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常见破坏孩子食欲行为
4种常见破坏孩子食欲行为
一、零食搭配不合理
很多家长的观念中,经过加工的食品都是垃圾食品,是禁止食用的。但是也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适量吃零食没有任何不妥。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完全对,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罐装食品等确实不宜给孩子食用,但是坚果仁、小饼干、面包等零食对于补充体力是有一定好处的。
家长不仅仅要为孩子挑选健康的零食,还要合理安排零食的食用时间。一般来说,每次正餐前一个小时内都不要吃零食为宜,因为宝宝的胃容量小,吃了零食之后正餐的摄入会很大程度受到影响。
二、千篇一律而不是变换新的菜式
其实有些父母是非常讲究营养搭配的,每天的饮食都有一张规定好的菜谱,比如早餐是稀粥配蒸水蛋,中午是米饭配蒸鱼和蔬菜,晚上吃骨头汤面条。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份非常合理的食谱,有鱼有肉有鸡蛋,还有米饭有面条……但是,你慢慢就会发现,宝宝的食欲变得越来越差。
食谱即使再有营养,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觉得腻、不好吃。家长应该将心比心,我们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埋怨过来来去去就几样菜的单位食堂呢?所以如果孩子不爱吃饭,你要考虑一下是不是食物不合胃口,最好能做一些新的菜式,让孩子不时改善一下伙食。
三、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吃饭的乐趣
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一岁以后的宝宝就会用手握住勺子舀饭往自己嘴里送了,不过这么小的孩子的双手是笨拙的,经常会将饭菜撒一桌一地。一开始家长们可能会比较宽容,知道宝宝这是在学习呢,但是时间长了可能就不会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一方面是觉得搞卫生太麻烦,另一方面是觉得宝宝自己动手玩心太大,不专心好好吃饭。
但是事实上,吃饭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动手怎么能感受到吃饭的乐趣呢?所以在这里建议妈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可以准备两套餐具,一套给宝宝自己用,另一套妈妈用,在宝宝自己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见缝插针地喂。
四、让吃饭变成孩子的负担
常常孩子吃了几口饭就不吃了,很多妈妈就会忍不住说教:“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看隔壁小弟弟,人家吃饭多好”,“吃饭的时候专心点,别东看看西摸摸的”。“不好好吃是吧,饿你几天看看你吃不吃”……
其实儿童的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家长不论是夸奖还是批评,孩子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每次吃饭家长都一阵说教,那么就会让他打心底感觉吃饭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心里有负担那么食欲自然不会好。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护士长李文认为应该从小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饮食氛围,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对吃饭有抵触情绪。
4行为勿做小心宠坏熊孩子
很多中国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不少家长便会溺爱孩子。这么做并不是个好行为,孩子可能会由于父母的宠爱而恃宠生娇,甚至是叛逆不已,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教坏宠坏孩子。
1.不在意孩子的不文明
有的孩子可能会说脏话,这并不是说孩子故意为之,而是他们也许并不懂得说出口的脏话有何意义。但是家长们需要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孩子,不要一笑置之,甚至是觉得好玩,反而逗弄孩子继续说,这么做会让孩子在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的说脏话。
2.事事满足孩子
有的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例如在商场里孩子看到昂贵的玩具,父母也会不在意家里是否已经有了,就立刻买下,或者是孩子想吃油条,父母会出门去买上很多根给孩子吃。这会易使得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3.事事给孩子安排好
有的父母是具有很强的操控欲,总是认为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便会万事先安排好。这便使得孩子们走向极端,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是变得叛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们要注意给孩子自己发展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4.不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
很多中国父母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其实这并不是好事情,易使得孩子缺乏资历嫩里和家庭责任感,没有家庭责任感。为了孩子好,还是应该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培养责任感。
五味俱促进孩子食欲
一、炒绿豆芽
原料:新鲜绿豆芽500克,花椒少许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疗疮疡。适用于火气过旺的宝宝。
二、素炒豆皮
原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
功效: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的宝宝食用。
三、素烩面筋
原料:水面筋500克,葱、姜、食盐、淀粉、植物油、味精个适量。
做法:水面筋切薄片,葱、姜洗净切丝备用。油锅烧热,将水面筋入锅,煸炒至焦黄,加葱、姜煸炒数分钟,兑水一碗,加食盐,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再用淀粉勾芡,汤汁明透即可。
功效:解热、除烦、止渴。
四、蚕豆炖牛肉
原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汆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五、清拌茄子
原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如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注意:豆角中含有毒蛋白,加热后毒性可大为减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宝宝在食用中中毒。
4种常见脱毛方法
脱毛方法
不同的脱毛方式有不同的特点,持续时间、方便性、舒适性和经济性都各有不同。因此,最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脱毛方式。
1、剃毛和刮毛
使用剃毛工具剃毛是最方便、最经济也最常见的脱毛方式。同时也是对健康影响较小的脱毛方式之一。并且,对皮肤的刺激也比较小,特别适合那些怕痛且皮肤敏感的人。但是剃毛和刮毛不小心的话容易造成损伤。
专家建议,在剃毛或刮毛前,应该先抹一层剃毛泡泡,防止皮肤被刮伤。不过剃毛和刮毛的效果持续时间较短,要频繁进行,较为麻烦。
疑问:毛发会越刮越黑?
其实,毛发“越刮越黑硬”其实是一种错觉。在医学界,并没有发现反复脱毛导致毛发的生长速度和粗细改变的证据。但看似越脱越黑的情况是存在的,这首先可能是视觉上的错觉,刚长出来的毛发,在光滑的肌肤上更明显,所以会感觉变黑。
2、脱毛蜜蜡
这种方法是用蜜蜡黏在要脱毛的部位,然后一下子撕除,把毛发连根拔除。蜜蜡脱毛属于密集脱毛,适合体毛较多的女性,而且使用蜜蜡来脱毛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基本一个夏天一至三次就可以了。
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疼痛,所以怕痛的女性不太适合用蜜蜡脱毛,而且蜜蜡也有化学成分,同样容易使皮肤受到刺激,所以应该慎用。
3、脱毛剂
脱毛膏属于药物脱毛,主要原理是利用其中的化学物质令毛干软化松解,使毛发更容易脱落,一般来说脱落之后的毛发还可以再长出来,比较适合想脱毛脱得干净但又怕痛的人。
专家介绍,这种脱毛方法如果在湿温的条件下效果比较好,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由于毛发在一段时间后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存在再次脱毛的需要。杨健强调,这种方法不宜用得太过频繁,反复使用有可能对毛囊造成损伤,一周最多使用一次。
4、激光脱毛
激光脱毛是一种“永久脱毛”的方法,激光脱毛是依据光热动力学原理,是专门针对黑色素的,毛囊中的黑色素吸收了激光素的能量,产生热能,从而把毛囊摧毁,使毛发停止生长。
激光脱毛并不是一次就能搞掂,通常要进行三四次才可以。现今来讲,激光脱毛是最快捷、安全、永久的脱毛方式,不过激光脱毛的费用较高,也有一定的疼痛感。并不建议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选择。
专家表示,激光脱毛的“永久”指的是指受激光作用的毛囊,因为毛发生长有周期性,而激光只对生长期的毛囊起作用,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发的毛囊循环到下一个生长期时还会长出,会造成“激光没把毛脱干净”的错觉。一般隔6-8周应再次接受激光手术,直至毛发全部脱净。
另外,有的女性在脱毛后没有好好保养皮肤,导致经常剃刮的部位由于表面角质层受到破坏,使皮肤变得粗糙干硬和敏感,因此应注意在剃毛后补充保湿润肤剂。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
有些家长抱怨说,为啥现在的孩子都不能打了呢?我们当年谁不是被打到大的?中国老话说的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教育方式啊。现在呢,铺天盖地的宣传不能打孩子,可是,打很管用啊。
其实,并不是两代人不一样了,也不是孩子娇贵,打不得了,而是,即使打孩子的危害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出于仁慈的考虑,也不该使自己受过的创伤让孩子再受一遍。
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孩子被打时并不能理解真正的原因,但当他们再次主动探索时会感到害怕,影响长大后的探索精神。对儿童心理,父母缺乏足够的了解,因为不懂所以没有技巧,因为没有技巧所以很伤神,因为很伤神所以没有耐心,但父母似乎都渴望立刻解决问题。阻止某种行为最快的方法,不就是让他害怕么?
似乎每个打孩子的父母都深谙行为心理学的惩罚原理,每当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时便给Ta惩罚,这样一来,Ta每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都会感到害怕,因为害怕而不再做。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奇的表现之一就是爱探索,爱探索的后果就是容易闯祸。孩子天生如此,但是父母总是只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于是就“对号入座”,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候,惩罚就会出现。因为家长脑子里没有其他的办法,脑海中所有对付的经验就是小时候爸妈打自己的样子,长辈们打自家孩子的样子,所以就只好打孩子,通过恐惧来控制孩子。
恐惧如影随形,孩子是“消停了”,但孩子害怕了,再也不敢“探索新世界”了。
其次,惩罚的羞辱性又决定了它必定会给孩子的自尊带来打击。孩子小的时候,都是通过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价值的,被打,说明自己是个坏孩子,被骂,说明自己是坏孩子,被惩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很差。一旦“坏孩子”的标签被孩子自己贴上,孩子就开始自暴自弃,因为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什么都不敢去做。
再次,一些孩子之所以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坏,可另一些孩子从不打却一直很好,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很容易产生敌意和憎恨,破坏父母和自己的亲子关系,由简单的敌意升级为叛逆,对一个叛逆的孩子,想在生活中对他进行积极正面的规划和指导,就很难了。另外,强行压制的后果,可能使孩子的消极行为转为“秘密的”行为,更加脱离家长的控制,“碟中谍”戏码可真是难上加难。
最后,攻击性行为就像踢皮球,你踢给我,我踢给他,总要有渠道发泄,孩子肯定会有样学样,产生报复他人的需要。是啊,你惩罚孩子,孩子自然会有愤怒,他就会有产生报复的需要,体验过惩罚之后,孩子万一理解成“拳头比道理管用”,那就不好了,Ta会从爸爸妈妈这种强有力的角色榜样中学会攻击别人,以此恶性循环。
打孩子从表面上看,阻止不良行为的效果立竿见影,这个的结果使很多人相信惩罚是有效的。但是,上文我们已经列出了四种打孩子的不良后果。假如有些家长还是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也许应该看看下面这位家长的口述:
“以前认识一位家长,她经常打孩子,开始孩子还没有能力反抗,后来就还手了,并且对他妈说,我本来不想打你的,我打你只是想让你感受被打的感觉。所以我现在要是想着我儿子以后要打我,光想想我就受不了。所以我现在要先管理好自己。”
当然,笔者并不是恐吓家长朋友们,说小时候打孩子,孩子大了会打回来,笔者是说,家长也应该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那么,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愿意被打吗?
那,我们,还要继续打孩子吗?
开发孩子食欲的妙招
1、增加孩子活动量,刺激产生饥饿感;
2、限制孩子在两餐之间的零食;
3、餐前最好不喝饮料,因为饮料会占据胃部空间;
4、不要与其他儿童攀比进食量,允许个体差异;
5、注意餐桌食物色香味俱全,在烹饪技巧上多下功夫;
6、只要比原来有进步,家长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
7、适当为孩子补充儿童专用的复合维生素B也能够起到增进孩子食欲的目的。因为复合维生素B是“能量维生素”,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进食欲;
8、在吃饭时间收起所有的玩具,并关掉电视,千万不要追在孩子后面喂饭。最好将孩子的用餐时间控制在25分钟,超时就不允许再吃。
怎么对待叛逆期的孩子 切忌打击孩子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行为,非常的不满。
在观念中,好孩子=听话的孩子,这种不听话的行为,就是坏孩子的表现,不及时遏制,那么孩子就会变坏!
因此,家长采取强制措施,非打即骂。最后两种结果:表面上恢复到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形象,但实际上暗地里反抗不断;如果孩子性格偏激,那么孩子顺利地往“坏孩子”方向转变,最终无法管制。
孩子4种无礼行为绝对不能惯
1、直呼家长姓名
在美剧中经常会看到外国的小孩直呼父母的名字。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一直都认为直呼长辈姓名是没礼貌的行为,尽管一些家长对于小孩直呼自己的名字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这种“没大没小”行为刚开始都是来自对他人的模仿,特别是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很快便学会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当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觉得好玩并且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出现孩子直呼家长姓名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宝宝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对于孩子有意为之的呼喊,家长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确称呼你了,你才对他做出回应。
2、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宝宝到了2、3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你会发现以前宝宝都是很听话的,现在却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妈妈叫他往东他便偏要往西。宝宝对人对事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因而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他们往往通过这些叛逆行为来表现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
在公开场合中,宝宝的这些对抗行为让父母难以下台,因而对孩子呼喝责备,却让事情更难解决。如果家长能够抓住宝宝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或许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你可以这样做:对于宝宝的无理行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最好就是以冷处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间里让他独自冷静反省;如果宝宝只是有点情绪失控,家长不妨以柔克刚,给他一个拥抱,宝宝很容易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平静下来;如果宝宝表现得真的很过分,家长也可以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让他知道已经到了爸妈容忍的底线了。
3、对老人不尊重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有着一定的家长威严的,因此在家长面前也不太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但是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百般溺爱,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老人家身上,或者在行为上肆无忌惮,家长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他向对方道歉。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于他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他言行的错误,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家长还可以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4、人来疯每次家里有来人做客的时候,宝宝都特别的兴奋,行为举止和平常很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候叽叽喳喳地乱说话,不懂礼貌。宝宝的“人来疯”表现可能由于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关注;或者是平时受到父母的约束太多,现在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孩子便把握这个机会尽情地发泄一把。
你可以这样做:在家里来客人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次“教育”工作,给孩子提出一些礼貌举止的要求,做好约法三章。平常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他人家里做客,或者教育孩子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比如学会叫人、给叔叔阿姨倒茶,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外人、招待客人的机会,便逐渐形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
不管孩子有任何的无礼行为,作为家长的要进行教育,而不是严厉的训斥,毕竟孩子也不知道这个是错误的做法,训斥和职责孩子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们在这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方式哦。
小心这些会破坏孩子健康的行为
过度使用消毒品
人体皮肤上有许多正常菌群存在,它们与皮肤的“天然屏障”协同作用,使其他有害细菌难以入侵。经常过度使用含有消毒剂的护肤品,会杀死婴儿皮肤上的正常菌群,有害细菌和霉菌反而会在皮肤上滋生、泛滥,引发念珠菌等致病菌产生的感染。这种洁癖不仅会让我们的孩子暴露在有毒化学物质中,还很可能创造出过敏成为流行病的脆弱一代。
剪指甲
剪指甲是一个注意卫生的好习惯,能够有效的防止细菌滋生。但是很多家长过于频繁地为宝宝修剪指甲,这样会使指甲向肉里生长,严重时可能引起骨质发炎或溃烂最终导致截肢。即便是常见的指甲向肉里生长,也可能需要移植指甲或烙烧指甲根部,阻止其反向生长。因此,在为宝宝修剪指甲的时候不要纵向修剪指甲两侧或将指甲剪得过短。
掏耳朵
很多家长在为宝宝洗完澡之后,都会很习惯性的用棉签帮宝宝掏耳朵,怕宝宝耳朵里有水。用棉签掏耳朵不仅会导致耳屎栓塞发炎,还有可能使耳鼓破裂。实际上,耳道并不需要人工清洁,少数人可能会受到耳屎堆积的困扰,但只需滴几次过氧化氢滴耳液或矿物油即可,甚至用橄榄油就可以解决。
通鼻孔
宝宝鼻腔略感不适,整天嚎啕大哭,有些父母就会喷鼻腔喷雾剂来使宝宝舒服点,由于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会导致鼻腔肿胀充血,甚至影响血压,因此鼻腔喷雾剂或滴剂都是不被推荐长期使用。下次鼻腔堵塞时,去药店买盐水喷雾剂即可,盐水可以湿润干燥的鼻腔而舒缓鼻腔充血,并且没有副作用。使用抗组织胺剂或用蒸汽蒸脸也可以稀释鼻腔中的黏液。这是更健康合理的办法,爸爸妈妈们可要记得。
用力刷牙齿
宝宝长大到一定年龄,牙齿也慢慢的张出来了,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是非常好的。但是很多孩子都误以为越用力牙齿就刷得越干净。其实,刷牙不应太用力,否则会损害牙釉质及牙龈组织,用力刷牙还会磨损覆盖在根部的牙骨质,导致牙齿敏感、腐烂或畸形。如果几个月后,一个新牙刷被你蹂躏得毛刷纷飞,破损不堪,那显然是你用力过猛。
刷牙力度正确的话,一支牙刷应在使用6个月后还平整如新。刷牙的具体方式和力度应咨询牙医。使用牙线剔牙是明智之举,但不包括勒紧牙线在牙龈上拉锯,其实,只需将牙线紧贴牙齿一侧上下移动将食物碎屑移除即可。
过度清洁皮肤
很多家长都会有意识的让小孩子从小就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这很正确。但通过调查,将近半数的男人使用洗手间却不洗手,这当然不是卫生之举。但还有一些人,反复洗手仍觉得没洗干净,不停地搓洗直至皮肤表层受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导致皮肤肿胀发痒。
过度爱干净可能造成体表自然油脂缺失,引起各种皮肤问题。比如一天之内洗脸多次可能使脸部皮肤干燥,促使油脂分泌得更加旺盛,引起毛孔堵塞产生痤疮。记住每天洗澡不要超过一次,并尽量使用不含酒精的洗护产品。也不要用粗糙的搓澡巾疯狂搓洗皮肤,皮肤每秒都会脱落上千个细胞,因此体表有脱落物是很正常的。
过度洗私处
宝宝们在很小,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时候,不讲卫生肯定是健康的隐患,滞留在肛门周围的粪便会引起各种瘙痒炎症,但瘙痒的感觉也可能由过度擦洗所致。当你过多地用纸擦或水洗肛门时,其自然油脂就会被去除无余,导致干燥瘙痒。宝宝长大以后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他的阴茎周围,过度清洁可能会使他的阴毛向肉中生长并引发小脓疮。你应该小心而不是粗暴地清洗。这需要父母慢慢的引导。
孩子食欲为何降低了
甜食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有些高热量的食物虽好吃,却不能补充必需的蛋白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食欲。此外,食欲不振的孩子中,大多数很少喝白开水,他们只喝各种饮料,如桔子汁、果汁、糖水、蜂蜜水等。这样使大量的糖分摄入体内,无疑使糖浓度升高,血糖达到一定的水平,会兴奋饱食中枢,抑制摄食中枢,因此,这些孩子难得有饥饿感,也没有进食的欲望了。
夏季各种冷饮上市,同样会造成孩子缺乏饥饿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冷饮中含糖量颇高,使孩子甜食过量;第二是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还比较薄弱,常常由此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孩子食欲自然就下降了。
缺锌引起味觉改变
临床发现,厌食、异嗜癖与体内缺锌有关,通过检查,头发中站锌含量低下正常值的孩子,其味觉,即对酸甜苦辣等味道的敏感度也比健康儿童差,而味觉敏感度的下降会造成食欲减退。
锌对食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唾液中的味觉素的组成成分之一是锌,所以锌缺乏时,会影响味觉和食欲;2、锌缺乏可影响味蕾的功能,使味觉功能减退;3、缺锌会导致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了舌乳头上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以接触到味蕾,味觉变得不敏感。
肉眼观察一些缺锌孩子的舌象,可以发现舌面上一颗颗小小的突起即舌乳头与正常孩子的舌乳头相比,前者多呈扁平状,或呈萎缩状态,有的缺锌孩子明显口腔粘膜剥脱形成地图现绝大多数孩子食欲有改善或明显改善,原有地图舌的也多数恢复正常。
心理因素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就餐前,胃内空虚,血糖下降,开始有饥饿感,食欲很好。但是,如果某种原因(如吃了点心),心明眼亮会干扰了这一规律。此外,父母应当允许孩子的胃肠功能有自行调菰机会,可是许多父母往往不懂这个道理,总是勉强孩子吃,甚至有的采取惩罚手段强迫孩子吃,长此以往,这种强迫进食带来的病态心理,也是影响孩子食欲的原因之一。
有些父母爱挑选那些他们认为最好的最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这种挑挑拣拣的做法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自然就会趋向于那些所谓好的食品,而对所谓不好吃的,就少吃,甚至不吃。
破坏孩子食欲的4种做法
错误一: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一种负担
孩子吃了几口饭就不吃了,很多妈妈就会忍不住说教,“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看隔壁小弟弟吃饭多好”,“吃饭的时候专心点,别东摸摸西摸摸”。“不吃是吧,饿你几天看看”……
儿童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家长是夸奖还是批评心理都很清楚,如果每次吃饭都备家长一阵说教,那么他打心底就会感觉吃饭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心里有负担食欲自然不会好。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护士长李文认为应该从小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饮食氛围,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对吃饭有抵触情绪。
错误二:每天提供千篇一律的食物
有些父母其实是非常讲究营养的,每天的饮食也都有一张规定好的菜谱,比如早餐吃稀粥配蒸水蛋,中午米饭配蒸鱼和蔬菜,晚上吃骨头汤面条,乍一看这是一份非常合理的食谱,有鱼有肉有鸡蛋,有米饭有苗条……不过,你慢慢就会发现,宝宝的食欲越来越差。
食谱再有营养,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觉得不好吃,家长可以将心比心,我们是不是还埋怨过来来去去就几样菜的单位食堂呢。如果孩子不爱吃饭,考虑一下是不是食物不合胃口,最好能学习一些新的菜式,让孩子也能不时改善一下伙食。
错误三: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细心地家长会发现,一岁以后的宝宝会用手握住勺子舀饭往自己嘴里面送,不过孩子的双手是笨拙的,经常会将饭菜撒了一地,家长们一开始可能会比较宽容,因为明白这是宝宝在学习呢,但是时间长了可能就不会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一来是觉得搞清洁卫生太麻烦,二来是觉得宝宝自己动手玩心大,不好好吃饭。
然而事实上,吃饭也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动手怎么能感受到吃饭的乐趣。建议妈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可以准备两套餐具,一套给宝宝,一套妈妈用,在宝宝自己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见缝插针地喂饭。
错误四:没有合理供应零食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经过加工的零食属于垃圾食品,是禁止食用的。然而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吃零食只要适量没有任何不妥。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完全对,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罐头食品等确实不应给孩子使用,但是小饼干、坚果仁、面包等零食对补充体力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