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吃什么好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吃什么好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吃什么好?

适宜食物: 胡萝卜,苋菜(紫),菠菜,青椒,草莓

忌吃食物: 辣椒(红、尖、干),花椒,大葱,葱白,姜

一、饮食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以上就是对于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吃什么好,眶内海绵状血管瘤不能吃什么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眶内海绵状血管瘤饮食保健、食疗方面的问题。

血管瘤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类型1、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类型2、毛细血管瘤: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眼部毛细血管瘤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药光疗法、新一代光动力等方法治疗。

类型3、海绵状血管瘤: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如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取超声微介导、高频电极术或行手术切除。

类型4、先天性血管瘤:又称红斑痣、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这是血管瘤的分型之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脑血管畸形,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激素、外伤、感染、血管性反应等因素有关。对于无症状或有症状但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可以不予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用药物治疗改善症状。伴有癫痫、出血、神经功能障碍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大多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无人和症状,临床上一般不予处理,6~12个月复查一次MRI,定期随访。一些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血管瘤位置较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危险性极大或术后预期并发症严重者,应保守治疗,对症处理,定期复查随访。

如果患者反复出现癫痫发作,不能有效控制,或伴有头痛、出血、局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癫痫发生率较高,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终止癫痫,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手术的入路一般以最近为原则,以保证将脑部的损伤减为最少,同时要有利于暴露和操作。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者,手术不但要切除血管瘤,还应切除周边不正常的脑组织。

早期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明显特征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通过以上小编的介绍,相信您对海绵状血管瘤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海绵状血管瘤特点是什么呢?

(1)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口底。肿瘤长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可引起疼痛、肿胀,表面溃疡,并有出血危险。

(2)位置较深则皮肤、粘膜颜色正常,位置表浅则呈蓝色或紫色。

(3)肿瘤边界不清,扪之柔软,有时可扪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呈阳性。

想要诊断是不是海绵状血管瘤,需要详细了解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症状,小编为您带来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脑血管瘤诊断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是增生性血管畸形[1],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我院1996年至2007年间诊断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共23例,其中有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9例作伽玛刀治疗,现就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1~71岁,病程15天~20年,多数病程在3个月以上。主要临床表现;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反复轻度中风症状为主;大脑半球的病灶以头疼、癫痫发作及轻度中风症状为主,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小脑半球的病灶,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

资料与方法1.2检查方法:采用GE0.5T和1.5T超导型MR机,对疑似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常规横断位:T1加权(450ms,15ms),T2加权(5000ms,90ms),矢状位:冠状位T1加权或T2加权等检查,增强检查(15mlGD_DTPA静脉推注),层厚5~7mm。MRA成像为3D_TOF序列,EPI弥散加权成B值=1000,方向为全部。2 结果 2.1CT和DSA表现:23例均作CT平扫,9例CT增强扫描,共发现20个病灶,CT平扫CA表现为略高密度病变,较小病灶呈等密度,1个病灶内CT可见极高密度钙化,呈斑点状或小块状,9例行CT增强扫描呈轻度到中度强化者12个病灶,5病灶未见强化,3个明显均匀强化,1例合并脑血肿者呈高密度,但其密度不均,并有周围水肿。8例脑行DSA检查者,未见增粗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6例瘤巢未显影,2例瘤巢在静脉期轻度染色,4例较大脑CA见瘤巢邻近血管受压移位。

海绵状血管瘤长什么样

海绵状血管瘤长什么样,大家了解了吗?就是由于血管畸形并且呈现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不仅可发生于体表皮肤和皮下组织,而且还会发生在皮肤粘膜下,肌肉骨骼都可能生长。以下就为您介绍。

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骨骼、肝、脾、胃肠和其他内脏易可生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度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如位于皮下组织,表现高出皮肤隆起包块,皮肤呈紫色,触之柔软,包块如海绵状或面团的感觉,界限不太清楚或与皮下组织有明显界限,压之有压缩感,包块大小有时随体位改变有变化,增大或缩小。位于深部肌肉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局部肿胀,患肢粗,皮肤色泽正常,触之无明显包块,局部柔软有压缩感。血管瘤患处有酸胀沉重感。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在婴幼儿血管瘤中,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仅次于草莓状血管瘤的常见类型,也被称为混合型血管瘤。一般认为这是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往往出生时即已发现,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快速生长;有时是先表现为草莓状血管瘤,以后较快地扩展为真皮深层或皮下肿块,有的则反之。

通过上述的了解,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尤其是体内海绵状血管瘤,一旦瘤体变大便会压迫身体的某些器官,或是长在某些器官上直接影响器官的功能,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及时治疗。

血管瘤主要分为哪几种情况

1、先天性血管瘤:又称红斑痣、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这是血管瘤的分型之一。

2、毛细血管瘤: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眼部毛细血管瘤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药光疗法、新一代光动力等方法治疗。

3、海绵状血管瘤: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如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取超声微介导、高频电极术或行手术切除。

4、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脑海绵状血管瘤早期症状

CA好发于幕上神经系统,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将近20%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没有症状,是在偶然的CT或者MRI检查中发现的。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多以头痛、癫痫,颅内出血,神经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等为主诉入院。引起癫痫发作的占35%~70%,病变常见于大脑半球。20%~30%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反复少量的出血,通常为脑内出血,也有的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脑动静脉畸形,而且很少发生大出血的脑卒中表现。

女性患者特别是怀孕期间的女性更容易出血。病变位于脑干,基底节区和丘脑的多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语言障碍,复视等。

在患者近亲属中有丽个以上的成员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该对其近亲属进行CT或者MRI检查,以及相应的基因学检查。

还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闭经、泌乳、多饮多尿等下丘脑及垂体功能障碍。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颅内出血多出血量不大,以渗血为主,但常反复发生。同时依照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其特征性的表现。

蔓状血管瘤如何鉴别

1.颈部血管瘤

症状及体征视瘤体类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浅及范围而定。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较多,如皮肤皮下组织等;侵犯肌肉、深层血管、喉、咽、颈椎等组织则较少。如已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2.先天性血管瘤

又称红斑痣、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3.毛细血管瘤

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眼部毛细血管瘤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药光疗法、新一代光动力等方法治疗。

4.海绵状血管瘤

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如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可采取超声微介导、高频电极术或行手术切除。

5.血管角化瘤

少见,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但也可见于高龄者。有的表现为趾(指)伸侧红色或暗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增殖,粗糙而质硬。强力压之可褪色,中央可见毛细血管网,这一型多见于女性。另一种为男性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表现为全阴囊皮肤的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斑丘疹,表面为疣过度角化,粗糙而质硬。病变可多发,常并发精索静脉曲张。

相关推荐

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特点

海绵状血管瘤不同于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在它的表皮没有或只有极少毛细血管瘤组织,血管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而且往往侵入深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有增长的倾向,体积可以涨到很大,严重破坏邻近组织的周围组织,使之体变形,甚至破坏致残,在面部引起面部畸形或毁容。 但有10%海绵状血管瘤体积较固定,有完整的包膜,易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无规律地侵犯伸延到深部组织,解剖分离十分困难。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骨骼、肝、脾、胃肠和其他内脏易可生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

海绵状血管瘤是肿瘤吗

经常听说某人脑子里长了海绵状血管瘤。那么海绵状血管瘤是真的肿瘤吗?它与胶质瘤、脑膜瘤一样会不断长大吗? 海绵状血管瘤其实是血管畸形。手术中可以看到,海绵状血管瘤里有畸形静脉,这些静脉管壁不成熟,很容易出血。这些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的。 那么,静脉畸形为何称之为瘤呢?因为,这些畸形静脉出血后,血块纤维化后和畸形静脉混合在一起,形成球状的肿瘤,因此无论拍片子还是手术中所见,都呈现肿瘤样的肿块,而且质地有一定的弹性,海绵状血管瘤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尽管被称作瘤,但其实质上是静脉畸形团。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不是真的肿瘤

脑部海绵体血管瘤症状体征

1.无症状 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 个月~2 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 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

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吗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 1、海绵状血管瘤不会自己消

血管瘤的三大类型介绍

1.毛细血管瘤 多见于男儿,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可隆起。如果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褪色,释手后恢复原色。大多数1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见于肌肉组织内,少数可生长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纲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软而境界不清,有的稍有压缩性,可有钙化结节,可触痛。肌内海绵状血管瘤常使肌肉肥大、局部下垂,在下肢者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

1.无症状 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 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

眼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眼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中胚叶眶肿瘤,占眶内占位性病变的第二位,约为105%~15%。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多见于青壮年,约占眶血管瘤的50%~96.3%。其次为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幼儿,约占18%,其他血管瘤较罕见。眶血管瘤的共同特点是单眼缓慢进展的无痛性眼球突出,由于肿瘤压迫和占位性约有半数发生视力障碍,复视和视力丧失少见。海绵状血管瘤多须手术摘除,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瘤多倾向激素治疗,部分病例可以消退。 眼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缓慢发展的无痛性眼球突出。 2.约半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草莓状血管瘤与其他血管瘤区别

血管瘤根据生长的位置及形状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草莓状血管瘤因长得像草莓而得名,那么草莓状血管瘤现其他血管瘤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认清了什么是草莓状血管瘤以更好的注意平时的饮食而减少病痛的危害。 草莓状血管瘤与其他血管瘤区别 1、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的区别 混合型血管瘤是海绵状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同事存在的,所以既有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也有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存在,有很多时候混合型血管瘤容易和草莓状血管瘤误诊。是因为草莓状血管的症状比较严重,掩盖了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如果家长们不能判断到底是混合型血管瘤还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无特殊表现。 1.颅骨X线平片 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 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