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

  • 产后全身酸痛---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 治疗原则 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

  • 性厌恶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厌恶房事,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疲倦,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镇心安神,方选养心汤加减。药物举例: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朱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 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朱远志10克,琥珀粉3克(分2次吞服),花龙骨1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日。 2、肝郁化火:常有创伤性性经历,遇到异性使厌恶,反对性活动,胸闷不舒,胁肋胀闷,喜叹气,呼出为快,JLl烦易怒,面赤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涩。

  • 产后腹痛的辩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代表方 肠宁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方药 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2、瘀滞子宫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黯,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代表方 生化汤。 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

  • 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辩证论治

    1.寒湿困脾:腹泻因感受寒湿而发,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得热则舒,恶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纳呆,嗳腐吞酸,苔垢或厚腻,脉滑。 4.肝郁气滞:泄泻,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5.脾气虚弱: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若病久不愈,脾虚

  • 肠胃积滞的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伤乳、伤食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者为伤乳,呕吐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普通饮食的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 2.辨虚实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瘦,多属虚中夹实证。 治疗原则 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 分证论治 1.乳食内

  • 眼皮跳的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发病于胞睑,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辩证以虚证为主。胞睑振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胞睑振跳不休,不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 治疗原则 补养心脾,养血熄风。 证治分类 (一)心脾血虚 症状: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时重。兼心烦失眠,怔仲健忘,食少体倦。 治法:补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二)血虚生风 症状: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治法:养血熄风。 方药:当归活血饮

  • 小儿厌食推拿处方 小儿厌食辩证论治

    乳食不香,食量极少;或不饥不食,甚至厌恶进食,食则啼闹;面色萎黄,神倦,自汗,声低气短,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弱,指纹淡红;或多饮水而不乳食,面唇嫩红,午后夜晚潮热,五心热,盗汗,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