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
虽然居住环境比以前好了许多,但妈妈近来却有些烦恼。因为,他们家搬到新的地区后小晶晶换了一个新的幼儿园。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入了新的幼儿园,小晶晶常常是刚一吃饭就要小便,睡前刚尿完也是一上床又要尿。每天没完没了地总是小便,有时一小时竟然上了十来次卫生间,每天达到30次左右,最多甚至高达四五十次。可是,她每次的排尿量并不多,有时仅仅几滴。妈妈觉得奇怪,就到幼儿园找老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老师说,小晶晶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尤其在上课时显得紧张拘束时常常要去卫生间。老师还说,小晶晶很胆小,见了人怕生,希望家长能带她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什么问题。于是,在幼儿园卫生老师的推荐下,妈妈带着小晶晶来到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就医。医生检查后认为小晶晶并没有什么异常,尿液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尤以4-5岁为多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但无尿量增加,尿常规检查正常。每天的排尿次数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可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主要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或上课时加重。
神经性尿频是因小儿的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而引起。加之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损,这是小儿易患本病的内在原因。当受到惊吓或精神紧张时,就容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因此,本病常因家里人出现意外,或生活变换环境,如新入幼儿园、上学和住院等所导致的紧张或焦虑而诱发。
爱心提示:
家长和医生还应该注意一下,患儿白天是否增加了液体摄入量,或使用了某些利尿药,如咖啡因、茶碱类利尿剂等,这样也可以引起日间性尿频。
小儿神经性尿频治疗对策
1.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应反复告诉孩子,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症状很快会改善,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因素,并鼓励患儿说出内心烦恼的事情。家长对孩子要耐心,不要打骂或训斥。幼托机构对新入托、新入园的小朋友要多组织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转移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对患儿要多理解,不可强行不让去小便,而是多加安慰,使患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活动上去。
2.适当鼓励患儿
家长应教会和鼓励患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当患儿有进步时马上适当给予奖励。鼓励将会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大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数日内会神奇般地被治愈。
3.必要时行药物治疗
使用阿托品使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以此增加膀胱的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
给神经性尿频患儿使用氯丙咪嗪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比阿托品小,对膀胱也有类似作用。
儿童白天尿频是泌尿系感染吗
儿童白天尿频不一定是泌尿系感染。如果尿频、尿急仅出现在白天,24小时尿量正常,尿液分析正常,称之为神经性尿频,为一种非感染性疾病,多见于2~11岁儿童,尤其学龄前儿童。
总想小便是什么原因呢
尿量增加
当老想小便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
炎症刺激
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老想小便,并且尿量减少。在前列腺炎的炎症刺激下,往往老想小便、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症。
非炎症刺激
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老想小便为主要表现。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本病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全身性病变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其典型临床表现可见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
膀胱容量减少
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膀胱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前者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精神神经性尿频
老想小便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
小儿白日尿频怎么处理
小儿白日尿频怎么处理?有的儿童不知什么原因小便次数特多,刚从厕所出来,一会儿又要小便,有时1小时小便五六次,但每次小便量却很少。家长以为孩子得了什么怪病。其实,小儿这种白天尿频并非怪病,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医学上称之为神经性尿频症。
神经性尿频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可能是小儿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发育不完善,对自主神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比较弱,以致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刺激下诱发。也有人认为可能与酸性尿刺激膀胱三角区的神经组织而致。正常学龄前儿童每日排尿次数应少于10次,而神经性尿频者可达正常的2~3倍。其临床表现是:男孩较多见,年龄多在4~6岁,仅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
小孩刚小便后一会儿又要小便,少则每小时几次,多则每小时达10~15次。典型者由于连续排尿,以致尿量明显减少,一次小便仅为几滴至10毫升。
尽管白天尿频,但孩子晚上睡觉后却无尿频。尿液化验检查均正常。有的孩子当父母和周围的人越加注意或训斥,则尿频越厉害。
小儿神经性尿频防治关键在于寻找可能的原因,如精神紧张等。家长及周围其他的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尿频或横加指责,而应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多参加户外活动,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由于大部分孩子白天的尿频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因此,小儿神经性尿频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1、硝苯地平
此药能有效地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动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使逼尿肌松弛,膀胱蓄尿增加,从而达到治疗尿频的目的。
2、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是一种前列腺素E2 的合成抑制剂。由于抑制前列腺素E2 合成而增加近曲小管对水、钠、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可减少尿酸度,消除刺激,使尿频消失。
3、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可使支配膀胱的胆碱能神经兴奋性降低,致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从而达到减少排尿次数,增加膀胱尿液蓄积的作用。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病儿经上述药物治疗后2~3天内就可减少排尿次数,治愈白天尿频。
小儿尿频饮食细节
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4至5岁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至8次增加到20至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且上述症状常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加重,在睡后消失。
神经性尿频属于神经精神疾病,患病的内因是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而外因则是孩子受到惊吓或精神紧张而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因此,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
1、鼓励患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当患儿有进步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但切不可强行不让孩子小便;
2、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当确诊孩子患有神经性尿频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可使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以此增加膀胱的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
3、患儿应少喝糖水、甜饮料或茶水,白天时间段可以不控制孩子总的饮水量,以免因过于控制,增加孩子的紧张情绪。
熟地淮山猪腰汤:补肾利水、通利膀胱,可有效改善尿频和遗尿症
原料:熟地20克,淮山12克,山萸肉5克,猪腰200克
调料:盐3克、料酒10克
做法:
1、将熟地洗净、切片;淮山去皮、切片;山萸肉洗净;
2、将猪腰剖开后,去除白色筋膜,切片;将猪腰片入沸水中焯水,并加入适量料酒去除腥味;
3、将猪腰、熟地、淮山、山萸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煮;
4、煮至汤熟时,加盐调味即可。
如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到某些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
其实,神经性尿频症患儿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有一些引起精神紧张、对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刺激的因素。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对刚入托,入学心理准备不足,被寄养给他人抚养,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死亡,以及害怕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这些都可能使小儿精神紧张、焦虑,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发生,障碍,结果表现出小便次数增多。
发现孩子尿频时,首先要到医院检查:排除身体疾病的影响。当确定为神经性尿频后,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应该对孩子耐心诱导,告诉他身体并没有毛病,不用着急,不要害怕,尿频症状会很快好起来消除患儿的顾虑,鼓励他说出引起紧张不安的事情,关心他提出的问题,给他认真解释,安慰,使他对害怕担心的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尽快恢复到以前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这样,尿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平时对患儿在想小便时,鼓励用力忍一下,延长两次排尿的时间,如有进步时就应给以表扬,逐渐使排尿间隔延长到正常。对孩子的矫正教育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打骂训斥,这样使孩子情绪更紧张。对于入园、入学儿童,还要取得幼儿园学校老师的配合,多理解、安抚孩子,上课要放松情绪,多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或其他活动中。
一些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654一2.谷维素等,有助于调节神经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此外,可试用玉米须15克,水煎,加适量糖代茶饮。或用生木瓜切片,泡酒1星期,每次约9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7剂。还可用中药威灵仙15~25克,加水500~1000毫升,煎至25O~500毫升,先熏后洗前阴,每次约30分钟,每天2~3次,对小儿尿频症有效。
远视眼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后果是什么
远视眼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1·儿童和少年的远视,是一种生理性表现。我们知道,远视是由于眼轴太短造成的。人出生的时候,眼球很小,眼的前后径短,需远距离视物才清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儿童眼球的发育,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长成为正视眼,眼轴仍较短,视力依旧表现为远视。
2·在学龄前期,儿童大多没有专注学习用眼,一般不会有远视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但是,进入学龄期,尤其是用眼过多时,就会出现眼胀、眼酸、流泪、眉心部和后枕部疼痛。
3·小儿的远视大多数由先天因素造成的。确定孩子有远视后,家长一定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儿童远视通常比近视的危害更大,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会更严重。儿童中等程度远视常常是内斜视的祸根。
小儿神经性尿频的症状以及原因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小儿神经性尿频吧?这是一个常见的儿童疾病。很多家长面对这个疾病时也许不会怎么在意,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甚至说,当孩子患了这个病,还不知道。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儿神经性尿频的症状有哪些,以及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
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4--5 岁的儿童 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的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 尿常规检查正常。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8次增 加至 20- 30次,甚至每小时 10多次,每次排尿且很少, 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上 课时加重。
神经性尿频的病因
小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而且这一功前最脆弱、最易受损,这是小儿易患本病的内在原因。常还被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变换环境
(如新人托儿所、幼儿园、上学和住院筹)、突然离开父母、害怕打针和考试等导致的急性紧张成焦虑所诱发。液体摄入量过多和应用利尿药物,如咖啡因、茶减类等,也可引起尿频。
神经性尿频的治疗
家长应反复告诉孩子,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症状也会很快改善的,从而消除患儿不良的心理因素,并鼓励患儿说出他烦恼的心事。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耐心,不要打骂、训斥。
幼儿园和托儿所的老师对新人托、新人团的小朋友,要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上课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尿频的患儿要理解,不可不让他们小便。并且应多加安慰,使患儿注意力集中到别的活动上去。
家长应教会和鼓励小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如有进步,可适当给予奖励。信心和鼓励,将使患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数日内.会奇迹般地被治愈。同时应使用阿托品,它可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此外,也可使用氯丙咪嗪进行治疗。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神经性尿频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疗的方法。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要想减少儿童患这种疾病,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
儿童尿床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习惯性尿裤 习惯性屎裤是儿童遗便症的主要表现,儿童遗便症是指在3-4岁以后仍不能根据场合排便的非生理疾病因素造成的疾病。所谓生理疾病因素是指器质性因素(包括损伤或功能不全)和痢疾、尿道炎等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儿童遗便症都是心因性疾病,即心理疾病。
2.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到某些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
3.小儿遗尿 简介(概述):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
必须指出,尿床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父母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如何开发学龄前儿童的智力
学龄前期儿童智力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随意运动及口头言语的发展,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创造力的萌芽及发展,好奇多问是其特点,这是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基础。学龄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基本方法是:①组织和安排多种游戏活动,从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②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学习,不断发展孩子的感知觉,发展孩子的言语,以及孩子的各种能力,简言之就是是玩中学。另外就是:
(1) 感知觉的培养:感知觉是认识的门户和基础,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以后认识世界,掌握知识,以及从事各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终生的实践意义。经常带孩子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及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其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2) 语言能力的培养:3~6岁是儿童熟练把握口头言语的时期,良好的言语训练能加快这一进程。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儿歌﹑识字卡等,教小儿说话,背诵简单的儿 歌及复述简单的故事,注意正确的发音,培养孩子辨音能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让孩子懂得词义;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孩子提问,如外出时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孩子回答。
(3) 观察力的培养:大自然千变万化为孩子观察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并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景色及其变化,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图片﹑幻灯及各种实物等活动,练习儿童观察能力;引导孩子观察每件日用口的用途(基本及多种用途)等。同时要培养儿 童观察地随意性﹑组织性及顺序性。
(4) 记忆力的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也容易记忆,年龄愈小,图片﹑实物﹑图画等在保持和再现所起的作用愈大,可以通过观察图像﹑实物等让孩子讲出所见的事物,通过讲故事后让他们复述等来培养其记忆力;要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及记忆的持久性与正确性。
(5) 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前期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时要注意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如讲 “动物“这个概念时,要联系孩子在动物园所见到的各种动物,说出这些动物各自特征及它们的共同点,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动物。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小儿 安排一些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做游戏﹑玩魔方等,使其在活动中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其想象力及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孩子多提问,让孩子预想事情的结果等。
(6) 创造力的培养:学前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埋藏,其创造的欲望仅仅开始萌芽,需要去发现﹑去培养及引导。可以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手工﹑绘画﹑编故事等培养其创造力,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操作如参加小制作﹑泥塑等,使儿童看到自己的成果,体会到乐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还可提出各种具有 创造性的问题,让孩子想并回答,如 “你能用几种方法玩皮球?”“你能用几种方法系鞋带?”等 。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孩子有情绪障碍怎么办
儿童情绪障碍 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症样症状,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或羞怯等情绪异常,与成年期神经症并无连续性,其预后较成年的神经症病人为佳。
1、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与亲人离别而引起的严重焦虑反应。 【诊断标准】(CCMD-2-R)
一、在学龄前期发病。
二、不愿离开亲人,不肯独睡,不愿上学,怕亲人一去不复返;在亲人离开时出现焦虑,在亲人离开后出现抑郁、悲伤、退缩等症状,有时并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三、病程至少一个月。
四、排除其他疾病,例如儿童恐怖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所引起的情绪异常。
2.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份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诊断标准】(CCMD-2-R) 一、通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二、由于强烈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日常活动。
三、惊恐时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四、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所致恐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