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直肠息肉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直肠息肉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直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因此术后3~5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癌变。

直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切息肉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进行癌变病理分析。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

直肠息肉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现在高发的直肠癌,很大一部分是直肠息肉发生癌变所造成的。且息肉又多发生于4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直肠息肉虽不容易根治,但手术切除配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生长,关键是早检查、早发现。直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

直肠息肉反复发作因素如下:

直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因此术后3~5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癌变。

直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切息肉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进行癌变病理分析。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

直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直肠息肉最初虽然没有什么影响,但任由直肠息肉发展,其危害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肠息肉会造成肠套叠:有时较大直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直肠息肉造成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3、直肠息肉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以上就是直肠息肉的几大危害盘点,看了这些介绍之后,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惊讶吧,原来这种常见的问题,其实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必须注意提醒自己,降低这种疾病,对自己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

直肠息肉术后为什么要检查

直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直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在直肠息肉中,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一是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二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属癌前病变,恶变率为100%。

直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直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等,患直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6倍,患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10倍。因此,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直肠息肉很容易复发,这次出现在直肠,下次可能在盲肠发现。因此,息肉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患者可1~2年随访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随访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直肠息肉在息肉切除后也并不安全,有复发的可能,还需要定期检查。

直肠息肉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现在高发的直肠癌,很大一部分是直肠息肉发生癌变所造成的。且息肉又多发生于4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直肠息肉虽不容易根治,但手术切除配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生长,关键是早检查、早发现。直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

直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因此术后3~5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癌变。

直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切息肉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进行癌变病理分析。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直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

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大肠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 一般男性多见, 男女比例为1.17-2.31∶1, 本组男性患者约占65.02%, 明显高于女性患者(34.98%), 与单宏波等报道一致. 由于该病无临床特异性, 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粘液便等, 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有报道称, 及时发现并将息肉切除的患者大肠发病率会显著降低, 因此了解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和癌变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大肠癌的发生.大肠息肉主要有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和幼年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结构特点是异型性, 体积较大, 多为分叶, 一般分为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管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其体积较小, 一般无分叶,临床特征不明显. 炎性息肉主要由炎症刺激导致, 多见于大肠感染性疾病, 形态表现为丘状或不规则状, 一般无蒂. 幼年性息肉一般发病年纪较小, 体积较大, 分叶较多.。

本研究中, 老年组发生大肠息肉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中年组, 青年组大肠息肉发生率最低. 大肠息肉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常见, 而回盲部息肉的发生几率较小. 息肉直径≤1 cm比例最高, 其中大部分为增生性息肉; 息肉直径1-2 cm中腺瘤性比例最高, 而直径>2 cm中幼年性息肉发生比例最高. 这说明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分析息肉形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发现, 无分叶组大肠息肉发生率为80.05%, 分叶组为19.95%, 说明大肠息肉以无分叶为主; 其中分叶组以腺瘤性发生率最高, 无分叶组以增生性为主。

虽然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在生活中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在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呢?”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简单解释后,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以上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详谈结肠息肉常见的治疗措施

结肠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肛肠科疾病,结肠息肉病位在结肠,病症多属于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祛庆散结为大法。此外,便血日久气血不足又宜补益气电为要;外治有蒂者则应结扎,无蒂音注射硬化剂于基底,使其萎缩脱落,内外调治。

1、电灼疗法

适用于结肠息肉位置高,有蒂者。病人取侧卧位、在结肠镜下,找到息肉,直接将电灼套扎圈套在息肉根部而烧之。忌勿烧灼过深,造成肠壁溃疡或穿孔。术前要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结肠息肉术后禁食1天,给予输液抗炎治疗。

2、套扎疗法

近年来亦有采用套扎器在肛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下套扎住息肉基蒂部,任其自行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但要注意套扎蒂部脱落时有时会伴随出血,须复查以防止结肠息肉并发症出现。

3、药物坐浴

若结肠息肉发生于直肠部位而息内脱出,月糜烂渗流血水的可用蔷参15g、蛇床子20g、地肤子15g、土获冬30g1黄柏15s、苍木15g、五倍子15g,包袋后水泡外洗30分钟,然后将息肉纳入肛内。

4、注射疗法

适用于位置低,根宽无蒂的息肉,结肠息肉病人取侧卧位或截石依,在肛门镜下找到息肉,直肠内用碘伏溶液消毒。将2:1的消痔灵注射到息肉根部,用量1—2ml,以根部膨胀变形为度。注射后肛门内纳1枚痔疮栓。术后给予局部换药日1次,保持大使通畅给予抗炎治疗。

5、中药灌肠

若结肠息肉发生于结肠者,可用乌梅15g、二棱15g、文术15g、白及12g、石榴皮12g、马齿觅15g、败酱草12g、红藤10g、桂枝l0g,每剂浓煎200ml分钟灌肠,日2次,每次保留40分钟1L,半月1疗程。

莫把直肠息肉当外痔疮

一位中年男性,出现便血,且便后直肠息肉脱出肛门外,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但患者一直以为是痔疮,未予重视,直到便血加重才来医院就诊。肛指检查见肛管直肠内有炎性息肉,经手术切除,从而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尽管该病人最后的结果很满意,但是如果此时息肉已癌变,就诊可能已经晚了。因此,笔者认为将痔疮和直肠息肉正确区分很重要,特别是与内痔进行区分。

痔疮和直肠息肉两者虽都可出现便血,伴便后有物脱出肛门外等症状,但若痔疮脱出,脱出物质地较软,而只有蒂细长的息肉才可脱出肛门外,且质地相对较硬。另外,两者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首先,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而痔疮传统观点认为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结缔组织。内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

其次,直肠息肉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但当息肉发炎,表面糜烂时,大便往往有鲜血及黏液;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多发性息肉则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则大便次数增多,稀便内常见泡沫,有时带脓血黏液,有里急后重感。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称为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痔疮主要症状为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初期(I期)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或青紫色,排便时痔核不脱出肛门外。排便时出血或便后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呈间歇性发作。中期(Ⅱ期)痔核较大,隆起,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纳。便后出血比初期减少。后期(Ⅲ期和IV期)痔核更大,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方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最后,两者一般都无全身症状,但后期有的可出现大便困难、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症。

不管是能够判断或不能判断,患者都应该去正规医院找有经验的医师诊疗,给出治疗的方案和措施。

哪些直肠息肉的变化会导致癌变

直肠息肉对现在人们来说不懂也没接触过,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出现的是越来越频繁,很多的疾病如果不及时的就只就有可能恶化或者到货是发生癌变,到时候就医就已经晚了,那么到底哪些直肠息肉的变化可能引起癌变呢?下面看看专家的解释吧。

1、直肠息肉的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直肠息肉的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直肠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直肠息肉的良恶鉴别方法如下:

1、儿童直肠息肉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2、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直肠息肉需要进行治疗和恢复,所以直肠息肉的患者平时要观察自己的病情发展,并及时报告给医生,以免病情加重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同时儿童也要注意尤其是家长朋友多注意管产孩子的情况,减少孩子的痛苦。

哪些情况导致直肠癌

1、良性肿瘤的恶变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大肠腺瘤恶变为癌,这说明直肠癌的病因与大肠腺瘤的关系极为密切。

2、息肉

大多数直肠癌是在息肉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正常人群中,息肉发生率为5%至10%,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息肉发生率为10%,直肠息肉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这也是直肠癌的病因之一。

3、炎症刺激

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可致肠粘膜渗出、水肿,反复的破坏及修复过程可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上皮细胞间变,形成多发性息肉和慢性肉芽肿。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4、饮食习惯

直肠癌的高发区多为经济较发达国家,这与地区性差别和种族遗传因素无关,主要是饮食的习惯和营养方式的差别,如饮食中肉类、脂肪、精制碳水化合手含量多而又缺乏精纤维成分。

5、遗传因素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同样属于直肠癌的病因。

五种可能诱发直肠癌的病因介绍

1、良性肿瘤的恶变: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大肠腺瘤恶变为癌,这说明直肠癌的病因与大肠腺 瘤的关系极为密切。

2、息肉:大多数直肠癌是在息肉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正常人群中,息肉发生率为5%至10% ,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息肉发生率为10%,直肠息肉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这也是直 肠癌的病因之一。

3、饮食习惯:直肠癌的高发区多为经济较发达国家,这与地区性差别和种族遗传因素无关 ,主要是饮食的习惯和营养方式的差别,如饮食中肉类、脂肪、精制碳水化合手含量多而又缺 乏精纤维成分。

4、炎症刺激: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可致肠粘膜渗出、水肿,反复的破坏及修复过 程可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上皮细胞间变,形成多发性息肉和慢性肉芽肿 。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5、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同样属于直肠癌的病 因。

直肠乳头状瘤是什么疾病

直肠息肉与肛门乳头状瘤,虽然均属肛肠疾病,但从好发年龄、主要症状、肿瘤特点,却有明显区别。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十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主要表现是无痛性便血。直肠息肉的特点为:息肉大小不定,多数是带蒂的圆形成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质脆,由于带蒂,一些息肉可随肠蠕动刺激而上下活动,当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儿童息肉与癌变无关,相反,成年患者,特别是无蒂之腺瘤性息肉发生恶变者,却屡有报道。

肛门乳头状瘤:肛门乳头状瘤又称乳头状息肉,较为少见,好发于成年人,其主要症状是腹泻。乳头状瘤的特点为瘤体较大,质柔软,常单个独生,90%基底广阔没有蒂,10%带有蒂,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乳头内部为纤维脉管束。乳头状结构是乳头状瘤和其它腺瘤样息肉区别之特征。本病癌变串高,约在20一30%之间。

直肠息肉会遗传吗

1、直肠息肉的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直肠息肉的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直肠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直肠息肉的良恶鉴别方法如下:

1、儿童直肠息肉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2、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以上就是直肠息肉产生的病因,其实直肠息肉是没有什么遗传因素,直肠息肉是要好好的治疗和好好的调养,所以直肠息肉肥肉患者是一定要好好的观察自己的病情,才可以避免癌症现象的发生,时刻观察孩子的变化,减少孩子的痛苦。

直肠息肉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直肠息肉的影响因素之一。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发现息肉要注意及时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

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直肠息肉,手术在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2、慢性刺激

慢性刺激也是直肠息肉的影响因素。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相关推荐

直肠癌与直肠息肉的区别

直肠癌在没有发病时,很多人都无法察觉,不少直肠息肉患者容易把自己的病情和直肠癌混淆,因为直肠息肉和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都是便血,所以在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时,很容易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直肠癌与直肠息肉的区别: 1、直肠癌是恶性瘤,直肠息肉是良性瘤; 2、直肠癌对身体伤害较大,治疗预后较差,直肠息肉对身体伤害不大,治疗预后好; 3、直肠癌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有一定的威胁,直肠息肉不会出现转移扩散,对生命不会有影响; 4、直肠癌一定要重视,需要长期治疗,直肠息肉基本可以不用管它。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直

直肠息肉复发几率是多少

直肠息肉复发,其实是指患者在治疗之后,又存在复发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任何疾病的治疗痊愈之后又复发,再治疗产生的伤害就更大,而且存在病变的可能,因此对于患者而言,直肠息肉的治疗必须是针对性,而且在生活当中,绝对是应该注重科学护理的,这样才可以避免复发。 专家表示,直肠息肉的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想要避免直肠息肉的复发,就要注意息肉切除后的行为。 切息肉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进行癌变病理分析。如果活检病理报

结肠炎的并发症

便秘:便秘的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少,通常7天内排便少于2或3次,甚至10多天还没便意。大便量少,便干硬,排出困难,排便时还伴腹部不适或腹痛,但能在排便后缓解。 腹泻: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每日数次,急性期每日可达10多次,大便有血,脓,黏液伴有里急后重。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腹痛:腹痛为钝痛或陆法性绞痛,常在排便时伴法下腹部疼痛,多在排便后减轻,一般疼痛不重。 黏液血便:大便有血,脓,黏液,严重者可见鲜红色大量血或血凝块。 急性发作:可有发热,纳差,呕逆,腹胀电解质紊乱等症

直肠息肉的症状是什么呢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在大肠息肉中,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一是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二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属癌前病变,恶

慢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慢性结肠炎会癌变:首先在这里要说明的就是结肠炎会发生癌变的可能,这主要和患者的个人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慢性结肠是一种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因此对于结肠炎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只有这才能防止结肠炎发生癌变的情况发生。 1,首先是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

慢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1,首先是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 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 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也是慢性结肠炎有哪些癌变的一种,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结肠癌都有哪几种类型

1、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法,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年龄大于50岁者;有肝硬化、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输尿管和肾盂癌等相关疾病者。 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肠息肉发病就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结肠息肉病的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肠癌早发10—20年,这一

确诊直肠息肉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

一、从症状方面确诊: 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检查直肠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直肠息肉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则都要严肃对待,要早发现,早治疗。 二、从直肠检查方面确诊: 1、直肠指检确诊直肠息肉:它的症状为: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息肉用手指检测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患者有70%的直肠指

导致直肠息肉发生的原因

(1)直肠息肉出血之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2)直肠息肉出血之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3)直肠息肉出血之异物刺激: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4)直肠息肉出血之炎症刺激: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