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是否有动脉导管心脏病
如何鉴别是否有动脉导管心脏病
众所周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由于心脏血管发育畸形破坏了人体血液循环的正常途径,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早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与正常婴儿不同的异常表现,如婴儿在安静状态下出气粗,呼吸增快每分钟可达40-60次,口的周围发青,面色苍白,特别在哭闹和吃奶时以上症状更加严重,常常吃几口奶就停下来喘气;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食量较小,食欲大多不好;这些患儿还特别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而且得了肺炎也不易治愈;每到冬季呼吸道感染常频繁发生。所以患儿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小儿,又瘦又小,不仅活动量受到限制,活动后也易感疲劳。以上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心脏血管畸形造成肺血量增多的缘故。
当患儿逐渐长大开始行走时,常有行走数步后就喜欢蹲下休息,或常取蹲踞位和小朋友交谈的现象,这些都是有诊断价值的线索。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与同龄健康小儿不同的异常表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属于哪一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目的是根治心血管畸形,使患儿获得新生,能和健康孩子一样参加学习,过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作为父母、亲属应认真按照医嘱,在产后为新生的婴儿做检查和定期到医院做健康检查,因为一些婴儿在生下来时,心脏一切“正常”,医生也听不到其心脏有杂音,待到满月后查体或以后检查才被发现,所以婴儿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观察孩子:
一、观察婴儿出生后皮肤是否持续地紫绀。
二、孩子是否有反复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
三、经常感冒,呼吸道、支气管、肺部有无反复感染。
四、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平时呼吸急促。
五、发育迟缓、消瘦、多汗。
六、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较差,口周发青或长出气。
七、查体可见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着先天畸形。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于此阶段。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分为内在的和外部的 2类,其中以后者多见。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例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女的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比预计发病率明显的多。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有宫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妊娠期接触大剂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患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高龄(接近更年期)等,均有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一般在生后第1 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流经动脉导管血液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早产儿中,由于肺动脉血管平滑肌数量较少,肺动脉阻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当动脉导管未闭时,可出现较大的左向右分流和左室容量超负荷。同时早产儿的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心室肌肉的含水量较多,且心脏内交感神经尚未完全发育,致早产儿心脏的收缩力和储备功能低下,在心室容量超负荷时,增加心搏出量的顺应能力常受限制,因此早产儿特别是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常因动脉导管开放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当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主动脉一部分血液分流到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出现周围血管体征。伴严重肺部疾患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主、肺动脉间可无压差或肺动脉压超过主动脉压,此时通过动脉导管可无分流或发生右向左分流,即肺动脉内的缺氧血流入降主动脉到下肢,导致脚趾青紫,称差异性发绀。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1.室间隔缺损(VSD):
易产生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特别是5mm以上的缺损,一般在6-24个月左右手术治疗,曾经有肺炎心衰的,应争取早日外科手术。
2.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经肺动脉至主动脉的主要通道,出生呼吸后肺阻力下降、血氧增加、导管的平滑肌收缩,以致导管生理性闭合。足月儿这种闭合在生后10小时出现,48小时96%闭合。2年3个月内解剖性闭合。绝大多数在6个月内闭合。如果在1周岁时导管仍然开放,则应手术闭合。则需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介入封堵术、动脉导管结扎术等。
3.房间隔缺损(ASD):
此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小部分在1岁内可以自行闭合。如超过5mm,并有心脏扩大,肺血增加,就应通过手术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这时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主要是在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手术。房间隔缺损可分为小、中、大型缺损。幼儿其缺损小于0.5cm者为小型,0.5~1.0cm者为中型,1.0cm以上者为大型。大型房间隔缺损症状极严重,可出现心衰、肺炎等严重症状,应严密关注,及早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治疗。
通常认为患儿房缺“小于5mm”可以不用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但需要定期心脏彩超复查。而中型房间隔缺损应在2~3岁进行治疗。大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由于症状重,对小儿危害很大,如果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延误可危及生命,因此应听取心脏医师意见,及早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如出现心衰、肺炎等严重症状,可在半岁内进行手术治疗。
关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新生儿先心病有很多种,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四类占绝大比例,除法洛氏四联症这种比较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他三类较为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就可自愈。
新生儿先心病有很多种,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四类占绝大比例,除法洛氏四联症这种比较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他三类较为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就可自愈。
刚刚出生的宝宝,如果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存在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4mm)或/和动脉导管未闭(直径小于3mm),这通常都是胎儿循环没有及时关闭的表现,很大可能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生理性关闭,建议3-6个月后复查。如果存在室间隔缺损,则肯定为异常情况,若缺损小于5mm,且为膜部或肌部缺损,可在三个月及半岁时复查心脏彩超,不排除自愈的可能。
关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这种病是可怕的,需要给孩子做一个检查,看心心脏病是属于哪一种情况,是否自己能够痊愈,对于这种心脏病,期待就有奇迹的发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的幸运。治疗好的概率非常的低。
婴儿动脉导管末闭是什么
婴儿动脉导管末闭是小儿科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约占先心病总数的9%~12%,男:女约1:3,它可以是独立的一个疾病,也可以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存,常见有主动脉畸形(多见于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狭窄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及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及法乐四联症等。
动脉导管的胚胎发育源于第六对主动脉弓背部,胎儿期沟通肺动脉和降主动脉。出生后肺膨胀,肺阻力下降,肺动脉血液流入肺部,动脉导管先形成功能性收缩最后导致解剖上闭锁,形成一韧带。对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约80%在生后3个月内完成,最迟不超过1年。 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多在5~10毫米左右,长短3~30毫米不等,形态也有漏斗型`管型`窗型`亚铃型及动脉瘤型不一。其中以漏斗型和管型最常见。
引起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很多,如早产、新生儿乏氧、感染、近亲婚配等导致动脉导管内部泡沫细胞增生障碍而未能逐渐闭锁形成病理性通道。但动脉导管未闭在心脏、血管伴有其他畸形者,尤其在三尖瓣闭锁及肺动脉瓣闭锁时,未闭的动脉导管成为其供应肺循环的唯一通道。
据我院儿科循环病房统计,在1985到1994这十年间收治的519例先心病人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有39例,其中有肺动脉高压者3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2例,脑梗塞1例、肺炎2例、心力衰竭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畸形的21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就17例。在合并有其它畸形的21例中合并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炎3例、心力衰竭3例。可见,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有其它畸形者并发症较多,病情也较重。
孩子心脏有个洞应该怎么办
先心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外科损伤大,但治疗更彻底,费用也较低。介入损伤小,但不是每种先心病都能用,而且费用较高。
可以在1岁左右检查看是否能自行愈合,愈合机率要看这个“洞”有多大,一般小于5mm的话,自行愈合机率相对更大。1-3岁都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好时机。
动脉导管未闭为胎儿时期血液经肺动脉至主动脉的通道(即动脉导管,本应出生后闭合),因某种原因未能闭合的疾患。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疾病的15%,女性比男性多见,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发生。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病因不详,但有些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出生一年后可以自行闭合。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心脏那部分没有发育完全,俗话说就是还没有长好,有些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是可以在孩子出生后自己长好的,但是一般到5-6岁一般都得长好。当然了,有些种类的无法自己长好,那也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达到目的,如果医生检查说不严重,你就应该相信医生,先天性心脏病还是比较多见,如果真是特别严重的类型,他们会告知你的。所以你千万不要慌乱。
孩子心脏有个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治疗,越早治疗越好,有的孩子也会自己长好,所以,做家长的也不要太担心,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不要让孩子总是哭闹,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有好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动脉导管未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是主要的内因
动脉导管未闭是怎么引发的?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母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母接触放射线;孕母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
2、胚胎学和发病机制
胎儿的动脉导管从第六主动脉鳃弓背部发育而来,构成胎儿血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的生理性通道。胎儿期肺小泡全部萎陷,不含有空气,且无呼吸活动,因而肺血管阻力很大,故右心室排出的静脉血,大都不能进入肺内循环进行氧合。
动脉导管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由于该时肺不司呼吸功能,来自右心室的肺动脉血经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而左心室的血液则进入升主动脉,故动脉导管为胚胎时期特殊循环方式所必需。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不久导管因废用即自选闭合。如持续不闭合,则构成病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症)。
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动脉导管未闭并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当作别论。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如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什么是动脉导管和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由胎儿时期的第六腮弓背部发育而来,是胎儿时期赖以生存的生理性管道,位于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动脉导管的组织结构特点为弹力纤维少,主要为螺旋状排列的肌组织,当其收缩时有利于闭合管腔。
通常在出生后随肺膨胀及肺血管阻力下降,流经导管血液减少,生后10~20h呈现功能性关闭,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个星期左右动脉导管闭锁,退化成为动脉导管韧带。前列腺素E1和E2可在低氧时延缓动脉导管的收缩。
另外,动脉导管连接主动脉的角度是影响动脉导管闭合的机械性因素,如果导管与主动脉内血流方向呈锐角,导管容易闭合;如成钝角,则导管不易闭合。不论何种原因造成婴儿时期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15%~21%。
治疗心脏病有什么好方法
1、手术治疗心脏病:
手术治疗是心脏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它实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
2、介入治疗心脏病:
介入治疗心脏病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心脏病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主要技术有: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呢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i,pda)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性血流通道。正常在出生后即功能上关闭,继而解剖上闭合,但在某些病理情况影响下,动脉导管仍持续开放,即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由于主动脉压高于肺动脉压,因此无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血液从主动脉经未闭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因而致使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及肺血流量明显增多,导致产生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开始由动力性逐渐发展为阻力性,最终出现右向左分流。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一般在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了吧!动脉导管室患儿赖以生存的生活通道,家长不要存在于侥幸心理,最好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看是否需要治疗,如果需要治疗,那就需要及时治疗,避免情况的恶化。
造成患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因素
1、胎儿发育环境的因素:子宫内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母亲如在妊娠前三个月内患风疹,则所产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口狭窄为多。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2、早产:早产是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早产儿患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者较多,前者与心室间隔在出生前无足够时间完成发育有关,后者与早产儿的血管收缩反应在出生后还不够强有关。
3、高原环境:高原氧分压低是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较多。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同时或父母子女同时患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不少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同时有心脏血管畸形的事例,说明本病有遗传因素存在。
5、其它因素:高龄也是先天性心脏的原因之一,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男女性别间发病差异。
宝宝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怎么办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约9%~12%。女性发病较多,男女之比为1:2。病因未明。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妇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妇接触放射线;孕期服用抗癌药物或降血糖等药。
如确定经常憋气,还是上医院检查为宜,分析憋的主要原因,动脉导管是婴儿出生前存在的连接体、肺循环(主动脉-肺动脉)的一条正常的血流通路,绝大部分在生后2~3周内可以关闭;余下少数可在生后8个月内关闭;超过1年以上未关闭者,一般不会再自然闭合。
对于超声测量直径在2mm以下、听诊杂音不明显的动脉导管未闭,提示分流量很小,属于“沉默型”动脉导管,不会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可以不需要治疗;而对于听诊不是连续性杂音,但听诊收缩期杂音比较明显,随访1年以上无变化者,说明仍有相当的分流量,需要酌情考虑治疗问题。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可选择药物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的药物有消炎镇痛类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等,早期(生后72小时内)使用效果比较好。足月儿应用效果一般不佳。
心脏病治疗的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有两种: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实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
手术最佳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建议1--5岁,因为年龄过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会增加手术风险;年龄过大,心脏会代偿性增大,有的甚至会出现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样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天畸形严重且影响生长发育、畸形威胁患儿生命、复杂畸形需分期手术者手术越早越好,不受年龄限制。
术前:1)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肝肾功能损伤,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皮疹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治愈后再去医院行心脏手术治疗。2)防止呼吸道感染:患有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预防肺部感染。一旦感染要积极治疗。 3)紫绀型先心病患儿:要控制患儿活动量,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剧烈运动和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