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炎性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炎性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 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 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氩离子凝固术 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厘米的息肉。

(6)冷冻法 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7)射频法 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8)酒精注射法 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厘米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胃息肉也是一种胃部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疾病。患上了胃息肉后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要积极的预防好该病的发生,但是首先要了解该病的病因。下面就请大家来看看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上述文章为大家讲解了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造成胃息肉的病因相信大家已经都了解了。患上了胃息肉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得了胃息肉后大家不要小看了该病的危害,应该尽早去治疗。

胃底增生性息肉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息肉如不做切除,炎性息肉几乎不癌变,但增生性及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由于你未行病理检查,所以,性质无法得知。

考虑这种情况积极治疗胃炎,注意息肉 囊肿的复查。建议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胃息肉起因都有哪些呢

病因:

1、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食物,可导致胃粘膜损伤。

2、化学因素。长期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另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坏吸烟者的胃粘膜屏障或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

3、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较深入的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很多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4、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与患者血中自身抗体有关。

5、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症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也受到重视。以上这些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慢性胃炎。

病理: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关于胃息肉起因都有哪些大家也都很清楚了,不管是胃息肉还是其他的胃部隐患,都是需要提高警惕的,也要根据病因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打击,治疗期间还要合理膳食,千万不要病从口入了。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

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胃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往往不需要手术,可以定期观察。所以说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

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提高,胃内息肉的切除不是很痛苦,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胃息肉是内镜治疗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对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将其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激烈运动,进流质饮食,同时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之后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即宜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得了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这是因为增生性胃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并不是真正的肿瘤,癌变的机会很小。因此,得了增生性胃息肉的朋友只要做好定期的检查就可以了。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采取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胃息肉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单发占多数。

若胃的表面散布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则称为胃息肉病。

胃息肉可以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两种,真性息肉又称为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以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粘膜炎性增生而形成。

胃息肉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形成,与胃炎合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息肉是一定要切除吗

胃息肉能治好。胃息肉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 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以上就是关于胃息肉病理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知道胃息肉病理有哪些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胃息肉病理上分为两种,即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是比较低的,而后者的癌变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得了胃息肉的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

肠道炎性息肉治疗

肠道炎性息肉的症状及治疗:肠道息肉是指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

而炎性肠道息肉是肠道息肉的一种,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肠道息肉都可经肠镜下进行手术治疗,预防息肉癌变。目前广州后勤医院在治疗肠息肉上以高频电凝术切除为主,是内镜治疗中重要的一种。内镜下用高频电凝术切除息肉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病人费用较低,并发症较少,还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激烈运动,进流质饮食。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肠道炎性息肉的治疗还有一定的帮助呢。社会进步必定会引起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会改进一些医疗设施,医疗器械改进了,一些疾病就好治愈了。肠道性息肉病就是其中的一项。那么 肠道炎性息肉的症状及治疗又包括哪些呢,我想大家看了上文专家的讲解心里都有了答案了吧。

相关推荐

患有胃息肉需要治疗

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治疗原则 胃息肉治疗原则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 胃息肉治疗方法主要为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

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

胃息肉中医治疗法怎么样

胃息肉这个症状具体的病因到现在也没人能确定,但可以肯定是和胃病有关系的,胃息肉的疼痛又和胃疼胃溃疡的疼痛差不多,不做详细检查确实很难辨别出胃息肉胃息肉肯定很明显是和胃息肉有关系的,但是同样和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还有精神状态都有很大关系,胃息肉只是直接的原因,其他的比如不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都是导致胃息肉的综合诱因。 既然知道了胃息肉是由这么多种因素综合而发生的,就应该针对这些研究出胃息肉治疗方法,所以建议用食疗为主然后调养身心为辅,改正这些因素。每日坚持食疗,以粥类为主食,粥类最益于肠胃保养,以粥

胃息肉是肿瘤吗 得了胃息肉有哪些症状

关于多发性胃息肉治疗问题,胃肠病医院专家指出:多发性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多发性胃息肉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微波可以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为原理,从而使得组织凝固花进而将息肉灼除,并且还具有止血的作用。不过一般适用于直径小于两厘米的无蒂息肉。

胃息肉是肿瘤吗

胃息肉大部分形成于慢性胃炎与胃炎同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胃息肉如果还不重视,不治疗的话,那么离胃癌就真的不远了。由此可见,胃息肉不是肿瘤,但患者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胃息肉的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在讨论,得了胃息肉该怎么办?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息肉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较高,且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腺瘤性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

胃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