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

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

其他检查 心室晚电位、心电图频谱分析、心室率变异分析、运动心电图和倾斜试验都有助于复杂或某些特殊心律失常的诊断。此外,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ECT、CT和MRI等对于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脉搏结代。

诊断

根据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通过心电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临床上最主要的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鉴别,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脉搏的变化。

出现了心律失常会是心肌炎吗

心肌炎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心肌疾病,常见症状为心律失常、胸闷、胸痛、乏力等。许多年轻人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怀疑是否是患了心肌炎,其实心律失常可以由于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导致,不仅仅是心肌炎,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年轻人出现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多数是由于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浓咖啡而引起的,只有少部分是由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害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就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

临床上发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以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等。心肌炎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但除了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怎样治疗室性早搏

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胺碘酮。

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率为50%。胺碘酮、普罗帕酮及钙拮抗剂的有效率相对较低。这类患者由于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其药物效果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结果来判断。如果这类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治疗不敏感,则应予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导管消融这类心律失常风险很小,成功率在80%以上。 治疗室性早搏依赖于是否有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及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

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负作用较小而作为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如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干脆放弃药物治疗。

对于少数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早搏(如右室流处道),在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根本无需治疗。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因药物治疗并不降低总体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在无症状时也无需药物治疗。但如确有症状,应采用上述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心肌肥厚时,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测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但其阳性预测率较低,且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

因此在心室肥厚伴频繁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 冠心病伴明显心功能不全者出现频繁或复杂的室性早搏以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猝死的危险性是较大的。此时应首先处理心肌缺血,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措施。如纠正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仍然存在,则必须评价心功能。若射血分数≥40%,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若射血分数<40%,则需作电生理检查指导治疗。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予以安置植入型心内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未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以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在无禁忌症时都应使用。对于这类患者,胺碘酮也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 轻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伴上述心律失常且未排除缺血性心脏病,胺碘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可按发生原理、起源部位、心率的快慢、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类。

(一)根据发生原理对心律失常进行的分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清启

1.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径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2.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多源性房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3.触发活动引的心律失常 它括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速性和心室自主节律以及某些类型的室速。

有些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多种机制参与发病,如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及触发活动,慢性心房颤动亦是多种机制参与发病。

4.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1)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房内或室内传导阻滞等。其中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Ⅰ°、Ⅱ°、Ⅲ°;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根据其QRS波宽度,又可进一步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

(2)旁路传导:如W-P-W综合征、L-G-L综合征等。

(3)窦室传导:常见于高钾血症,此时P波消失,窦性激动直接传入房室结后再传入心室,引起QRS波群。

(二)根据起源部位对心律失常进行的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房传导阻滞;(5)窦性停搏;(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2)房性心动过速;(3)心房扑动;(4)心房纤颤;(5)房内传导阻滞;(6)房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3.结性心律失常 (1) 结性早搏;(2) 结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和非阵发性);(3) 结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房室传导阻滞。

4.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2)室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和非阵发性);(3)室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希氏束、左右束支和左前后分束支);(5)心室扑动;(6)心室颤动;(7)心脏电静止。

5.其它:(1)干扰及房室分离;(2)预激综合征。

(三)根据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心律失常进行的进行分类

1.良性心律失常 主要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室速持续时间<30秒)。

2.有预后意义的心律失常 主要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恶性心律失常 有明确心脏病基础(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病人,发生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或心室颤动。

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1.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分层:早期的Lown分级对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度的分层忽略了病人心脏和全身整体临床情况,而片面强调了室性早搏频发及复杂程度,其结果是脱离病人实际情况,造成临床医疗实践的混乱。

结合病人全面的临床背景综合分析,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类较为合理。例如

1偶发、频发、“复杂”的室性早搏和无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随心脏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多。这些病例多没有独立的预后意义,但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表现。

2持续性有症状的室速,通常为严重心脏病的标记,而并非是早先存在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后果。

3心室颤抖(室颤),多为与先前存在的室性心律失常无关的电意外事件,但可由一次持续性室速恶化而来。

目前主要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意义和有无导致明显相关症状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来分类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通常分为三大类: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这类病人多无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不应行射频导管消融,而应充分向病人说明预后良好,解除其心理紧张。如确有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也应在对病人做解释工作的基础上,首选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但不宜使用有脏器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奎尼丁、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后果的评价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判定标准,不宜反复作动态心电图。

(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不可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对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应尽快控制心力衰竭,注重查找和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提倡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类和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榕栓和直接PTCA,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出现的室性早搏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大多为一过性,一般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增加总死亡率,对于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频发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可临时静脉应用利多卡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主要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有左心功能不全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或严重心力衰竭的频发非持续性室速病人也可考虑用胺碘酮。

(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这些病人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包括:

1一级预防,主要寻找和确定猜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不明确。

2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发生于无急性冠心病事件时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的生存者。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应首选ICD,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总的来说不可靠,其中:1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改善病人预后,且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死亡风险。2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受体阻滞剂,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和总死亡率的唯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风险,但对所有原因所致死亡率的降低不显著。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是β受体阻滞剂之外唯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后(无论是否有室性早搏或左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猝死风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作为无条件接受ICD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药物,或与ICD联合使用。一般多考虑以胺碘酮为主线,索他洛尔为辅助的选药原则。对心功能差的老年病人首选胺碘酮,心功能好的年轻病人可用索他洛尔。4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可用于终止QT间期正常,由配对间期短的室性早搏起始的多形性室速,也用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或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

另外,对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病人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或室颤,应使用病人可耐受的足够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起搏器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Brugada综合征的室颤无可靠药物,应使用ICD治疗。

小儿五种心律失常要注意

儿童的心律失常患病率有增多趋势,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则是医治心率失常的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医疗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心律失常门诊”目前每年完成上百例射频消融,成功率达到90%,最小年龄1岁。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异常改变,快于正常心率(60-100次/分)的心律失常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以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冷汗出、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

宝宝五种心律失常要警惕

近年来临床统计数据表明:儿童的心律失常患病率有增多趋势,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则是医治心率失常的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医疗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心律失常门诊”目前每年完成上百例射频消融,成功率达到90%,最小年龄1岁(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手术于2-3小时左右完成,患者三到五天即可出院。

下面几种情况可用心导管射频消融来进行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慌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检查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症:

大部分平时普通心电图就可明确诊断,如伴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则应行射频消融。

心房扑动和房性心动过速:

心慌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心力衰竭。发作时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心慌时常伴有头昏,有时有晕厥。

室性早搏:

症状明显、频发室性早搏或经药物控制不佳者。

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脏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其厚度都远小于成人,加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X线十分敏感,极易受损。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采取儿童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必须去正规的儿科专业医院。

室性早搏属于哪种类型

对于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首要的是要判断有无出现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若明确出现有心律失常及相关的严重症状,则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都应当给予适当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临床上尚未出现专门用以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已经出现的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则有各自不同的成功率。对于轻微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当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知患者以解除患者的焦虑状态,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并告知。

对于症状较严重,或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应首先应用的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在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上,尤其是治疗伴心功能不全者时,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选用胺碘酮更为恰当。

注意事项: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目的应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由于此种心律失常并不具有致命性,因此应把重点放在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小儿频发室性早搏怎么办

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

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胺碘酮。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率为50%。胺碘酮、普罗帕酮及钙拮抗剂的有效率相对较低。

这类患者由于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其药物效果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结果来判断。如果这类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治疗不敏感,则应予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导管消融这类心律失常风险很小,成功率在80%以上。

心律失常分类有哪些

1.根据发作频率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室率,可将心律失常大致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见于各种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后者见于各种心脏停搏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

2.根据起源部位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可将心律失常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对早搏和心动过速的分类上。

3.根据性质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危险性程度,可将心律失常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类。

4.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持续时间,可分为持续性、阵发性和间歇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超过30s,阵发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不到30s,间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与心律失常交替出现。

5.根据发作方式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医源性三种。自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变;诱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验;医源性心律失常则见于各种操作过程中和药物治疗过程中。

心律失常并发症有哪些

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临床上最主要的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鉴别,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着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室性早搏的预防

1、缓解症状,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2、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

3、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4、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胺碘酮。

5、预防心源性猝死,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心梗有哪些症状 心律失常

在心梗的病人中大约有75%-95%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症状。

特点: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

恶性心律不齐的危害包括哪些

1、恶性心律失常是有患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病症的患者,心律失常患者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要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治疗。因此,这是属于患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之一。

2、处于恶性心律失常阶段的患者,基本上是治愈不了的。这是最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心脏起博器是物理疗法典型产品,是在临床上与创伤手术结合治疗目前最有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植入心脏起博器的患者,心脏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在心脏起博器的帮助下,患者的心律异常是随时得到调整,确保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无恙。

3、临床统计,早年在恶劣环境、特殊工作、重体力者、军人、运动员等职业的人群,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高于普通人群数十倍。

别忽视心律失常

人的心脏由四个“房间”(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的心脏搏动,是由位于右心房上部的心脏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传导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然后电信号再通过心脏中央的房室结传导到左、右心室,使心室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窦房结控制整个心脏的跳动。它每发送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这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它是人体的正常心律,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率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或是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问题,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无规律地“乱跳”,这就是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失去常态的现象。

有些人以为,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就意味着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标志着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很多人的心律失常只是一种良性病变,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不过,发现心律失常后。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多数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服药等方法治愈。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上述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更为严重者,如严重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患者可出现晕厥、阿一斯综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

发生心律失常后,明确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治疗及预后。也是病人最为关心的。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做出初步诊断,如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根据症状初步判断。但多数情况下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有时为了明确心脏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情况,还需要做心脏磁共振检查。总之,在明确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使患者真正受益。

室性心动过速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合征 :也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是指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合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发生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称之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有学者推测,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4.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关推荐

心律不齐有什么危害

心律不齐是一种总的说法,有多种类型,像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室性行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等等,需要结合具体的类型,确定治疗方案,建议先做个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是那种心律不齐,如果是窦性心律不齐,主要通过自我调整,避免紧张,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睡眠充足,多数都可以缓解,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可以用点药物,像b受体阻滞剂帮助缓解,其中伟特索他洛尔是一种兼有第Ⅱ类和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的药物,适用于各种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当然,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

​怎么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

(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这类病人多无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不应行射频导管消融,而应充分向病人说明预后良好,解除其心理紧张。如确有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也应在对病人做解释工作的基础上,首选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但不宜使用有脏器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奎尼丁、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后果的评价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判断标准,不宜反复作动态心电图。 (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

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

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性质,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过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小,所以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心房颤动,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

心律失常的特点

小儿因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心脑的生理(如心肌细胞传导系统、起搏系统)处于逐渐发育健全的时期。因此,其发生心律失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生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症候群等,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2)新生儿期窦性心律极不稳定,婴儿期易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 (3)如胚胎发育中,房室结区及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异位心律,第三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

心律不齐的危害

心律失常可使血液循环失常: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心律不齐是比较常见的,而心律不齐有很多种,比如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而大多数的心律不齐并不严重没有症状的话,是不需要治疗的,部分正常人也能发现心律不齐。

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

吸烟、饮酒诱发者应戒烟限酒,疲劳、紧张、激动所致者应劳逸结合,心态平静。因感染、胆或肾结石绞痛或甲亢等疾病引起的,应针对该病治疗。对有电解质(低钾等)和体内酸碱平衡失调者应予纠正。缺氧者应输补氧气。无器质性心脏病,也就是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患者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阶性,如无明显症状,不必使用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缺血: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开始的 24 小时内,患者有很高的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过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是出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过去曾提出,所有患者均应预

高血压经常心慌是怎么回事

1、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会有心率失常的现象,多为功能性的,与很多的因素有关,例如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或β受体功能增强有关。 2、高血压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心脏发生病理性变化,常见的就是导致心脏心室变厚或者扩大,由于心肌组织的纤维化及肥厚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下降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而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心律失常的症状

常见症状 持续性头晕 猝死 “多音律”心音 胆心综合征 低射血分数 低血压 电生理异常 儿茶酚胺分泌过量 饭后心悸 饭后心跳加快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

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危害

带来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 血液循环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 频发房性或室性早搏可引起肾血流量平均减少8%~10%,房性心动过速和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肾血流量分别减少18%、20%、60%,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其症状包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