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当某一肝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极度乏力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有明显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不易止住。
黄疸迅速加深伴有中毒性鼓肠、肝臭等。
化验检测时PTA﹤40%,Tml大于正常10倍。
诊断
“三高一低”,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伴肠胀气;低PTA(PTA﹤40%)。
急重肝:2周内出现神志行为异常伴“三高一低”。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2周以上至半年出现肝性脑病,同时亦有“三高一低”症状检测。
慢重肝:在慢性肝损害基础上出现“三高一低”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功进行性衰竭。
急性肠炎的检查诊断
1.X线钡剂检查
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特别注意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的可能性。
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以判断近端结肠病变,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法更易发现黏膜浅表病变。
2.内镜检查
临床上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很有价值,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患者,宜行全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
急性肠炎的检查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吧,希望急性肠炎患者针对自身急性肠炎这种疾病,应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治疗自身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患者还要积极的去治疗自身急性肠炎,这样才能尽早治疗好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诊断标准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5.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6.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人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肠炎的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的,又称为急性胃肠炎。
有关急性肠炎诊断标准需要患者认真的了解,只有正确了解急性肠炎诊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积极的治疗,才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的治病,避免疾病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重型肝炎的诊断方法
重症肝炎又称为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的0.2%~0.5%,病死率高,其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等,相关临床诊断内容包括如下:
重型肝炎的主要表现为:极度疲乏;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呕逆;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皮肤、黏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如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以及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等等,又称为暴发性肝炎;15天至24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称为慢性重型肝炎。
肠炎诊断标准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5.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6.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病毒性肝炎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这一概念,最先由我国学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承认,并已经定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减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经在重型肝炎中占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点:①消化道症状不如亚急性重型明显:②昏迷发生比亚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临终期,均不发生昏迷;③腹水出现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为重型肝炎伴发的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于肝功能的衰竭。
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根据血象、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血清酶测定等进行诊断。
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1.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2.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3.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丙肝的诊断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中关于肝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IV、HB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3)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4)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5)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6)肝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病人。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办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是重型肝炎。
诊断标准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PT明显延长,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
诊断标准三、慢性重型肝炎
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慢性HBV携带史;
3、无肝病史及无HBV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4、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5、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重叠甲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该特异性抗体主要有两种,即早期甲肝抗体: 1gm型抗体(抗hav,igm)以及恢复期甲肝抗体: 1gg型抗体(抗hav- ig)。前者在感染初期占优势,3个月后滴度下降,于6~8个月后不易检出;后者初期滴度较低,后逐渐升高,该抗体在康复后仍可维持相当滴度,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由于抗havigm仅出现在感染早期,第二次感染时不再出现,是对近期感染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也是当前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的方法。
因此,凡抗hav,1gm阳性提示为急性感染或复发,且只需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可立即作出诊断。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如有甲肝接触史,有进食毛蛐等不洁饮食史。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我们已经为大家讲解的很清楚了,为了早日康复,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谨防出现误差。专家提醒: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肝炎诊断标准
诊断检查:
(1)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的病因,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丙肝病毒携带者则有8%一32%发展为慢性肝炎。
(2)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紊乱时,血中可查到多种自身免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等。多见于青年女性。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慢性肝炎。
(4)药物:很多药物可引起慢性肝炎,如异烟肼、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丁、磺胺类、醋氨酚、阿司匹林等。
(5)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un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6)其他: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符合慢性肝炎,病因不明。
2.辅助检查
(1)血清生化指标:轻度者血清转氨酶轻、中度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胆红素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蛋白多无异常,血清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多正常。中、重度者血清转氨酶、胆红素持续或反复升高,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GGT和腺苷脱氨酶亦常增高,伴肝内淤胆时ALP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
(2)病原学检查:病毒性慢性肝炎有相应病毒血清学标志阳性结果,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 (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线粒体抗体(AMA)、肝细胞膜抗体(LSP抗体和抗LMA),但病毒性慢性肝炎偶尔可测到某些自身抗体低浓度升高。
(3)超声检查可供分度参考:轻度: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中度: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4)肝穿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判断肝实质损害及炎症活动程度,估计预后和评价疗效。
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临床表现较乙型肝炎轻微,亚临床型感染较多,但慢性化趋势较乙型肝炎严重。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该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发现丙肝的症状时,还需尽早到医院诊断,及时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
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2)临床表现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
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
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中关于肝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IV、HB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3)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
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4)肝硬化与HCC
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5)混合感染
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6)肝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
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病人。
3.重型丙型肝炎
(1)以急性黄疸肝炎起病,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2)胆红素迅速上升,日升高值大于17.0μmol/L或170μmol/L。
(3)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意识障碍。
(5)起病10天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有半年以上慢性感染者为慢性重症丙型肝炎。
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权威肝病专家指出,根据病情的有所不同,重型肝炎的判断标准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重型肝炎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早期症状。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一、精神萎靡不振,高度乏力、行为反常,性格改变,睡眠倒错、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继而进入肝昏迷。
二、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明显等症状。
三、黄疸进行性加重,若黄疸出现后在短期内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171微摩/升,同时伴有其他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升高或者胆酶分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需要警惕重型肝炎。
四、出血倾向,肝脏缩小,腹水迅速增多,还有心率持续加快,并有低血压。
五、持续低热,病毒性肝炎乙肝在黄疸出现后体温即将开始下降至正常。发热持续不退,多提示有肝细胞坏死或者内毒素血症。
丙肝的临床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临床表现较乙型肝炎轻微,亚临床型感染较多,但慢性化趋势较乙型肝炎严重。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该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发现丙肝的症状时,还需尽早到医院诊断,及时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
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2临床表现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
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
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中关于肝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IV、HB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3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
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4肝硬化与HCC
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5混合感染
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6肝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
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病人。
3.重型丙型肝炎
1以急性黄疸肝炎起病,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2胆红素迅速上升,日升高值大于17.0μmol/L或170μmol/L。
3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意识障碍。
5起病10天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有半年以上慢性感染者为慢性重症丙型肝炎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是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疾病之一,而且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来说,由于慢性肝炎的症状和很多疾病易于混淆。
1、慢性迁延型肝炎: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其它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炎之诊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有肝炎症状;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及脾肿大;血清ALT活力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出现自身抗体或肝外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甲肝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专家指出,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那么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由专家向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该特异性抗体主要有两种,即早期甲肝抗体: 1gm型抗体(抗hav,igm)以及恢复期甲肝抗体: 1gg型抗体(抗hav- ig)。前者在感染初期占优势,3个月后滴度下降,于6~8个月后不易检出;后者初期滴度较低,后逐渐升高,该抗体在康复后仍可维持相当滴度,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由于抗havigm仅出现在感染早期,第二次感染时不再出现,是对近期感染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也是当前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的方法。
因此,凡抗hav,1gm阳性提示为急性感染或复发,且只需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可立即作出诊断。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如有甲肝接触史,有进食毛蛐等不洁饮食史。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我们已经为大家讲解的很清楚了,为了早日康复,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谨防出现误差。专家提醒: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