂上基因缺失所致,该基因编码为一种神经因子骨架蛋白,称为抗肌萎缩蛋白,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神经因子膜上,起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所产生的力不致受损。
患儿因为该基因缺失,所以不能产生抗肌萎缩蛋白,肌膜不稳定,在收缩时损伤,所以出现肌肉的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萎缩、无力。
三、基因作用:如果某种肌肉的基因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萎缩,引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怎么办
肌肉萎缩可分为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肌营养不良症是引起肌肉萎缩的疾病之一。肌营养不良症常好发于男性婴幼儿,临床上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无力,跑步、上楼困难,行走如鸭步步态。肌营养不良症可分为3大类型,即Gowers型、肢带型、面-肩-股型。
1.Gowers型:行走时双侧摇摆,脊柱前凸,形似鸭步。自仰卧位立起时必须先转向俯卧位,然后双手支撑着足背依次向上攀扶才能立起,称Gowers征。多在5岁~25岁之间发病。
2.肢带型: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0岁~30岁多见,通常到中年病情才发展到严重程度,应及时进行治疗。
3.面-肩-股型:此类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情发展较缓慢,发病年龄儿童至中年不等,青年期患者表现为面肌无力,闭眼无力,吹气困难。
小儿应防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症特有的起床姿势。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先天基因缺陷,引起细胞膜功能紊乱产生肌原纤维断裂、坏死而引起肌肉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某些对称部位的肌群出现进行性无力和萎缩。行走摇摇摆摆,上楼困难,起蹲困难等。各种肌营养不良症均是由于基因缺陷引起的,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有假肥大型、肢带型、面肩肱型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假肥大型。假肥大型通常是在5~6岁发病,除了有上述独特的起床姿势外,患儿走路缓慢费力,尤其上梯楼更感到吃力,易跌倒。走路时,腰椎前凸,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类似鸭子的步态。检查时,见躯干和大腿及上臂肌肉萎缩,小腿却常反而增粗,这是肌肉破坏后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故称为假性肥大。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现在虽然有上百种药物的临床应用,但至今仍无肯定疗效的药物,造成患者病累终生。患者应该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给予理疗、按摩和适当的锻炼。这些措施有不同程度延缓病情的发展、减轻症状的作用,但要按医嘱进行。
治疗肌营养不良都存在哪些误区
急病乱投医,没有选择合适的治疗肌营养不良的方法
由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迄今没有特效治方法,因此虚假的广告到处飞,一些正规医院的门口更是常年聚集不少医托,许多患者和家属不明真相,轻信宣传,花去许多冤枉钱,甚至弄巧成拙。有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病人死活,只求速效,不顾后果,盲目添加激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肌营养不良患者过量运动或者不运动
一些家长让肌营养不良患儿加强锻炼,超量运动,另一些家长则不让孩子多运动,这两个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应该让患儿适量运动,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坚持运动,但不要引起疲劳,有些运动如游泳、骑车、室内健身,打电脑等要积极提倡。肌营养不良患者需要做一些康复训练,如按摩、药浴、深呼吸、嚼口香糖、吹气球等,可改善心、肺功能,另外,肌营养不良患者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以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盲目给肌营养不良患者补充营养
治疗肌营养不良都存在哪些误区?有人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就是孩子营养不足,或者认为孩子太可怜,因此大力给孩子增加营养,鼓动多吃,其实,过多摄入营养、过量进食以及由于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运动减少可引起肥胖,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行动能力,给家长和患者带来很大困难,肌营养不良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足量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可以少量多餐,比如豆制品、鱼肉、虾皮、新鲜蔬菜水果等。
一般可以通过讲故事、将笑话、听相声、看滑稽戏剧表演等,让肌营养不良患者患者开心的笑一场,心情愉快,也可以举办喜事来给患者冲喜,从而使得患者有一个愉快的心 情,或通过与病人谈心的方法,用关心、体贴或用大量事例,开导病人,让患者看到希望,有了生活的勇气,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长期不运动肌肉萎缩的原因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你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废用腿部导致肌肉有所收缩,可以到医院做肌电图检查,确诊后再考虑治疗。
首先长期不运动会引起肌肉萎缩,现代临床认为:肌肉萎缩症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导致肌肉很少收缩,则退化;另一种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肌组织蛋白被分解,引起萎缩。引起第一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伤后卧床,肌肉长时间休息,没有适量的收缩运动导致;另外就是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法收缩。引起第二种的原因一般为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结构不平衡导致机体蛋白供应不足,引起萎缩。
1)肌源性肌萎缩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等,这些都是肌肉萎缩的病因。
2)废用性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等。
4)其他原因性肌萎缩如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长期不运动肌肉萎缩的原因是什么,有种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神经受到了损伤才导致肌肉无法进行收缩的,不过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营养物质摄入不均衡而引发的,所以这些原因都是需要去注意的。
小儿营养不良病因
不少家长因为孩子胃口差、厌食而带孩子去医院诊治。长期厌食会造成营养不良。营养为后天之本,营养摄入不足者体质虚弱,平时多病;多病者胃口更差,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引起厌食的原因中有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常需及时指导、纠正。例如吃饭时要专心、不要边吃饭边玩或边看电视;要注意用餐时的气氛,不宜在吃饭时批评或责打孩子,也不能强迫喂食;要养成定时、定位置进餐;对正玩得兴致勃勃的孩子,在用餐前15分钟要告诉孩子把活动逐渐停下来,让注意力转移到用餐上;要注意食物的烹调,如色、香、味,促进食欲。
另外,厌食与营养素的缺乏有关。维生素B1缺乏时肠蠕动减少,食欲降低。同时被人们忽略的是缺乏赖氨酸也可引起食欲低下。赖氨酸与食欲低下有什么关系?赖氨酸为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必须由食物中摄取。它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谷类中赖氨酸的含量少得可怜。而且在食物的烹调、煮熟的过程中容易被破坏。赖氨酸为体内内源性肉毒碱的合成所必需,后者则是细胞内脂肪转运、利用的必经环节。当体内缺乏赖氨酸时会引起体内肉毒碱的不足而出现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肠蠕动减弱,食欲差;补充了赖氨酸及维生素B1后肠蠕动增强,食欲增加,胃口改善。此外,赖氨酸还参与胰腺中各种消化酶的合成,可以促进消化。
如果孩子因长期厌食而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及体征时需服用一些营养补充剂,如冠迪多维赖氨酸糖浆,由瑞士进口,来自全球著名制药集团勃林格殷格翰,它富含赖氨酸、多种维生素和适当的钙、磷,能自然促进胃口,增强抵抗力,对解决儿童厌食有明显的功效。它具有儿童喜爱的橙子口味,液体容易服用,吸收好,天然成份,安全可靠,适合长期服用。
中医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1、湿热浸渍症状:四肢痿软、因重、麻木、微肿,尤以下肢多见,可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证候分析:湿热浸渍肌肤、经脉气血阻滞,则四肢痿软、因重、微肿;湿热不攘,气血运行不畅,则见麻木;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可见发热、胸脘痞闷;湿热下注,则小便热赤涩痛;苔黄腻,脉濡数是为湿热蕴蒸之象。
2、肺热叶焦症状:起病突然,先发热,热后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口渴心烦,咽干不利,皮肤干燥,咳呛少痰,渡黄便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证候分析:热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不能濡养肌肉,则见发热、热后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肺津不能上润肺系,故咽干不利、咳呛少痰;热邪伤津,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阴津亏损,皮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热迫膀胱,则溲黄;热结肠道,则便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均为气阴津伤,虚热内盛之象。
3、肝肾虚损症状: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渐脱,腰脊酸软,咽干,齿摇,目眩,脱发,耳鸣,遗尿,男子遗精早泄,妇女月经不调,小儿发育迟缓。舌红少苦,脉虚细数。证候分析:肝肾虚损,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肌肉,渐成痿证,故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久则筋展肉枯,故腿胫大肉消脱;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齿为骨之余,精髓不足,故腰脊酸软、齿摇、耳鸣;肝藏血,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肝血亏虚,不能上承,故见咽干、目眩、脱发;肾藏精,司二便,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早泄、遗尿、小儿发育迟缓;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故见月经不调;舌红少苦、脉虚细数均为肝肾阴亏内热之象。
4、脾胃虚弱症状:肢体肌肉痿软无力,逐渐加重,神疲乏力,动则气急,纳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面浮。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证候分析:脾胃虚弱,精微不运,气血生化乏源则肌肉筋脉失荣,面色不华,肢体肌肉痿软无力、逐渐加重;气虚坝贿神疲乏力、动则气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纳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脾虚清阳不升测大便溏薄;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侧面浮、苔腻;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乃是脾胃虚弱、精微不运之象。
肌营养不良复发后怎么办
肌营养不良复发后中医治好吗?肌营养不良有些是属于遗传的,而且发生肌营养不良部位很多,不同的部位会发生不同的改变,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肌营养不良易发生的部位,提醒广大群众加强注意。在生活中多注意这些易发生肌营养不良的部位,做足护理工作,让患者远离疾病。
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在我国是很高的,其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系。与遗传学的知识有关,一般都是男孩子表现出显性基因,而隐形基因都是女孩子携带的居多,所以遗传的肌营养不良能发作的多大是男孩子。基因的病变是能导致肌营养不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的,因此,下面是一些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警惕。
基因病变发生在眼部、咽部,就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面部、肩部、肱部,就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肢体与躯体连接处,就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躯干远端,就是远端型肌营养不良。肌肉假型肥大,就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肌肉强直,就是肌强直型肌营养不良。另外还有先天型肌营养不良。
以上就是易发生肌营养不良的部位,遗传是很大的原因,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健康康的。因此,在遇到自己患有肌营养不良时就应注意,因为可能会遗传给孩子。患者就该积极的配合治疗,治好病后再要宝宝是良策。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病因目前主要有三种学说,即血管学说,认为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肌肉组织的梗塞;其次是神经源学说,认为运动神经元功能异常引起肌肉变性;第三是遗传学说,细胞膜的遗传性异常,导致肌酶外溢,从而使机体代谢合成更多的肌酶。
引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因素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有关。表现为基因缺失、重复和点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不能生成或缺乏,从而引起临床上所见的肌肉萎缩、无力。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研究最为深入,已经确定是由X染色体短臂上的因缺失所致,该基因编码为一种细胞骨架蛋白,称为抗肌萎缩蛋白,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上,起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所产生的力不致受损。患儿因为该基因缺失,所以不能产生抗肌萎缩蛋白,肌膜不稳定,在收缩时损伤,所以出现肌肉的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萎缩、无力。
营养不良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肌营养不良的发病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有关。表现为基因缺失、重复和点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不能生成或缺乏,从而引起临床上所见的肌肉萎缩、无力。
2、基因作用:如果某种肌肉的基因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萎缩,引起肌营养不良。基因病变发生在眼部、咽部,就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面部、肩部、肱部,就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肢体与躯体连接处,就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病变发生在躯干远端,就是远端型肌营养不良,肌肉假型肥大,就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肌肉强直,就是肌强直型肌营养不良,还有先天型肌营养不良。
3、基因缺失: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研究最为深入,已经确定是由X染色体短臂上基因缺失所致,该基因编码为一种细胞骨架蛋白,称为抗肌萎缩蛋白,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上,起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所产生的力不致受损。患儿因为该基因缺失,所以不能产生抗肌萎缩蛋白,肌膜不稳定,在收缩时损伤,所以出现肌肉的变性、坏死,导致肌肉萎缩、无力。
肌营养不良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为世人所瞩目。数十年来,相继提出的有血管性、神经性、肌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学说,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本病发生有重要地位。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阐明。已明确本病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多样,不少致病基因已得到定位和克隆,部分基因产物已得到阐明,有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相关基因位点突变可引起其表达产物肌膜结构蛋白的缺陷和异常而致病。
对其不同类型、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以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的研究最为深入。DMD为X 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已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2区1带2~3亚带(Xp21.2~21.3),其基因的cDNA已经被克隆,全长为14kb,有 60~65个外显子,基因表达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当基因出现大片段缺失、重复或其他形式变异如点突变时,导致Dys缺如或结构功能异常是DMD致病的根本原因。BMD基因与DMD处于同一区域,互为等位基因。Dys位于肌纤维膜的内层,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有稳定肌纤维膜的作用。在DMD患者中,由于肌纤维缺乏Dys,肌膜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量富含钙离子的细胞外成分流入肌细胞内,最终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而发病。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其编码蛋白为emerin。近年来发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发生与附着于肌纤维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DGC)的遗传缺陷有关。DGC在维持肌纤维膜的稳定和防止膜损伤坏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为成年人最常见的常染体显性遗传肌病。其基因定位存4q35,基因尚未克隆,编码蛋白尚未分离,但已证明FSHD与4号染色体长臂末端3.3kb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缺失有关。其他如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新的认识。
(二)发病机制
与肌营养不良发病有关的膜结构蛋白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大复合物,称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glucoprotein complex,DGC),包括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肌营养不良聚糖复合物(由α,β-dystroglycan组成)、肌聚糖复合物(α,β,γ,δ-sarcoglycan)和营养合成蛋白复合物 (syntrophin complex)。dystrophin的一端与肌动蛋白相联结,另一端与β-dystroglycan相联结,再通过α- dystroglycan与基底膜上的细胞外基质蛋白α2-Laminin相联结,在结构上起到了连接肌肉细胞内肌动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的桥梁作用。DGC 的各组成分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可维护肌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当相应的基因位点发生突变,使DGC某一组份发生缺陷时,如dystrophin或任一型 sarcoglycan的缺乏,都会影响整个膜结构的稳定,引起肌膜损伤,进而发生一连串反应并导致肌纤维坏死。
本病早期病理变化仅见肌纤维大小不等,内核增多。病变进展期表现肌纤维结构紊乱,大小悬殊明显,在同一肌束中萎缩纤维、撕裂纤维及肥大纤维呈不规则的混杂分布。光镜下见肌纤维粗细不等,肌纤维变性、坏死,如玻璃样变性、颗粒状变性、絮状变性及吞噬现象等,肌膜核内移、排列成链状,早期可见再生纤维,晚期肌纤维消失殆尽,由脂肪及结缔组织所代替。
以上病变以DMD最重,其他类型变化较轻。此外,心肌也有类似改变。肌肉组化染色显示Ⅰ、Ⅱ两型纤维均有受累,无同型肌群化现象,其中DMD常表现ⅡA纤维缺失,ⅡC纤维明显增加,后者提示再生过程的活跃。这固然是一种对坏死纤维代偿性修复的反应,但再生能力及其速度远不及坏死的发展,故其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
电镜下见肌溶灶,肌质膜断裂、缺陷或完全消失,Z线模糊,肌浆网扩张增生有空泡形成,糖原颗粒增多,线粒体变性,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冰冻蚀刻电镜扫描发现肌纤维膜蛋白颗粒数目明显减少,此在红细胞膜内也有类似变化。应用dystrophin单克隆抗体对DMD和BMD患者的肌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肌浆膜dystrophin部分或完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