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祛湿通络汤的配方是什么

祛湿通络汤的配方是什么

祛湿通络汤半夏、川芎、白芥子、当归、赤芍 各10克,陈皮、青皮各8克,枳实8克, 茯苓、胆南星、郁金各12克。做法:水煎服,每曰两次,6天为1个疗程。 功效:此方祛湿化痰、散瘀通络。主治(痰 瘀交阻型)颈椎病。症状表现为颈项疼痛 连及肩背、头重、眩晕、恶心。

痤疮拔火罐有用吗

痤疮拔火罐有用。

痤疮多因热毒所致,治疗时需要以清热解毒,祛湿通络为主。拔罐主要是以罐为主,利用燃火,抽气的方法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排毒,消肿止痛之功。对痤疮有一定的治疗功效。

肩膀酸痛刮痧用什么油

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刮痧油。

肩膀酸痛多是由于久坐、受凉、长期保持一种姿势等所致,也可能是肩膀关节和肌肉慢性劳损导致的肩周炎疼痛,通过刮痧活血祛湿、通络止痛,缓解肩膀酸痛的症状。而为了让刮痧的效果更好,在刮痧过程中建议采用活络油、红花油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油。

祛湿茶配方是什么

1、清热利咽茶

【配方】干柿饼10克-15克(勿洗)、罗汉果10克(或1枚)、胖大海1枚。

【做法】将柿饼放入小茶杯内盖紧,隔水蒸15分钟后切片备用。罗汉果洗净捣烂,与胖大海、柿饼同放入陶瓷茶杯,沸水冲入,盖5分钟后饮用或含服。

【功效】清咽茶味甘甜微苦,滋润爽口,有清咽止痛、止咳消肿之效。咽喉炎、喉痛音哑、咳嗽、便秘等症可选用。其中柿饼上的一层白色结晶,俗称柿霜,有良好的凉血、清热、利咽作用,慢性咽炎病人常服有良效。

2、银花解毒茶

1. 金银花(5钱),清热解毒

2. 夏枯草(5钱),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3. 蒲公英(5钱),利湿

4. 白菊花(5钱),舒风清热,解毒,明目

5. 生地(2钱),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6. 鱼腥草(3钱),清热解毒,除湿通淋

煎法:清水3碗煎存1碗温服。

功能: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禁忌:虚寒人士或孕妇忌服,胃寒者可加生姜2片,陈皮1钱同煲。

适合人群:金银花性甘寒,善于清热解毒、降火气、祛湿气,特别适合在夏天服用。

3、清热祛湿茶

1. 金银花(5钱),清热解毒

2. 夏枯草(5钱),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3. 棉茵陈(5钱),利湿

4. 白菊花(5钱),舒风清热,解毒,明目

5. 川萆薢(3钱),祛风湿

6. 土茯苓(3钱),解毒,利关节

煎法:清水3碗煎存1碗温服。

功能:清热除湿。

禁忌:虚寒人士或孕妇忌服,胃寒者可加生姜2片,陈皮1钱同煲。

适合人群:小便赤痛,舌偏黄白,口舌生疮。

4、凉茶配方

干草;30g、麦冬;20g、菊花;15g、金银花;15g、胖大海;15g、草节明;10g、枸杞;20g、山楂;30g

功效:

清凉解暑、平肝益肺、止咳降脂(脂肪肝)、消食通便

适用于中老年人夏季长期饮用。

饮用方法:

大锅凉水煮15—25分钟,滤掉药渣后用器皿装好,待冷却后即可饮用,根据个人习惯还可加入少许绿茶,但饮用时建议不要加糖。

注意:

凉茶做好后,饮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天,所以在药的用量上应根据情况进行增减。

5、四时感冒茶

1. 藿香(3钱),止呕

2. 连翘(3钱),疏风

3. 牛蒡子(3钱),利咽散肿

4. 荆芥(3钱),祛风解表,医治感冒

5. 防风(3钱),祛湿止痛

6. 桔梗(3钱),开宣肺气,祛痰

7. 甘草(1钱),调和药性

8. 菊花(5钱),明目

9. 生姜(3片)祛风,止呕,止咳

10. 北杏(3钱),止咳平缓

11. 川弓(3钱),活血行气

煎法:清水3碗煎存1碗温服。

功能:四时感冒,鼻塞头痛,咽喉不利,痰多咳嗽,消暑利湿。

禁忌:一般皆可饮用。

以上就是对祛湿茶配方是什么的简单介绍。现在大家都对祛湿茶配方有所知道了吧。祛湿茶对于治疗感冒发热以及咽喉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四肢沈重浮肿而精神不振,这时选择可祛湿茶将体内的湿气排除,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含羞草根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利湿通络

含羞草根是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春夏季节雨水多,湿气也会比较重,此时需要应对一些方法来祛湿,含羞草根具有祛湿通络的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身体中的湿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胃寒用什么泡脚

在热水当中加上适量的花椒来泡脚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花椒水泡脚可以温经通络,还可以祛湿通气,每天坚持用花椒水泡脚20分钟可以获得很好的祛湿效果。不过花椒不是直接泡到热水里,而是要放在锅里煮成花椒水。

在泡脚的热水当中加上一些生姜,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湿效果的,因为生姜具有活血化瘀、驱寒祛湿的功效,可以帮助身体去除寒气和湿气。一般来说老姜的祛湿效果会更好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温经通络,缓解身体疲劳。

生长痛补什么 木瓜粥

原料:木瓜粉3克,大米50克,姜汁、蜂蜜各适量。

做法:用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木瓜粉、姜汁、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功效:祛湿、通络、止痛。

桑枝的功效与作用

1.祛风通络:用于风湿手臂指麻木,常与威灵仙、防己、当归等同用,如桑枝汤;若风湿热痹,常与络石藤、忍冬藤、地龙等同用,如桑络汤;若用于治疗白癜风,可用桑枝2500克、益母草1000克,文火煮2次,去渣,取汁再煎成稀膏,黄酒温冲服,如白癜风膏。

2.利水气,消浮肿:用于脚气下肢浮肿,用桑枝60克,炒后水煎服。

配伍应用

1.配桑叶: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长于疏表邪,散风热,凉血滋燥,清肝明目;桑枝长于通络道,行津液,利关节,祛风除痹止痛。桑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通兼备,清热疏风解表、祛风通络止痛益彰,多用于风寒湿热痹证等。

2.配桑寄生:桑枝横行四肢,行津液,利关节,清热祛风,除湿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补血通络;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通,相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止疼痛、降血压益彰。

3.配桂枝:桂枝辛甘温,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温通血脉,散寒逐瘀;桑枝苦平,祛风除湿,其性平和,善通经络达四肢,二药合和,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风除痹效佳。

通过以上介绍,对桑枝的功效与作用也是有着一些了解,它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着很好种类,同时对它和其他药物搭配的使用,对治疗其他疾病也是有着很好帮助,因此这样的草药是生活中疾病治疗很好选择,利于疾病改善。

脑溢血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脑出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活血通络汤配方:川芎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葛根12g,羌活10g,归身10g,北芪60g,地龙 10g,三棱10g炒,炒莪术10g,石菖蒲 10g,乌梢蛇10g,赤芍10g,甘草6g

7、水晶山楂:山楂15枚去核,冰糖适量,煮熟后加山药粉15克,再煮片刻,每日两次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

脑出血吃什么好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脑出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活血通络汤配方:川芎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葛根12g,羌活10g,归身10g,北芪60g,地龙 10g,三棱10g(炒),炒莪术10g,石菖蒲 10g,乌梢蛇10g,赤芍10g,甘草6g

7、水晶山楂:山楂15枚去核,冰糖适量,煮熟后加山药粉15克,再煮片刻,每日两次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26mdash;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

相关推荐

治疗肺炎的办法有哪些?

1、清肺活络 【组成】 当归、川贝、桔梗、川芎各10克,桑白皮、瓜蒌皮、黄芩各12克,丹参、连翘、炒延胡索、蒲公英、鱼腥草各20克。 【制法】 上诸药水煎,共取汁400克。 【功效】 清肺化痰,活血通络,调气止痛。 【用途】 适用于间质性肺炎。 【用法】 每天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2、血府逐瘀加减方 【组成】 当归、地龙、桃仁、枳壳、川芎、全蝎、土茯苓各15克,赤芍、浙贝母、椒目、炮甲珠各30克。 【制法】 上诸药水煎取药汁。 【功效】 理气活血,祛湿通络,化痰止咳。 【用

脑溢血好不好治呢?

1、山楂15枚去核,冰糖适量,煮熟后加山药粉15克,再煮片刻,每日两次中老年人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26mdash;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

脾俞针刺方向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乃脾气输注背部之处,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和胃降逆,祛湿利水,消食化滞之功,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要穴。本穴还能祛湿通络,现代常用脾俞穴来治疗胃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肠炎,痢疾,肝炎,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诸症。

颈椎病的饮食疗法什么

菜谱一、川芎白芷炖鱼头 1配方:川芎15克,白芷15克,鳙鱼头1个,生姜、葱、盐、料酒各适量。2制法:将川芎、白芷分别切片,与洗净的鳙鱼土起放入锅内,加姜、葱、盐、料酒、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熟。3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4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次。 菜谱二、炒蛇片 1配方:乌蛇1条。2制法:将乌蛇去皮、内脏,洗净,切成薄片。烧热锅,放入油,烧至油七成热时,将蛇片倒入锅内翻炒,至蛇片八成熟时,加盐、黄酒、葱段、姜片,继续翻炒至熟透。3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4用法:佐餐食用。 菜谱三、葛根

吹空调湿气重怎么改善

吹空调带来的湿气一般夹有寒邪,寒湿之邪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寒湿之邪停留经络关节部,则宜祛风湿通络;若寒湿之邪停留脏腑,则宜用入脏腑的化湿、燥湿药;饮食上宜祛湿温中,不吃生冷食物,以免湿寒之邪加重,日常食用山药、薏米、茯苓等健脾益气、祛湿升阳食材对改善湿气能有一定帮助。

发冷什么感冒呢

风寒:寒感冒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其症状为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治疗上西药、中药皆可,亦可采用食疗,不但祛病,而且保健。预防措施为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也可提前打预防针。 治疗 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桂枝,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总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寒感冒食疗 【姜丝萝卜配方:生

泡脚对痛风有好处吗 痛风泡脚用什么药

配方一:忍冬藤25克,鸡血藤30克,独活15克,苏木20克,乌梢蛇15克,白酒30克。将五味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煎30分钟,合并滤汁,与开水和白酒一同倒入泡脚盆中,先熏蒸后泡足,每次45分钟。此方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宜于痛风治疗,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二:樟木屑60克,柳树枝100克,白酒50克。将柳树枝切碎,与樟木屑通入锅中,加水煎30分钟,去渣取汁,与开水及白酒同倒入泡脚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此方具有活血行气,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配方三 :生大

风湿热的饮食

1、秦艽桑枝煲老鸭。 配方:秦艽30克,老桑枝50克、老鸭100克。 制法:将老鸭洗净切块与中药材一同入煲,加水适量,煲烂后,调味,吃鸭肉饮。 功效:秦艽有祛风湿、止痛、解热作用;桑枝能祛风湿通络活络作用;鸭肉滋脾胃。本食疗方适用于关节肿痛伴有低热之风湿热痹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2、薏苡、木防已煲猫肉。 配方:薏米50 克,木防已10克 、猫肉200克。 制法:将猫宰杀退毛,去除内脏切成小块,与药材共放入煲内煲烂吃肉喝。 功效: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肺、肾经,有利尿、化湿、清热作用,又有补脾胃之功效

高位截瘫中医治疗特点

1、化瘀通络的三大特点:(1)来自高山无污染,亲和力、药力强劲;(2)主治面瘫、偏瘫、截瘫;(3)一症一药,内服外敷,效果显著。 2、化瘀通络组成:凤尾七、头发七、扭子七、金刷把、伸筋草、老龙须等多种稀有太白山草药组成。本中心同时引进高新破壁技术生产的细胞级超微粉—XW,使药物吸收快,疗效高。 3、化瘀通络功能:祛风通络、散瘀消肿、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督脉、填精补髓、接筋续骨、生肌长肉。破除积聚之肿块,疏通堵塞之络脉。临床验证有 “营养修复神经”的特殊功效。 4、化瘀通络主治面瘫、面肌痉挛、面肌

脊椎病的偏方

脊椎病的偏方一:针灸治疗,采用复合针刺疗法。取穴时,主穴取百会、颈夹脊穴、大椎、肩井、阿穴,可随症加减,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电针取夹脊穴以疏经止痛;红外照射适用于寒湿痹者;刺络拔罐时,用皮肤针扣刺压痛点和病变部位,出现少量出血点后,加拔火罐。 脊椎病的偏方二:牵引治疗,牵引宜采用坐位,3~5千克,每次15~30分钟,年老体弱及不耐坐位牵引者可采用卧位牵引 脊椎病的偏方三:手法治疗,手法治疗主要疏筋活血,理筋整复。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