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中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彧中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平躺,沿乳头垂直向上数3个肋间隙,在该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彧中穴。彧中穴属肾经,位于胸部食道旁,内应肺脏,横平华盖,下有神藏,肾经脉气至此,内郁神明之脏,故有宽胸理气,降气化痰之功,刺激该穴位有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胸肺疾患,以及胃气上逆的呕吐,不思食。
乳腺增生拔罐方法图
肩井穴
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肩井穴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3.肩井穴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天宗穴
1.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属小肠经。
2.天宗穴取穴方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当上、中1/3交点处。或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与第4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与膈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3.天宗穴功效:
天宗穴有生发阳气,舒筋活络,理气消肿,行气宽胸的作用。
肝俞穴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库房穴
1.库房穴位置:
库房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库房穴取穴方法:
库房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旁开前正中线4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
3.库房穴功效:
库房穴有理气宽胸,清热化痰,降逆平喘的作用。
膻中穴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乳根穴
1.乳根穴位置:
乳根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乳根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取穴;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
3.乳根穴功效:
乳根穴有通乳化瘀,宣肺利气,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燥化脾湿的作用。
期门穴
1.期门穴位置: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期门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3.期门穴功效: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期门穴有疏肝、和胃、利胁、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
外关穴
1.外关穴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外关穴取穴方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3.外关穴功效: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阳陵泉
1.阳陵泉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2.阳陵泉取穴方法:
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3.阳陵泉功效:
降浊除湿,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作用。
丰隆穴
1.丰隆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
2.丰隆穴取穴方法:
首先找到小腿外侧的膝眼和外踝,然后找到这两个位置连线的中点,该点与颈骨前缘外侧1.5寸平齐的位置就是丰隆穴所在。
3.丰隆穴功效:
丰隆穴具有消胃胀、祛痰湿、减肥的作用。
膺窗穴
1.膺窗穴位置:
膺窗穴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膺窗穴取穴方法:
膺窗位于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
3.膺窗穴功效:
膺窗有宽胸理气、消痈止痛,止咳宁嗽,消肿清热作用。
中枢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3个椎体,在其下缘凹陷处即是中枢穴。中枢属督脉,位于背部近脾胃,故有健脾和胃作用,治疗腹满,饮食不振,胃痛,呕吐及湿热郁滞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故中枢穴还有通调督脉经气,补肾强腰作用,用于治疗腰脊强痛。
彧中的准确位置图 彧中穴穴位解析
彧中穴名意指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
彧中的功效与作用 彧中穴穴位解剖
在第1肋间隙,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锻炼 八髎穴
1.八髎穴位置: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
2.八髎穴取穴方法:取穴方法:八髎穴即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3.八髎穴功效: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按摩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1.环跳穴位置:
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2.环跳穴取穴方法:
侧卧屈股取穴,伸下腿,屈上腿取穴,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3.环跳穴功效: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
1.居膠穴位置:
位于人体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2.居膠穴取穴方法:
在骨盆上端从腰部往腹部触摸,就可发现骨盆最前侧。本穴位在前侧约1个指幅下方。取穴时,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3.居膠穴功效:
益肾强健、舒筋活络。
1.承扶穴位置:
大腿后面,臀横纹中点处。
2.承扶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穴在臀横纹下,大腿与臀部交界处,即臀沟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3.承扶穴功效:
舒筋活络,消痔通便。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痔疾;便秘;尿潴留。
1.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委中穴取穴方法:
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委中穴功效:
分清降浊。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
1.承山穴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角形凹陷处。
2.承山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于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两手上举按着墙壁,足尖着地,在腓肠下部出现人字陷纹,当人字尖下取穴。
3.承山穴功效:
运化水湿,固化脾土,承山穴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的作用。
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脊中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俯卧或正坐,在背部,人体脊柱为21椎节,脊中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脊中属督脉,位于下背部近干批准,故可健脾利湿,疏肝利胆,治疗中焦气机阻滞,食积脾弱的小儿疳积,脾失健运,湿流肠间的腹胀泄泻,及肝胆湿热,胆汁外溢的黄疸。该穴还可通调督脉,升提阳气,治疗脱肛。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故本穴可通调督脉,健脑安神,而治疗癫痫。
彧中的功效与作用 彧中穴养生应用方法
用刮痧板隔着衣服由上至下刮拭彧中穴,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能宽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胸胁胀满,心悸,气喘,预防心脏病,心肌炎。
心绞痛拔罐位置图
1.至阳穴位置: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属督脉。
2.至阳穴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位取穴。
3.至阳穴功效:
壮阳益气。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巨阙穴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巨阙穴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3.巨阙穴功效:
募集心经气血。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膈俞穴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2.膈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膈俞穴功效:
散热化血。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
彧中的功效与作用 彧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彧中穴属肾经,位于胸部食道旁,内应肺脏,横平华盖,下有神藏,肾经脉气至此,内郁神明之脏,故有宽胸理气,降气化痰之功,刺激该穴位有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胸肺疾患,以及胃气上逆的呕吐,不思食。
主治疾病:胸中胀满,咳嗽气喘,痰多,呕吐,不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