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特征
猝死的特征
1.病魔之首
猝死是最可怕的疾病。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
2.发病突然
猝死是患者猝然而死,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他(她)的家人及朋友,都将始料不及。有时发病后患者甚至无法留下一句话。这就是猝死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的原因。
3.高发病率
绝大部分的猝死患者是死于心脏停搏(CA),而心脏停搏的发病率非常高,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6月在《循环》杂志网站上发表的徒手心肺复苏(CPR)共识指出: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致死人数的总和[2]。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3]。
4.多发生在医院外
绝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搏骤停,国外文献报道40%的心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在睡眠中,70%~80%心搏骤停是发生在家里[4]。根据美国及我国资料,死于院外或家中者占72%~80%[5]。我国另有文献报道,87.7%的猝死是发生在医院外。在院外发病就意味着发病后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医疗专业人员的急救,同时大众的心肺复苏技能也十分匮乏。这就是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脏猝死的人都有哪些共性
“健康人”或是患者病情已处于稳定状态,骤然发病,常因事出意外而不及救治,导致迅速死亡之叫做猝死,也叫做急死。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疾病,其中又以冠心病者为常见。随着冠心病监护的推广应用,更多的资料证明了猝死者死于室颤者居大多数,它远较窦性停搏、心肌破裂为多。
有资料报道猝死者75%的冠心病,20%有其他心血管疾病,5%未见任何心脏病。在冠心病中79%的广泛多发血管病变。心脏猝死的20%由心肌梗死的致,80%系心电衰竭的结果。凡是有复杂性室性早搏包括多形性、反复性,尤其是R波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者提示心电不稳,易发生心电衰竭而猝死。但也有经系统的尸检仍缺乏足以说明死因的器质性病变者,也有认为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
猝死平均年龄均偏轻,约为30—49岁。由于猝死的特点是迅速发生死亡,而且,多数病者在发生猝死之前缺少明显的征兆。大多数心脏猝死的病人在猝死之前处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甚至在安静的睡眠之中,因此给预防带来实际困难。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猝死发生之前,并非毫无预兆。只要对疾病的任何一个主观感觉加以重视和观察,也并不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如顽固的心绞痛发作前,病人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因此对有发生心脏猝死可能的病人,应辅以医疗上的指导,并令其即使出现极其细小的症状和体征,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6个月的婴儿。
(3)猝死发生的地点:60%~70%在院外,最多见于家中(50%~70%)。
(4)猝死与季节:1月份、5月份、11月份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高季节;又以星期五、星期六发生率最高。
(5)猝死与时间:以上午时至下午3时,午夜12时至清晨4时两个时间段发生率最高。
(6)猝死与诱因:50%有明显诱因,且以劳累、情结激动等多见。
2.心脏性猝见的发展过程
①前驱期: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随后症状突变,可有心电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低血压、晕厥;②心脏骤停发生,有效循环丧失,意识丧失;③生物学死亡:复苏无效,电机械分离,收缩障碍,中枢神经功能丧失。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无前驱症状,心脏病发作即可引起心脏骤停。
3.临床特征
(1)临床表现:患者开始表现为晕厥、意识丧失,随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临床死亡多在5 min内。按心脏骤停的发生时间,其临床表现依次为:①心脏骤停3秒:感到头晕;②心脏骤停4秒:出现黑矇;③心脏骤停5~10秒:产生晕厥;④心脏骤停15~20秒:产生Adams—Stokes综合征;⑤心脏骤停20~30秒:出现叹息样呼吸,乃至呼吸停止;⑥心脏骤停30秒:陷于昏迷状态;⑦心脏骤停35~45秒:瞳孔散大;⑧心脏骤停l min;二便失禁;⑧心脏骤停1~2 min:瞳孔散大固定;⑩心脏骤停10 min:脑细胞基本死亡,标志着死亡已不可逆。
(2)体征:
1)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发作。
2)大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专家表示,急性冠脉综合征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而急性冠脉综合征一般包括我们平时熟知的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疾病。这些冠状动脉疾患是成人心脏性猝死最为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受损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我们一般将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分为四个阶段:前驱症状、终未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或存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人群一般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软弱乏力、心悸及许多非特异性主诉。“而在临床上,心脏骤停是以缺乏适当的脑血流而致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如果没有积极的干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对于如何预防这类疾病,目前并没有一套十分系统的方法,其实一般情况下,要注意戒烟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和适当运动,另外,还要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目前大家的工作强度都很大,很容易出现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健忘,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其实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已经疲劳过度了。在这种时候应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最好每天都有一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缓解疲劳和精神紧张,使心脏及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
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hellip。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运动员健康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车琳告诉记者。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在离半程马拉松(21公里)终点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坚持跑步的一名19岁的学生突然倒在地上,虽经及时抢救仍未挽回生命;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
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运动员健康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济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车琳告诉记者,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几,一是运动员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了超负荷的运动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可能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她建议,全民健身参加体育活动是很好的,但也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老年人尤其不适宜激烈运动。
是什么导致运动性猝死
对于频频见诸报端的运动性猝死事件,不少市民也有疑问:什么运动时会突然猝死,日常健身会不会有同样的危险?
车琳告诉记者,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重,很难救治。根据欧洲的统计,运动性猝死90%以上都是心源性猝死。
其中心血管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破裂、先天马凡氏综合征等)占首位,而绝大35岁以上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但遗憾的是当事者均无明显症状;其次是脑血管意外。
临床上说,运动性哮喘、肺动脉血栓形成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因运动诱发或加重病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也是致命的。
一些外部诱因也可能引发心脏出现意外,如体内存在感染病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严重者均可能会导致猝死。
值得一提的是,马凡氏综合征是不少运动员的隐形"杀手"。猝死的美国女排明星海曼、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是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马凡氏综合征是一先天性结缔组织病变,主要危害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合并有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患者身体特征是:身体细长、臂长、指长、腿长,胸骨凹陷,脊椎异常弯曲,扁平足,高上腭等。诊断此病的最简单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有怀疑者均可行此检查,进一步确诊则需要通过MRI(磁共振显像)。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车琳总结说,运动中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猝死家族史者、多次晕厥发生者等。
从健康角度出发,想要从事体育运动职业的人,应该首先进行健康体检,合格的人才能做运动员,从事剧烈的对抗运动。普通人也应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有无器质性病变,从而好规划自己的健身计划。
一般来说,市民进行的健身活动对抗性不强,运动量也不大,导致猝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一些不科学的健身方式、忽视原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不当等,均可能导致意外,严重者也可能猝死。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猝死有哪些征兆
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3、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4、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 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 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猝死的临床表现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死亡行为,使人猝不及防。根据不同诱因,临床上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各类疾病引发,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而非心源性猝死则与疾病无关,主要是由患者存在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引起,例如暴饮暴食、酗酒等。今天,我们请来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特需中心主任张雅君为大家介绍的临床表现及辨别方法。
猝死的临床表现:
猝死在临床上可分为主要表现形式和辅助表现形式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指患者丧失意识,或是抽搐和突然倒下,无论旁人如何推搡都没有反应。辅助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消失,也就是医学上所指的股动脉,主要位于大腿根部。
此外,在脖子中部凸起的一块肌肉称之为颈动脉,正常状态下用手按压能感觉到明显的跳动。当患者发生猝死时,两个动脉的搏动也会随之消失,这是辅助表现形式的主要判断方法。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患者还可表现为心音消失,瞳孔散大,手指指端颜色发紫和缺氧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特征。
铁人也会因心脏病而死
心脏病猝死的人,一般事先并没有征兆,或者征兆不明显。有的人自述曾经有过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更多表现为乏力、胸部不适等,而这些特征并不明显,也极易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而有的心脏猝死患者生前一点症状都没有,因此,心脏性猝死很难被重视。如果心脏病高危人群出现上面所述的症状时,最好进行体检,并从生活各个方面加以注意,万亚红博士介绍。
既然心脏猝死不易察觉,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需要预防能导致冠心病的各种高危因素。其次需要控制饮食、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另外还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天气情况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建议心脏病猝死高危人群最好能定期体检,有病了需积极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预防,在生活中时时注意。
猝死前5大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脏猝死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心脏猝死青壮年比例并不大
心脏猝死真的是年轻人多发吗?张教授表示,心脏猝死目前仍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有数据显示,45岁之前青壮年的心脏猝死率较低,45岁以后开始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55~64岁有明显上升,65岁以上的人群猝死发生率进一步增高。据统计,65岁以上心脏猝死率可达约200人/10万,70岁以上则再翻倍。
对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惋惜的猝死事件,张教授表示:“尽管年轻人猝死率并不高,但从人们惯常的思维角度讲,猝死者越年轻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震惊和警惕。加之对其频频报道,难免使人走入‘心脏猝死青壮年多发’这一误区。”
心脏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不论是36岁的IT男,还是28岁的夜班的哥,过度劳累都貌似导致猝死的罪魁。然而过度劳累真的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吗?“其实并不尽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过度劳累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而并非内因。”张教授解释说,之所以导致猝死,其身体必然存在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猝死者中约四分之三是心脏原因所致,比如年轻人猝死多数由于重症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中老年人则主要是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约占所有猝死的80%左右。
除心脏疾病外,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心脏猝死?对此,张教授表示,除了吸食可卡因外,其他不良习惯对于猝死影响并不明显。
说到饮酒,张教授举了个典型的例子。不少人平时有酗酒的习惯,久而久之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入院治疗被诊断为酒精性心肌病,要求其戒酒并卧床休息。经过半年左右的疗养,心脏功能会逐渐恢复,心脏大小也能逐渐回归正常范围。
“尽管不良习惯并非猝死的直接因素,但其潜在的隐患同样不可小觑。”张教授讲,很多白领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之外基本不动。这样容易在腿部血管上形成血栓,如果突然起来活动就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血栓游走到心脏,极易引发肺栓塞、猝死。
心脏猝死元凶性别侧重各异
网上频频报道和转发的几个案例,猝死者均为男性,难道心脏猝死是男性多发?张教授表示:“这要分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有不同的性别侧重。比如冠心病导致的猝死男性多发,长 QT 综合征导致的猝死表现为女性多发。”
长QT综合征(这种疾病由于心脏钾离子通道异常,容易导致突然意识丧失和猝死)有3种类型,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猝死在运动(尤其游泳)时多发,第二种多发于受到声音刺激惊吓之后(如电话铃、闹钟等),第三种多表现为夜间猝死。
张教授同时介绍,Brugada 综合征(Brugada 综 合 征 是 一 种 编 码 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家族性原发心电疾病)导致的猝死在东南亚地区多发,其猝死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成为亚洲青壮年死亡的第一元凶。特别是 Brugada 综合征还具有性别选择,表现为男性多发,且有家族聚集性,猝死常常发生在夜间。
“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一家兄弟4人,有一天晚上老二在睡眠中猝死,3 天后下葬那日当晚,老大又发生猝死,之后几个月内,老四和老三又相继因猝死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女孩了。兄妹 5 人的年龄均在20~45岁。”对于这兄弟4人的离奇死亡,张教授解释说,他们患的是Brugada 综合征,这种疾病在发病之前无任何征兆,部分人查心电图可显示不正常,有的人只能在药物激发试验的情况下心电图才会显示出异常,也有患者在酒后、发烧、蒸桑拿、运动后会出现心电图异常。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猝死发病前也有征兆
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白领要警惕过度劳累
其实说真的,现在很多职业都是很累人的,每天加班不说,有时候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好,还要喝咖啡熬夜工作。你说说,真的是再好的身体都会弄垮的啊。而且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拼,觉得身体的保护都要留到老的时候再做。哎,你们也不想想后果,现在不保养的话,你老了还拿什么身体去养生呢。是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身体的健康放第一位。白领尤为要注意,因为现在工作劳累程度就是白领感受的最深刻了。加班成为白领必做的一个事情,真的是很累人的,下面我就来说一说为为什么白领要警惕过度劳累吧。看看吧。
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一、猝死更易找上年轻人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你们一定要仔细看吧,因为真的对你们有很大的帮助。你们不能总是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现在凡事都是把健康放第一位的。你们一定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