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吃鱼的四个误区
解读吃鱼的四个误区
1.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建议:
1、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2、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
2.生吃鱼片易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吃鱼吃肉能帮助保护大脑。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为生鱼片用酱料和醋拌过,就能杀死其中的肝吸虫,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难杀死它们,就算把鱼片投入90℃热水中,煮的时间不足也不能将之杀死。
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嗜吃生鱼片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感染。
3.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提醒:
个人千万不能擅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摄入。
4.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建议:
个人在吃鱼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垫底,用餐中间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以此平衡体内酸碱度,减轻嘌呤的危害,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痛风的误区都有哪些呢
误区一:只有富人和胖人才得痛风
解读: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风湿病学专家约翰·瑞维雷表示,痛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胖人得病几率相对较高。另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胆固醇高的人,患痛风的风险也会增加。
误区二:痛风是“男人病”,女人不易得
解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医学教授赫伯特·巴拉夫解释说,女人在更年期以前,患痛风的几率是男人的1/10,而60岁后,男女患病风险相当。
误区三:痛风总是开始于大脚趾
解读:血液中的尿酸增多会在关节处形成结晶,发生炎症,造成痛风。痛风的确频繁始于大脚趾,但也可能发生在膝盖、脚踝、足部和手上。例如,患骨关节炎的女性,痛风常发生于手关节。起初只是几个关节,之后会蔓延,如不及时治,可能造成永久伤害。
误区四:不吃动物肝脏、不饮酒,就不会得痛风
解读:酒精,尤其是啤酒,动物肝脏,一些鱼类如沙丁鱼、凤尾鱼,都含有大量的嘌呤。人体在分解嘌呤时会增加尿酸,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避免吃这些食物会降低发病几率,但不代表绝对不发病。
误区五:痛风虽痛,却不致命
解读:痛风不会直接导致死亡,却会引起其他致命的疾病。杜克大学医学助理教授罗伯特·基南解释说,痛风能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削弱胰岛素降血糖的能力。如果痛风久不治疗,可导致痛风石,就会危及生命。
误区六:目前,治痛风没有有效药物
解读:很多药可以用来对抗痛风,有些可以快速止痛和控制炎症,有些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尿酸生成结晶。有效药物包括:秋水仙碱,可以快速阻止炎症;处方药,如别嘌呤醇、非布索坦和丙磺舒,能够控制尿酸水平。大多数痛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一种降尿酸药物。
误区七:得了痛风,改变生活方式也无济于事
解读: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可以降低病症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减肥、少吃动物蛋白、多吃蔬菜和植物蛋白都有利于治疗痛风。
癫痫常见误区解读
★孩子发作时没有四肢抽搐,怎么可能是癫痫?
首先,抽搐是癫痫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并不是癫痫独有的症状,不能把抽搐与癫痫等同起来。不少儿童癫痫并不出现抽搐,有的癫痫患儿表现为白天上课时反复的发呆,走神,自己不能回忆,这种类型的癫痫有时被误认注意力缺陷;有些癫痫儿童表现原来已具备语言能力的丧失,不能理解别人讲的话,不听大人的话,自言自语,容易被误认为精神病。这些癫痫儿童可能都没有抽搐,所以,并不能说没有抽搐就不可能是癫痫。
★癫痫发作时,患儿都有意识丧失?
因儿童神经发育特点导致异常癫痫样放电易于传导扩散,所以绝大多数癫痫患儿发作时都伴有意识障碍。但有些类型的癫痫发作,如部分性发作,患儿发作时意识可以部分或完全保留。有的患儿癫痫发作时依次出现一侧口角、面部、肢体抽搐,有的患儿发作时描述为躯体异常感觉、看见闪光或各种幻觉、听到刺耳的声音、闻到某种难闻的气味等,这些癫痫发作时可以无明显意识丧失。一般在大年龄儿童相对容易判断,因此,不能因为患儿的意识丧失不明显,就否认癫痫的诊断而延误治疗。
★癫痫发作抽搐动作大就是大发作,除了大发作外就是小发作?
通常人们日常生活中认为的癫痫大发作是指强直阵挛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有四肢的抽搐;小发作仅表现为意识的改变而没有明显的肢体抽搐,但是癫痫发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经不能用大发作和小发作涵盖所有的发作类型。有些患儿家属认为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发作都认定是小发作,是不确切的。小发作可以是失神发作,也可以是部分性发作,不同的发作类型抗癫痫的药物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正确判断癫痫的发作类型非常重要,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小儿咳嗽的四大误区及解读
误区一:认为小儿咳嗽很常见,咳咳就会好
咳嗽是儿童非常常见的症状,然而多数咳嗽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是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它部份,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因此,儿童咳嗽时应该及时查病因治疗。
误区二:小儿咳嗽可以使用成人止咳药
一些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儿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小儿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
误区三:小儿咳嗽要先用消炎药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这会对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由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消炎药不仅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
误区四: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没有直接关联
小儿咳嗽时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家长往往只针对咳嗽的症状治疗,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
小儿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软,血管丰富,容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引起小儿咳嗽。而含有减充血剂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制剂不仅能减轻鼻塞、流涕,还能帮助减轻咳嗽症状。
缓解宝宝“入秋咳嗽”的食疗建议
宝宝没有感冒也没有发烧,却经常咳嗽。
医生介绍,进入秋冬季节,很多孩子就经常咳嗽。其实这未必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惹的祸,而是秋天干燥的气候引起的。
医生建议,孩子秋咳可以服用润肺止咳的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念慈庵枇杷膏、养阴清肺颗粒等,或是带孩子看中医喝汤药治疗。
此外,饮食调理对于秋咳患儿也很重要。专家建议,孩子患秋咳后,可适当多喝开水等,多吃胡萝卜、荸荠、西红柿、豆腐、银耳、梨、莲藕、香蕉等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蔬菜水果。
出现秋咳的孩子在饮食上禁忌比较多。冷饮等寒凉食物就是患儿的大忌。此外,由于孩子多数脾胃虚弱,过多吃寒凉食物,还会造成脾胃功能下降,更会导致咳嗽痰多。
有的家长在孩子生病时给体质虚弱的孩子服用一些补品,殊不知在孩子咳嗽未愈时服用补品,反而更易使患儿的咳嗽难以好转。
五个关于沙眼的误区解读
误解一:沙眼是种普遍眼疾
沙眼是卫生条件很差的地区较常见的疾病(肺结核也是),因此,当地的医护人员对于诊治更有发言权。目前看到的不少文献也来自于那些地区。欧美、日本、新加坡显然不是。
误解二:肉眼检测下结论
沙眼是极其特殊类型的结膜炎,诊断依赖体征和实验室诊断(找到沙眼衣原体才能确诊),现在的卫生条件,沙眼已经不多见了。以前“老沙眼”会有后遗症:角膜血管翳、疤痕、睑缘位置异常等,一般对症处理。
误解三:忍忍就过去了
得了沙眼并确诊后,显然是要用药的,我没有发言权,因为行医20年我只碰到过三例“肉眼”确诊病例,均来自偏远农村。国内文献一直认为传统的“利福平眼药水”仍然是有效的,临床常用的奎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眼水)也很不错,国外有文献报道“阿奇霉素2片一疗程有奇效”。
误解四:沙眼很可怕
“刮沙”是以前沙眼的常用疗法,但很多文献报道,会严重损伤眼表结构,早已不主张了。按照当今医疗常识和诊治水平,哪怕是沙眼,也不会走到很严重并发症的地步,放宽心。
误解五:眼病只医眼
沙眼来自衣原体感染,与不少“非淋菌性尿道炎”同源,因此,如果出现尿路刺激症状,一定要同时治疗。男性的尿路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得“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了另一半的健康,有沙眼的男性,也要注意其它症状。
孩子长高别陷入以下4误区
误区一:孩子还小,现在不长以后总要长的。
解读:如不及时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万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停长。
误区二:父母身高都不矮,孩子身高肯定没问题。
解读:遗传虽然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但也只占70%左右,后天因素也要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
误区三:我们都这么矮,孩子肯定长不高了。
解读:有的父母身高不理想,就认为孩子也会是矮个子,这是非常错误的。
误区四:盲目相信广告宣传。
解读:盲目相信各种广告,随意给孩子服用或者使用各种增高保健品和增高器械等,不仅会严重耽误孩子宝贵的治疗时间,也容易造成性早熟等副作用。
治疗宫颈癌疾病的三大误区
误区1:宫颈癌无法预防。
解读:人们的行为习惯,如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大幅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改变这些生活状态、定期体检都能减少发病。
误区2:既然疫苗能预防宫颈癌,那么接种后,即使不用安全套,也不会得癌症了。
解读:目前宫颈癌疫苗只对4种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预防作用,但针对其他引起宫颈癌的诱因,新疫苗依然束手无策,继续使用安全套,能更多地减少宫颈癌。
误区3:自己还很年轻,不用担心得上宫颈癌,根本不用检查。
解读: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检查,多久接受一次则须咨询医生。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检查。
解读慢阻肺常见的7个误区
广大慢阻肺患者对此病存在不少误区,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从而加快了疾病的恶化速度。常见的误区有七个,我们来听听专家的分析吧。
误区之一:一直有吸烟、身体很健康。
专家分析:吸烟是COPD最重要的病因,吸烟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支气管阻塞和肺脏结构破坏。吸烟率持续上升是COPD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不要用某个人的情况代表全体,要相信大样本的研究依据。
误区之二:早期症状轻微、对身体影响不大。
专家分析:COPD属于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不太明显,很多患者虽咳嗽、咳痰多年,但并非影响生活及工作,往往不予重视。事实上,早期治疗能够帮助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可起到“少花钱,效果好”的作用。
误区之三:不重视稳定期治疗。
专家分析:很多患者会在急性加重、症状严重时到医院看病,但病情相对稳定时自己又感觉用药和不用药差别不大,所以没有坚持用药。其实,慢阻肺属于慢性病,气道病变长期存在,导致肺功能加速减退。只有在缓解期也足量规律用药,才能减慢肺功能衰退速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误区之四:口服药方便,吸入药物麻烦。
专家分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是最有效的第一线的缓解症状的治疗。选择吸入疗法有三大原因,一是可以获得较高浓度,迅速到达肺部,起效迅速;二是所需药物剂量较小,全身不良反应较轻;三是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误区之五:留有余地,把好的治疗留在最后用。
专家分析:保护肺部是刻不容缓的。若肺部受破坏则无法恢复,防治损伤才是上策。
误区之六:气力不足,不宜活动。
专家分析:很多慢阻肺患者经常静坐不动,稍微一动则诱发气促,难以耐受,自觉疲劳乏力,需要休息。其实,坚持锻炼、增进体能才是正道,要谨记量力而为,循序渐进,选用合适的辅助方法帮助锻炼,长期如此才能增加体能、减轻气促。肺康复的内容包括运动锻练、呼吸肌训练、有效的咳嗽和排痰方法、营养疗法和心理康复。
误区之七:药物效果不大,无法治。
专家分析:“用药只是好一些但效果不大”,“老慢支,无法治”,不少慢阻肺患者对于治疗有诸多想法。事实上,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近期考虑,用药后症状可减轻一些,活动能力稍大一些;从远期考虑,可让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减少,肺功能衰减少一些,共患病少一些或容易控制一些。
解读男士们抵抗衰老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做好防晒,皮肤就不会老化
想要防止肌肤老化,防晒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但这只是最基础的一步。 皮肤日积月累地受到紫外线侵害,必然会导致黑色素沉淀,更会引发肌肤干燥氧化,出现皱纹及松弛现象。
但是,只做好防晒并不等于可以不用抗老!除了阳光,环境的污染、工作压力、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等,都是让皮肤慢慢变老的原因,就算你的皮肤底子再好,也阻挡不了这些外力带给肌肤的伤害。你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始使用抗老产品,比如先加个眼霜,或是一款舒缓的纯植物成分抗老面霜,既不会带给肌肤过多营养,又能开始慢慢防止老化。
误区二:不用担心,等皱纹出现了,去做微整形手术好了
微整形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的有效期顶多3个月,抗老是个长期战役。
注射胶原蛋白等微整容手术是现在最快捷方便的美容手段。但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一时的效果,你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每3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去做一次手术。同时还要承受面具般僵硬的肌肉的心理准备,而且你必须持续一辈子对它进行保养。
事实上,在决定去做整形手术前,在每天的肌肤护理中应该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通过按摩眼睑让眼睛更加有神、皮肤更加紧实。涂面霜的时候,把脸上扬,然后用手指顺着脸颊从下向上提拉按摩。其实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在护肤过程中加一点小方法就能慢慢达到抗老目的。
误区三:认为做好保湿就不用抗老了
专家观点:保湿做足可以防止干纹出现,但并不能阻止胶原蛋白流逝带来的细纹! 保湿确实是帮助提升肌肤“品质”的好方法,充盈了水分的肌肤弹性饱满,相比于干燥肌肤,自然比较不容易产生皱纹。但这并不代表做足保湿就可以不抗老,没有干纹不代表细纹不会出现!实际上,过了25岁肌肤中的胶原蛋白已经开始慢慢流失,而这时候只做好保湿是远远不够的。你除了要防止干纹,更要开始防止胶原蛋白流失造成的细纹。
误区四:因为是油性肌肤,所以不需要抗老
专家观点:油性肌肤确实不容易出现细纹,但并不代表你的肌肤没有开始老化。 当你误以为皮肤够油而不需要加以护理的时候,皮肤其实已经开始渐渐老化了。或许对于油性肌肤的你来说,细纹不是老化的第一征兆,但你也一样要使用抗老产品!
要纠正你的是,高营养的护肤品不等于高油分,你可以选择啫喱或是凝露状的精华,比如下面列举的抗衰老护肤品,不但能让肌肤觉得更加清爽舒适,而且吸收效果也更好。
解读吃鱼的四个误区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俗话说“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鱼因其美味和营养,历来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当初老祖宗造字,就把“鲜”字归于“鱼”部,将鱼当做 “鲜”的极品,而花样翻新的各式吃法,更是让鱼备受追捧。吃鱼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食不得法,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惹上致命重疾。赶紧来看看几个常见的错误吃法,防患于未然。
1.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建议:
1、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2、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
2.生吃鱼片易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吃鱼吃肉能帮助保护大脑。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为生鱼片用酱料和醋拌过,就能杀死其中的肝吸虫,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难杀死它们,就算把鱼片投入90℃热水中,煮的时间不足也不能将之杀死。
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嗜吃生鱼片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感染。
3.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提醒:
个人千万不能擅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摄入。
4.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建议:
个人在吃鱼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垫底,用餐中间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以此平衡体内酸碱度,减轻嘌呤的危害,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解读坐月子的误区
关于吃:
误区 1 菜做得很淡,几乎没有味道
新妈妈在月子里出汗较多,乳腺分泌也很旺盛,体内容易发生缺水。如果不吃盐只会加重身体脱水,不利于体力尽快恢复。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应该在菜里适量加盐。菜淡一些为好,但也没必要淡到几乎没有味道,比平时稍淡即可。
误区 2 吃鸡蛋多多益善
尽管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新妈妈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鸡蛋吃多了人体并不能完全吸收,反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其他多种食物的摄取,造成营养摄取不均衡,不仅不利于新妈妈的身体康复,而且也不利于乳汁分泌。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月子里一般每天吃2~3个鸡蛋较为适宜。
误区 3 只吃母鸡不吃公鸡
公鸡、母鸡都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其他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的物质,没有区别,母鸡中脂肪比较多,可能母鸡汤的味道更鲜美一些,而公鸡的肉比较嫩一些。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公鸡的脂肪较少,新妈妈吃了不容易发胖,有助于哺乳期保持较好的身材,而母鸡相对脂肪多一些,有时新妈妈吃的食物太油,容易引起宝宝发生腹泻。
关于喝:
误区 4 月子里
不能多喝水
生产时丧失了大量体液(如血液、汗液、唾液),产后又容易流汗,在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后,如果严格限制水分摄取,会使体内电解质不平衡,造成脱水的现象,甚至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除了多喝水,也可以喝些较清淡的汤品,如银耳汤、山药汤等,也可以把水果切块煮成水果茶。
误区 5 不限量地喝汤
虽然月子里适量喝鲤鱼汤、蛋花汤、鸡汤等,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还可促进乳汁分泌,但也不可为了增加乳汁分泌就无限制地喝,否则容易妨碍其他食物的摄取,造成营养不良。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产后头几天应该少量喝一些清淡的鱼汤和鸡汤,帮助泌乳。在开始泌乳后,充分按摩乳房,使乳腺管通畅以后再开始多喝汤。
关于穿:
误区 6 早早就穿上塑身内衣
产后1个月内,新妈妈会排出恶露及较多的分泌物,同时出汗也较多。但有些新妈妈还没有出月子就开始穿着紧身的塑身内衣。这时穿着紧身的塑身内衣会影响身体的卫生,不利于产后恢复,特别是剖宫产的新妈妈。另外,要记住的是身体的塑形是靠肌肉来体现的,怀孕以后,由于激素的原因,身体里堆积了较多的脂肪,产后将逐渐恢复,紧身内衣只能将脂肪赘肉强行勒紧,并不能把肉肉变成很有弹性的肌肉。
新妈妈应当这样做:最好在产后1个月后逐渐开始进行腰腹肌的锻炼,量力而行,但一定要做,塑身内衣对保持苗条的体形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过,哺乳的新妈妈还是应坚持使用哺乳文胸。
女性需警惕宫颈癌六大误区
误区1:宫颈癌无法预防。
解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安东尼·奥皮派丽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如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大幅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改变这些生活状态、定期体检都能减少发病。
特别是2006年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更是能为阻断此癌症的发病立下汗马功劳。1月23日,美国癌症协会出台新指南,建议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接种宫颈癌疫苗,同日,英国政府也发表声明,12岁以上的女性都将列入疫苗接种的计划人群中。
误区2:既然疫苗能预防宫颈癌,那么接种后,即使不用安全套,也不会得癌症了。
解读:目前宫颈癌疫苗只对4种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预防作用,但针对其他引起宫颈癌的诱因,新疫苗依然束手无策,继续使用安全套,能更多地减少宫颈癌。
误区3:自己还很年轻,不用担心得上宫颈癌,根本不用检查。
解读: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检查,多久接受一次则须咨询医生。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检查。
事实上,年龄并不代表什么,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巴氏涂片检查都仍然很有必要。
误区4:妇科检查就是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就肯定是癌。
解读:巴氏涂片检查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并不一样。不过,它们对于早诊断都很重要。
此外,如果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不一定就是得了癌,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相反,如果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巴氏涂片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进一步治疗。
误区5:宫颈癌发病时没有症状,因此一般确诊后只能等死。
解读: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歇期出血都是宫颈癌的信号,其他还有异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
早期宫颈癌病人的存活几率都比较大。此外,宫颈癌复发大多是在治疗后2年内,一旦熬过5年,复发危险就很低了。
误区6:得了宫颈癌,必须切除子宫,不过术后无法生育,还会让更年期提前。
解读:子宫切除术是早期宫颈癌的常规治疗,但并非唯一选择,子宫锥形切除术、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等,都能避免切除子宫,而且可以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女性病人做妈妈的权利。
当然,切除子宫后,由于没有切除决定女人生理特征的卵巢,因此,更年期提前的情况并不普遍,患者没必要太担心。
刷牙别陷入八大误区
误区一:冷水刷牙
解读:正常人用温水、冷水刷牙都可以,但对于牙本质敏感的人来说,用冷水刷牙会加重牙本质敏感。为此,建议刷牙时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效果最好。
误区二:刷牙很用力
解读:用软毛牙刷,轻力,用力过猛会伤害牙龈,还会导致楔状缺损。
误区三:刷牙横着刷
解读:横向刷牙无法清理干净牙齿缝隙里的垃圾,还可能导致牙龈损伤。正确的刷牙方式是顺着牙齿的缝隙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误区四:用大牙刷才刷得干净
解读:每个人的牙齿大小不一,要选择自己合适的牙刷,牙刷头的大小应该等于2个半到3个牙齿的宽度;选择自己觉得舒服、能在口腔内灵活运动的牙刷即可。
误区五:一把牙刷用一年
解读:一般牙刷的使用寿命最好不超过3个月,3个月应换一次牙刷。
误区六:不刷大牙
解读:不少人觉得口腔最里面的大牙别人看不见,刷起来吃力,每次刷牙只刷上下门牙附近。刷牙时应做到每颗牙都刷到,而且每颗牙齿的每个面都刷到。
误区七:只早不晚
解读: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吃了一天的东西,细菌累积在口腔,晚上不刷牙,危害更加胜过早上。应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误区八:刷牙时间不够
解读:普通人的刷牙时间至少应为3分钟,戴牙套的市民建议延长刷牙时间。
补水保湿的5个误区解读
误区1:补水与保湿是一回事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很多人都把补水和保湿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美容专家介绍,补水是直接补充肌肤角质层细胞所需的水分,使其深入肌肤与缺水细胞完全结合,以改善肌肤细胞的微循环,使肌肤变得滋润;而保湿则仅仅是防止肌肤水分流失,无法根本解决肌肤缺水问题。
误区2:多
喝水就能给肌肤补水
部分女性认为肌肤缺水就是身体缺水,只要多喝水就能补充水分。但身体补水并不等于肌肤补水,多喝水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专家提醒,喝下去的水只有极微量的能补充到肌肤中。只有直接补充肌肤细胞所需的水份,才能真正解决肌肤缺水问题。
误区3:晚上是最佳的补水时间
很多人把晚上当做补水的最佳时段,但其实夜间补水的效果不如清晨好。专家表示,晚上12点到凌晨2点期间,是皮肤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但并不是补水的最佳时机。因为人在睡眠期间,通常皮肤会蒸发掉约200毫升水分,早上起床时肌肤处于生理缺水的状态,此时补水才最有效。
误区4:每天清晨都要补水
消瘦,肤白,体质寒凉的人,早晨不适合饮用低于体温的牛奶,果汁或冷水,可以换作温热的汤、粥。鲜榨果汁不适合早晨空空的肠胃,即使是在夏季也要配合早餐一起饮用。早晨补水忌盐,煲的浓浓的肉汤、咸咸的馄饨汤都不适合早晨,这只会加重早晨身体的饥渴。
误区5:每天都要保证喝掉8杯水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比如蔬菜、水果、饮料等等都会含有水份,如果你今天又是吃水果又是喝汤,然后再喝足足的8杯水,就有可能摄入水量过多了。米饭的含水量达到60%,而粥含的水分就更丰富。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过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获得300~400毫升水分。加之日常饮食讲究的就是干稀搭配,所以从三餐食物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不如充分利用三餐进食的机会来补水吧,多选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