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周期
卵巢周期
垂体前叶约占全垂体重量的3/4,由远部及结节部组成。参与生殖调节的细胞普遍染色呈嗜碱性,免疫组化染色为Gn分泌细胞。垂体前叶的血运来自垂体上动脉所形成的毛细血管丛及长短门静脉。成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物质输送到垂体前叶的主要通道。
Gn生物调控
1、生物合成与分泌: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刺激下,按基因编码转录为mRNA,并在核糖体内合成大分子前激素;然后再进行切割、糖基化、α、β亚单位结合,形成有生物活性的激素。
妇女一生中垂体Gn分泌经历着多次变化。胎龄4—6个月时血Gn水平相当于绝经后妇女的水平。胎龄6—9个月时胎儿垂体对来自胎儿性腺及胎盘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日益敏感,血Gn水平逐渐下降,出生时几乎测不出。出生后血清FSH、LH水平因年龄而不同。青春发育前及绝经后,血FSH水平高于LH,生育年龄妇女则相反,而且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个月经中期出现LH/FSH高峰。
2、合成分泌的调控:垂体Gn分泌主要接受下丘脑GnRH及卵巢雌、孕激素,抑制素的综合调控。垂体内激活素系统也有局部调节作用。
白带增多的原因 月经来前
青春期以后,由于卵巢逐渐发育到成熟,雌激素、孕激素的分泌,白带的性状及量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不同。除了排卵期间有白带增多外,一些女性在快要来月经的时候,由于盆腔充血,阴道渗出物增多,白带量也会随之增多。
上环后月经会推迟吗 上环前月经会推迟吗
上环一般是不会影响月经,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会造成月经推迟的现象发生。
月经是卵巢周期性的变化而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周期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由中枢神经系统、垂体、卵巢及子宫共同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月经。
特殊的月经异常现象 暗经
极少数妇女的卵巢及子宫内膜虽有规律性周期变化,卵巢周期结束时,子宫内膜会自行退化而无月经出现,即使给予性激素周期治疗,也不会引起子宫出血。这类变异情况,俗称“暗经”,但其不影响生育功能。
子宫颈的周期性变化
(一)排卵前
受雌激素影响,子宫颈黏液量逐渐增多,稀薄而透明,拉丝度可长达10cm以上。图片显微镜下可见羊齿叶状结晶。
(二)排卵后
受孕激素影响,子宫颈黏液分泌量减少,变黏稠,拉丝易断,不利于精子通过,图片显微镜下可见成排的椭圆体。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受卵巢激素影响呈周期性变化的是功能层,一个月经周期28天左右,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分为3期。
(一)增殖期
增殖期在月经周期第5~14天。与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成熟阶段相对应。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腺体间质血管呈增生状态,内膜厚3—5mm,称增生期。
(二)分泌期
分泌期在月经周期第15—28天,与卵巢周期的卵泡期相对应。在黄体分泌孕激素、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长、弯曲,出现分泌现象,子宫内膜厚达10mm,呈海绵状。子宫内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期
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1—4天,此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组织变性、坏死,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经。
月经量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 子宫萎缩
月经是伴随着卵巢周期变化而出血的子宫内膜脱落及出血,如果子宫发育不良就会出现月经量少的现象,如果出现子宫发育正常后开始萎缩就会出现月经量越来越少的症状。
虫草花煮多久能吃 经期女性
女性经期是子宫内膜在卵巢周期性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的增生和剥脱而引起的出血现象,需要历经整个由阴道排出脱落的血性分泌物过程才算是完整的经期,而虫草花具有止血的作用,会影响经期的血量,缩短经期时间,从而干扰经期周期调节功能,扰乱雌激素分泌,因此经期女性不适合喝虫草花汤。
卵巢的周期
卵巢内有多种结构相互作用,维持妇女的生殖周期。因此,具有"盆腔钟(pelvic clock)"之称。根据卵巢结构功能的变化,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
1、卵泡期:卵巢内一组窦状卵泡群脱离了静止的卵泡库,进入“生长发育轨道”,这个现象称为募集(recruitment)。约在周期第七天,在上述发育的卵泡群中,有1个卵泡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其余卵泡皆逐渐退化闭锁。这个现象称为选择(selection)。正是募集与选择机制精确地控制了人类卵巢自然周期排出卵子的数目。
2、排卵期:血LH/FSH峰是卵巢排卵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般出现在卵泡破裂前36小时。血LH/FSH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内蛋白溶酶活性,使卵泡壁隆起尖端部分的胶原消化形成小孔,称排卵孔(stigma)。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还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有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有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3、黄体期: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蹄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corpus luteum)。黄体的功能主要是在LH的作用下,利用来自血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生成与分泌P及E2,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为接纳孕卵着床及维持早期胚胎发育做准备。
卵巢周期的概念 黄体变成“白体”
若卵细胞未能与精子结合,便很快会退化消失。而成熟卵泡排出卵细胞后逐渐形成黄体,如卵细胞未有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并逐渐被吸收,形成纤维化变性,变成一个“白体”。
第一次来月经一般是几天 正常的月经是多少天
月经周期一般是28-30天,每次持续3-7天。
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的长短,一般为28-30天,但因人而异,也有23-45天,只要有规律,一般都属于正常月经。
出血时间一般在3-7天,每次月经出血量是30-50毫升。月经量多于80毫升,时间超过7天视为月经量多;月经出血量少于20毫升,时间少于3天视为月经量少,都是不正常现象。
卵巢癌是怎么引起的 排卵次数和频率
卵巢周期性排卵对卵巢表面的间质是一种不良刺激,反复的损伤修复可能是诱发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统计,卵巢排卵次数增加,卵巢癌的发病率易增加,足月产及较长时间的哺乳、口服避孕药都可降低卵巢癌的发生,其原因就在于减少了排卵次数。
卵巢周期性变化 形成卵细胞并排卵
成熟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突出于卵巢表面,逐渐发育,最终卵泡破裂,形成卵细胞。
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卵细胞排出卵巢,进入腹腔。排出的卵细胞经过输卵管端的检拾进入输卵管壶腹部,并等待受精后向子宫侧运行,并准备在子宫着床、发育,形成胚胎。
测定卵巢功能的常见方法
测量基础体温:卵巢在排卵后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孕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在每天睡醒后立即测量舌下体温,并列出体温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有无黄体形成,同时又可间接地了解有无排卵。正常妇女在月经期后,一般体温在36.5℃上下,排卵日可达到最低点,继而上升0.3-0.5℃,维持12-16天,然后在月经期前一天或第一天下降至低水平,这种前半段低、后半段高的基础体温即为观相型体温,提示有排卵。若后半段体温不升高,则称为单相型体温,表明无排卵。
观察宫颈粘液:子宫颈腺体的分泌随着卵巢周期的影响,也有周期性的变化。月经后粘液量少而粘稠,排卵期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力强,放在玻片上干燥后,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状结晶。
阴道涂片:阴道的上皮细胞也随卵巢周期的影响而呈周期性的改变。阴道涂片观察细胞可以反映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从而了解内分泌状况,粗略地了解月经失调者的卵巢功能状况,但不能测知是否排卵。
子宫内膜活俭:子宫内膜是受精卵着床的部位。采取子宫内膜做活组织检查,可了解卵巢功能,有无排卵及分泌期的情况,同时还可了解内膜有无炎症、息肉及癌变等器质性病变。
不孕女性检查项目 宫颈粘液检查
子宫颈腺体的粘液分泌会随着卵巢周期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之后的宫颈粘液量少且粘稠,排卵期时粘液则透明,稀薄,拉丝力强,放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羊齿状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