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绝经的病因

绝经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生理性绝经是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结果,意味着卵巢生殖功能终止。妇女卵巢普遍在生命历程的中期阶段开始衰老,生殖力终止明显早于人类特有的一个明显生物学特征。

1.绝经的年龄 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细胞衰老是绝经的结果。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有遗传、营养、胖瘦、居住地区的海拔高度、嗜烟等。

2.遗传因素对绝经妇女的影响 人体的DNA序列及其变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研究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DNA序列变异(即多态性,polymorphisms),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携带人体遗传信息的DNA由四个不同的碱基组合而成。人类基因组约有33亿个碱基对,目前已基本测出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人基因组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绝大多数一致,但也存在极小差异,主要体现在DNA个别位置上碱基排列有所不同,这种遗传性变异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见图1。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000万种SNP。不同人之所以对同种疾病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对相同药物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SNP的差异有关。同样,SNP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绝经妇女的各种生理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差异。

许多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时间和绝经后某些疾病的发病有关。

绝经期极早提前(premature)者,常常伴随雌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绝经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绝经时间较早,是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卵巢肿瘤的高度危险因素,并使死亡率增加。因此从临床的观点来看,确定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非常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及绝经后疾病的发生有关。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①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②ER基因的多态性。③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④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⑤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于她们的ER基因多态性影响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因此对HRT的量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从不同层次影响到绝经时间和骨代谢,并对HRT治疗发挥作用。若临床工作者通过检测ER基因型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性,以及对HRT治疗的反应,将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和HRT个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①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功能。②VDR基因的多态性。③VDR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3)其他基因多态性:

①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TR)基因多态性。②Ⅰ型胶原(COLIAI)基因多态性:COLIAI与骨量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③白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④转移生长因子β基因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多态性。⑤CYP 17和CYP19基因。

(4)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

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②短串联重复序列。③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④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⑤基因芯片与SNP图谱。

3.卵巢的衰老

(1)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

①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②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inhibin)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4.生殖道的萎缩性改变 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脂肪和保留水分的能力,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变薄、干、易裂。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壁变薄、弹性减弱、分泌减少。早期呈现充血性改变,壁脆易受伤和出血,有弥漫性或散在瘀斑,晚期颜色苍白、粘连带增多。

(二)发病机制

卵巢的老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过程,卵巢作为机体的一部分,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可能是卵巢老化的主要原因。机体的大多数内分泌功能只是轻微和缓慢地改变时,卵巢功能却在急剧下降迅速的老化。围绝经期最根本的特征即是卵巢的衰老。最早人们普遍认为卵巢衰老的原因是卵子消耗,即卵巢内卵泡的数量决定着妇女的绝经年龄。近10年对卵巢衰老机制的研究有了不断的发展。有证据说明体内自由基的含量与衰老密切相关,自由基与体内其他物质(如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发生反应,生成此类物质的氧化物或过氧化物,对机体造成损害,导致生物体衰老死亡。生物内存在抗氧化酶系统,这些酶具有清除、防止自由基的生成和蓄积,以保护细胞免受毒害。动物实验已证明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氧自由基含量的增多,可引起黄体溶解和黄体酮生成减少,氧自由基还可以引起卵泡的闭锁。Qkatani等测定围绝经期卵巢均浆中抗氧化酶随着年龄的增长抗氧化活性逐步减弱。线粒体是细胞能量来源的中枢,在线粒体内膜内的基质中,含2~3个线粒体DNA(mtDNA)片段即在同一个细胞内存在数千个mtDNA。随年龄的增加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减弱。Suganuma等用PCR基因扩增法发现围绝经期卵巢mtDNA的缺失并认为卵巢mtDNA突变与卵巢因老化而致功能不全关系密切,可能mtDNA缺失的累积和mtDNA编码的蛋白质合成产物的减少影响卵巢功能。

衰老的自身免疫系统认为:衰老并非是细胞死亡和脱落的被动过程,而是最为积极的自身破坏过程。随着衰老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也升高。卵巢作为机体的一部分,其衰老也和机体的衰老相同。用免疫荧光法可测得卵巢早衰的病人血清中有抗卵巢抗体,卵巢内存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肯定了卵巢早衰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正常卵巢衰老是否也与自身免疫有关。总之卵巢衰老的机制很可能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1.解剖变化 卵巢内卵泡从胎儿7个月后即开始不断发育与退化,至童年期卵泡数目大量减少,生育期,每次月经周期丧失一部分卵泡,大量卵泡则由于闭锁而失去功能。出生时卵泡数量为40万~50万个,30岁卵泡数目开始减少,35岁急骤减少,40岁只剩1万~2万,50岁时卵泡基本消失。妇女一生中仅有400个左右的始基卵泡发育到排卵,而90%以上的始基卵泡闭锁,卵母细胞老化坏死,最后为吞噬细胞清除,颗粒细胞层分解,细胞脂肪变性,卵泡塌陷,卵泡膜侵入卵泡最后纤维化。

绝经后卵泡数目逐渐减少,卵巢的重量逐渐减轻。20岁时卵巢的最大平均重量均为10g,卵巢重量从30岁年龄段开始下降,40岁年龄段已不足峰值的1/3,60岁年龄段已不足20岁的1/2。

绝经前期可发育成配子的卵泡和有功能的黄体逐渐消失,成为闭锁卵泡的白体、血管硬化、血循环下降,纤维组织形成。

绝经后卵泡数目更趋减少,但仍有少量的始基卵泡和处于不同闭锁阶段的大小不等的卵泡。

绝经后期卵泡消失以后,卵巢间质成为产生性激素的一个部位。皮质内基层细胞不断增加,当皮质细胞层超过1mm时,可称为皮质间质增殖。此时皮质间质细胞酶的活力持续存在,甚至有所增强,并可有胆固醇沉积,髓质也相对增多,门细胞在绝经后变得更为显著。

绝经后卵巢门和髓质的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渐超硬化,并出现玻璃样变,以至完全闭塞。

2.围绝经期性激素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妇女衰老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卵巢组织的衰退,继之则为功能的逐步衰退,卵泡的成熟发生障碍,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下降,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甚至不能排卵。在35~40岁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分泌增高,促黄体生成激素仍可保持在正常水平,但由于体内自身稳定功能对卵巢-垂体轴的调整作用,有时FSH可重新恢复至正常水平,卵巢在经过数次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无排卵性周期后,仍可出现不规则的排卵性周期,仍可能受孕。随着卵巢组织的逐渐衰退即逐渐接近绝经期,卵巢不再发生卵泡成熟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明显降低,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雌激素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因而FSH再度增高,LH亦随后上升,尽管如此也不能使卵泡继续生长。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育期妇女GnRH呈脉冲式释放。在绝经后,LHRH水平和LH水平一样是升高的,也是周期性释放。此时LH水平虽已较高,但若给予静脉注射GnRH,血中的FSH及LH水平仍可升高,此说明绝经后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仍保持一定的功能。

(2)促性腺素:绝经前约10年左右FSH开始出现升高现象,LH水平仍正常。当逐渐接近绝经期卵巢中的卵泡不再发生成熟时,FSH再次升高,LH也随后上升,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当FSH>100mU/ml,LH浓度升高,FSH/LH>1,表示卵泡衰竭(表1)。

当绝经2~3年时,FSH和LH可达最高水平,FSH水平约为正常早期卵泡期的13~14倍,LH约为3倍,维持5~10年之久然后再开始下降,20~30年后亦将维持在高于生育年龄水平。

(3)雌激素:月经周期中尿雌激素总排出量差异很大,平均值为13~56µg/24h,个体数值为4~150µg/24h。

绝经前期妇女的雌激素分泌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雌激素仍保持在正常水平或稍低,但不再有正常周期内的变动特征。三种主要雌激素的相对比率无变化。

绝经前90%的雌二醇(E2)与50%的雌酮(E0)主要来自卵巢,其余由雄烯二酮在卵巢外其他组织转成雌酮,雄烯二酮来自卵巢及肾上腺。

绝经后不久,雌激素分泌量亦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此时雌激素以较稳定的低水平代替了周期性变动。

雌酮的平均水平为(107±7)pmol[(29±2)pg/ml],雌二醇为(48±4)pmol[(13±1)pg/ml]。雌激素总量相当于月经周期的早期卵泡期时的1/2,是晚期卵泡期的1/10,这种低水平是可维持大约10年左右。

绝经后期妇女血循环中雌激素含量以雌酮(E1)为主,其生物效应仅为雌二醇(E2)的1/3,大多数雌酮是由雄烯二酮(主要是脂肪组织中的)的周围性转换而来。此种转换,随着年龄增长及肥胖而增加。小部分雌酮来源于卵巢皮质间质对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的反应增加,产生的小量雄烯二酮。

围绝经期的卵巢功能变化,也反映于阴道涂片的细胞改变。早期良好的雌激素影响可见显著增大的中层及表层细胞,阴道涂片增殖期改变。当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时,可出现细小的中层及底层细胞。表层细胞的存在表示有雌激素的影响。如用成熟指数表示,成熟指数在正常排卵时于月经前的数字为0-40-60(底层-中层-表层),绝经后不久为5-70-15,绝经30年以上者为25-56-0。绝经后雌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在绝经多年后仍有一定量的雌激素以产生良好的增殖期影响,有的却在绝经后不久即可见明显的萎缩性改变。

(4)孕激素:绝经后妇女排出微量孕二醇,为0.9~2.8mmol/24h(0.3~0.9mg/24h)。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肾上腺分泌的孕酮或其他类固醇的代谢产物。

(5)雄激素:育龄妇女产生最多的雄激素是雄烯二酮。在围绝经期缓慢下降,自绝经前的1500pg/ml降为绝经后的800~900pg/ml。卵巢提供大约20%的雄烯二酮,余下部分是肾上腺所产生。绝经后卵巢基质和门细胞区域仍分泌相当数量的雄烯二酮,但外周血浆的雄激素则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这些雄烯二酮可在外周转换成雌酮,是绝经后雌激素的主要来源。

(6)泌乳素:绝经后泌乳素的下降与雌激素的下降平行。绝经后服用雌激素量若较小,可以消除潮热等症状,但不引起泌乳素增高。

绝经的主要病因

1、遗传因素

对绝经妇女的影响人体的DNA序列及其变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研究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DNA序列变异,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2、卵巢的衰老

(1)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

(2)卵巢功能的衰退

①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②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

3、生殖道的萎缩

改变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脂肪和保留水分的能力,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变薄、干、易裂。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壁变薄、弹性减弱、分泌减少。早期呈现充血性改变,壁脆易受伤和出血,有弥漫性或散在瘀斑,晚期颜色苍白、粘连带增多。

痛经病因

引起痛经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子宫颈管狭窄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

(2)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

(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

(4)精神,神经因素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

(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

(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其他病因:

(1)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2)子宫的过度收缩,虽然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与正常妇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压力约为4.9Kpa),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发生因子宫过度收缩所致的痛经。

(3)子宫不正常收缩,痛经患者常有子宫不正常收缩,因此往往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子宫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宫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从而产生疼痛而出现痛经。

(4)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5)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造成痛经。

(6)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

(7)空气不好受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造成痛经。

痛经病因

引起痛经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子宫颈管狭窄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2)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4)精神,神经因素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其他病因:

(1)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2)子宫的过度收缩,虽然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与正常妇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压力约为4.9Kpa),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发生因子宫过度收缩所致的痛经。

(3)子宫不正常收缩,痛经患者常有子宫不正常收缩,因此往往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子宫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宫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从而产生疼痛而出现痛经。

(4)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5)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造成痛经。

(6)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

(7)空气不好受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造成痛经。

绝经病因

绝经病因:

一、自然绝经:指无任何药物和手术干预的绝经,至少月经停止12个月。女性在进入4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就会出现绝经。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包括:

1、营养: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矮小、体重轻的妇女与营养较好、身体相对较高,体重相对较重的妇女相比,前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3.6,后者为47.3岁。吸烟是绝经年龄提早的重在因素。

2、精神心理因素:夫妻关系融洽,性生活和谐的妇女,其绝经年龄较夫妻关系不和,纵欲或缺乏性生活的妇女相对较迟。尤其是精神心理压力、操劳过度、长期抑郁、焦虑的妇女,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提早绝经。

二、人工绝经: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因医源性丧失卵巢功能(如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后月经停止。单纯子宫切除指手术切除子宫但至少保留—侧卵巢的情况。虽然术后不会再有月经,但尚不是绝经,术后卵巢功能仍然维持,只是没有月经这一表现形式而已。

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及绝经后疾病的发生有关。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

(1)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

(2)ER基因的多态性。

(3)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

(4)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

(5)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于她们的ER基因多态性影响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因此对HRT的量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从不同层次影响到绝经时间和骨代谢,并对HRT治疗发挥作用。若临床工作者通过检测ER基因型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性,以及对HRT治疗的反应,将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和HRT个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1)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VDR基因的多态性。

(3)VDR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3、其他基因多态性:

(1)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TR)基因多态性。

(2)型胶原(COLIAI)基因多态性:COLIAI与骨量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

(3)白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

(4)转移生长因子β基因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多态性。⑤CYP 17和CYP19基因。

4、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2)短串联重复序列。

(3)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4)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5)基因芯片与SNP图谱。

四、卵巢的衰老

1、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

(1)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2)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inhibin)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五、生殖道的萎缩性改变 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脂肪和保留水分的能力,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变薄、干、易裂。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壁变薄、弹性减弱、分泌减少。早期呈现充血性改变,壁脆易受伤和出血,有弥漫性或散在瘀斑,晚期颜色苍白、粘连带增多。

怎样预防痛经 总结

总之,预防痛经,要从月经初潮之前开始积极进行,直至绝经之后方方可避免痛经的发生。特别是中年妇女,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没有痛经病放松警惕,这一阶段多是继发性痛经的高发病阶段,必须注意个卫生,采取正确与昂措施,倘若发生痛经病,一定要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拖延时间,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绝经的原因

一般认为,绝经绝经的病因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疾病、肿瘤、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卵巢炎等,均可引起卵巢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甲状腺、脑下垂体等激素分泌异常而提早绝经。另外,放疗、化疗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过早地引起卵巢功能衰退而绝经。它与营养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1)营养与绝经年龄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矮小、体重轻的妇女与营养较好、身体相对较高,体重相对较重的妇女相比,前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3.6,后者为47.3岁。吸烟是绝经年龄提早的重在因素。香烟中的苯丙芘是卵母细胞的致死因子,动物实验证明,小剂量苯丙芘能破坏25%卵母细胞,大剂量苯丙芘能破坏98%的卵细胞。英国皇家大学医院的调查表明,吸烟妇女较不吸烟的妇女平均提早54上进入绝经期。

(2)绝经年龄还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夫妻关系融洽,性生活和谐的妇女,其绝经年龄较夫妻关系不和,纵欲或缺乏性生活的妇女相对较迟。绝经的病因尤其是精神心理压力、操劳过度、长期抑郁、焦虑的妇女,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提早绝经。

绝经的发病原因

(1) 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

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

①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②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inhibin)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绝经的发病原因

1、绝经的年龄

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细胞衰老是绝经的结果。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有遗传、营养、胖瘦、居住地区的海拔高度、嗜烟等。

2、遗传因素对绝经妇女的影响

人体的DNA序列及其变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研究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DNA序列变异,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携带人体遗传信息的DNA由四个不同的碱基组合而成。人类基因组约有33亿个碱基对,目前已基本测出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人基因组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绝大多数一致,但也存在极小差异,主要体现在DNA个别位置上碱基排列有所不同,这种遗传性变异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000万种SNP。不同人之所以对同种疾病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对相同药物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SNP的差异有关。同样,SNP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绝经妇女的各种生理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差异。

许多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时间和绝经后某些疾病的发病有关。绝经期极早提前者,常常伴随雌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绝经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绝经时间较早,是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卵巢肿瘤的高度危险因素,并使死亡率增加。因此从临床的观点来看,确定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非常重要。

绝经的病因都有哪些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

①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

②ER基因的多态性。

③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

④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

⑤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于她们的ER基因多态性影响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因此对HRT的量效产生影响。

(2)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①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②VDR基因的多态性。

③VDR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相关推荐

中枢神经损伤的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神经病。发生于骨骼肌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神经系统本身受损所致的疾病往往不易区别,故肌肉疾病也往往与神经病一并论。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俗话中常称精神病为“神经病”,实误。但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出现神经症状。有些神经病,如脑血

绝经后小腹痛的原因

可能是原发性通经,所谓的原发就是查不出任何的病变来,就是生理的现象,就是你的感觉情况而已。还有一种是气质性的痛经,是由于气质性的病变引起的,就是内膜异位症,所谓内膜异位症就是在子宫外面,这种一到盆腔就出不来,有一个包,有一个张力。还有一种痛可能就是黏膜下的子宫肌瘤,所以它就向外部排,一排也会刺激,也是子宫高强调的收缩,还有一种是宫腔里面的粘连,本来血很通畅,被给堵塞了,“不通则痛”就是这个道理。

月经量少怎么判断

月经量少(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属月经病。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常伴体重增加。该病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者可发展为闭经,发生于更年期者则往往进入绝经

什么叫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特征的一类。以周期异常为主的病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病有过多,过少、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有经来色淡、色紫、如黄泥水、来如胆水等; 经质异常的如成块、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经的有经闭;伴随周期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痛经、崩漏、逆经、经行吐衄、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等;绝经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绝经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

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

病因复杂,可能与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肿瘤、遗传、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原因相关。它们选择性地损伤周围神经的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轴索运输系统意义重大。轴索内有纵向成束排列的神经丝和微管,通过横桥连接,从神经元胞体运输神经生长因子和轴索再生所需的多种物质至轴索远端,起营养和代谢作用;也可影响神经元传递信号,增强其代谢活动。轴索对毒物极其敏感,病变时正向运输受累可致轴索远端细胞膜成分及神经递质代谢障碍;逆向运输受累可引起轴索再生障碍。 分类 由于疾病病因、受累范围及病程不同,周

痛经日常预防

1、妇女由于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现象,易于导致病邪的侵害而发生痛经。所以日常注意个人卫生保健,是预防痛经的有效措施。 2、从月经初潮之前开始积极进行,直至绝经之后方可避免痛经的发生。特别是中年妇女,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没有痛经病就放松警惕,这一阶段多是继发性痛经的高发病阶段,必须注意个人卫生,正确采取预防措施,倘若发生痛经病后就要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绝经后还会怀孕吗 绝经后怀孕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绝经就意味着无片卵,实际上卵巢功能衰退不代表完全无排卵,尤其是绝经过度期早期,排卵周期仍然较常见,逐渐才被无排卵周期取代;卵巢功能衰退后,排卵规律被打破,排卵时间难以预测,甚至可能出现一个月不止一次排卵的现象出现,所以说,绝经后的一年之内,怀孕是有可能的。

绝经期月经不停是什么原因 绝经期月经不停怎么办

治疗绝经期月经不停症状也需要注意日常的自我调理,比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进行饮食调理等。更年期女性应该保证睡眠充足、精神愉快,积极参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然后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等。 绝经期月经不停很多时候是与更年期女性的情绪有很大关系的,情绪不好就会影响神经内分泌,从而导致绝经期月经不停的症状。因此,更年期女性一定要注意心理调整,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从而保持心理和情绪上的稳定。 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很容易出现绝经期月经不停、月经量大等问题。因此,只有全面治疗更年期症状,进

月经提前是什么原因

器质病变或药物引起 月经提前的原因之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等。 内分泌失调引起 月经提前的原因之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 素体阳气盛引起 月经提前的原因之素体阳气盛,或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和补品,或情志抑郁,或久病失血较多的人,都容易血热。血得热则枉行,流速也加快,以致例假提前。 生育状况 月经提前与生育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受孕的年龄越大,绝经就越早,而妊娠次数越少

绝经后出血的原因

1.感染 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子宫内膜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受细菌感染而造成内膜炎使浅表毛细血管出血。 2.增生 体内促卵泡成熟激素偏高,刺激子宫内膜增生而引起出血。 3.子宫颈病变 子宫颈病变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 4.癌症 宫颈及子宫内膜的癌症。 5.内分泌紊乱 绝经后卵巢分泌激素虽然减少,但肾上腺仍可分泌少量雌激素,逐渐累积可造成子宫内膜生长,引起子宫内膜失血。从阴道内流出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能来自子宫腔,经阴道而流出;也可能来自输卵管,经过宫腔,宫颈,阴道而流出,还有可能来自宫颈或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