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想上学怎么办有什么办法 重新评估对小孩的要求
小孩不想上学怎么办有什么办法 重新评估对小孩的要求
首先父母应当正确地查找原因,如果是因为对小孩期望值过高所致的,应重新评估对小孩的要求,不要给小孩太大压力,这样有助于平息小孩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同时可促进他的上进情绪。
如何批评孩子的错误才最有效
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孩子不愿讲心里话怎么办
周老师:
我儿子上二年级,小时候话挺多的,什么都愿意跟我说,3、4岁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还会主动告诉我,说妈妈我被老师批评了。但是现在他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了,比如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小朋友打了,他都不跟我说。前几天,儿子同学的家长看到我儿子被高年级的同学按在地上打,她说已经碰到过好几次了,问我是否知道。我很吃惊,儿子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件事,放学后我问他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他却一声不吭。
可能是以前我没做好,比如他告诉我老师批评他上课不认真,我就会责骂他,当然更多时候我是跟他讲道理,比如告诉他上课要认真,不要走神之类。
现在我从他嘴里一个字都问不出来,怎样才能让孩子向我敞开心扉呢?
小何
小何: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跟家长之间是完全敞开心扉的,他会把遇到的所有事情以及他的心情向我们倾诉,向我们寻求帮助。就如你所说,你儿子小时候什么话都愿意跟你讲,3、4岁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也会告诉你,那时他对你是敞开心扉的。为什么现在孩子和你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不愿跟你说心里话了呢?
这是因为他觉得你不安全了。什么叫“不安全”?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回来告诉妈妈,妈妈很不高兴,把他责骂了一通,甚至威胁几句,他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理解他,被老师骂了还得挨妈妈骂;或者妈妈跟他讲一堆大道理,他不胜其烦。再如,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妈妈气冲冲地去找同学理论,帮儿子撑腰,结果孩子第二天去学校面临更艰难的处境。他觉得妈妈不但没能帮到他,反而给他添乱了。
以上的做法让孩子感觉妈妈不安全,每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孩子的心门就关上一点,慢慢的,孩子不愿意跟妈妈说心里话了,因为他担心再跟妈妈讲,妈妈又要不高兴,妈妈会骂他,妈妈要讲大道理,或者妈妈会给他添麻烦。
所以,学习做一个安全的、值得信赖的妈妈是你未来要做的功课,也是每一个妈妈要做的功课。
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安全的妈妈呢?
学会耐心倾听。良好的沟通不在于“说”,而在与“听”,凡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先听听孩子如何说。
有一次我们去郊游,一大帮孩子在一起玩,突然一个小女孩哭了,两位小男孩指着另一位男孩说“是他打了她!”男孩的妈妈闻声过来,厉声问儿子:你打她没有?儿子答:没打。妈妈又问:可他们都说你打了,你到底打没打?
最终事情搞清楚了,男孩看到女孩的背上有一只蚊子,他帮她打蚊子,但女孩和旁观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以为男孩打人。这位妈妈说,我险些错怪孩子了。。。这孩子也真是的,干嘛一开始不说……
我说,你劈头就问:你打了她吗?他的回答只能是“打”或者“没打”,紧接着来一句“他们都说你打了”,言辞间传递着你对孩子的不信任,似乎给孩子下定论,让孩子一时百口莫辩呢。如果你抱着倾听的态度问:妈妈需要知道事情的经过,你可以告诉我吗?那么孩子一开始就会跟你说的。许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机会说。
你是不是也和这位妈妈一样没有耐心地倾听孩子呢?比如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你有没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因为什么事情被老师批评?孩子被批评后他心里是什么感受,他想了些什么?他需要妈妈如何来帮助他?
有的时候孩子甚至只需要倾听,不需要说道理或者给建议。
我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有次回家说,妈妈,我真想换一个同桌。
我说,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她说,培安最近很暴躁,我有点受不了了。
我问,他是怎么暴躁的呢?
她说,他无缘无故地踢别人,有时候会踢我。
我说,那你有跟他沟通过吗?
她说,有,但没用。我跟他说,培安,请你別踢人。他就做鬼脸冲我“哇哇哇”叫,然后说,我就是要踢人。妈妈,你说为什么培安会变成这样呢?他以前不这样的。
我说,或许是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许是爸爸妈妈陪他的时间少了点,或许是其他的原因。你需要我帮你做什么吗?
她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想换一个同桌。
我搂过她说,我有几个办法,你看看哪个办法比较合适。第一个办法,你再找培安沟通一次。听听他的想法。
她说,我一点也不想找他沟通了。
我继续说,第二个办法,你找老师帮助你和他沟通,看看他那边是发生了什么事。
她说,这样不太好吧,我担心老师会批评他。
我说,第三个办法,我出面找培安谈谈,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他。
她说,我觉得也不好,要不,我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吧。
我笑着说,这样也好,培安原来不这样的,或许过一段时间就不会这么暴躁了。
聊到这里,我发现她并不是需要我出面帮她,只是需要妈妈倾听她而已,当她被理解并看到妈妈愿意帮助她时,她觉得后面有妈妈在,自己不孤单,于是她更有力量来面对困难和小烦恼了。
你可能要问,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错怎么办?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状况,我们都要秉着信任孩子的心去和孩子沟通,了解状况背后的原因再对因解决。如果孩子真的有错误,那就去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以及该如何修正,并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成长机会。
当我们停止讲大道理、责骂、威胁等不安全的方式,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给与有力的支持,孩子不用担心跟我们说了心里话妈妈会不高兴,会被训斥、被嘲笑,或者妈妈会采取过激行为,或者妈妈什么也帮不了他,当他不用担心这一切,那么他就觉得妈妈很安全,就会愿意向妈妈敞开心扉了。
妈妈们应该这样帮孩子选择幼儿园
我市3700余所幼儿园中,84%是民办园。幼儿园的收费合理吗?如何给孩子选一个放心的幼儿园?这些问题曾让无数家长心存疑惑。在3·15即将来临之际,昨日上午10点到11点,医师张高东,教育学博士李传英,原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给读者答疑解惑。
短短一个小时内,热线持续火爆,其中有20多位幸运家长,向专家提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选园时看资质看环境看理念
张女士:我家附近有两三所幼儿园,我该如何做选择呢?
李传英:选择民办幼儿园第一步是看办园资质,是否合格、达标。目前重庆市的幼儿园按照其硬件、软件分了不同等级,最高级别是示范园,而后有一级园、二级园、三级园等。当然,不同级别的收费有差距。这是首要参考标准。
其次,家长要走进幼儿园,观察环境,看教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图书、玩具、功能室是否丰富,园长妈妈的教育理念和幼教老师的精神面貌都很重要。而后,根据家庭情况,孩子的喜好来选择。
家长没必要太纠结是否双语
王女士:有的民办园标榜“双语幼儿园”、“外教”等,是不是这样的幼儿园级别就高?
李传英:这是误区。幼儿园的评级跟是不是“双语”没多大的关系。这只是一种特色。我们不提倡小学化办园,幼儿园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因此我建议家长不必过分纠结这些因素。
民办园价格标准没有硬性规定
钱女士:民办园都是同一等级的,但收费各不相同,有的2000多元一个月,有的1600元一个月,我们怎么知道收费合理吗?
申毅: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有政府出台的价格标准,民办园参照执行,但没有硬性规定,目前采取的是备案制,而非审批制。不同民办园根据自己的投入成本核算不同,其收费有差别是存在的。
早教既能教孩子也能教家长
苏女士:现在早教的收费相当高。上幼儿园之前,孩子有必要早教吗?
申毅:早教有它的好处,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送孩子去。目前50%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早教不仅是“教”孩子,也是“教”家长,指导家长怎么陪孩子玩,碰到孩子成长的问题有哪些可行的操作方法。在早教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接触到跟自己孩子年纪相当的不同家庭,大家彼此沟通、交流,形成很好的“成长共同体”。当然对孩子来说,他们也交到了“小伙伴”。而且,一般家庭不会给孩子买大型玩具,一两岁的孩子却充满冒险精神,喜欢荡秋千、滑滑梯,在早教园里就有这些玩具。
能公布膳食调查结果更好
朱先生:我们每个月都要缴500元左右的伙食费,但不知道孩子到底吃到有营养的食物没得,反正我总觉得一上幼儿园娃儿就瘦了。
张高东:你是唯一一个打进电话的父亲。很高兴跟你分享我的经验。不同年龄的娃儿有不同的身高、体重达标线。不能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也不建议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比,只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达标,生长发育就没什么大问题。
当然,幼儿园的饮食问题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一所好幼儿园,它的厨房必定是干净整洁、分区布局合理的。一般每个区的妇幼保健院都要指导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合理膳食搭配是重点,幼儿园的菜谱是要被专家经常抽查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幼儿的伙食跟老师的伙食没有分开,因此家长势必会担心,老师是不是“抢”了孩子的饭吃;另外很多幼儿园只向家长公示了一周菜谱,而不是“膳食调查结果”,里面包含有采购情况、消耗情况、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分析。
远离小学化的幼儿园
熊女士:重庆晨报去年评选了民办放心幼儿园,今年还会再评选吗?能否分区域为老百姓推荐价位既合理,服务质量又不错的幼儿园呢?
李传英:我是上届的评审专家。听说今年还要继续评比。在我看来,放心幼儿园有三“好”,孩子吃得好、玩得好、活动好。
申毅:家长在帮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送孩子到幼儿园去做什么?”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那些“小学化”的幼儿园,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远离有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远离没有爱心的幼儿园。我也是重庆晨报去年“民办放心幼儿园”评审专家,我想我们会科学地细分标准,为家长评出一份“放心榜单”来。
张高东:我也参加过重庆晨报“民办放心幼儿园”评审,膳食看厨房、保育看管理。细节做得好的,品质一定不会差,能开门办园的,一定是有底气的。
如何开启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孩子能解决的事情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代办,推给孩子去做;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不必立即回答,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去自己寻找答案,成人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既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案例(一)
找皮球
妈妈正在看书,宝宝自己在玩“赶小猪”的游戏,拿着一根小棍不停拨弄一个小皮球,一不小心,球滚到柜子下面找不到了,宝宝跑过来向妈妈求援。
方法运用:
把问题推给孩子解决
妈妈跟着宝宝来到柜子旁边,本想马上帮宝宝把球取出来,可是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顺水推舟”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呢!妈妈把手伸到柜子下面摸了摸对宝宝说:“球跑得太远了,妈妈的手够不到,这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宝宝说:“我用这根小棍试一试。”可是棍子太短没办法够到球。宝宝看到沙发上有一个晾衣架,拿来试了试,还是不行。
给孩子一些启发或诱导
妈妈继续启发宝宝:“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看还有什么办法?”宝宝想起妈妈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把球掉进树洞里,后来他们把树洞灌满水,球就浮出来了,于是兴奋地说:“我们用水把球冲出来吧!”妈妈马上表扬宝宝:“你真聪明,我们可以试一试,不过那样我们家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水了,妈妈要用很多时间才能收拾干净,再想一想,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这时宝宝忽然想起了拖地用的拖布有一个长长的杆,于是忙跑去拿了来递给妈妈,妈妈鼓励宝宝:“你自己试一试。”宝宝拿起拖布就往柜子下面塞,发现拖布头太大,塞不进去,然后他把拖布倒过来拿,球终于从柜子下面滚了出来,宝宝自豪地笑了。
给予孩子鼓励并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妈妈给了宝宝一个拥抱,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宝宝真能干,比妈妈还聪明呢!等爸爸回来,我要把这件事告诉爸爸,他一定也会夸你呢!”这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就此事件展开讨论,看宝宝能否想出更多的办法。
知心话语: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找球事件中,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几次尝试,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妈妈的鼓励还给孩子增长了不少自信。如果这位妈妈不是顺水推舟让孩子去解决,而是好心地帮孩子完成了“任务”,孩子就缺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孩子能解决的事情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代办,推给孩子去做;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不必立即回答,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去自己寻找答案,成人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既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案例(二)
你说呢?
小小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孩子要好很多,想象力也特别丰富,经常会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说出一些充满童趣的话语,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方法运用:
其实秘诀也很简单,就是每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顺水推舟地反问孩子:“你说呢?”下面几个小例子,就充分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智慧。
一次出去散步,在路中央看到一只蜗牛,小小问:“这只蜗牛怎么躺在路上呢?”妈妈反问:“是啊,而且只有一只,你说是怎么回事?”小小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回答:“可能是被哪个小朋友丢到这的,也可能是蜗牛一家出来散步,它走丢了,我们不要动它,它的妈妈会回来找它的。”
一天,爸爸到了该下班的时间还没回来,小小问:“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呢?”妈妈说:“是呀,在平时早就到家了,你猜一猜是为什么呢?”小小好像恍然大悟:“对了,今天是周末,大家都急着回家,所以路上人特别多,塞车了,嗯,也许是去给我买好吃的东西去了呢!”
天上下雨了,小小问:“月亮婆婆在哪呢?星星也不见了,它们到哪去了?”妈妈答道:“你的观察力可真好,妈妈怎么没有发现下雨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呢?你说它们跑到哪去了?”小小想了想说:“因为它们怕淋雨,淋雨会感冒的,所以它们躲到乌云后面去了!”妈妈高兴地鼓励宝宝,你的小脑袋可真聪明,这样吧,我们找一找《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肯定有答案,看你说得对不对。”
知心话语:
一句简单的“你说呢?”给了孩子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办法就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成人不必一定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是可以把“球”抛回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只有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才给他们提建议,进行沟通,加以指导,但不要把自己的某种愿望强加给孩子。当然,宽松的环境也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加以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家长需让他们经过失败的考验后,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帮孩子完成任务。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反省,可以告诉他们遇事时要怎么做,以帮他们提高判断力,但不要帮过了头。
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明白什么事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作决定。他从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的东西要比你给他的正确指导学的东西要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决定权还在于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样作决定的事会越来越多。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要有沟通,征得孩子的同意。当孩子自己承诺的事没有做到时,要让他知道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妈妈对他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婴儿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怎么办呢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这是很多的,一会儿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些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伤害,也给幸福的家庭带来很多的磨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想要了解婴儿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怎么办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跟着我来了解一下哦!
1.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
2.二尖瓣替换术:严重的二尖瓣发育不良,大瓣钙化或瓣叶缺如,或大瓣活动受限的病人,确认不能做瓣膜修复或修复后仍有明显关闭不全的应施行二尖瓣替换术。小儿或儿童病人应选择双叶机械瓣,生物瓣因组织衰坏或钙化问题不宜使用。
轻度返流并不需要马上做手术,但要随访观察,每年做心脏彩超来评估二尖瓣的情况。如果等到有症状再做手术又太晚了,因为那时往往心脏有了器质性变化,有所扩张。较好佳时机在返流达到中度,心脏还未扩张的时候,手术可以让心脏完全恢复正常。
轻度返流并不需要马上做手术,但要随访观察,每年做心脏彩超来评估二尖瓣的情况。如果等到有症状再做手术又太晚了,因为那时往往心脏有了器质性变化,有所扩张。较好佳时机在返流达到中度,心脏还未扩张的时候,手术可以让心脏完全恢复正常。
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家长们的心情,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婴儿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怎么办呢?最好是及时的,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确诊之后要立即去治疗,希望孩子能够早日康复!
亲子沟通常犯的错误
误区一问的问题太宽泛,孩子没法回答
建议问小,不问大;问具体,不问抽象
很多父母爱问下面的问题: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今天有没有很乖?”“你在家听话不听话?”通常孩子一脸迷茫地回答:没做什么/乖/听话……
然后,话题就进行不下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无法理解抽象事物。所以,想与孩子对话,要避免问太宽泛的问题。不妨从具体的小细节问起:“你在学校上了什么课?课上都学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呀?”“你有几个好朋友呀,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呀?”“你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
如此可以了解孩子做过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和人。孩子回答的过程中,还可顺便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判断孩子的好恶。
误区二:把质问当聊天
建议:问感受,不问结果
有些父母比较严厉,或者自己比较忙,他们跟孩子说的话往往是这样的: “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吗?”“这回考试考了多少分?”除此就没别的柔软些的话可说了。
父母这样问话,关注的多是孩子做事的结果。对话通常以问句的形式开始,一旦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就会以一番斥责终结谈话。
父母向孩子问这种话,自己觉得是对孩子的督促和管教,尤其亲子共处时间少的话,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好好“管教”孩子。但这种问话在孩子听来却是极其枯燥又冷漠的。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关注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在乎我的“成功”,根本不在乎我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长此以往,不仅亲子关系会变得疏远,孩子的自我建构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这种教养条件下长大的孩子,要么变得逆反,要么害怕失败,怯于尝试新鲜事物。
父母们不如换种问法:
“功课还顺利吗?我看你似乎刚才有些烦呢?”“你觉得哪些课程比较有意思?”“你最喜欢弹哪一首曲子?我很想听一听呢!”
这样的问话方式更关注孩子个人的感受、喜好,大人是以蹲下来的姿势进行倾听的。孩子会觉得:我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被爱着的。如此,孩子自身就会充满力量,能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误区三:总是以“你”做问题的主语,只关注孩子个人情况
建议:问问孩子身边的别人,减少孩子的抵触和防御
很多父母常常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犯错误、捣蛋,就会直接问: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捣乱?/你今天没跟小朋友打架吧?
这种问法,要么会引起孩子反感,要么将“捣乱”“打架”等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并在孩子心里夯实了,最终把孩子推向那些负面暗示。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迂回战术。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就问问别人家孩子,比如下面这样的对话:
妈妈:“你们班上今天哪个小朋友被批评了呀?”
孩子:“XXX被批评了。”
妈妈:“哦?那他做了些什么事被批评了呀?”
孩子:“他上课说小话了,说了好几次。”
妈妈:“哦,那老师肯定得要很严肃地惩罚他吧?”
孩子:“嗯!老师让他罚站了!”
妈妈:“那老师有没有这样惩罚过你呀?”
孩子:“没有,我不会说小话的。老师表扬我了呢!”
如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大体表现,学校里的老师如何授课,上课的一些具体情况等。当然,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问谁被表扬了,谁吃饭好,谁爱打架等等。这样的沟通,也能够帮父母看见孩子在群体中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评价,从而去把握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如何行为处事的。
了解了这些,就能在平日里对孩子进行更加有的放矢的引导。
误区四:时时不忘“教育”孩子,尤其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或观点时
建议:只共情,不批评否认
大人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总是容易显得高高在上,正确无比。比如下面的对话一般都很常见:
孩子:我不喜欢那个小弟弟。大人往往会接着说:人家比你小啊,你应该要懂事些啊!
孩子:学拼音真无聊啊!大人:拼音是很重要的,blablabla……
还有很多时候,原本亲子间聊得挺好的,但是一旦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告诉了大人一件自己的小事件、小秘密,或者自己曾经犯过的某个错误,大人会立刻翻脸,变成义正言辞的“法官”,站在道德与规范的制高点上,企图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拯救”。
譬如下面的对话:
妈妈: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没?
孩子:可多啦!今天XX放了一个大臭屁,我们都笑啦!我们还在操场跑步了,我跑了第一……
妈妈:嗯,不错呀。看起来你和其他小朋友都玩得很好啊!他们都很喜欢你吧?
孩子:是啊,不过,XX今天打我了。
妈妈:噢?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想玩皮球的,他不许我玩。
妈妈:那你怎么办呢?
孩子:我就走开了。
妈妈:走开了?妈妈不是告诉过你,要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吗?再或者你也可以去告诉老师啊!你怎么记不住呢?下次一定要记得胆子大一些啊,听见没有?!
谈话到这里基本上就失败了。孩子往往会闭嘴,低头,不再说话了。上面的谈话,其实是妈妈把自己内心对“不敢争取自己权力”“太胆小”的忧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对孩子来说,皮球就是皮球,跟敢不敢表达/争取自己的需求/权利,并无任何关系。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跟孩子沟通:
孩子:因为我想玩皮球,他不许我玩。
妈妈:哦,那你怎么办呢?
孩子:我就走开了。
妈妈:那你那会儿是不是挺难受的?(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表达共情)
接下来,有两种可能性的回答,和父母的应对办法。
若孩子回答:也没事啦!他想先玩皮球,我就玩别的去。等他玩好了,我再玩!——这种回答表示,“挨打”事件只是一个小朋友之间正常的小冲突,且并未对孩子的情绪有任何影响。那么,父母也就不必再把关注点过多放在这件事上面,继续聊其他的就好了。
若孩子回答:是啊,我还有些生气。我就是想玩那个皮球啊。——这种回答表示,孩子的确对这件事心怀芥蒂。
妈妈仍然不能着急上火,正确做法应该是继续倾听,并稍作引导:
妈妈:哦,你有些生气啊。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比如下次你还想玩,遇到他阻止你,你打算怎么办呢?
从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办法。
当然,除了上述几大误区需要避免,亲子沟通时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以下是我的几个提醒:
1. 沟通时,要与孩子有目光交流;
2. 孩子小的话,就蹲下来,平视孩子;
3. 孩子喜欢大人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这类亲密动作,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意,让你们的心,靠得更近;
4. 无论孩子的话有多好笑、幼稚,都要保持诚恳的态度,不要随意发笑,否则,孩子会认为你在嘲笑他,而不愿意再跟你说话;
5. 不要一边看手机,一边用“哦”“嗯”之类的语气词敷衍孩子;
6. 有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让你吃惊、甚至反感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脸上的表情,保持淡定,先听孩子说完。让孩子在你面前畅所欲言,比立刻解决你所认为的那个“问题”更重要。等孩子说完,再客观地就事论事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