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不容忽视

    分泌性中耳炎多发冬春季,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儿童为什么容易得这种病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鼻咽部感染或分泌物易进入咽鼓管,加上咽鼓管软骨部弹性低,当鼓室处于负压时易塌陷阻塞咽鼓; (2)儿童常见的鼻炎、鼻窦炎等,可因脓性鼻涕流到鼻咽部刺激咽鼓管粘膜产生炎症或直接阻塞咽鼓管口; (3)腺样体过度肥大可压迫阻塞咽鼓管咽口,慢性腺样体炎也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性感染; (4)儿童抵抗力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作为家长如何知道孩子

  • 诱发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4种因素

    1、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清洁防御、防声等功能,小儿咽鼓管功能不良,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尤其新生儿,卧位吸吮乳汁时候易引起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2、感染:小儿易感染多种疾病,如扁桃体感染后水肿、增生,易堵塞咽鼓管咽部开口;感染细菌或病毒后小儿腺样体内存留细菌和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中耳感染,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3、免疫力低下:小儿中枢神经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疾病,进而影响咽鼓管功能,易诱发分泌性

  •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不容忽视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种诱因导致咽鼓管阻塞不通畅以后,其通气功能发生障碍,经鼻腔的气体不能与中耳腔内气体进行交换,同时中耳鼓室内气体不断被吸收,结果鼓室内出现负压,经外耳道传递的大气压导致鼓膜不同程度内陷,患者会有耳闷胀的感觉。随着中耳粘膜内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鼓室积液,此时积液多为浆液性。当病程较长以后,分泌的粘蛋白、糖蛋白等增多,积液可逐步变成粘液性,严重者可出现“胶耳”。中耳鼓室出现积液后不仅出现耳闷症状,并影响鼓室内声音的传递引起传导性的听力下降。

  •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发病,多发于2~3岁。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对婴幼儿的危害极大。那么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还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 由于小儿的生理构造特殊,咽鼓管较短,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力弱,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骨壁容易发生塌陷。因此先天性腭裂儿更易患本病。 同时,小儿增殖体肥大较多见,易造成咽鼓管咽口阻塞。中耳为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小儿尚未发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