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肠套叠疼痛间隔时间

肠套叠疼痛间隔时间

肠套叠的腹痛为阵发性、规律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十到二十分钟后,肠蠕动出现后又会反复发作,阵发性腹痛是由肠系膜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开几指可以进产房生产 怎么促进宫口开全

1、下床多走动:在羊水没破的情况下,可以在阵痛间隔时,让家人或助产士扶持,尽量多下床走动,有助于加快宫口开全的速度,减轻疼痛。

2、刺激乳房:听取助产士的意见或在她的帮助下,通过刺激产妇乳头来加强宫缩。

3、也可在家长扶助下,进行下蹲的动作,可以帮助宫颈开口。

肠套叠复发了是不是要手术切除肠管

患儿复发时症状和体征与初次发生时几乎相同,汲取从上次肠套叠发作中的经验,缩短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间间隔对于治疗肠套叠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发生肠套叠放射学复位成功率不会降低,仍可首选放射学复位。

肠套叠的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

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 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1、急性肠套叠: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4)腹块: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5)全身情况: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2、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体征上因鞘部包裹着套入部虽有血运障碍,尚未能污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人全身状况可迅速恶化,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此外,胃切除手术后空肠胃套叠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呕吐胆汁或胃引流量增多,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婴儿肠套叠有什么症状表现

对于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一定要重视,你提到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为你解答如下.您好,肠套叠一般会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

首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要知道什么是小儿肠套叠。其实小儿肠套叠就是指患儿的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的疾病。小儿肠套叠占肠梗阻发病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十五。目前医学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小儿肠套叠,慢性小儿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的小儿肠套叠。急性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以四个月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比较多见,孩子两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肠套叠的发病逐年减少。目前小儿肠套叠男女发病之比为二比一或是三比一。绝大数小儿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小儿肠套叠比较少见,不及小儿肠套叠总例数的十分之一。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另外,关于小儿肠套叠的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小儿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小儿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小儿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医学研究表明,小儿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如果小儿肠套叠患儿已有休克或腹膜炎症状,或灌肠复位失败,需行剖腹探查。小儿肠套叠术前应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小儿肠套叠术中须探查是否存在诱发肠套的器质性病变。小儿肠套叠复发率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发生于小儿肠套叠患儿首次发病当天,大多数则在六个月内复发。小儿肠套叠复发者往往没有固定套入部,同一小儿肠套叠患儿可复发多次。小儿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行肠切除者较少复发。与首次发病者比较,无手术治疗史的复发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几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复发小儿肠套叠患儿通常就诊较早,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不适和烦躁。需要注意的是,复发小儿肠套叠应考虑存在肠道病变可能。胸腹部手术术后均有继发肠套叠可能。小儿肠套叠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表现时,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术前明确小儿肠套叠诊断。大多小儿肠套叠术后肠套叠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平均十天时间左右。

小儿肠套叠怎么治疗?综上所述,我们的家长们要知道当遇到自己的宝宝发生小儿肠套叠,一定不要慌张,首先便是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然后确定治疗处理办法,帮助宝宝舒缓痛苦。

如何尽早察觉宝宝得了肠套叠

所谓肠套叠就是肠子异常地逆向蠕动,前段肠子套入后段肠子的管腔中,形成肠阻塞,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宝宝肠套叠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尽早察觉宝宝得了肠套叠?怎样及时、合理地配合医生治疗?带着妈妈们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著名儿外科教授周以明。

A. 急性肠套叠:你需要了解的三方面知识

1. 识别肠套叠——重中之重

“高危”年龄:2个月~2岁。

宝宝表现:

腹痛——宝宝阵发性哭吵,或宝宝没有哭吵,脸色却一阵阵发白;

呕吐——常与哭吵同步进行。初为反射性,以后为肠梗阻表现;

便血——在腹痛6~8小时后出现果酱样血便;

腹块——有时,可在宝宝肋缘下面摸到腊肠样块。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四大症状,妈妈就要想到宝宝可能得了肠套叠。但是,宝宝发病时,典型的四大症状都有的并不多。因此,这就要求妈妈细心加耐心,如果发现宝宝哭吵时有双膝蜷曲、双手按抓腹部的情况,妈妈也应考虑宝宝肠套叠的可能,及时就诊。

Tips:

宝宝肠套叠哭吵与其他原因哭吵的区别:

肠套叠的宝宝哭吵或脸色骤变时,表情很痛苦,但不久又会像平时一样玩耍、笑闹,可是隔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哭闹或脸色发白,不久宝宝又恢复正常,如此往复,而且这样的间隔会越来越短。宝宝哭吵时很难安抚。

其他原因哭吵的宝宝往往一哭到底,持续较长时间,没有间隔,在反复安抚后哭吵会有所好转。

2. 关键的24~48小时

肠套叠的凶险与否,往往与妈妈或带养宝宝的成人有关,如在宝宝发病24~48小时以内,病情被及时发现,宝宝被及时送往医院,且得到正确的诊治,愈后情况相当良好。

宝宝肠套叠发病不超过48小时,大多可通过空气灌肠治疗而治愈,这种方法治疗肠套叠效果好且无创伤。但是,超过48小时,就不能做空气灌肠治疗(只做诊断性空气灌肠),可能需手术治疗。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一、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二、慢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三、亚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

小儿肠套叠有什么症状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

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

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

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

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阵痛是产前征兆吗

孕妇产前阵痛是由于子宫收缩,胎儿伸长压迫产道等造成的,如阵痛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每隔10~15分钟一次持续时间30秒以上,就需要尽快去医院待产了,不是第一次分娩的妈妈如果突然阵痛的时间间隔在5~7分钟时,一定要联系医生准备待产了。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各有区别,所以阵痛规律性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临近生产的孕妇一定要计算好自己的阵痛间隔,如阵痛规律疼痛加剧就要临近生产了。

其实,并非每次都可以很容易区别假性阵痛和真实的阵痛。“痛”是因为子宫强力的收缩造成暂时性的缺氧而引发疼痛因子的释放,通常产妇的感受是腹痛、腰酸或背痛。

阵痛时整个腹部变得很硬,不痛时则很软。真正的阵痛是规律性的而且是越来越密集的,起初可能是每10分钟会收缩1次,每次持续10—30秒。随着产程的进展,收缩变成每3— 4分钟就有1次,每1次持续30—60秒。收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不会因按摩、走动、卧床或药物的影响而减轻。最重要的是子宫颈会变薄而且有效地扩张。

假性阵痛刚好与上述相反,子宫收缩不规则(间隔10—30分钟不等),下腹有轻微的疼痛,经按摩、走动可以缓解,对子宫颈的扩张毫无帮助。通常此时医生会先内诊,评估子宫颈的状况,若还是很厚且未扩张则会建议产妇回家等待,坚持注意胎动,再看阵痛的情况,若有破水或出血量增加时再复诊。

分娩宫口开得慢怎么办 宫口打开过程是怎样的

分娩开始时,阵痛感不会很明显,间隔时间为5-10分钟,子宫开始有规律的收缩,子宫口稍开。当子宫开始收缩强烈,子宫口打开一半时,阵痛变得越来越明显,间隔时间为4-5分钟,这是最辛苦的时刻,需要持续坚持用力,当宝宝快要出生时,阵痛间隔时间为大约1分钟,这是子宫口全部打开,从子宫口到阴道连成一体,成为婴儿出生的产道。

肠套叠要不要动手术

肠套叠超过四十八到七十二个小时,或者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已有肠坏死或者穿孔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及其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路术等。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相关推荐

小儿肚子疼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肚子疼的原因有哪些呢?平时日常生活中,小儿肚子疼的原因的原因令家长们琢磨不透。专家提醒我们,了解小儿肚子疼的各种可能病因,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诊治。 小儿肚子疼的原因 阑尾炎。 一般表现是右下腹疼痛,3岁以下的孩子有肚子疼,并且有明显的肚子涨,伴有呕吐,全腹都有压痛,不让摸,可能发烧38度多。2、3岁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因为很容易造成穿孔,成为腹膜炎。10岁以上的孩子患阑尾炎开始是上腹部疼(或者说是胃疼),几个小时之后转移到右下腹痛,有的孩子伴有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很明显的压痛点,不让摸。疼后可能伴有

肚子右边疼是怎么回事

肚子疼是我们都知道的一种常见病,有很多人认为肚子疼抗一抗就会很快的过去,但是时间久了,肚子疼的情况也渐渐的开始增多,每一个人疼痛的地方不同,优势就会经常 的出现右边的肚子疼痛,而且还是一阵阵的疼,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疼痛呢?是什么疾病引起的。 1、肚脐眼的右侧是阑尾炎的位置。建议可以到医院检查阑尾B超,是可以明确诊断的,还有暂时尽量不要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及吃的过饱,这样容易加重病情,尽早到医院检查。 2、胃肠功能紊乱也可导致腹痛的出现。医通无忧网建议合理饮食,注意腹部保暖,辅以对症治疗,如疼痛应用解痉药如颠茄

肠套叠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 ,慢性与肿瘤等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

开宫口快速方法 多走动

快临产的时候会有宫缩痛,但是还是建议,不要一直卧床,在阵痛间隔时,可以在家人或助产士的帮助下,多来回的走动也有促于开宫口,不过得注意速度要慢,因为你得保存体力。

宝宝大便有血丝是肠套叠

在学习育儿知识的过程中,妈妈们都会接触到“肠套叠”。当宝宝突然出现大便中带血丝的状况时,妈妈们应该第一时间排除肠套叠的可能,特别是当宝宝在便血的同时伴有呕吐、阵发性哭闹时,请及时送院。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两岁以下幼儿,多发于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 由于婴幼儿肠发育不完善,当饮食不合理或者因为受凉、炎症、腹泻原因,都会造成肠功能紊乱,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如果发现及时,则很容易治疗。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气腹情况,严重的危及生命。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的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继发性的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等致肠壁肿胀增厚,可引起肠壁发生肠套叠,有些诱发因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腹泻等可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

小儿肠道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

肠梗阻患者有哪些特殊的表现

1.腹痛:注意疼痛性质,程度 ,部位,如疼痛加重、间歇时间智囊,肠鸣音亢进,疼痛范围扩大,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腹胀:低位肠梗阻,肠腔内有大量的液体和气体,因此,腹胀明显,由于腹部膨胀,使隔肌升高,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病人可出现缺氧,必要时可给氧气吸入。 3.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及胆汁,量较多,低位性肠梗阻呕吐出现晚,呕吐物为粪便样液体,量少而臭。当病情况好转,呕吐可停止。 4.排便排气情况:多数病人停止排便,高位肠梗阻者,早期仍有少量粪便排出,注意观察

宝宝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1、饮食改变 在宝宝4到6个月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给宝宝添加辅食增加乳量。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病毒感染 由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侵染,可能造成肠套叠。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肠套叠的发病史那么宝宝有可能遗传到这个疾病。 4、肠管疾病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等一些肠管疾病都会引发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