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出血针灸治疗
呕吐出血针灸治疗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针刺内关的作用有哪些
针刺内关的作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灸大成》云:“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阴,针五分,灸三状。”针刺该穴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调理三焦,疏肝降逆,活血解痉的作用。是临床常用治疗内脏疾病的要穴,为心,神志,消化道疾患首选。
针刺内关功能主治
功能:宽胸和胃,宁神镇惊。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病,痫病,热病,抑郁症。
配穴: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心绞痛,心悸,胸痛,腹痛,胃痛,哮喘呕吐,膈肌痉挛,癫痫,癔症,失眠,咽喉肿痛以及各种手术疼痛的治疗。
内关针刺方法
取穴法: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前臂下1/6与上5/6交界处,即腕关节掌侧第1横纹上方2寸,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进针方向:从掌面向背面直刺与前臂掌侧面成90°。
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第2,3,4指。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呕吐出血饮食
适宜食物 1、主食的选择:紫米、粳米、黑米、荞麦、小米、玉米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牛奶、牛肉、牛肚、猪肚、鸡肉、黑鱼、甲鱼等。
3、蔬菜的选择: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萝卜、平菇、藕、莴笋、木耳等。
4、水果的选择:红枣、桃、杏、苹果、山楂、梨等。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发热的食物;忌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一日参考膳食实症患者食谱早餐:小米、粳米、鸭蛋、海带等,如二米粥、煮鸭蛋、凉拌海带丝;午餐:小麦粉、萝卜、排骨、西红柿等,如馒头、萝卜烧排骨、番茄汤;
午餐:粳米、丝瓜、鸡蛋、菠菜等,如米粥、丝瓜炒蛋、菠菜汤。 虚症患者食谱早餐:粳米、莲子、鸡蛋、牛肉、芹菜等,如莲子粥、煮鸡蛋、芹菜牛肉丝;午餐:小麦粉、猪肚、洋葱、木耳等,如馒头、爆炒猪肚、清炒木耳;
晚餐:粳米、土豆、猪肉、胡萝卜等,如米粥、土豆肉丝、胡萝卜汤。
崩漏能喝益母草吗 崩漏带下怎么治疗
崩漏带下是一个中医名词,治疗方式以中医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崩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中医认为崩漏的整体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崩漏的急性期当以止血为主,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治,内服中药以止血。
针灸治疗崩漏的原则为: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只针不灸;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温肾助阳、补气摄血,针灸并用,采用补法,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常见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隐白、膈俞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配伍其他穴位施治。
厉兑的位置作用 厉兑的治疗用法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厉兑穴,有刺痛感,每次左右各掐按1—3分钟,可以有效的治呕吐症状。用手指关节夹按厉兑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咽喉肿痛、癫狂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厉兑穴5—10分钟,可以治腹胀、腹痛、多梦、热证等。
针刺疗法:厉兑穴斜刺0.1—0.2寸(点刺出血)。
玫瑰糠疹穴位治法
针灸治疗
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岗、肺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亦可配合针后拔罐。
刺血加拔火罐法:身柱、风门、肝俞、脾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取3-4个穴(每次1侧)交替使用。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针后或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 1次,5次为1疗程。 玫瑰糠疹取穴方三:大椎、身柱、肩胛岗。皮损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肾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三棱针点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以局部红紫并出血0.5-1.0毫升(每穴)为度。同时可配合耳尖点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仅残留少许皮损,则取主穴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加拔火罐。
子宫出血针灸治疗
功血,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血量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根据排卵与否,通常将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及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约占80%~90%,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病程长者可伴有贫血症状,必须全面体检,排除全身或器质性疾病。妇科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有时子宫略有增大,或可触及胀大的卵巢。
治子宫出血,可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断红穴,可有效缓解子宫出血症状。
中医对功血的治疗,可采用针灸断红穴。断红穴为近年发现的经验效穴,临床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便用、疗效满意、易于推广。
断红穴定位:该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中的上都穴。
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使针感上行至肩,留针20分针。配合艾灸15分钟。
机理:断红穴,针之可使经气相通,针感上行至肩,使经气通畅而升提之。灸之能补气固脱,顺经气而能固,经气固则血止,故治疗功血,常获满意的止血效果。
怎么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
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中医“温疫”,“疫疹”,“疫病”范畴,是热疫毒邪导致机体营阴损害所致,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老鼠是出血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介绍说: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如下:
1.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则:清泄腑热
2.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取穴:曲池、大椎、足三里、百会、少商。
3.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方义:里实热症多为阳明腑热,故取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泻其实热取合治腑病之意;大椎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交会之处,为古今泄热之要穴;百会亦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穴,为历代医家治疗发热之要穴;据文献分析,古人治里实热症多用上肢未端阴经穴,少商为肺经之井穴,是是泻热之要穴。
4.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法:曲池、足三里、大椎均直剌后用提插泻法,百会平剌。留针至热退。少商用三棱针点剌出血。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症状可依据古方辑录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少商——以三棱针剌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神应经》:大热:曲池、三里、复溜;《针灸集成》:欲泻诸阳之气,先剌百会,次引诸阳热气,使之下行。
温馨提醒:以上治疗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配合中医中药进行,结合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盲目治疗,以防延误治疗,影响患者康复。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头维针灸方法
取穴: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是穴。
针刺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平行沿皮刺。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胀痛感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主治
头维乃足阳明之穴,又为足少阳与本经相会之处。该穴可祛风泻火,止痛明目。《甲乙经》认为该穴可治疗“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青光眼,高血压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头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
若平刺或斜刺时,深浅要适当,过浅沿表皮横刺进针,过深沿骨膜横刺进针,均会产生剧痛。如进针时疼痛,可能刺伤血管,应停止进针或捻针,缓慢提出几分,转变方向另行刺入。出针时,应以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再者,由于头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所以本穴禁止直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