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按摩哪里图 胃俞:健胃除湿
湿气重按摩哪里图 胃俞:健胃除湿
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第21个穴位,具有理气健胃,除湿清热及化滞等功能,对它进行刺激可以调理胃气,防止胃脘疼痛,腹胀,肠鸣以及恶心,呕吐等胃部疾病。
按摩取穴:被按摩者俯卧或正坐,露出背部,按摩者在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四指并拢后宽度的一半)取穴。
按摩方法:1.按摩者用两手拇指指腹端,或筷子头,以被按摩者能承受的力度在此穴打圈按揉;3-5秒后抬起,稍停2-3秒,再继续按压,反复进行2-3分钟,每天1-3次。
按摩功效: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湿热,除了适宜于湿热体质人群日常保健,还对胃痛,腹胀,呕吐,肠鸣,胸胁痛,及胃下垂,胃痉挛,糖尿病等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冬天怎么除湿气 穴位除湿
脾俞穴位皮脂背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之时,需要取卧位,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故这个穴将脾俞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功用,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按摩此处有很好的除湿效果。
中医足疗巧治胃炎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食物损伤脾胃,精神抑郁气机逆乱也可致肝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克犯脾胃所致。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中较多见,症状多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在背部膈俞至胃脘部之间出现压痛点,胃脘隐痛可痛及两胁,口苦吐酸,神疲乏力。按摩治疗可选三个要穴,中脘、足三里和胃俞。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胃俞穴可调理湿热水气,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治疗方法
先在上腹部,以掌揉或掌根揉、拳揉,采用环形抚摩,力度由轻逐渐加重,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中脘、足三里、胃俞穴,这三个要穴也是先抚摩,然后可用点、按、推、揉的手法,每个穴位2~4分钟即可。若是脾胃气滞者加肝俞、膈俞,搓擦两胁;胃热阴虚者加心俞、内关、三阴交;脾胃虚弱者加关元、气海。最后在背部循足太阳经络按摩4~5分钟,可用推、擦、按揉、gun(扌+衮)揉的手法,以发红透热为度,让患者能忍受住。
俗话说的好,“三分治,七分养”,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比治疗更重要,除了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注意饮食和禁忌药物。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忌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浓茶、浓咖啡和刺激性饮料也不宜饮用。
可见,中医方法对治疗慢性胃炎疾病有一定效果,尽早运用,能早除疾病。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气的产生对于我们的身材健康的危害与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湿气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记湿气的产生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防范,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湿养脾还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缓解,不妨尝试一下吧。
用什么泡水喝能去湿气
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薏仁茶,其次才是绿茶。因为绿茶不发酵,不发酵就是没有经过氧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因此,湿气重的人不妨多喝绿茶,像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都是味道不错的绿茶。
但绿茶性寒,所以不宜多饮和长饮,体质一旦有所改善,就要选择饮用薏仁茶,尤其推荐亦舒堂薏仁茶,包含有薏仁、赤小豆、芡实等成分,湿气重的人往往脾虚,薏仁赤小豆可以祛湿,芡实可健脾,健脾祛湿同时进行,效果才好。
薏仁茶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最好饭后一小时泡上3g左右的茶,一边享受饭后的悠闲时光一边让茶香散布周围。
体内湿气重还可以多喝粥
除此之外,再推荐一款粥。把150粳米、20g薏苡仁(有的地方叫六谷子、土玉米,中药房有售)、20g赤小豆、15g冬瓜皮、15g白扁豆、1g白蔻仁,加适量的水熬粥就行,也能清热祛湿,健胃除水。
所以,湿气重朋友不可忽视这一病态体质,按照本文的所示方法饮茶,改善饮食习惯,慢慢会好起来的。更多祛湿方法推荐阅读—— 健脾又祛湿的玉米南瓜粥
按摩减肥为什么瘦得快
按摩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再生,消除脂肪中的水分,加速脂肪组织的“液化”作用,从而能更快速的瘦身。按摩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根据不同的症候,采取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过经络气血来使身体的阴阳重新得到平衡,如用缓和的按摩法,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等,可以治疗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壅塞的肥胖。再者按摩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通过按摩手法刺激可调节和加强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则利于气血化生;同时按摩还能加强肝的疏泄功能,促进气机调畅,气机调达舒畅,则气血调和不易发生瘀滞,利于减肥。
成人腹泻推拿四大手法 成人腹泻辩证加减
1.感受外邪:感受寒湿者以温中散寒祛湿为主,加按风府,曲池,拿肩井,风池,合谷,擦热大椎,脾俞,胃俞,适当延长摩腹时间;感受湿热者宜清热化湿为主,加按揉曲池,合谷,外关,神阙穴。
2.饮食所伤:宜消食导滞为主,一指禅推法,摩法着重于患者脘腹部为主,摩腹的操作及其在腹部移动均以顺时针方向进行,亦可用掌揉法在中脘部治疗。
3.肝气乘脾:宜以疏肝理气和胃为主,加轻揉两侧章门,期门穴,配合斜擦两胁,再按揉背部膀胱经肝俞,胆俞,以及下肢的太冲,行间穴。
4.脾肾阳虚:宜以健脾温肾止泻为主,治疗时适当延长摩气海,关元时间,擦热肾俞,命门一线,配合捏脊3-5遍。
胰腺炎按摩什么穴位
方法一:患者坐位,按摩者取三焦俞、大肠俞,用拇指指腹点压;然后患者改仰卧,按摩者左手放于脐上腹部,右手放于下腹部,左手将左上腹部推向右侧,而右手将右下腹部推向左侧,即行推脾运胃法;然后,点按天枢、梁门二穴;最后,施狮子滚绣球法。此法能疏调脏腑,理气消滞。
方法二:患者俯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点按三焦俞,然后用掌在八髎穴上往返揉搓,以局部有热感为宜;改仰卧,用掌根推揉长强穴:最后,施狮子滚绣球法。此法能祛郁行滞,适于湿热型病症。
方法三:患者坐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点按肝俞、胆俞、膈俞;改卧位,施用点三脘开四门法以理气疏肝。此法能疏肝利胆,泄热理气,适用于肝胆湿热症。
方法四:患者坐位,按摩者取脾俞穴、胃俞穴,用拇指指腹点按;改仰卧,施以推脾运胃法,点按中脘穴;最后,施用揉拿手三阴法,取足三里、公孙穴,点按。此法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
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
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热体质怎么穴位按摩
适合湿热体质者的穴位按摩法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化痰祛湿。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肺俞、八修、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也就是输的意思。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
肺俞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背部,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肺俞这个穴位对于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八谬穴在骶椎上,分上谬、次谬、中醪和下醪,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醪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中脘、足三里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腹泻
1.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止泻。寒湿型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型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型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型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
(2)患儿仍取仰卧位: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
(3)患儿取俯卧位: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寒湿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2)湿热泄:补脾土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50次,退六腑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3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兼表证发热者加开天门50次,推坎宫100次,运太阳100次;拿揉风池5~10次,拿肩井8~10次。
(3)伤食泄:揉板门100次,补脾土300次,清胃经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推四横纹5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摩中脘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2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4)脾虚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100次,板门推向横纹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三指揉脐、气海和关元100次;捏脊3~5遍,按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血海、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5)脾肾阳虚泄:补脾土300次,补肾水5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50次;按揉百会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揉脐及丹田100次;捏脊3~5遍,按揉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擦命门、八髎,以透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