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那些反社会人格者
远离那些反社会人格者
生活垃圾很多,碰上垃圾时,耐心等等,不要败给坏情绪。过了,就通了。这些生活“垃圾”可以自动清除,可怕的是有些“垃圾”你意识不到它是“垃圾”,不知道自己已是生活在“垃圾堆”里,而你所有的莫名的情绪低落,以及对人生各种的无望感全是拜这些“垃圾”所赐。
我们总愿意生活是明亮的,是应该充满着鲜花、香气和诗意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感受到这些美好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雾霾”。我们总是处于这“雾霾”的生活气氛中,是看不见鲜花,闻不到香气,更不可营造诗意的。
这是“自然雾霾”呢,还是“人为雾霾”?我们睁开眼来看看。
你是不是常常在微信上看到有同事朋友转发很多这样让人心情不好的事件,譬如“某地学生打老师了”、“某地老师打学生了”、“某校学生不堪升学压力跳楼了”、“该死的人贩子拐卖小孩了”、“某团体疫苗利益,伸黑手向小孩”……
都是坏消息,坏事件,好多没道德的坏人。到处是声讨声,彼起此伏,大家都义愤填膺。大家开口就是骂人,指责别人。似乎世界全黑了,要颠覆了。和善的神情稀少了。世界都是阴谋,开口都是阴谋论。
你要是说出点“相信爱,相信美”这样的话,别人也许会以为你脑信门儿还没长好呢。记得有次在微博上给一则负面新闻留下一句“眼睛只盯着不好的一面,而不去发现生活美好的一面,于己于人都是痛苦的”的评论,不料引来几十条评论围攻。别人笑我看不清,我笑他人太疯癫。
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Kraft(1965)复习有关治疗的资料后指出,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1.药物治疗 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4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连。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方面开展。
(1)认知/知觉障碍与古怪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相连: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哌迷清)、哌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曾用于这一组人格障碍病例。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影响下可发生急性精神病其时亦可使用抗精神病药。
(2)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等心绪稳定剂可改善症状。冲动与5-羟色胺水平低有关,而且这些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则抗抑郁剂可发挥有益影响,特别5-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
(3)冲动/攻击性、边缘型、反社会型、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用SSRI、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有效。对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并可合用普萘洛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出现兴奋躁动时,可给予抗精神病药。
(4)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5)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6)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7)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
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肢、尾状核下)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手术可改善明显的冲动行为,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进行危机干预。
可成立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针对病人偏离常态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采用学习疏导等方法,通过参加其中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他们自己的偏离行为,逐渐纠正那些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校正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Craft(1965),Mile(1969)都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4.教育、训练和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员和律师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这类中心不仅起矫正诊室(clearing house)和整顿中心(sorting center)的作用,而且提供全日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和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日间医院、工业复员部门、综合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尽管抗精神病药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无效,但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性精神障碍时,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医生对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由于这类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疗会对他有帮助,所以保持诚挚的态度在治疗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这类患者主动配合心理治疗很困难,他们往往不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也难以忍受行为疗法对他的要求。医生要很有耐心,并努力寻找他们可接受的方式和现实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精神药物干预效果不明显。
目前尚无有效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治疗手段。治疗针对患者对应激做出反应的阈值偏低,予以认知等心理治疗可能会对预防发作有所帮助。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帮助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紧张和忧虑是过分的,并且促使其逐渐克服。焦虑症状明显时,可适当予以抗焦虑药。
可对依赖型人格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并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同时要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实践。
家暴的男人多吗 为什么会发生家暴
1.本身具有性格缺陷,情绪自控力差,甚至有反社会人格。
2.自卑。自卑的人喜欢通过家暴来找到自己的自信。
3.猜疑。对对方不信任,总是担心对方做出对不起自己的行为,会用暴力来抒发自己的情绪。
4.妻子存在过失。如果丈夫一直对妻子不是处女,或有出轨行为心有怨恨的话,可能会通过家暴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多动症患者的家庭因素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男人
有句老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这样想法的女孩,需要重新修订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的概念了。因为极有可能,在让你怦然心动的霸气和桀骜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心理内容。如果,你爱的男人是那种比较容易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情绪爆发,包括勃然大怒。那你可要小心,你爱的人是不是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现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是目前被低估的一种心理疾病。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中国更为关注的是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病,或大家都为熟悉的抑郁、焦虑等影响人群更大、药物治疗有效的病症。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很少主动求助,也不配合治疗,往往容易被忽视,让很多人受其危害或被其危害。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具有高度攻击性,能动手绝不吵架;不知道什么是脸面,缺乏羞惭感;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等。这种人心理学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
发生了人格障碍的病因是怎么样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身为反社会人格的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不知道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如果你想看到“雨夜屠夫的心路历程”或者“蒙面奸魔的自白”之类猎奇的东西,很抱歉我提供不了。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反社会”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正确。反社会并不必然等于杀人狂或者恐怖分子,而是意味着“与社会规则不同”。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反社会意味着由于某种心理机能的缺失,而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规则的人。
知乎有一类问题很受欢迎,就是“XXXX是怎样一种体验”。我也很喜欢这类问题,不过我看待这类问题的角度可能与别人不太一样。阅读每个答案,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学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断的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并用这些学习经验来强化对自我的约束,这就是我在普通人组成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体验。
之所以需要学习,是因为我体验不到情感。比方说,亲近的人去世,我完全感觉不到悲伤。事实上“悲伤”这个概念也是我通过学习得来的。我知道失去令人悲伤,委屈令人悲伤,欲望得不到满足令人悲伤;我知道流泪代表悲伤,叹气代表悲伤,有时候笑也代表悲伤;我还熟知安慰一个悲伤的人的许多种方式,必要的时候我甚至会挤出眼泪来显得悲伤——你看,我学的很好。但是我从来无法从内心体会到“悲伤”究竟为何物。同理,还有恐惧、紧张、痛苦等等很多感觉,我几乎都无法理解。但没有情感不意味着我没有情绪,我的情绪主要来源于自身,而非外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骂我一顿我不一定会生气,但是我不喜欢你的鞋子有可能导致我大发雷霆。
除了缺少情感体验,我也缺乏“共情”,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比方说看到别人挨打,普通人会本能的感受到这个被打人会疼。根据我的观察,有些人在这方面特别敏感,也有些人比较不敏感,而我几乎是完全无感。以前我经常打架,总是被人说“下手没轻重”,我后来才明白到是因为我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里经常描写的杀人犯残酷虐待受害者,其实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并非不知道别人会疼,只是不知道别人有多疼,所以会用很多匪夷所思的酷刑来施虐。(声明:我对这类行为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后来我给自己立下铁律——绝不与人动手打架,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干出什么蠢事。
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并且这种不同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大学期间我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和网络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反社会者的资料和文献,并开始有意识的约束和训练自己。尽管在这之前吃了不少苦,也迷茫了很久,但现在至少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了——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模仿,让自己显得“普通”。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1、低神经质:缺乏对健康或社会适应方面潜在问题的适度关心;情感空虚。
2、低外倾性:社交孤立、人际疏离、缺乏支持系统;情感单调;对生活缺乏热情和乐趣;即使有资格也不愿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担任领导角色。
3、低开放性:难以适应社会或个人的改变;对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容忍度或理解力较低;情感空白;述情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对艺术和美缺乏敏感性;过分服从权威。
4、低宜人性:愤世嫉俗、思想偏执;不信任他人,即便是朋友或家人;喜争吵;易打架;掠夺性和控制性的人际关系;夸张、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骄傲自大。
精神障碍吃什么药
1、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2、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3、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4、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