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过敏症的8个认识误区

过敏症的8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过敏症不会遗传

事实: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高,但这只是部分原因;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基因。

2013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10%的遗传标志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澳大利亚一家世界级医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曼纽尔·费雷拉估计这些遗传标志物在所有被确诊的过敏症中发挥了至少25%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患有过敏症,不要责怪大自然,而要归咎于自己的父母。

误区二:食用本地产的蜂蜜能缓解过敏症状

事实:并没有证据表明蜂蜜(即使它产自于本地蜂巢)能够缓解过敏。事实上,2013年发表在《北美耳鼻喉科诊所期刊》上的一篇文献回顾指出:与食用玉米糖浆相比,食用蜂蜜并不能明显缓解过敏症状。

蜂蜜之所以无效,是由于经由空气传播的草木花粉引起了春季过敏症,而并不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花粉。

误区三:床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事实:如果你对尘螨过敏,床罩并不能保证你睡得更轻松。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学者通过对24项临床试验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床罩对减轻过敏症状并无显著影响。发表在《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年鉴》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使用床罩并不足以降低改善过敏症状的尘螨水平。

误区四:过敏症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会更高

事实:这种观点只能说部分正确:某些过敏源在某些地区会更为盛行。

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驳斥了居住地会成为过敏性疾病重要发病因素的观点。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科学部主任达里尔·泽尔丁博士解释:过敏症的发病率并不会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差异的是人们对什么物质过敏。不论环境如何,过敏症患者从先天上就容易过敏。

误区五:服用药物是减轻过敏症状的唯一办法

事实:学会减轻压力也会起到帮助作用。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你所感觉到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会越为恶化。

美国过敏与哮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大卫·斯图克斯说:“神经系统与免疫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联系;你所承受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越为严重。”斯图克斯建议过敏易感人群可以采用的减压方法包括:睡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冥想或瑜伽,它们能减轻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误区六: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摆脱过敏症的困扰

事实:人们对过敏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并不会消失。事实上,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3%—15.4%的人报告说他们患有过敏性鼻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过敏症发病率的确较低。

然而,泽尔丁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被削弱,过敏症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对过敏源的反应并不会降至为零。

误区七:宠物会引起过敏

事实:这并不能归咎于宠物的过错。

发表在2013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生长在饲养了宠物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降低患过敏症的风险。研究者认为从生命早期就接触宠物能降低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

误区八:只有医生才能检测出过敏症

事实:有很多检测工具在家中就能检测出过敏症,而且其检测依据是可靠的。这类检测工具用一滴血就能查明人们对十种常见过敏源的敏感程度,其中包括鸡蛋、尘螨、小麦、猫、霉菌和豚草等。

药物过敏的认识误区

误区1: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甚则有的患者只要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误区2: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其实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变态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原因。所以,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

误区3: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有人认为只有西药才会引起过敏,中药不会过敏。虽然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但是,有些中草药也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误区4:过敏反应都发生在用药时或用药后不久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如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

误区5:出现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就行了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患者从小便中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需要大量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

误区6: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宫颈糜烂的4个认识误区

宫颈糜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对于本病的认识,多数人存在一些误区:

1、宫颈糜烂就是宫颈“烂了”

对于一些不了解医学知识的人来说,初次听到宫颈糜烂时往往会忧心忡忡,认为宫颈糜烂就是宫颈“烂了”。其实宫颈糜烂只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宫颈外口表皮脱落,被宫颈口另外一种上皮细胞代替,由于覆盖面的新生上皮非常薄,甚至可以见到下方的血管和红色的组织,看上去像真正的糜烂,所以称为宫颈糜烂。

2、宫颈糜烂必须立即治疗

宫颈糜烂可分为假性糜烂、真性糜烂、先天性糜烂及后天性糜烂等类型,其中假性糜烂并不是真正的糜烂,不需治疗。先天性糜烂见于新生女婴,后天性糜烂多见于妊娠期妇女,二者均与由体内激素水平相关,也不需治疗。真性糜烂患者也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治疗。

3、宫颈糜烂患者高发宫颈癌

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糜烂的患宫颈癌的几率高于正常女性,无宫颈糜烂的女性不会出现宫颈癌。但宫颈糜烂患者有出现宫颈癌的可能,所以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排癌检查。

4、治疗时需用大量冲洗液冲洗阴道

经常、大量使用较高浓度的冲洗液冲洗阴道,会造成阴道和宫颈上皮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瑜伽运动的几个认识误区

练习瑜伽要身体柔软

因为练习瑜伽,身体才变得柔软,而非身体柔软的人才适合练习瑜伽,这是多数人对瑜伽的误区。瑜伽讲求适度即可,并不追求动作完成的幅度大小,只要练习者尽力而为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瑜伽就是拉伸

瑜伽是意念配合着呼吸来完成体位,是动静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伸展。瑜伽不像舞蹈、杂技那样要求身体柔韧,而是讲究能量平衡,用呼吸带动身体运动,呼吸越深身体越伸展。内在的呼吸帮你打开身体的柔韧性。这更多是感觉上的柔软,而非肢体上的柔软。

瑜伽只适合于女性

瑜伽虽然在女性群体中受到了莫大的欢迎,但瑜伽并非女性的专利。其实男士更需要瑜伽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印度大师级的瑜伽人物几乎都是男性,在西方瑜伽的追随者中男士也并不比女士少。

自己在家练习省钱省时间

自己练习的时候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动作本身,从而忽略了冥想和呼吸。瑜伽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体,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时,会陷入盲目的练习而增加受伤的几率。

体位法的练习最重要

许多人只在意自己的体位做得是否漂亮,不注重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及静心冥想,而瑜伽是身心灵的内外兼修,瑜伽的体位法只是瑜伽的一部分,冥想和呼吸是最重要的。心态平和健康了,身体才会更健康。

练习前必须空腹

瑜伽练习前最好空腹,但是如果有饿的感觉,吃上一点水果或者喝上一杯牛奶都无大碍,特别是对于血糖偏低的练习者来说,练习前更是需要补充一点糖分。练完之后最好等30分钟后再进食。

出汗后立即洗澡

练完瑜伽最好等半小时后再洗澡。瑜伽讲究能量平衡,如果马上洗澡会打乱这种平衡。

练瑜伽后再练其他运动

最好把瑜伽放在其他运动的后面,这可以起到很好的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效果。如果练完瑜伽后再做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那只能是让身心紧张,进而打破能量平衡。

每天要固定时间练习瑜伽

把瑜伽融入生活中,这样的效果才更好,而不要把练习瑜伽固定成一周几次。

女人私处的八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阴毛是多余的

很多人出于卫生考虑都喜欢刮除阴毛,但是很多阴毛其实对我们是有用的。就像我们的一切毛发一样,善于储存我们的体味。阴毛就是要把性器官的味道吸取,然后再慢慢发散。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性交时候,阴毛也可以减少摩擦,减轻疼痛。

误区二:阴毛的颜色和发色一样

头发的颜色,真的和阴毛的颜色一样吗?其实并非如此。阴毛的颜色通常会比发色更深。头发颜色越亮丽的,阴毛还会越卷曲。阴毛的生命力似乎比头发更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阴毛却仍可以像年轻的时候那样黑亮。

误区三:像花瓣一样粉红的小阴唇

不只在一本色情小说里看见这样的描述:那一对像花瓣一样粉红鲜嫩的小阴唇,是处女的阴唇。那些饱经人事的女人,阴唇则会变成紫灰色。这纯粹是扯淡!但是这种扯淡却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很多女人甚至去“漂白”自己的阴唇(其实是漂红)用以伪装处女。女人的小阴唇,其实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女人的小阴唇被大阴唇所覆盖,有的则突露出来。突露出来的小阴唇,通常不是平滑的红玫瑰色,而是灰色接近咖啡色。小阴唇的颜色和形状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很多女人的两片小阴唇大小并不对称。但是这些一点儿也不会影响她们快乐的享受。

误区四:只有插入才算数

在大多数的色情小说里,似乎只要揉捏女人的乳房,女人就开始低声呻吟,而当插入的时候,故事的描述就到了平台期。女人大喊“快一点!深一点!用力一点!”的时候,故事到达了高潮。其实,以“插入”作为性爱实质的观念,是根本性的错误。因为,阴道只有靠近外边的地方有感觉。如果说男人插入使女人快乐,完全是因为这个动作刺激到小阴唇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女人最敏感的性器官是阴蒂。单单摩擦阴道,女人是无法高潮的。

误区五:用的多了,就会变得宽松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处女的阴道最紧绷。之后的女人,使用的次数越多,阴道就会越宽松。这几乎就像男人害怕阳痿一样,成为女人最大的恐惧。其实,只要你了解一点点医学常识,就会知道有多荒诞!阴道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管状器官。阴道的肌肉充满了弹性,它可以配合所有大小的阴茎,并且在每次性行为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女人,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处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会使喜欢床上运动的女人们大大宽心。就是说,阴道的肌肉会因为经常使用而变得更加发达,更加灵活,更加紧绷!

误区六:阴蒂也可以射精

不只一个专家指出,阴蒂其实是男性阴茎的退化。因为都是海绵体,因为形状很相似,因为都会勃起。所以,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女人也可以射精!不只一个民间传说提到这种阴蒂会射出阴精的女人。书里管这种射精,叫做“泄”。具体是这样描述的:在女人高潮之后,阴道就会一股一股喷出热浆。这种水和爱液不同,红红白白,更加浓稠,芬芳扑鼻,约有小半杯。喝了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听到这里,大概就知道是扯淡了吧!事实上,还没有科学家能够证明,女人也可以射精。

误区七:女人的性器官都在外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女性性器官就是摆在外面的那些:阴唇,阴蒂,阴道。其实,就像呼吸器官不仅仅包括鼻子和嘴一样,性器官还包括我们看不见的子宫,输卵管,卵巢。

误区八:每个女人都有神秘的G点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相信女人的阴道深处,有一个神秘的G点,那是女人快乐的源泉。在古书中,用“花心”指代了G点。只要顶住了那个地方,一阵猛捣,就能令女人达到高潮。是的,这个地带位于前阴道壁外面1/3和里面2/3的中间。这个地点摸上去明显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用手指或者阴茎刺激这个地方,多数女性会感到极度的性兴奋。当然,也有一个说法声称:只有10%的女性能发现自己的G点。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G点究竟存不存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

鼾症的5个认识误区

误区1:鼾声声音越响病情越重,只要鼾声轻就不要紧

鼾症的严重程度决不是依鼾声响度而定,而是以睡眠过程中呼吸紊乱频度和缺氧程度为依据。有的老年患者打鼾声音并不是很响,也不影响睡伴,但打鼾节律不均匀并伴有缺氧,这就不是小问题了,需要及时就医。

误区2:轻、中度鼾症患者可治可不治

很多人对于轻度、中度的鼾症并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有发展到了重度鼾症才需要治疗,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早治,在鼾症还没发展到重度时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时机。

误区3:药物可以治疗鼾症

至目前为止,在国际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鼾症。市场上有一些用于鼻腔的药物虽然可以减轻鼾症,但效果很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绝对不能说是治疗鼾症的好办法。

误区4:鼾症是治不好的

很多患者喜欢打听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听到疗效好的自己也想试一试,听到效果差的就干脆拒绝治疗,甚至片面的认为鼾症是治不好的。其实鼾症是可以治疗的,依严重程度的不同、解剖结构的不同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即便是同样的严重程度,适用他的治疗不一定适用于你。

误区5:鼾症是由于喉咙里长息肉引起的

很多患者都认为自己喉咙里长了息肉才引起打呼噜,把手术后症状的复发也误认为息肉重新又长出来了。事实上,鼾症是由于肥厚和松弛的咽腔粘膜在睡眠时发生振动和塌陷,从而造成了呼吸道阻塞,才会引起打鼾和憋气,并非长了什么息肉。

卵巢囊肿有2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一: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患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宫颈癌,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有卵巢囊肿的发生,因此忽视卵巢囊肿,直到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突然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去医院就诊时才恍然大悟。事实上,卵巢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的女性,甚至可发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发病与是否有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

2、认识误区二:绝经后卵巢囊肿就会自动消失

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卵巢囊肿也会随之自动消失,不治而自愈。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要提醒绝经前患有卵巢囊肿的女性,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卵巢的逐渐衰老而加重甚至恶化,需要积极的治疗。

宝宝缺钙吃鱼肝油可以吗

不能单纯依靠鱼肝油补钙,缺钙还是要补钙片。

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给孩子吃很多鱼肝油就能补钙。实际上,小孩如果真正缺钙,一味吃鱼肝油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拖延小孩缺钙的病情。因为鱼肝油主要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不含钙,它本质上不能补钙,只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孩子缺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白内障治疗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人数越来越多,白内障成为我国首要致盲病因,约占致盲总数的一半,主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等种类。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

白内障从根本上讲就是眼内晶状体混浊,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化学损伤等都可以使晶状体混浊。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无痛性的视力下降,特点是强光下的视力反而不如弱光,白内障的诊断并不困难。白内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残疾都要大。所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白内障所导致的盲已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盲。现代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从单纯的防盲转变到了不断提高老年人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但许多人在白内障的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过时的认识和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完全看不见了,即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仅白内障在成熟过程中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过熟的白内障通常伴有混浊的晶体核超硬及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脆弱,及易造成手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术后视力恢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随着小切口超声技术及可折叠型人工晶体的应用,只要视力低于0.3,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手术,而且这时手术切口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视力质量好。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过分相信药物治疗有效。白内障治疗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一些早期的白内障患者,用药后病情发展可能会减慢,视力也有可能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尽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种抗白内障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疗效均不十分确切。目前公认主要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最终仍是手术。一味用药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建议您听医生的话,一旦视力下降严重,应及时就诊,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做手术了。有些人认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受这个手术的痛苦了或者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做手术。其实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上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3个月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手术并且有成功的经验。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手术时基本无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手术,所以没必要让老人在黑暗中度日如年,不仅晚年的生活没有了质量而且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第四个认识误区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全身疾病不能做手术。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的老年人,只要经内科治疗将血糖、血压、心功能等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完全可以耐受手术。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通过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同时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吸氧等保护措施,因此手术十分安全。

第五个认识误区是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术后视力不提高就是手术失败。我们说眼睛就好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就好像是照相机的镜头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更换镜头。但照相机能拍出清晰的照片除了和镜头有关外,还和胶片等有关。有些老年人除了有白内障外,还有黄斑变性或其它眼底病等眼疾,就好像照相机的胶片出现问题一样。对于这类患者即使单纯做了白内障手术(换了镜头),由于眼底有问题(胶片有问题),术后视力也不一定能够提高。也就是说对这些有眼底或视神经疾病的患者,一个成功的白内障手术并不能保证获得令患者满意的术后视力。还有10%-2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不久会发生再次的视力下降,经检查发现是衬托人工晶体的囊膜术后又出现混浊而影响视力,这种后囊膜混浊又叫后发性白内障,它也不表示手术失败或无效。这是一个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还无法完全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即使发生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再次获得良好的视力,而不用手术。

宝宝手足口病六大误区你知多少

①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出现的第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手足口病是终身免疫的,理解不了为啥去年得了今年还会得。

从上面手足口病的病因我们应该明白为啥终身免疫这个观点是错的。现实中,到目前为止,崔医生在临床见过得病频率最高的孩子是一个月感染2次手足口病的,也就是说上一次感染的手足口病还没痊愈,另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又来了。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是口腔、手掌、脚掌长疱疹或者溃疡,这会引起口腔剧痛,通常伴有发热,结果很多家长问我,特别是广东的家长很喜欢归咎原因就是认为肯定是孩子吃东西上火造成的。

②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从上面的病因我们知道,手足口病这个疾病是传染性疾病,而且是烈性传染病,和水痘、麻疹、腮腺炎一样传染性非常强,不是吃点煎炸油腻食品造成的。

我自己本人也是广东人,每天接诊大量家长自认为上火咽喉不适的孩子,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得手足口病啊。为什么崔医生今天要把这个病因的误区提出来呢?因为手足口病这个疾病只要早期重视,早期发现症状,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评估状态,很多重症的病例可以及早得到干预和治疗,否则等严重的症状发作出来的时候就回天乏力了。这个病早期就是口腔疼、长溃疡、发热,很多家长就误认为是上火,在家里先喝点广东凉茶下下火就好了,其实这样只会延误了医生对孩子疾病状态的评估,尤其是针对重症病例来说的。等孩子出现抽搐、精神不好再送医院就晚一步了。

上面的图都是一些典型的手足口病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典型的症状就是手掌、脚掌、口腔溃疡或者疱疹,这里崔医生要强调的是手掌、脚掌,而不是手背、脚背,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手背、脚背长了一些痘痘,就非常担心是不是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绝大部分都是手心、脚板底长疹子的,形态就是这种白色的脓疱,周围一圈红晕,会突出皮肤表面的。大一点的孩子会说手脚疹子痒疼,小一点的孩子会不自主的抓挠或者伸手进嘴巴触摸这些疱疹。所以崔医生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们,要是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婴儿出现频繁吐奶、大量流口水、伸手扣嘴巴的行为,就要注意是不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了。某些家长又会矫枉过正,认为只要不是手脚心、嘴巴长疹子那孩子就肯定不是手足口病了。

③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皮疹分布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孩子的照片。

说到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疾病相信是所有家长最困惑的,它到底是不是手足口病?很多家长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疾病,这是对的。在医学概念来说,这两个病首先病名不一样,症状不一样,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病。

但随之而来的误区是,很多家长不理解既然不是一个病,为啥医生对疱疹性咽峡炎如此紧张甚至认为医生小题大做,不就是嘴巴长溃疡吗?至于动不动就化验这化验那甚至要求住院那么夸张吗?

④这就是第四个认识误区: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既然不是手足口病,为啥医生小题大做。

这是崔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里比较郁闷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长的误解,所以不同意做相关的检查,比如肠道病毒的排查工作、验血了解白细胞水平等等,往往要求开点药回家吃就行了,其实这样最受伤的还是孩子。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手足口病,但是它们的病因是一样的,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它们的治疗方法、防病措施都是一样的,同样也会引起严重的心脑并发症。而且在临床上崔医生见的最多的重症病例或者死亡病例往往是疱疹性咽峡炎而不是手足口病,因为手脚长疱疹很多家长会警惕防备,早早地带孩子去看医生评估状态治疗,而疱疹性咽峡炎为啥容易被忽视正正因为手脚没疱疹。所以各位妈妈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是一个病,但是它们的防治是一样的。当医生告诉您孩子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那家长就应该把它当成手足口病来重视,而不是脑子里认为“哦,就是口腔溃疡吧?”崔医生在这里重申: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普通口腔溃疡!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神经崩的非常紧,既然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那么恐怖,是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啦?

⑤这是第五个认识误区。我在这里先给各位妈妈舒缓一下神经: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疾病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轻症的,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孩子得了这个病只需要居家隔离定期用药缓解不适,大概7-10天就能缓过来了。⑥这是第六个认识误区。在儿科疾病里,孩子的精神状态是最最重要的,比体温的高低重要多了。如果A宝宝能玩能笑,哪怕高烧家长也不需要太焦虑;相反B宝宝病恹恹总是睡觉,只是低热甚至不发热,在儿科医生的眼里B宝宝的情况绝对比A宝宝要严重。

关于脂肪肝8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吃素不担心患脂肪肝

脂肪长期堆积于肝脏,超过肝脏湿重的5%时即为脂肪肝。脂肪肝的产生除了与胖瘦有关外,与个人的代谢也有关系。

有的人选择吃素来减肥,但素食的营养成分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并不能满足机能的需要,使糖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脂蛋白运输能力而沉淀在肝脏中,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误区二:脂肪肝患者多吃水果有益

新鲜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无疑有益于健康。然而,水果的保健作用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水果含有一定的糖类,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甚至诱发肥胖,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不宜多吃水果。

当前我们应时刻考虑膳食热量过剩可能对健康带来的危害,应尽可能选用苹果、梨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且量不能太多,必要时以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代替水果;尽量在餐前或两餐之间饥饿时进食水果,以减少正餐进食量。同理,富含蛋白质和钙的牛奶适量饮用有益于健康,但是睡前一杯牛奶因易导致热量过剩,对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就不合适。

误区三:快速减肥可以治疗脂肪肝

在人体的能量来源中,碳水化合物占了55%-65%,是供能的主力军。若不吃主食,则会导致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这时就要靠蛋白质和脂肪来救场。身体中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转化为能量的场所在肝脏,于是大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

肝脏代谢脂肪需要酶、维生素和脂蛋白为原料。而对于节食的人来说,这些原料是供应不全的,这样就导致了脂肪的过剩,并在肝脏中积压了下来。

误区四:脂肪肝仅仅是肝病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物质代谢、胆汁合成与排泄、解毒、免疫、凝血等诸多功能,拥有很强的代偿和再生能力。当如此强大的一个器官都出现问题时,其他器官的损伤早已经开始了。因此,当您发现患有脂肪肝时,除了检查肝功能外,您还要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方面的检查。

误区五:无症状脂肪肝不需治疗

肝脏是个很神奇的器官,如此大的一个实质性脏器内部没有神经支配,只有包膜上存在感觉神经。而只有当脂肪在肝脏细胞中堆积到一定程度,肝脏体积膨胀,肝脏包膜受到牵拉时,才会出现肝区胀痛、隐痛等不适。由于个体敏感性的差异,每个人出现症状的时间、程度都会不同,即使有些人没有任何不适,可能脂肪肝已经中重度了。因此,脂肪肝的治疗应该尽早,与有无症状无关,早期轻度脂肪肝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调整以及适当运动完全可以恢复正常。

误区六:脂肪肝治疗需服用药物

保肝药物只在肝功能有明显异常时酌情使用,而降脂药物是否可以治疗脂肪肝还存在争议。需要注意的是,多数药物的代谢都在肝脏,滥用药物可能会加重肝损伤。因此,脂肪肝最安全也是最基本的治疗仍然是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少坐多动。

误区七:运动项目越多越好

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的动态运动,即有氧运动,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分钟)、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胰岛素减少,而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并促进脂肪分解。

脂肪肝患者的运动项目应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但关键是适合自身的情况。如果选择了自身无法承受的运动或过于轻松的项目也是打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

运误区八:运动量越重越好

脂肪肝患者应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脉搏选择适当的运动量,以运动时脉搏加快,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锻炼后如果有轻度疲劳感,但是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充沛,睡眠好,食欲佳,说明运动量是合适的。如果锻炼后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软沉重,头晕,周身无力,食欲欠佳,睡眠不好,第二天早晨还很疲劳,对运动有厌倦的感觉,说明运动量过大,需要及时调整。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处理。

相关推荐

过敏治疗认识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过敏性鼻炎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 这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医学统计表明,很大一部分病人未经积极治疗会并发过敏性鼻炎、渗出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积极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该病已提出预防性治疗的主导思想,也就是说,以预防为主,防止发作。 误区之二:过敏是免疫力增强的表现。 从来也没有一篇关于过敏人群对病毒或细菌的抵抗力高于常人的学术报道。我们看到的是,在流感盛行的时候,过敏人群的发病率一点也不比常人低。因此,过敏实际上是

过敏性鼻炎的认识误区

过敏性鼻炎说到底是过敏性体质的人接触了过敏原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过敏性体质与遗传相关,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改变过敏体质为不过敏体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很多人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存在误区。 治不治无所谓:在很多人看来,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事实上,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治疗不当,还会导致中耳炎、嗅觉丧失甚至诱发哮喘。 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有些人在春秋季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换季穿衣、

乳腺癌常见的9个认识误区

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 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癌风险。 用止汗剂加大乳腺癌风险。由于止汗剂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它

乙肝五项小三阳

“小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其中与“大三阳” 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小三阳”患者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病毒阴性的小三阳,其二是病毒阳性的小三阳,某些人常认为大三阳严重而小三阳就没事,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病毒阳性小三阳的危害越来越受到肝病专业医务者的重视。

牛皮癣用药切勿走入误区

1、新药、进口药不一定好 某些新药疗效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大,而一些进口药不仅价格高,而且并不适合我国牛皮癣患者,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东西方体质及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别。 2、药物并非越多越好 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用药不当会产生耐药性、过敏反应等,甚至加重脏器负担,反而不利于牛皮癣的康复。 3、治疗牛皮癣并非偏、验方好 多年不愈的患者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偏方多是由非正规医院、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可能对某个牛皮癣患者有一事实上效果,也可因用法不当酿

有关于益生菌的几个认识误区

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食物标签通常并不会告诉消费者食物里到底有多少细菌,它们可能只会简单标注食物内含有“活性菌”。成分表也许会提供关于食物中益生菌的更多信息,比如它们的属名和种名。 专家表示,绝对存在一些并不会提供真实或确切的微生物成分的益生菌产品。一般来说,规范生产商生产的高质量营养品会提供相对可靠的微生物数目,也会表明益生菌的属名、种名和株系名称。但是一部分营养品可能只会提供“生产时产品中的活菌数目”——这并不能保证你在购买或服用该产品时活菌数目仍能保持不变。 而有些不含活性菌的产品也会在标签上生成含

乙肝小三阳与大三阳的区别

乙肝小三阳危害小,但是也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做积极的治疗。否则乙肝小三阳会发展为肝硬化,因此专家提醒大家要及时的治疗,采用DC-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乙肝,有效的杀灭乙肝病毒,及时到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治疗,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小三阳”患者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病毒阴性的小三阳,其二是病毒阳性的小三阳,某些人常认为大三阳严重而小三阳就没事,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病毒阳性小三阳的危害越来越受到肝病专业医务者的重视。

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心理疾病和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中招,也是可以痊愈的。而且它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往往是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压力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日积月累,超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后,逐渐形成。就像感冒之前,会有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的潜伏期一样。消除下面三个误解,也许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它,最终战胜它。 误区一,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

对焦虑症的8个错误认识

错误一:患有焦虑症的人是因为胆小脆弱 很多人认为有焦虑症的人都非常胆小脆弱,Bienvenu却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解释到,尽管很多焦虑都源于害怕,但这并不是焦虑的主因。临床心理学家Bill Knaus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的文章称:“悔恨其实才是焦虑的来源,这种情感我们都不陌生,反复出现的焦虑和恐惧,就好像在墙面上不停书写‘悔恨’二字一样。” 错误二:焦虑症不该说出来 根据儿童青少年精神病专家Allison Baker的多年临床经验,她发现焦虑的症状是不需要掩盖起来的,越掩饰越有害。当青少年患有焦虑症

三伏天如何调理身体 羊肉汤

很多人认为牛羊肉仅是冬天进补的佳品,在夏天吃容易上火。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对牛羊肉滋补性的一个认识误区。中国养生讲究“三因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无论食物、药物的使用关键是在于针对体质、气候、地域来受用的。伏天吃牛羊肉、喝羊肉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因此,也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此外,夏季吃牛羊肉对补充营养非常必要,吃点性温和的牛羊肉,不但能够补充丰富的营养,还能以热制热,将冬春之毒与湿气通过排汗,排毒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