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 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孩子教育保持亲密还是独立
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0-3岁是孩子和他人(最主要是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反映,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在3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开始第一次脱离父母——上幼儿园,有良好并且健康亲密度的孩子会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快的适应学校环境,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开始在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会开始逐渐减少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后,爸爸妈妈要逐渐的让孩子学会独立,但这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后慢慢形成。
二、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自我情绪指向内部的孩子,会在对外界的探索上较为退缩,安全感也较低,较为依赖父母,这时父母需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如果孩子早期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这时父母就应该去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家庭外部,引导孩子向独立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三、不同的性别有时需要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的方式上,爸爸妈妈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孩子在0-3岁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年龄段,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区别不大的。0-3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充足的探索欲。只有拥有安全感和探索欲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并不矛盾,亲密关系是孩子能够独立发展的基础,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孩子正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此时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了解到这些才能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亲子阅读有哪些好处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亲子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愉快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喜欢阅读,爱上书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创新等,那么,究竟什么是亲子阅读呢?下面来看看亲子阅读的定义。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青少年两性教育重要吗
1、青少年两性教育重要吗
青少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自慰在男女不同年龄皆有。并且在童年期就已经存在。特别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女生们都处于发育期,这个时候的好奇新也很强。
据国外资料报道,性梦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多发于青春期,女性多发于青春后期。性梦也是青春期成熟的正常心理现象。
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女孩在这个时期对性爱幻想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这个时候父母对青少年教育方法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2、性知识不光包括生理
有些家长指望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能帮孩子,中小学开展性教育是好事,但“生理卫生课”的名字本身就片面了。性教育不仅指性器官的教育,主要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三方面。其中,性心理、性社会比性生理还重要。青春期性教育只讲生理知识有失偏颇,还应包含性别教育、性健康教育、性法律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尊重和关心异性,懂得怎样正确对待性活动,懂得怎样保持性心理的健康。
婴儿过早教育易患精神病
韩国婴儿学哲学被逼出精神病
据报道,韩国前几年刮起周岁婴孩补习英语之风,最近又兴起婴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学走路的风潮。这股早期教育热潮终于出了偏差,产生了不少婴儿精神病患者。
精神科医生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总体精神病患的30%至40%。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的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这些婴幼儿的症状有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达不均衡等。”
专家解读
婴幼儿过早接受培训易出现行为倒退现象
韩国出现的这种现象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这种趋势,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甚至有些是害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很小就让孩子去学习这种“特长”。
对此种做法,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她说:“过早地让孩子记忆、学习语言、学习各种特长会抑制孩子其他认知能力的正常发育,比如说颜色、行为、感情等等。”
18个月到36个月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接受能力,他们就应该在玩儿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技能,比如爬、抓物等等行为认知。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类似语言、记忆教育等于让孩子过度发育。
举例说,就好像过早让孩子学习体育运动,会让孩子的骨骼过度发育,造成骨头变形,有些还会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识字,2岁之前学习大量的外语、诗歌,可是到了5岁,正常教育开始认字的时候,孩子反而失去了这种能力,出现自闭现象,不说话,向婴儿一样叫喊,满地爬,出现心理发育的退化。
专家建议
婴幼儿3岁以前不记忆,5岁以前不认字,9岁以前不学外语
正常的教育方式应该是3岁以前不记忆,5岁以前不认字,9岁以前不学外语,意思是这些能力都不需要家长去刻意地教授、刻意地给孩子灌输,这些都是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制定的。比如9岁以前不学习外语,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是通过母语来学习思维能力的,如果刻意地让他学习外语,语言能力是发展了,但是思维能力也不能正常发育了。
现在我国也有儿童出现自闭症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度的早期教育造成的。
除了个别的天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可以个别培养,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有根据科学研究证明,至少70%到90%的孩子应该是接受正常教育的,只有5%以下的孩子需要个别教育,但也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学会引导
父母的作用是引导,而非复制。
随着时间的变迁,父母很多年轻时候的经验已经并不适用与孩子,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考的价值。如果强制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不仅孩子反感,实际效果也可能并不算好。
因此,当孩子面临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可以把自己当初的方式说出来作为参考,让孩子自己选择。
如何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
●家庭“新闻发言人”制度
每个家庭都要选一个“新闻发言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必须保持意见一致,不能让孩子因为家长的意见不同而钻了空子。
●复述日记法
让孩子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还不会写字,家长可以使用让孩子复述,自己来代写的方式。孩子复述的时候,家长要认真记录。每次记完以后,让孩子签上自己的名字,让孩子觉得写日记是一件很光荣、很正式的事情。这样家长既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记日记的好习惯。
●推迟教育法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必当场严厉地拒绝,可以采取往上推脱和延迟时间的做法,让孩子渐渐打消念头。如孩子嚷着要喝可乐,家长不要用“不能喝可乐”这样的话来直接拒绝孩子,可以先说“哦,渴了,咱们喝水行不行啊”,这样表明家长已经理解了孩子“口渴”的现实情况,然后进一步提出喝水的建议。当孩子还是嚷着要喝可乐时,家长可以说“可乐对身体不好,要不咱们和爸爸商量一下,看喝可乐行不行”。商量过后,再对孩子说“爸爸也不同意喝可乐,要不咱再征求一下奶奶的意见?”以此类推,让孩子知道喝可乐影响身体健康,全家人都会反对,他就会渐渐打消喝可乐的念头。
1、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奶奶在后面一边追着小孙子一边喊:“孩子,别跑别跑。”结果孩子反倒越跑越快。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因为三四岁的孩子根本听不懂限制词,他们只能听懂动词,也许他们耳朵里听进去的只有一个字“跑”,所以就“听话”地拼命跑了起来。
2、孩子问妈妈:“认真是什么意思?”
妈妈说:“认真就是要用心做事。”
孩子很疑惑:“为什么不能用肝做事?”
妈妈在给孩子解释事物时,千万别用成人思维,你要学会用最简单直接的语句去解释。
3、大人和孩子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对话,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五点要求
一是言传身教。
很多大人常常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到,会让孩子很没有信服感,所以家长想要教育孩子一件事就应该要一身作则,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如何让孩子去做呢?家长本身给孩子做个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是要循循善诱,不要过于着急。
教育培养一个孩子是长时间的坚持,不是短短几天就能要求孩子有所改变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应该都是懂的。
三是要注意教育说话的方式。
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作为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打骂孩子是没有用的,教育方式越激烈,孩子往往会有一定的心理阴影,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说话要保持心平气和,用耐心的方式讲道理,进行教育,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四是要因材施教。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特色,特长,或者说缺点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应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也许严厉的教育方式对其他小孩有用,而对自己的孩子没用。还有在让小孩参加各种特长班也应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盲目的给他报各种家长自认为有前途的辅导班。
五是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现在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不应该不顾孩子的心理,应该要适当的为孩子减压,适度教育就好,在劳逸结合的同时引导孩子多读多看一些课外知识,让孩子有自由的空间,这样也能帮助孩子有兴趣的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动手实践也比死读书来得强。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叛逆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永不放弃学生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由于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转折时期,在一些时候出现一些叛逆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一些是有主见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些青少年犯罪行为确实是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发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欲语说“百善孝为先”,但廖天野事件在社会上弄得沸沸扬扬。他作为一个公务员,不仅家庭不合,而且打骂父母。心理专家解说:父母在学龄前的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
父母要想培养出自己的孝顺儿子,就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不能打骂孩子,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其次,父母不能过于罗嗦,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
父母不能过于溺爱,父母的溺爱,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同时使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父母应该学会“装”,在体力上装作弱小,在钱财上装作贫穷,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还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怜悯弱者。
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很多人喜欢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官大、钱多、关系硬,这样的人不仅绝对培养不出孝子,还会培养孩子的非道德行为。最后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体验感,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