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食疗
1型糖尿病的食疗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有那些呢?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以及饮食都不是很了解,导致患者减少饮食,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么如何治疗1型糖尿病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介绍一下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上述介绍的是饮食疗法对于治疗1型糖尿病只能有效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病情,不能完全治疗好1型糖尿病,如果患者想更好的对1型糖尿病进行治疗最好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1型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
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 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进展多较缓慢,甚至多无明显症状或糖尿病症状不典型。
儿童糖尿病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尿病,和成人糖尿病相似,起病比较慢,血糖逐渐升高,孩子一般是小胖墩居多。
多需用胰岛素治疗。儿童如患1型糖尿病,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因此,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开始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措施,当然仍应同时采取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等综合性疗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教你6个妙招预防远离糖尿病
1、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2、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3、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4、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5、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6、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如何诊断
儿童时期糖尿病是指小于15岁的儿童发生糖尿病者,其中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少数为2型糖尿病。随着医疗诊断水平和人们的健康理念的不断提高,儿童时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之快,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楚,只是找到了一些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发病因素如免疫、遗传、病毒感染等。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β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并最终导致血糖升高。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某些位点出现频率增减。1型糖尿病具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则更易患病。某些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也有关系,因为患者在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过病毒感染史(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等,也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武警北京三院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介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增加儿童患1型糖尿病危险。患儿越肥胖,1型糖尿病确诊年龄越小。在20世纪90年代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儿中,超重者是20世纪80年代诊断患儿的3倍。
随着肥胖,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中的肥胖者增多,儿童及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有资料表明:在日本学龄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20年内上升了30倍,其增长幅度远高于1型糖尿病。这也就改变了医学界传统认为儿童糖尿病以1型为主的看法。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性,其Ι级、Ⅱ级亲属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74%~100%。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易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国外有学者发现:日本自1974年以来,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动物脂肪和蛋白的摄入增加有关。肥胖尤其向心性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肥胖可造成外周靶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机体则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体重指数是与年龄无关的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儿童体重指数是正常体重指数的1.85倍时,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上升。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血糖升高作为其诊断依据,儿童、成人诊断标准相同。
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饮、消瘦)者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为糖尿病:1.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称为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诊断标准的介绍,专家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特别在儿童饮食方面,做到营养均衡且体重不超标。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怎样预防糖尿病才能更有效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怎么在生活中预防糖尿病
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控制盐量,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饮食疗法,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经常运动,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控制血压,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定期血糖检查,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2、糖尿病的症状
2.1、多尿
典型症状: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2.2、多饮
典型症状: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2.3、多食
典型症状: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2.4、体重下降
典型症状: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2.5、乏力
典型症状: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2.6、视力下降
典型症状: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若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糖尿病1型严重还是2型严重
一般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远远超过2型糖尿病,且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早而多,而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超过1型糖尿病。
相较于治疗难度而言,1型糖尿病更难治疗一些,所以相对来说1型糖尿病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