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分类

1.激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⑤窦房阻滞。

(2)异位心律失常:

1)被动性:①逸搏: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主动性:①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室性。③并行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

(1)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房性、结性、室性。

(2)病理性传导阻滞:

1)窦房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③第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①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分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②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症候群。

心律失常是哪出了问题

心脏病分很多种,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是其中之一,也是高发的心脏病之一。那到底什么是心律失常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但在介绍心律失常之前,您务必要了解一下心脏的结构。

肉眼标本下,清晰可见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通过心脏的收缩舒张完成向外周组织输送血液。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心脏的工作需要有“电路系统”供电,就是我们称之为的“传导系统”。

这个电路的总司令部是窦房结,一个长在右心房附近的结构,它负责向心脏各处发电,发布最高的指令,产生的电流,通过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结构传遍心脏各处,为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心律失常,说白了,就是心脏“电路系统”出现问题了。您家里电路“跳闸”了,就不会供电了,心脏的“电路”也一样,也会出现问题。比如,窦房结这个司令部被篡权,不能掌控整体系统功能;中间传导系统的电路断路了;线路连接错误了、莫名的多处一条电线等等,由此出现具体疾病,如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因心律失常分类众多,介于是科普文章,就不过多赘述。

窦性心律不齐的疾病诊断

1.房性期前收缩

P波形态在窦性心律失常时应完全相同,或逐渐发生轻度变化:而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完全不同。窦性心律时P-P间期不完全相同,而房性期前收缩节律改变突然激动提前,其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2.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时P-P间期变化是逐渐缩短后又逐渐延长,而二度Ⅰ型窦房阻滞P-P间期逐渐缩短后紧接着为一个长间歇,于此间歇后P-P间期又逐渐缩短,与呼吸周期无关。而窦性心律失常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周期有关,当暂停止呼吸时窦性心律失常消失。

3.不规则二度窦房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时P-P间期呈逐渐缩短和延长.其变化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而二度窦房阻滞时P-P间期突然发生延长,与呼吸周期无关。

窦性心律失常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律不齐用药的8大原则

1、抗心律不齐药物的疗效,可因缺氧、缺钾、缺镁、休克、心力衰竭、甲亢、心肌损害程度而不同。不可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因为抗心律失常药除乙胺碘呋酮外,安全范围均较小。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律,特别在采用静滴时,应进行心电图监测。

2、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反复出现昏厥,甚至引发阿-斯综合症,可使用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若药物治疗无效,则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3、心房颤动350~700次/分,室率超过100次/分,应给予洋地黄制剂,尽管不能中止颤动,也可减少室律,无效时改用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等。心房扑动250~380次/分,治疗方法与心房颤动相同。

4、窦性心动过速,常为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甲亢所引起的,可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治疗。

5、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①有旁道(即预激症候群包括显性或隐性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包括WPW合并房颤、房扑。在紧急处理时忌用西地兰、异搏 定,应首选心律平、普鲁卡因胺、乙胺碘呋酮,无效者立即电击转复心律。②无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在紧急处理时应选择心律平、异博定、乙胺碘呋酮、丙 吡胺、西地兰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等。

6、过早搏动可分为房性、结性和室性。其病困 有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种。后者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结性),分别选用异搏啶、心得安、 双异丙吡胺、奎尼丁、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室性心律失常,分别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苯妥英钠、漫心律、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英 卡因、劳卡因、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多源性室性早搏,宜用苯妥因钠、利多卡因、慢心律等。

7、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可致心律失常,而且抗心律失常药作用越强,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越大。因此,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

8、一般除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律失常外,对其他原因所致者,通过消除诱发因素和病因治疗即可控制。对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如无明显症状,一般也无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

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1.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分层:早期的Lown分级对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度的分层忽略了病人心脏和全身整体临床情况,而片面强调了室性早搏频发及复杂程度,其结果是脱离病人实际情况,造成临床医疗实践的混乱。

结合病人全面的临床背景综合分析,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类较为合理。例如

1偶发、频发、“复杂”的室性早搏和无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随心脏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多。这些病例多没有独立的预后意义,但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表现。

2持续性有症状的室速,通常为严重心脏病的标记,而并非是早先存在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后果。

3心室颤抖(室颤),多为与先前存在的室性心律失常无关的电意外事件,但可由一次持续性室速恶化而来。

目前主要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意义和有无导致明显相关症状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来分类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通常分为三大类: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这类病人多无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不应行射频导管消融,而应充分向病人说明预后良好,解除其心理紧张。如确有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也应在对病人做解释工作的基础上,首选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但不宜使用有脏器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奎尼丁、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后果的评价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判定标准,不宜反复作动态心电图。

(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不可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对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应尽快控制心力衰竭,注重查找和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提倡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类和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榕栓和直接PTCA,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出现的室性早搏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大多为一过性,一般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增加总死亡率,对于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频发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可临时静脉应用利多卡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主要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有左心功能不全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或严重心力衰竭的频发非持续性室速病人也可考虑用胺碘酮。

(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这些病人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包括:

1一级预防,主要寻找和确定猜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不明确。

2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发生于无急性冠心病事件时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的生存者。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应首选ICD,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总的来说不可靠,其中:1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改善病人预后,且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死亡风险。2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受体阻滞剂,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和总死亡率的唯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风险,但对所有原因所致死亡率的降低不显著。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是β受体阻滞剂之外唯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后(无论是否有室性早搏或左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猝死风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作为无条件接受ICD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药物,或与ICD联合使用。一般多考虑以胺碘酮为主线,索他洛尔为辅助的选药原则。对心功能差的老年病人首选胺碘酮,心功能好的年轻病人可用索他洛尔。4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可用于终止QT间期正常,由配对间期短的室性早搏起始的多形性室速,也用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或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

另外,对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病人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或室颤,应使用病人可耐受的足够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起搏器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Brugada综合征的室颤无可靠药物,应使用ICD治疗。

心律失常分为哪几类 心律失常分类须知

心律失常的类别可分为很多种,比如按照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按照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可分为非器质性和器质性心律失常,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本身没有病变,器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本身存在着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等;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还可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病理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二、诊断

(1)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3)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4)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必要时还可以用食管导联或右房内电图显示P波。经上述方法有意识地在QRS、ST和T波中寻找但仍未见P波时,考虑有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交接处心律或心房停顿等可能。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5)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分为哪几类 非器质性心律失常

非器质性心律失常可以由不良生活习惯等引发,比如作息不规律、常喝浓茶和咖啡、吸烟、酗酒等都属于不良生活行为,可能引发早搏、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另外,过大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夫妻生活不和谐等都可以导致情绪波动,从而刺激引起各种早搏或心动过速等。

心律失常怎么办

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发作时治疗与预防发作,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除病因治疗外,尚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项:

1、祛除诱因:

消除各种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有心律失常者应避免吸烟,饮酒,不要饮浓茶和咖啡;如果心律失常是药物引起的,要停用该药物。

2、治疗病因:

治疗病因是根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态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窦性心动过速也就得到了矫正;冠心病心肌缺血介导的心律失常,解除了动脉的狭窄,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灌注,心律失常就会随之消失,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了引起折返的多余通道,心动过速就会得以终止。

3、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

(1)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心律失常的复杂性,药物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药物的应用以口服为主,急性发作则采用静脉或气雾用药,外用药物应用较少,由于心律失常机制复杂而多样,许多因素还不很清楚,所以临床用药有一定难度,一般原则应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选择作用针对性强,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种以上,常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来分类(Vaugham Williams法),Ⅰ类药抑制0相除极,曾被称为膜抑制剂,按抑制程度强弱及对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不同影响,再分为Ⅰa,Ⅰb和Ⅰc亚类,分别以奎尼丁,利多卡因和恩卡尼作为代表性药物,Ⅱ类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以胺碘酮为代表性药物;Ⅳ类为钙内流阻滞剂,以维拉帕米为代表性药物,近年又Sicilian Gambie分类法,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破坏致心律失常的病理组织,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或)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长期服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而临床应用时宜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熟悉几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包括半衰期,吸收,分解,排泄,活性代谢产物,剂量和副作用。

(2)电学治疗: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既有紧急情况下的电复律,也有根治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主要有:

①电复律(同步或非同步):包括最常用的体外电复律,外科应用的经胸心外膜电复律,经食管电复律,电生理检查时的心腔内电复律和ICD等,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用高压直流电短暂经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使正常和异常起搏点同时除极,恢复窦房结的最高起搏点,为了保证安全,利用患者心电图上的R波触发放电,避免易惹期除极发生心室颤动的可能,称为同步直流电复律,适用于心房扑颤,心房颤动,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则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除颤和电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终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无预防发作的作用。

②电刺激法:是一种经食管或心腔内快速刺激而终止心律失常的方法。

③起搏治疗: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亦用于治疗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通过程序控制的单个或连续快速电刺激中止折返形成。

④导管消融:该法发展较快,治疗的范畴和适应证不断扩展,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3)机械治疗:比如刺激迷走神经,压迫眼球,刺激咽部等。

(4)手术治疗:包括旁路或慢通道切断,长QT时的交感神经节切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治疗等。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摒住气等。

对严重而顽固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反复发作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伴显著循环障碍,心源性猝死复苏存活者或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率极快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主张经临床电生理测试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后,静脉内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抑制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判断其疗效而制定治疗方案。

预后: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著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心律失常分为哪几类 关于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通俗来讲,正常人的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和频率有条不紊地跳动,而当心脏跳动失去原有规律时,这便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相关推荐

心律失常的病因

1、药物作用:某些药物的服用,可影响心脏收缩而导致心律失常。另外,安眠药中毒等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这就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2、个人生活:其实正常人也可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若过度疲劳,或饮浓茶,或手烟酒刺激,或情绪波动较大等身体或精神上的刺激都可造成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这种心律失常无危险,但仍应引起注意,避免过分伤害心脏。这也属于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 3、酸碱平衡失调:若体内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也可造成心律失常的状况。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

心肌炎怎么治疗

心肌炎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强调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分别采用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免疫抑制剂并没有获得一致公认的临床疗效,故不推荐常规应用。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论,但重症心肌炎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源性休克者可以应用激素。必要时亦可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给药。

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目前有通过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西药增加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有通过心脏起搏器、电除颤、射频消融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的。某些情况下,采用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方法,也能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来缓解心律失常。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 (1)I类、即钠通道阻滞药。 1)IA、类适度阻

心律失常彩超图是否严重

心律失常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治疗前需要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性质,才能确定其严重程度。心律失常彩超提示正常严重吗?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心律失常彩超提示正常,要了解病情是否严重,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彩超是无法检查出来的。彩超可用于判断心律失常患者是否有心脏结构改变。 要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通常需要依靠心电图,大部分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都会有特征性表现,不过相当一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心律失常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病情后再对症治疗,常用的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治疗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

心律失常病因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

窦性心律不齐伴过缓怎么治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基本上是依据循经取穴原则,通过针刺作用,调节经络、脏腑之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趋于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 1、治疗房颤用腕踝针,取左侧内关、神门,用2~6寸毫针与皮肤呈30°角,迅速刺入皮内后,与皮肤平行,缓慢进针。以产生酸、麻、胀、痛为宜。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间隔10~15天。一般1~2疗程起效。 2、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取内关、间使。斜刺1~12寸,中强度刺激,出现针感后10~90秒,心动过速多可停止,并恢复窦性心律。 3、心律失常通用处方a)内关、三阴交、通

更年期心律失常要如何调理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按时服药。这是心律失常的调理方法之一。 2、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急剧激动或情绪过度忧虑,都可引起心律失常。这也是心律失常的调理里的一种。 3、正确对待、心胸开阔。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这些也属于心律失常的调理。 4、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劳累,保证睡眠充足,并适当地进行锻炼;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患者,才应长期卧床休息。这些心律失常的调理比较常见。

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护理事项有什么

1、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这就是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之一。 2、心律失常的护理还应限制热量供给。患者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3、饮食是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患者应少食多餐,心律失常的护理要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5、心律失常患者要多注意休息,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就需要卧床静养了,并且要避免患者卧

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心肌炎症病变为主的疾病。致病病毒有很多种,其中以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A及B组病毒,埃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为常见,尤其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多见。VMC近年来在国内发病率趋于增高,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为多。由于病毒感染的隐匿性,及病原体的多样性使其病症表现出非典型性及多样性,但心脏传导系统受损引起的心律失常仍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猝死。有研究表明心肌炎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肌炎绝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患有心律失常有哪些危害

你知道患有心律失常有哪些危害吗?很多人都有心律失常症状,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心律失常的危害,其实心律失常的危害还是很多的,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其他严重的病变,所以今天就为大家普及患有心律失常有哪些危害的知识。 患有心律失常有哪些危害: 1.正常人出现心律失常如各种早搏、心动过速等,经常会造成心慌、气短、胸闷、夜睡不安等,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心脏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如心率的过快过慢都会使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加重冠心病,当然各种早搏造成的心跳不规律也能加重冠心病。如果是心肌梗塞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