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治未病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治未病
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就是说要防病于未然,艾灸除了可以扶阳固脱外,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因此,三伏天也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式之一,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艾灸还有治疗冬季常见疾病和一些慢性病以及防治未病的功效,适宜一些体质较为虚弱或者有对症的人群进行艾灸养生。
艾灸治不孕吗
月经推迟或一贯后期,量少、色淡,腰酸畏寒,妇科检查子宫偏小,卵巢功能异常者,为肾虚不孕,加灸肾俞、命门、血海、太溪。胸闷烦躁,郁郁不乐,月经先后无定,为肝郁不孕,加太冲、血海。形体肥胖,经期后行,量少者为痰湿不孕,加灸丰隆、阴陵泉。治疗方法:以局部有温热舒适的感觉为度,腹背部30分钟,足部15分钟,每日灸一次,7日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3天,经期停,受孕后停。
凡夫妇同居2年以上,男性配偶生殖功能检查正常,未避孕而未能怀孕者,称为不孕症。有些穴位无法自己看得到艾炙得到,最好让家人帮忙灸,实在无人帮忙,那可以在网上购买灸器艾炙,灸器买适合自己用的,如腹部和背部八髎穴推荐方形四孔或六孔灸盒,足三里、三阴交推荐单孔灸盒或随身灸。
通过上面的介绍朋友们已经知道,其实女性不孕的一些问题可以用艾灸来治疗。当然,艾灸除了可以治疗女性不孕之外,还可以治疗很多其他疾病。比如说一般的感冒或者是鼻炎等疾病都是可以艾灸治疗的。艾灸这种治疗方式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安全而且有效的。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去湿气 三伏天什么人不能艾灸
以下人群不宜在三伏天的时候艾灸:
1、过度劳累、饥饿或精神紧张患者不宜艾灸治疗,体质虚弱者不宜艾灸过强。
2、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胸背部等慎灸。
3、孕妇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于灸疗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5、自发性出血的人不宜艾灸。
亚健康只有中医才能治
医才能调理。
现在很多人由于长期工作,劳累过度,或是生活习惯不良引起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而从中医角度来讲,这时人体已经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了,也就是说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假如能及时调整和干预,当事人就能恢复到健康水平,而如任其发展,则会使脏腑功能损伤加重,并出现气滞、痰湿、瘀血等表现,进而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对于这些人的亚健康状态,西医体检往往在指标上并无异常,这时就需要中医的辅助检查和相应的调理了。
候女士近日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拿出一份中医辨证体检表,里面罗列了50道包括就诊者近期是否有头晕眼花的现象、是否有心烦气躁的情况、是否有胸闷气短的状况、饮食习惯及病史信息等问题,要求她认真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然后,通过观察舌质舌苔、把脉,并结合季节、气候及情绪等外部因素,最后四诊合参,对其整体辨析,得出了“肺脾气弱”的结论,并从起居、情志、饮食、运动等角度,为侯女士提出了注意事项,在治疗上建议她喝些羊肉汤、人参茯苓粥等,而不必口服中药。
中医调理是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辨证结论和目前的季节状况,为受检者从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量身定做保健方案,从而使亚健康人群脏腑功能状态、虚实寒热等病性一目了然,无处藏匿,最后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而对于有器质性病变者,建议到相应的专科就诊,由接诊医师为其提供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此提醒大家,中医体检前应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应注意:舌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中医体检前不宜喝牛奶、豆浆,吃葡萄、蛋黄和橘子等,因为这些食品会使舌苔变白腻、变黑、变黄,容易造成误诊,并因舌苔异常影响诊断疾病的准确性。2.不宜化妆,不要涂指甲油,如果染发应主动告诉医生。3.就诊前不要进食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柑橘、口香糖等,并注意不要饮酒,不使用香水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这些食品和物品容易影响中医闻诊的准确性。4.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医生切诊。
“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进、充实和完善,“治未病”已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思想价值体系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上工治未病”成为历代医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
治疗亚健康中医应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八纲辨证,把每个人的体质分析的很透彻然后进行对症下药的调理,用不了多久这些亚健康状态就会自然的消失!
艾灸经常做对人有害吗
视情况而定。
艾灸主要作用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和防病保健。艾灸穴位的时候,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既病可治,未病先防,所以经常对症做艾灸并没有什么危害。
但是在艾灸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是实热证,则热特别大可以不做艾灸,如果属于虚寒证,阳气不足效果非常好。
亚健康不等于未病
上世纪末,西医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指身体没有患病,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下的状态,主要表现是疲劳,胸闷,头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绪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等。不少人把中医的“未病”等于西医的亚健康,认为“治未病”就是对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这很不恰当。因为亚健康是生命现象的异常反应,是病人切身感受到的痛苦,对个体生命而言,显然属于“已病”范畴,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就列有“头痛”、“不寐”、“虚劳”等等内容。
个体生命的“已病”与“未病”,不完全在于有无器质性改变的形态学异常,而在于生命个体“阴阳神气”的感应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在于“阴平阳秘”因应协调的自控稳定性。如果“阴阳神气”能够随机应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不病,反之就是有病。如春天生发,气由内藏的状态,逐渐转向外发上升,此时,如果清阳之气不能应春天之时而“发陈”,就可能出现疲劳,头痛,失眠等症状。可能许多人都有“春困”的感觉,因为肝气相应地生发,一般这样的感觉不会太重,也容易消失,但如果肝气不能应春天生发,“春困”就会越来越重,甚至会因为清阳不能上升,头失濡养而发生头痛,失眠等,这时需要我们补肝血,益肝气,辅助清阳之气的“发陈”。同样的道理,夏天心的气津如果因暑热而外泄太过,秋天肺气因温燥不能降肃,冬天肾精丧失藏纳,都会导致“阴阳神气”的动态平衡发生问题,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感。不适感是生命个体自觉的症状,属于中医的“已病”范畴。
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属于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在《内经》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篇,就是讲人们的生命行为,应当怎样去做,才能与自然时空协调一致,才能适应社会环境,才有利于“阴阳神气”的自和力,达到“治未病”目的。既病防变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它首先要认识个体生命的异常,在辨别“已病”之病位的前提下,分析藏腑气血等阴阳神气状况,对疾病传变做出预测性判断,做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扭转截断可能发生的传变,实现“治未病”目的。
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具有不同的概念,概念之间具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亚健康和中医“未病”划等号,可能导致中医临床思维的混乱。
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作用
治未病
三伏天贴三伏贴有治未病的含义在里面,也就是调养身体,避免一些未来可能会有的疾病,如果本身有疾病的话,可以积极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疾病的后遗症;很多人的身体都是亚健康,在阳气大盛的三伏天可以补养阳气、助养阳气,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期,此时身体毛孔都是张开状态,这个时候在皮肤上做三伏贴,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疏通身体淤堵的经脉、驱散身体中的湿寒之气,三伏天贴三伏贴是对穴位进行的,顺着经脉进行局部热刺激,可以起到扶阳驱寒、去除冬病的作用,适宜有冬季常发疾病的人群。
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者和疾病患者之间的一种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则向疾病方向转变。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主要以中年群体居多,约占48%~50%。
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中普遍存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关于如何“治未病”,专家告诉我们: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行平衡学中的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人体五行。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肾结石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无论有没有症状的结石,只要发现了,毫无疑问,及时治疗才是最佳选择。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难治未难”;“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