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的针灸法
不孕症的针灸法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子宫、中极。
配穴:根据临床分型辨证取穴,共分三型。肾虚型加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然谷、三阴交、血海、照海;肝郁型加三阴交、照海、血海、太冲;痰湿型加脾俞、胞宫、曲骨、商丘、丰隆、关元、足三里、中脘。
(二)治法
均用毫针刺法,在月经干净后进行治疗,每天一次,进针得气后肾虚型用补,肝郁型和痰湿型均用泻法。连续针刺15次为一疗程。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治疗一疗程怀孕并生育者;有效:怀孕后因故流产未能生育者;无效:症状及体征同治疗前。
共治疗314例,结果显效207例,占65.92%;有效86例,占27.39%;无效21例,占6.69%。总有效率为93.31%。
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三阴交、中极、子宫、关元。
配穴:大赫、血海、地机、足三里。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于两次月经中间连针3天,或在月经周期第12至14天开始(闭经者,在气腹造影或腹腔镜检查完毕后1个月),亦为每日1次,连针3天。进针后,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中等强度刺激半分钟,腹部穴要求针感向外生殖器放射。即通以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60~120/分;或用疏密波,频率为16~18次。电流强度小于5毫安,或以病人感舒适为度。留针1小时。以电针2~7个周期为一疗程。如效不显,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79例,排卵141例(内受孕59例)(78.8%),无排卵38例(21.2%),有效率为78.8%。其中96例中,受孕率为61.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关元、子宫、秩边、水道。
配穴:内分泌、卵巢、肾上腺、缘中、三焦(耳穴)。
子宫穴位置:脐下4寸旁开3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选2~3穴,酌加配穴。其中耳穴,采用埋针法,每周2次,每次1侧穴。在初诊时用腹部穴,二诊时用背部穴,可交替运用。体针于施手法后接通脉冲电针仪,频率为60次/分,电流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时间据症情5~20分钟不等。开始每日1次,连续3次后,可改为每周2~3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06例不孕症,在资料统计时,已有46例(43.4%)生育,18例(17.0%)怀孕,治愈率为60.4%。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三阴交。
(二)治法
一般病人于月经净后3~7天进行治疗,闭经患者则在确诊不排卵后开始。每次取双侧三阴交,用注线法作穴位埋植。以2厘米长之0号肠线,塞入腰穿针针孔内。穴位消毒局麻后,腰穿针垂直刺入,待得气后,将羊肠线注入穴内。针眼贴以消毒敷料。埋线后,基础体温双相而显示黄体功能不足者,于下次月经后,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素(HCG)1000单位,每周2次。基础体温上升后,每日肌注1000单位,共2天,以维持黄体功能。埋植1次无效者,可于1个月后,待穴区肠线全部吸收后,再埋植。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4例,其中18例出现排卵(75.0%)内有16例受孕(占全部患者的66.7%),6例无效(25.0%)。
中医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是依据“药食同源”理论,通过中医辩证五脏、气血、津液的运化状态,应用中药调理使五脏、气血、津液保持平衡;同时补肾理脾通络,调节内分泌,强增免疫与体质,恢复生殖系统健康及男女自然生育能力,实现优生优育。中医治疗不孕症重视女性生理周期的影响,分期辨证进行,不同原因不同症状处于不同生理期的不孕症,其调理方法各有不同。
中医治疗不孕症针对五脏的调理,是以补肾、理脾、调肝、通络为重点,主要包括免疫增效及生精益肾。免疫增效又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主要原则,从上百种中药材中精选十几味性味甘温的补肝益肾要药,如生黄芪、五味子、枸杞子、山药、熟地等,针对不同个体组方而成。生精益肾又以“填精益髓、疏调冲任、补益肝肾、养血活血”为主要原则,精选15种草药,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收敛而不留邪来治疗不孕症。
中医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有几种?中医治疗不孕症通络活血调理,有迅速抗炎、消肿、祛积水的功效,能迅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使病灶肿胀部位的淤血毒素随着药效浓度的不断提高逐渐排除体外,强效调节津液运化使恢复平衡,彻底消除气滞淤血、热淋涩痛症状,从而使生殖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来治疗不孕症。
中医治疗不孕症针对气血的调理,是以活血通络,消肿散瘀为重点,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为基本原则,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和血调经之功效,主要针对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引起的不孕症进行术后调理。排卵促孕以“补肾填精、疏调冲任、补益肝肾、养血活血”为原则,增强肝肾精血之力,疏通经脉,使肝脾肾脏气血功能正常,同时促使成熟卵泡表面的卵巢包膜更活跃,改善血液循环可使卵泡易于破裂,从而诱发排卵,增强摄精受孕之功能来治疗不孕症。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对症针灸法
1.针刺:患者张口,直刺听宫穴0.5-0.8寸,行捻转手法,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2.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天容的准确位置图片 天容穴对症针灸法
1.针刺:直刺0.7-0.7寸,一定要注意天容穴不宜深刺。
2.灸法:艾柱灸1-3壮,或温和灸3-5分钟。
痔疮针灸法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承山 次髎 二白 长强
配穴 便秘者,加支沟、大肠俞;脾虚气陷者,加脾俞、百会。
操作 诸穴均针用泻法,脾虚气陷者宜用补法,可灸。
方义 承山、次髎均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自承山穴处上行入于肛中,故取之用泻法,既能调理膀胱气化以清湿热,又能疏导肛门局部气血,属“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亦过肛门,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清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用穴。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 在第7胸椎两侧至腰骶部范围内寻找痔点,其状为红色丘疹,一个或数个不等,出现的部位亦不一致。每次选一个痔点,用粗针挑刺,并挤出血珠或粘液,7天左右1次。
【痔疮的治疗】
痔疮的治疗首先要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饮食应粗细搭配,少饮浓茶、咖啡、酒类及少进辛辣食物,以减少对肛管的刺激。便后要温水坐浴,局部应用痔疮栓或痔疮膏。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取注射治疗、冷冻治疗及物理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包括结扎法、胶圈套扎法、痔切除等。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艾灸是将艾叶用于针灸治疗,下面我们将对艾叶的针灸原理进行一个剖析。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经过以上对艾灸的一个简单的了解,你是否已经明白艾灸是怎么回事了呢?
脚气针灸法
治疗1、针灸治法取足少阳、阳明与太阴经穴为主。偏实者针用泻法;偏虚者针用补法。处方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随证配穴脚气冲心:巨阙内关郄门;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跗肿麻木:八风太白方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滞留足胫,流溢肌肤,故取足三里、三阴交泻阳明、太阴之湿;补髓会绝骨,筋会阳陵,充养筋骨而使步履轻健。脚气冲心者,取心募巨阙,心包经内关,郄门以定悸除烦消满。脾俞、胃俞,施补法以健运化湿。八风、太白为治脚气之效穴,泻之使湿热下泄而消跗肿。
治疗2、电针选穴风市足三里伏兔悬钟方法通电10—15分钟,采用疏波(疏波【译】:间动电各波形中止痛作用最显著为间升波,次为疏密波,再次为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和频率以病员耐受情况而定。每次选二对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治疗3、水针选穴曲池外关阴陵泉足三里悬钟方法采用维生素B1100毫克或维生素B12100微克注射液,每次取2—4穴,每穴注入0.5—l毫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