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后遗症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后遗症的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是一般都不会出现严重后果,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该病症状有轻有重,婴儿常于生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黄疸.
一般说没有后遗症,个别会有缺钙的可能,可在平时注意吃一些骨头汤,新鲜青菜等.
如果是这样的话耳聋是溶血性黄疸-核黄疸的后遗症,核黄疸后遗症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如果真的出现了后遗症现象,基本上没有治愈可能了,治疗效果也差,建议尽早配戴助听器,还有要做康复治疗及运动发育治疗,因为手足徐动的发生率达到了100%,可能会出现脑瘫。
新生儿黄疸疾病具有什么样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 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总胆红素异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它类型的溶血性黄疸相对较轻。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主要是肝细胞功能受损害后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注意: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常见的小孩黄疸类型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血球,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出生后因为胆红素的量太多,便形成了黄疸。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新生儿黄疸如何鉴别
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
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且逐渐加重,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G6P-D缺陷病: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如何判断新生宝宝的黄疸类型
新生宝宝的黄疸大致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类型。生理性黄疸大多出现在宝宝的面、劲、躯干和大腿部,个别的也有巩膜黄疸。生理性黄疸颜色较浅,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7~10天即可消失。不影响宝宝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如果适当地给予葡萄糖水能减轻症状,不需特殊治疗。
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宝宝也没有特殊影响,只是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至两个月左右,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自然消退,这种黄疸也不需要治疗。
新生宝宝患有脐炎、脓疱疹等疾病时也会出现黄疸,即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积极的及时治疗,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因母婴血型不和而出现的黄疸为溶血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第一胎,出生后1~2天即可有症状,5~6天达到高峰,这种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必须尽快采取换血、输血等措施,最好停止母乳喂养,待病情被控制及稳定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以防止加重病情。
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母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对于胎儿或婴儿来说,ABO溶血病的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者 仅出现轻度黄疸,易被视为生理黄疸而漏诊。ABO血型不合所引起 的黄疸多于生后24~36h内出现,并逐渐加重加深,5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消退,速度较快。有的晚期出现贫血,重症者可发生死胎、重症黄疽、高胆红素 血症、贫血、肝脾肿大。核黄疸延误治疗可出现核黄疸后遗症。偶 尔会见到水肿儿。对于母亲来讲,ABO溶血病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因为在胚胎 早期尚未形成红细胞之前的细胞液和组织液中,就存在抗原抗体结 合体,使胚胎受到摧残而发生流产。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有哪些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 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1、溶亦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型、胎儿血型为B型或AB型;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AB型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疽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痘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疽。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疽消退后又出观持续性黄疸。
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药物性黄疸
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黄疸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平时得黄疸是特别常见的情况,而且会引起得黄痰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种类的,我们一旦出现了黄疸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黄疸就是身体会出现疾病的重要的一个危险信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病因引起了黄疸的发生呢?
一、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二、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
上文的讲解,已经让我们对黄疸的病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可以避免发生的就尽量的去避免,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都要引起注意,千万不可以忽视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得了黄疸后就要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治疗。
黄疸贪恋新生儿的原因
黄疸在新生儿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有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一症状。儿科专家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做一个初步判断。引起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几种。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健康
母乳性黄疸是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溶血性黄疸可换血治疗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防感染性黄疸应做产检
感染性黄疸是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诊断: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孕妇坚持做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就会很少。感染性黄疸需送医院治疗。
阻塞性黄疸B超可确诊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
诊断: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需到医院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需要治疗。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要满月才能消退。
新生儿黄疸22有危险吗
小儿在这个时期黄疸偏高是正常的,只要胆红素不超过205没事,过了14天后就慢慢消退,但是你还是听医生的,这样才能保证你宝宝安全。
人脑中有重要的结构称为血脑屏障,它使很多物质不能进入脑内,以保护脑子这一人体内最重要的中枢器官。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够完善,而间接胆红素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黄疸严重的小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的损伤,称为胆红素脑疾(又称核黄疸)。在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时,,如果婴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不好、嗜睡、四肢变软或发紧、吃奶困难或不吃奶、眼睛发直、尖叫、抽风等一系列表现,说明已经出现胆红素脑病。部分病情严重的胎儿会因此而死亡。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黄疸是由胆色素代谢障碍引起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和皮肤黄染的临床表现。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红细胞的过量破坏、肝细胞的功能不良、胆红素排泄障碍和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等。因此,临床上常将黄疸分成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类。
(一) 溶血性黄疸可见于: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地中海贫血等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②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③败血症、毒蕈中毒、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 肝细胞性黄疸可见于如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肝硬变、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癌等。
(三) 阻塞性黄疸可分为肝内性与肝外性两类。
①前者可由毛细胆管炎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黄疸等所致;
②后者可由肝外胆管的炎症水肿、瘢痕形成、蛔虫、结石和肿瘤等所致。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为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比较少见,大多见于小儿及青年期。一般为先天性,并有家族史,后大多良好。
通过以上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认识到新生儿黄疸22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是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长时间不退黄疸指数也很高的话就可能是病理性的,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