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讲什么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讲什么

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巨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在物质生活上日趋丰富的今天,学生精神世界却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老师提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又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方面脱不了关系。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比如,①厌学问题;②学习压力问题;③学习困难问题;④注意力不集中问题;⑤考试焦虑症等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人际关系源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等方面。①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法有失妥当;②亲子关系主要问题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③同伴关系上主要是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3、“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改进。

①自我评价问题,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一般女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上出问题,于是不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

②自我体验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任务充满了兴趣。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具有饱满的热情,情绪稳定。而在学校中,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

③自制力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定,自制力强,耐挫力强。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幼儿早教不单是智力训练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早期教育,以为开发孩子智力,让孩子参加各种早教课程,使孩子更聪明或者追求发展“一技之长”就是早期教育,其实不然,早期教育是不同于智力训练的。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智力、品德、审美、个性等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

婴幼儿生长迅速,家长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树立健康和安全意识,比如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危险物品不去接触、安全用电、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得轻松、愉快,培养性格开朗、活泼,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忧愁与恐惧。例如,7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害怕离开母亲,这时建立正确的母子依恋关系相当重要;婴幼儿喂养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的饮食行为,如强迫进食(哄骗进食)、追着喂饭等;2~3岁是幼儿的人生第一反抗期,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切忌动辄打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智力教育

智力教育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就是在生活中开发孩子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家长应清楚认识到每个孩子在智力发展的具体方面是不同的,各有长短,不能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情绪而导致自卑,应注意发挥孩子的长处,补足其弱点。在进行智力训练时,不能采取单调、刻板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婴幼儿特点“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画画等多种形式传授知识,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可根据孩子的某些特长而给予适当引导,但不能过分追求发展一技之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培养积极主动、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等品质,比如孩子开始学搭积木,就要以此作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家长不能顾此失彼。

学会做人

这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说婴幼儿的早期行为决定其长大后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习惯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避免“唯我独尊”。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并不需要特别给孩子上课来讲授,例如吃饭时应让孩子与大人一起进餐,避免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在他跟前任他吃,而是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美食和快乐。

因此,婴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训练,而且还包括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孩子如何做人等等。

易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育儿行为

1、拒绝孩子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拒绝这就是对孩子的推卸和排斥的态度。

2、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3、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4、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是导致孩子心理异常的行为

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心理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

顾名思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内容:

研究生阶段就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各个方面(认知,社会性,品格,人格等),教育心理学等。该专业为了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行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需要而设置的。目的是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人才,为提高个体、群体、组织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就业范围:

主要还是围绕学校教育,幼教、初等和中等学校心理学教师与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教师等,也可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进行心理咨询等相关行业。

2、应用心理

应用心理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

学习内容: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范围:

就业范围比较广,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从事心理学基础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人才测评机构等、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设计公司等等。

男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心理健康的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男性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1、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幼儿的早期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智力、品德、审美、个性等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

婴幼儿生长迅速,家长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树立健康和安全意识,比如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危险物品不去接触、安全用电、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得轻松、愉快,培养性格开朗、活泼,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忧愁与恐惧。例如,7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害怕离开母亲,这时建立正确的母子依恋关系相当重要;婴幼儿喂养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的饮食行为,如强迫进食(哄骗进食)、追着喂饭等;2~3岁是幼儿的人生第一反抗期,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切忌动辄打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智力教育

智力教育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就是在生活中开发孩子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家长应清楚认识到每个孩子在智力发展的具体方面是不同的,各有长短,不能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情绪而导致自卑,应注意发挥孩子的长处,补足其弱点。在进行智力训练时,不能采取单调、刻板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婴幼儿特点“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画画等多种形式传授知识,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可根据孩子的某些特长而给予适当引导,但不能过分追求发展一技之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培养积极主动、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等品质,比如孩子开始学搭积木,就要以此作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家长不能顾此失彼。

学会做人

这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说婴幼儿的早期行为决定其长大后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习惯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避免“唯我独尊”。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并不需要特别给孩子上课来讲授,例如吃饭时应让孩子与大人一起进餐,避免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在他跟前任他吃,而是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美食和快乐。

因此,婴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训练,而且还包括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孩子如何做人等等。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常见心理困扰的辅导

青春期是完美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如小毛虫先要变成蛹、再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但这条蜕变道路不是平坦的、有些学生常常由于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种种的心理困扰。

(一)增强学生对月经初潮的适应力

月经初潮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她来的无声无息、如果没有一定卫生知识的话、肯定会措手不及。现在的女孩子月经初潮的时间普遍提前、所以我们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女同学进行有关初潮和月经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在有相当心理准备下迎接初潮的来临。实践证明、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的确是必要的、有益的、学生的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一位六年级女学生还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这样写道:来了、来了、我终于来月经了。我憧憬着、想象着、今天终于成真了。今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今天起我就是大人了、我为自己终于长大了而感到自豪!

虽然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教育、但这种身体上的剧烈变化对有些学生还是很难适应的。于是、就会产生恐惧、害羞、焦虑不安、厌恶等心理变化。对于这种学生、较常用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把这部分学生集中请至心理辅导室。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请对月经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现身说法来增强初潮女生对月经的适应力。另外一种方法是伙伴辅导、就是请班级里发育较快的学生做指导、一方面、她们会积极主动的帮助那些生理、心理上有问题的小同学;另一方面、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把她们做为倾诉的对象。这些小指导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她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培训所得的知识为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如果碰到超出她们能力范围的问题、则会请教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伙伴辅导、即可以增加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青春期心理困扰的了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又可以避免学生因直接接触老师而可能引起的尴尬不适、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降低学生对心理性痛经的敏感性

有人形容、痛经是女生每月都要受的一次罪。的确、由于少女生理上的某些因素、很容易引起痛经。但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痛经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有些女学生在最初几次来月经时过分紧张、惊恐、怕痛、对月经期间的身体不适过份敏感。久而久之、形成了牢固的条件反射、要来月经就会觉得疼痛不适。对月经不正确的认识、错误地认为月经是不干净的、来月经都要痛、也是导致痛经的另一原因。神经质的个性、暗示和自我暗示可以加重痛经。对于这种情况、在积极的宣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一般采取个别心理辅导:用认知疗法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用放松训练来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用暗示疗法来转移学生对疼痛不适的注意。并指导她们注意调剂生活节奏、避免过多的精神刺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适量的营养和睡眠、以综合的方法降低心理性痛经学生的敏感性。

(三)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男孩、课上回答问题、由于正处变声期、怪怪的声音惹的全班哄堂大笑、自己羞的满脸通红、从此很少与同学交谈;一个女孩、即使大热天、衬衣里面还穿着厚厚的背心。这些都是由于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而引起的心理不适。一般我们在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悦纳自己的性身份、增强学生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追求与自己性身份相符合的言谈举止、追求与性身份相符合的健康美;并且配合伙伴辅导、通过与伙伴的交往、来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使身心和谐的发展、信心百倍的步入青春期。

二、特殊心理困扰的辅导

我们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由于自身的弱小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缺乏、特别容易被坏人欺负、诱骗甚至残害。当学生遭遇某种危难时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易为她们所能排解、也经常为大人们所忽视。这提醒我们、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工作中、我们曾经碰到两个较典型的性骚扰的案例。案例1:一女同学在某饭店上厕所时、被一男子动手动脚。案例2:一同学出于好奇、拨打了"168"交友热线、遭到了穷追不舍的电话骚扰。这两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从此、她们的情绪变得跌宕起伏、夜里睡不着觉、恐惧、羞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总以为别人在议论她、但她们均不敢告诉父母、只能通过与班主任的"谈心周记"、学校的"悄悄话信箱"来寻求帮助。班主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于是马上将其转介入本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使学生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对于这种由特殊事件引发的特殊青春期性心理困扰、我们应本着尊重、保密、热情的原则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我们的做法是:

1、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消除学生紧张、戒备的心理、建立起对辅导老师信任情感、激发求治的愿望、增强治愈的信心。

2、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宣泄、将自己的烦恼、苦闷毫无保留的倾诉出来、以释放心理负荷。此时、辅导老师应给于适当的鼓励、劝慰和帮助。

3、进行放松训练、松弛紧张的心绪。

4、使学生认识到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的危害:如果长期消沉下去的话、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利、对学习不利、会影响同学间的友谊、阻碍自己人格的健康发展。不止这样、还会影响父母的工作、生活和健康。

5、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程度、建立对自身身体的安全感和躯体印象的完美感。

6、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除悲观、自卑、多疑的不良情绪体验。

7、指导学生及时适当的把自己的情感、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及其它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解苦闷、陶冶性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得到抚慰。

8、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9、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一个安静、祥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忘却伤痛、幸福快乐的成长。

经过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班主任、父母的共同努力、这两位同学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青春期是学生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小学青春期教育是整个青春期教育的第一步、这就显的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校方的努力、还需要父母的配合。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在青春期前、就应该向学生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措施。当青春期到来时、家长应及时发现、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帮助。学校常常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们讲述孩子们在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及相应的指导方法、还请市、区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专家做专题讲座。学校还利用广播、黑板报、《晨晓报》、学科渗透等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运用热线电话、"相约星期三"、"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等形式了解和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月8日上午,安徽省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开幕,会议间隙,来自淮北市梅苑学校的王承华委员,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

“目前,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数量的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占了八成。此外,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王承华向记者分享了这么一组数据。

王承华是一位英语教师,兼任淮北市梅苑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她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工作,“种种数据表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我今年带来的议案就是‘加快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王承华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省里就按照国家的要求下发了《安徽省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意见》,各地市也分别根据实施意见做了相关的工作。然而,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没有正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些学校,虽然建起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且在思想上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大量投入成为摆设。

就加快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王承华给出三点建议:建议安徽省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活动室并轨纳入到民生工程中,通过省财政资金的投入,带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配套;建议省教育厅进一步规范各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制定考核、验收的办法。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型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我建议,编制不足的地区可以配置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超编制的地区,可以在原教师队伍中选拨一批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转岗。”王承华说。

相关推荐

如何预防中风

1.预防中风的健康教育,最好从青少年抓起。平衡饮食,减少营养过剩,可使肥胖减少,糖尿病减少,高脂血症减少;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志意和调,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起居有节,规避虚邪贼风,则气血调和,脏腑安和;不妄劳作则无乖舛之气,颓伤之体;养生有道,养生则护持天真,颐养真元,使邪崇不生。 2.公共卫生监督,提醒警示人群。群防群治,将预防中风的监测提示设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使人类的第一杀手--中风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人群。 3.医学干预,中医药预防中风有可行之术,中医药的诸凡延寿之术都有益于预防中

​青少年性幻想是坏事?

昨天一位母亲带着她16岁的孩子来找我,这个男孩的表现是:精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看见异性就容易产生幻想,经常手淫,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但又无法控制,孩子很痛苦,不愿上学,经常哭泣,有头晕、全身无力的症状。之前在精神卫生中心被诊断是青春期综合症,也使用药物治疗过,医生建议家长带孩子接受心理辅导,于是这位母亲就通过电台找到了我。 我们很多人对更年期综合症也许并不陌生,但说起“青春期综合症”,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其实“青春期综合症”这一名称从更年期综合症演绎而来。指的是在青春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失调的总

儿童得了白斑病怎么办

身心健康:儿童的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儿童白斑病患者的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要让孩子以为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区别。现在不少儿童白斑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这就是家长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心理健康与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此,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的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孩子心理健康。 饮食要合理:患儿多食用一些和能量和蛋白质含

毁掉孩子心理健康的六个因素

1、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2、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

打PP会影响宝宝智商和心理

事件:“打屁股”导致孩子高烧 本周二,王先生早早赶回家,想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进行考试前的功课辅导。但他赶回家时,儿子不在家,打听了一圈才得知儿子躲在一个同学家不愿回家。王先生将儿子强行带回家,冲着孩子屁股一阵猛拍。“当天晚上,孩子臀部红肿,高烧38.8℃,就连忙去了医院。”王先生很后悔,“医生说孩子发烧与打屁股有直接关系。” 研究: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

儿童教育方法

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

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勿入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

好父母决定孩子心理健康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已经

青春期的心理误区 误区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此情况多发生在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少年身上,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或是学习压力大,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地盲目往社会上寻求精神刺激和所谓欢乐,这种心理往往会让青少年们染上不良习惯,甚至加重自卑心理。 克服方法:丰富学校的业余生活,加强自信心的建设,老师,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