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历史沿革
钢琴历史沿革
起源
钢琴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 从键盘乐器发展的历史来说,现代钢琴是由钢琴的前身——以拨弦发音的大键琴与以撞弦发音的小键琴演进而成的。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大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键盘乐器逐渐盛行起来,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钢琴取而代之。
钢琴首次出现于1709年,在当时是一种既复杂又昂贵的乐器,只有皇室和贵族才有机会接触到。一开始,Johann Sebastian Bach(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一些非常有声望的音乐家们并不欣赏钢琴的音色。但仅仅过了半个世纪,钢琴就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当Mozart(莫扎特)、Brahms(布拉姆斯)和liszt(李斯特)这些极具创造力的音乐家投入钢琴的怀抱之后,热情便瞬时被引爆。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新锐钢琴家就如同“摇滚巨星”一般,他们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可谓给音乐创作锦上添花,为钢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皇室和贵族纷纷把钢琴这一乐器纳入他们的乐队中,民众可以围坐在钢琴四周,聆听最新创作的优美旋律。工业时代的兴起衍生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钢琴在这一群体中大为流行。其中三角钢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通常用在管弦乐团里,而立式钢琴则更受家庭的欢迎。
月饼的历史沿革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
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呕吐的历史沿革
1、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2、《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的反应。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诸病源候论》指出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
4、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
盐水的历史沿革
盐水区可说是台湾最古老的郊区之一,原居住有西拉雅族,在郑芝龙、颜思齐来台前(1621年)就已有汉人移民进入,是船只进入八掌溪的集散地。最早称大龟肉庄(疑为西拉雅人称舄湖之转音),后改为大圭壁庄;清雍正年间设盐水港堡。盐水一词台语指咸水,因临倒风内海,港内有咸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弯曲,状似新月,故称之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谚,繁华一时。
日据时期,日本当局兴建铁路纵贯线,并预计于盐水设置车站,但最后并未完成。传言此因地方仕绅唯恐“斩断地龙”,影响地方发展而作罢。然台湾铁道史一书中记载,当时日本人乃为考虑盐水地区尚有河运之便,遂在三条计划线(分别经由盐水、新营、白河)中,选择条件较平均,经由新营的路线。
稍后官方虽一度研议新营经由盐水至北门屿(今布袋)的支线弥补不足,但亦未完成。最后虽有民营糖业铁路(轻便铁路)连结新营车站并延伸至布袋,但盐水荣景已不再,区域中心机能为新营所替代。
盐水港因日军为巩固据点,于布袋兴建堤防而淤塞。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于此地设置塩水街,划归台南州新营郡管辖,战后改设台南县盐水镇。2010年改为台南市盐水区。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
近视的历史沿革
近视其实早在隋朝就有一定的认知和阐述:“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朝将近视进一步具体化,而到清朝时则就是近视一词诞生的朝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近觑”,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其实追溯到最早期的医术《黄帝内经》,就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的视觉功能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
月饼的历史沿革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野葛的历史沿革
陶潜有《粗絺》:“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
野葛 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李白也为它做诗:“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里的“絺绤”当就是“野葛”。《论语别栽》的上论里有《乡党》记录了孔子生活的“花絮”:“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也就是说,野葛可以驱热毒败火也。然孔子其本意也表明了他做学问的精神,和他的言行一致。
据考证,上古以来,“葛麻”“葛衣”为旧民的衣服之织物;“絺绤”与“野葛”的块根做成的葛粉为民间去热毒的上品。植物大抵也有区别,前者多指栽种的植物,其茎上表皮剥下晒干,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与蚕丝媲美能织衣服的一种植物。可以大面积栽种。但是后者是自生长在山野悬崖上的,风霜雨雪的浸入,在自挣中野葛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有些东西外表看来大同小异,或者说穿了外套,戴了面具,但其本真或质迥异也。民族以及学术根源本身不已其然乎?
西方人叫野葛为“kudzu”,并把它称为可以改变女性第二青春的神奇之草,在神农架北部的海拔500-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娇小的身躯,它的根为豆科葛属,在许多年的生长中,根块生长在地下一到两米的深处。根部全长由各种形状的圆形鳞茎组成的状环物通过小的根茎一个个相连而成。深秋的时候,山民挖来它的块茎把他们和开水捏揉成洁白的混合物,然后用白布过滤,把留下的汁做成一个圆圆的饼状物,并放在太阳下晒干水分,这样做成的干葛粉类似于淀粉,它是农家清火去燥的佳品。
乙醇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谷物酿酒了,酒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3-4] 酿酒至少始于中国早期农耕时代。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清盎之美,始于耒耜”。[3-4] 晋代的江统在《酒浩》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徐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3-4] 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比较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孽(nie),将之浸入水中,便可以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集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
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孽和人工酒。”[3-4] 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和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而酶则是由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泌的。[3-4]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便可以发酵成酒。酒精还用在日常所喝的酒水中(食用酒精)。[3-4] 在工业上,酒精有广泛的运用。
腰痛的历史沿革
1.腰痛一证,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关系密切。《素问·刺腰痛》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
2.《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3.《诸病源候论》在发病上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伤肾,坠堕伤肾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4.《丹溪心法·腰痛》指出 “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
5.《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6.《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心悸的历史沿革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野葛的历史沿革
陶潜有《粗絺》:“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李白也为它做诗:“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里的“絺绤”当就是“野葛”。《论语别栽》的上论里有《乡党》记录了孔子生活的“花絮”:“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也就是说,野葛可以驱热毒败火也。然孔子其本意也表明了他做学问的精神,和他的言行一致。
据考证,上古以来,“葛麻”“葛衣”为旧民的衣服之织物;“絺绤”与“野葛”的块根做成的葛粉为民间去热毒的上品。植物大抵也有区别,前者多指栽种的植物,其茎上表皮剥下晒干,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与蚕丝媲美能织衣服的一种植物。可以大面积栽种。但是后者是自生长在山野悬崖上的,风霜雨雪的浸入,在自挣中野葛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有些东西外表看来大同小异,或者说穿了外套,戴了面具,但其本真或质迥异也。民族以及学术根源本身不已其然乎?
西方人叫野葛为“kudzu”,并把它称为可以改变女性第二青春的神奇之草,在神农架北部的海拔500-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娇小的身躯,它的根为豆科葛属,在许多年的生长中,根块生长在地下一到两米的深处。根部全长由各种形状的圆形鳞茎组成的状环物通过小的根茎一个个相连而成。深秋的时候,山民挖来它的块茎把他们和开水捏揉成洁白的混合物,然后用白布过滤,把留下的汁做成一个圆圆的饼状物,并放在太阳下晒干水分,这样做成的干葛粉类似于淀粉,它是农家清火去燥的佳品。
胃疼的历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绿茶的历史沿革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茶砖的历史沿革
是中国茶商在湖北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青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砖茶是用各种毛茶,晒青,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
方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或者晒青为原料,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因而,砖茶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中国近代砖茶的出现主要在汉口,然后发展到周边的咸宁、襄阳、宜昌、益阳等地。
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是汉口茶商委托茶农加工砖茶的地方,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加工集散地。,赤壁市羊楼洞产茶始于唐朝,盛于明清,砖茶生产历史悠久。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最繁华处,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古诗:[1] 。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
《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
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