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2、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3、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别拿“听话”禁锢孩子

1.“听话”教育的弊端

  首先,听话容易让孩子走入极端,在孩子眼里,只有听爸爸妈妈长辈的话才是对的,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只要是爸爸妈妈说的,就照做就好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东西。孩子这样做,爸爸妈妈是省心了,但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要怎么办?孩子始终是需要自己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父母能帮助孩子一时,但却不能帮助孩子一世。其次,听话的孩子容易没有主见,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是难以发光发热的。

  2.不要让孩子被动听话

  被动听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孩子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被父母用“好孩子要听话”这种思想变相地绑架了,去做任何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那么主动听话不同于被动听话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某个道理,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的确确是正确的,让孩子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出发去做这件事情。

  3.让孩子感同身受

  没有生下来就懂事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不懂得自己那样做是错误的,所以父母要积极地给孩子纠正错误,而不是不解释。只选择让孩子听话来解决问题,比方说孩子不愿意将食物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吃,那爸爸妈妈可以演一场戏,让别的孩子也不要把食物给自己的孩子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那种被拒绝被排外的心情,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愿意与人分享了。感同身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让孩子理解自己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然后积极改正。

  4.别总让孩子听话

  孩子做错事,这是很正常的,哪个父母能保证自己小时候没有犯过错呢?但如果孩子犯错,父母懒不想费心思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的话,这就是父母的问题了。光是让孩子“听话”并不能让他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只会误导孩子,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记住,父母一定要用耐心和细心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该打,但要打得讲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起惩戒性作用,以后只要说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总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么打需要讲究什么呢?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在愤怒情绪的时候打,因为愤怒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产生不可预计的结果。打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打他,而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才打你,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过,也不能打太多。

教好孩子的几句话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应对幼儿入园焦虑家长应做好哪些准备

一、克服入园焦虑的心理准备

1、相信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孩子尝试着去做,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家长应该坚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家长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相信老师。相信老师也很重要。幼儿园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很好的激励。

3、不做负面的心理暗示。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而且他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幼儿园,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话,甚至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4、少叮嘱告诫。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二、克服入园焦虑的物质准备

1、替换衣物、裤子要多准备一些。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因为紧张或兴奋,常常会大小便失禁;另外进餐的时候,孩子也可能会把汤汁弄在衣服上,所以要多准备一些替换衣服,衣服尽量是舒适易穿脱的。

2、便于穿脱的轻便软底防滑鞋。7月份入园,天气比较热,孩子平常穿的多是凉鞋,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运动量有所加大,活动场所也各式各样,所以要准备合适的鞋子,比如轻便软底防滑运动胶鞋,便于孩子运动,防止发生意外。

3、孩子喜欢的玩具。准备一件孩子喜欢的、其他孩子可能也喜欢的玩具,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分享,这样孩子能比较快地被别的小朋友认识和接纳

4、孩子的依恋物。有的孩子可能有比较依恋的物品,它是孩子感情的一种寄托,可能是一个毛绒熊,也可能是一个小枕头,或者是一条小毛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要带着。记得在包里放这些孩子的依恋物,它可以让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安心和舒适。

三、入园前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

不少孩子出现入园难的现象,这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一些孩子哭、闹不肯入园;一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时难舍难分,家长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园”;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吃不喝,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这除了孩子与父母分离焦虑的正常因素外,早教专家指出,很多时候由于家长无意中给孩子的“负面强化”,也会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严重恐惧。早教专家总结出“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供各位已经或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们参考。

第一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长期以来,家长儿时所受到过的“恐吓”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的时候,“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这句话往往脱口而出。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个可怕的人。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不断听到家长这样的“唠叨”教育之后,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恐惧心理不断强化,并出现拒绝入园的行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儿园,可就没有这么自在开心了。”

孩子入园前,家长们有时会有意无意看着孩子这样说。这一负面信息会令孩子在入园前就有了一种恐惧:幼儿园将限制他的自由或快乐。家长不要将孩子现在的生活与幼儿园进行任何负面的比较,否则会助长孩子对入园的抵触情绪。

第三句:“你再这样下去,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一些家长没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当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龄孩子弱之后,又会批评责怪孩子。当家长看着将入园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时,往往会忍不住发牢骚。首先要强调的是,孩子从1岁开始就要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了,不要等到了入园年龄才“突击”,学习需要过程。当家长这么说的时候,孩子首先会懊恼自己,会觉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时觉得幼儿园里没有人能帮助他,自然不想入园。

孩子最怕听到的10句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怎样让孩子听话写作业

1、让孩子听话写作业之培养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从他感兴趣的事入手,然后把兴趣变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期间,家长的参与也是比不可少的。

而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的孩子,能够做实验不用担心被嘲笑是非常重要的。尝试不同的事情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路尝试他们也会一直在学习,一旦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就会加速前进。

2、让孩子听话写作业之体会快乐

只有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有可能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这样问:“宝宝,感觉怎么样,背完这首诗你是不是很快乐。”这样主动引导他,让他主动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学会了一首诗,让他体会到那种成就感,价值感。

引导孩子体会学习快乐,关键是让他主动体会,这样他才会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最后,即使你不去引导了,他自己也形成了这样主动体会学习快乐的思维模式,那么他学习上的进步,就会不断地凸现出来。

3、让孩子听话写作业之承诺契约

家长请孩子写下承诺书,让孩子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如果能在这个时间完成,就给予表扬;如果没有完成,就按照承诺书里的内容进行处罚。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1、孩子的感受被忽略。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从来不给孩子发表意见。其实这会令孩子变得不听话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长远下来会变得反叛的。所以家长应该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多让孩子发表一下自己意见,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当孩子的意见被采纳相对来说他们会更加愿意去参与,而且会更用心去做。

2、孩子没有选择权。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渐渐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兴趣等。而站在家长的角度,总希望孩子能够成材,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都是最好的,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要求孩子照着办。阻止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尝试,从而令孩子产生挫折感,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要他们服从你的决定。

如何让孩子听话

无条件接受孩子

首先,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有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是一种扭曲的、有期许的爱,不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无任何附件条件的爱,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成绩如何,他都是你的孩子,你都要发自内心地爱他、包容他,虽然很难,但是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做到

和孩子做朋友

嘴上说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家长很多,但是现实中真的愿意和孩子做朋友的人不多、而且也做不到,无法真正地尊重孩子。

不要看孩子年龄小,孩子也需要尊重和平等,和成人一样,而且孩子的情感和心理体会比大人更加地敏感,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比你懂的、比你体会的还要深,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真正地想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温馨的家庭

幸福温馨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好处无以言表,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让孩子有稳定良好的个性,这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恩赐。

父母们请和孩子一起成长吧,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们修炼的过程,健康有爱的家庭是靠父母一起共同努力的构建的,请一起为孩子提供温馨的环境和爱的港湾。

平时有规矩

平时生活中不要让孩子散漫无度,任何人和事都需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你一味地爱孩子,无限制地满足孩子,那么你就是在害他,早晚他会吃到苦头,到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一定给孩子设立合理的规矩,让孩子知道底限。

宠和管并重

现代家里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几个大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宠孩子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家长心里要明白,宠孩子和管孩子一样的重要,人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再想扭转就非常困难,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宠爱他,也要给他正确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明白做人的道理,长大以后自然会有好性格。

用孩子的语言

喜欢喋喋不休的家长不在少数,尤其是妈妈,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越是唠叨,孩子越是反感,虽然不跳起来反驳你,但是他根本没有听进去,这样的沟通是完全失败的,不仅没有达成沟通的效果,而且让孩子从心理烦你,更加不愿意和你沟通。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学会“共情”,就是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在沟通之前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用孩子的语言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是他的朋友,愿意和你说真心话。

利用崇拜心理

小孩子都有崇拜的人或者偶像,崇拜就会去模仿,觉得偶像做的都是对的,自己也希望成为自己偶像的样子。那么,你可以利用偶像的心理和孩子沟通,比如女孩子一般喜欢公主,如果孩子性格不好或者有需要的事情需要沟通的时候,妈妈可以比拟公主的行为,如果想成为公主,你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给孩子以榜样和激励的作用,比较容易成功。

利用动画片

现在的动画片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孩子们之间的谈资,适当地让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是有好处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动画片中的内容或者动画片中的角色来进行说服教育,孩子从内心比较容易接受。

交换原则

交换原则是沟通中非常好用的一招,家长都很清楚孩子喜欢什么,在沟通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与孩子进行交换,但是注意要适度,而且尽量不要是物质的,最好是一本书、一部动画片、外出活动等比较合适。

每天都夸奖孩子一句话

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水平5倍!

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孩子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样比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每天夸孩子一句并不难,但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夸的准,如果夸错了,孩子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即使你以后想更改过来都很难。因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父母学会三句话孩子会很听话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孩子最爱听的40句话不妨多对孩子说说

1.我们该玩游戏了。

2.妈妈没想到的你却想到了。

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认真做过了!

4.不舒服时说出来就会舒服点,我很能体谅你的心情,我会帮你一起分析的。

5.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

6.我喜欢你笑起来的样子。

7.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哦!

8.你很聪明,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这难题。

9.你说的很有道理,继续往下说。

10.你已经很努力了,只要再坚持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

11.你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做,行吗?

12.加油吧,我看好你!

13.看我俩谁先跑到家。

14.你又长高了。

15.宝贝,你真懂事,帮妈妈做了很多家务。

16.你真能干!还需要妈妈帮忙吗?

17.想想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18.对不起,是我误解你了。

19.今天你和同学、朋友们在一起高兴吗?为什么?

20.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有几种解决的方法?

21.这个问题我们都不懂,可我们可以一起查下资料。

22.想哭就哭出来吧,哭完以后你会比以前更坚强。

23.宝贝,你身体哪里不舒服?

24.这个月超支了,咱们比一比,看谁的节约方法多。

25.看到爸爸妈妈今天有做错的地方吗?该怎么办呢?

26.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别着急,一件一件来。

27.对我们说的话也可以对自己说,要正确对待哦。

28.你先仔细考虑一下,不要急于回答我的问题。

29.妈妈需要休息一会儿,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哦。

30.你觉得哪一道题没有把握?

32.小兔子需要你照顾它。

33.有你的提醒,妈妈就再不会忘记带钥匙了。

34.你一定要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35.再重新做一次,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36.大家非常喜欢听你讲的故事。

37.不会没关系,你可以多请教、多查资料呀。

38.今天摔倒了没有哭,好样的,以后要多注意点儿。

39.妈妈拿不动这么多东西,谁来帮我?

40.你真有礼貌,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

孩子为么不听话?

5--6岁的孩子听不见你对他说的话,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太全神贯注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小时候的兴趣范围更加广泛、程度更加强烈、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更长了,这就很难让他们马上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更何况他们还乐在其中呢。有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过高:父母看到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话,就理所当然地断定他在家里也同样能够做到。而真实情况是:孩子一回到家,就会很放松、很安逸,他觉得对父母没有必要像对老师一样总是听从。有时候,你的孩子行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正是他感觉自己具有控制能力的一种体现,他想通过不理睬的方式告诉你:“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我想做的时候再去做。”当然,在孩子累了、饿了、发脾气的时候,他也不会听从父母的要求。父母应该体谅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机会让他放松下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越责备孩子对你的话不理不睬,他就越听不见。如果父母换位思考一下,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也就可以容忍了。你可以设想一下,当你正在专心观看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你的丈夫打断你说:“把电视关了吧。该做饭了。”但是,你并没有任何行为反应,那么你的丈夫就会生气了,口气也不耐烦:“你现在就该做饭了。如果你5分钟之内还不去做饭,那我明天晚上就不和你去看电影了。”听了这些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乖乖地顺从吗?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话呢

三句话,让孩子更听话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专家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三、做到了要及时奖励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相关推荐

孩子沟通注意“五个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无论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还是沟通的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那么在亲子沟通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是家长们应该避免的呢? 一、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用简短句子,15字以下。 二、不用不清晰不明确的句子(你乖点,不要这样等)。用直截、确切的句子。 三、不用以偏概全的句子(你总这样……),用描述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你这样和我说,我心里很难过)。 四、避免听对方说时,做其他事,或走神;看着说人,身体前倾,适时点头

孩子不听如何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多数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孩子。而老一辈的共同点多数都会宠惯孩子, 令孩子平时稍有不称心的,就不听,闹脾气。那么当家长遇到孩子不听应该如何教育呢? 当遇到孩子不听的时候,现在普遍出现一种局面,就是父母管教,爷爷奶奶护着。当遇到这种局面时家长们必须要有共识,要大家一致。如果长期下来,孩子不听时,总是有人护着,他们就会不懂是非观念,更加变本加厉。相反,在没有护着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冷静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谈一下,了解其原因,而慢慢给予开导教育。 世界上是没有天生不听孩子的,孩

孩子吵闹一招就能他乖乖听

孩子4岁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发达了,所以在能忍耐与努力的同时,自我主张也会变强。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会用“不要”、“我讨厌妈妈”等否定字眼来表达情绪,而打人、丢东西、特别会哭闹,强烈反抗等行为,也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去超级市场会一直闹着要买糖果的,也多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今天不买喔”,孩子会用更大的声音说“不管!买给我!”再加上肢体动作来强调他的主张。受到孩子反应的影响,爸妈的情绪也会变得激动,甚至可能掉头就走不理他;但被留下的孩子只会哭闹得更大声,这时,许多爸妈因为在意周遭的眼光,只好买孩子

孩子不听怎么教育

孩子不听时,应该采取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 如果成人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对成人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成人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抗命”的态度。? 处罚也是一样,不良或经常性的处罚,只会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很难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愿意诚心的配合。 在孩子不听的时候,以下有几个比较温和的方法,提供父母参考。 (一)向孩子解释行为规范 有时候孩子

不听孩子怎样教

一、童解心结 孩子偏食父母很头疼。有位家长曾反映:有段时间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吃青菜,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只有板起脸来,孩子才会勉强吃上一口。于是这位家长编了一个名叫《漂亮菜》的童故事。 故事中提到,有一种菜吃了会变漂亮,而且吃得越多就会变得越漂亮。没想到孩子竟信以为真,而且天天吵着要吃青菜。这是因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漂亮”的概念了。 二、游戏是妙法 如果你家的孩子很怕鬼,你也曾试图告诉他“这个世界没有鬼”,可是,这对孩子战胜恐惧没有丝毫帮助。你可以试着和孩子玩类似“大家来捉鬼”的游戏,在笑

孩子不听如何教育

那么面对不听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呢? 一是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会比较固执,说不要就不要,不然就会闹。此时家长应该要尝试耐心的说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做点其他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等以后孩子不那么固执了,再重新说,那样就会比较有效果。 二是找出原因。 很多孩子不听有时候和家长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该要分析为什么宝宝不听,比如了解孩子心理受了什么委屈,是不是自己什么事误会孩子了,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了等等,要孩子释放心理的委屈。也有

不听孩子怎样教

1.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或其它不听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响应坏行为的方式,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成人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 所以当孩子不听时,可以用赞许的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

孩子不听该不该打呢

1相信没有一个妈妈是愿意打孩子的,可是有时候孩子犯了错多次劝告无用的情况下,也有不少的妈妈动手打了孩子,其实我觉得在打孩子应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不一定要体罚 2对于内向的孩子更不能打,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孩子自己说出错在哪里,如果一看孩子做错了,不问也不解释就打,只会孩子以后什么也不敢碰 不敢做也不敢说内向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当中会养成自卑懦弱的个性 3当然还有一种明知故犯的孩子,明明知道不对还屡教不改,使妈妈忍无可忍,其实妈妈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这 么做,也许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只是用

孩子不听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孩子得上口吃怎么矫正

1、慢慢说。要告诉孩子在开口说第一句时要先想好,然后慢慢说出来;如果发第一个字的声不口吃,后面的也就能说得流畅。 2、消除紧张。孩子一紧张说便会结结巴巴,易形成口吃。爸爸妈妈不要在生人面前勉强孩子,如强迫孩子打招呼等,以免造成孩子的紧张,此外爸爸妈妈跟孩子时要慢条斯理,不要太快太突然,否则也容易形成孩子紧张。 3、不要模仿。有的孩子很流利,但由于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了自己的口吃。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口吃后,可以暂停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来,如串珠、拼图、搭积木等动手操作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