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 ̄9月)多见。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症状体症]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诊断依据]
1.患脊髓灰质炎病史; 2.肌肉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骨与关节畸形等体征出现; 3.x线片显示畸形所见。
[治疗原则]
1.防止畸形、促进肌肉的恢复及适应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不同阶段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给予治疗。 2.后遗症期(二年后)治疗是继续功能训练,支架保护和选用适当的手术治疗(如软组织手术、肌腱移位元术、骨性手术等)。
[疗效评价]
1.治愈:畸形矫正满意、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畸形矫正、功能部分恢复。 3.未愈:未达上述标准者。
[专家提示]
本病残废率极高。关键在于预防、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若5岁以下患儿有多汗、嗜睡、软弱无力、烦躁不安或肢体疼痛过敏时,应到医院检查或经神经系统检查以考虑本病之可能。一般预防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有一定预防作用,切记服用。患小儿麻痹遗留后遗症者(二年后),可到医院就诊,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包括矫正畸形和功能恢复手术治疗)。
0
小儿麻痹症会不会遗传
小儿麻痹症可以结婚。结婚生子,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也不例外。医学专家早已指出小儿麻痹后遗症残疾人家庭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是一样的,而且这种疾病并不遗传给下一代。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后天感染病毒所致,因此不是遗传性疾病。相反,如果父母患有小儿麻痹症,孩子还有可能会出现抗体,反而不容易患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也可以和健康人一样交朋友、结婚、组成家庭。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灰疫苗即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自从20世纪50年代成功地研制了脊灰疫苗以后,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一种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即运动神经中枢,遗留的晚期躯干及四肢畸形。脊髓灰质炎近年来由于重视预防使该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仅在农村偶有散在发病。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先天性、姿态性畸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神经源性肌力平衡失调,导致骨质或关节畸形,瘫痪的肌肉为不可逆性病变。而后者则为先天骨质畸形或姿势不正,被动牵拉某些肌功能暂时消失,非神经源性,畸形矫正后,肌功能还可恢复,为可逆性。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常见的瘫痪肌有: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等。上肢较少发生,仅以三角肌瘫痪较多见。脊柱周围肌瘫痪者更少见。常见畸形有足部的马蹄内、外翻足、高弓足、仰趾、爪形趾;膝部的膝内、外翻、反屈;髋部屈曲、外展、外旋;上肢外展功能丧失,肘部畸形较少。脊柱以侧凸为主。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 ̄9月)多见。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症状体症]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诊断依据]
1.患脊髓灰质炎病史; 2.肌肉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骨与关节畸形等体征出现; 3.X线片显示畸形所见。
[治疗原则]
1.防止畸形、促进肌肉的恢复及适应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不同阶段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给予治疗。 2.后遗症期(二年后)治疗是继续功能训练,支架保护和选用适当的手术治疗(如软组织手术、肌腱移位元术、骨性手术等)。
[疗效评价]
1.治愈:畸形矫正满意、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畸形矫正、功能部分恢复。 3.未愈:未达上述标准者。
[专家提示]
本病残废率极高。关键在于预防、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若5岁以下患儿有多汗、嗜睡、软弱无力、烦躁不安或肢体疼痛过敏时,应到医院检查或经神经系统检查以考虑本病之可能。一般预防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有一定预防作用,切记服用。患小儿麻痹遗留后遗症者(二年后),可到医院就诊,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包括矫正畸形和功能恢复手术治疗)。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是脊髓灰质炎病毒,改病毒容易在灵长类动物的组织细胞中生长。因人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对病毒VPI具有特异的亲和力,因此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渠道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 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我国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自从有了该疫苗,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学名为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因感染者自身免疫力不同,可导致本病出现不同类型。
1、隐性感染:又称无症状型,即患者在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无症状出现。病毒进入人体后只存在于消化道,不侵入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但可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2、顿挫型:又称为轻型,病毒可侵犯全身,但神经组织除外。患者可出现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一般持续1~3日,症状可自行缓解;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扁桃体肿大、咽部不适、咽部充血等。此期间,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通过症状判断是否患病。
3、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经循环神经纤维扩散到全身,但在发病初期出现。此期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再次上升,即出现双峰热,患者还可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异常、多汗、颈项强直等症状。
4、瘫痪型:此期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灰质,而引起脑和脑神经病变。患者出现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最常见。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若侵犯颅神经,可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脊灰质炎是什么病 脊髓灰质炎的是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脊髓灰质炎是什么病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糖丸的作用
国家在为宝宝实行计划免疫的过程中,其中要服一种小儿麻痹糖丸。
小儿麻痹糖丸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这种活的疫苗具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活性,但其毒力经处理后大大减低,口服后不但不会使人得病,而且还会使宝宝获得免疫力,产生大量的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中和进入体内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使宝宝不患病。即使发病,症状也很轻微。口服这种活疫苗糖丸是国家对脊髓灰质炎采取的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
小儿麻痹糖丸有三种,这是根据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不同做成的,红色代表Ⅰ型,黄色代表Ⅱ型,绿色代表Ⅲ型。
Ⅰ、Ⅱ、Ⅲ型疫苗称单价疫苗,目前还有Ⅱ、Ⅲ型 及Ⅰ、Ⅱ、Ⅲ型混合的二、三价疫苗,服用对象主要为2个月到7岁的小儿,单价疫苗按Ⅰ、Ⅱ、Ⅲ型的顺序服用,每月一颗。以后接连两年再重复应用,或口服三价疫苗一次,可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一般免疫力可保持三年以上,上小学前再服用一次三价疫苗。服用时间以春冬季节为宜,这种疫苗糖丸安全、有效,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小儿有体温稍高、头痛、腹泻等症状,但几天后多可消失。
预防脊髓炎强化免疫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造成终生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方法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遇热会失效,因此服苗时应用凉开水吞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宜饮热水,以免影响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小儿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凉开水(不得用热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如果在服用时出现呕吐应重服。此种疫苗只能口服,患胃肠病时最好延缓使用。高烧、免疫能力受损、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者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