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肉毒素的那些谣言
关于肉毒素的那些谣言
一针管永久
经常碰到这样的求美者说有的美容院或整形机构宣称他们的肉毒素是新型的或者进口的,可以保持两年,甚至有的说保持十年。其实从肉毒素的作用原理上考虑,很容易理解这种说法是在明显误导消费者。
肉毒素使肌纤维不能收缩致使肌肉松弛以达到除皱美容的目的。机体会逐渐把这种药物代谢掉。并逐渐恢复功能。这个过程大约3-6个月,因此肉毒素的治疗是暂时的。可能个体之间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个人在效果和维持的时间上产生差异。平均有效时间为3.4个月,而在数次注射后疗效可能适当增长,但一般均不会超过一年。
另一个必须要说明的是,国产和进口药物在药效上是没有区别的,真正进口肉毒素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葛兰素史克代理的美国Allergan公司的保妥适(BOTOX),虽然进口药物在提纯方法和纯度上具有优势,但是在作用时间上与国产肉毒素没有任何差异。
买到便宜肉毒素了
肉毒素价格非常混乱,注射一次肉毒素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甚至过万的。那么怎么来看待这种区别呢?由于肉毒素属于毒麻性药品管理,国家加以严格管制。到现在为止,中国合法的肉毒素有两家,兰州衡力和美国保妥适(BOTOX)。在目前的市场上,许多资质不合格的美容机构的肉毒素都是从不法商贩手中购进的。这些肉毒素不仅没有批准文号、没注明失效期,而且药量也不准确。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肉毒素的价格很低,有的只有几十块钱一支,而正规厂家的肉毒素价格较高。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还是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注射。而且费用应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1000-3000元之间是比较合理的。
一针就瘦脸
现在“瘦脸针”这个词经常在报纸杂志中出现,其实指的就是肉毒素注射,与用于除皱的肉毒素是一样的药物,区别在于所注射肌肉的不同。除皱注射的是表情肌,瘦脸注射的是肥大的咬肌肉。
肉毒素瘦脸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该药物麻痹过于发达的咬肌使之放松,逐渐发生萎缩,体积变小,也就达到了瘦脸的功效。所以说,如果你真是因为咬肌肥大而引起的胖脸,注射肉毒素是有效的!对于那些皮下脂肪较多的胖脸,需要面部抽脂或去除颊脂垫来解决;而对于方形脸,下颌角骨头大的,需要做磨骨手术才可以。
“肉毒杆菌”乳饮料导致白血病
专家指出,首先,大家要明确的概念的是“肉毒杆菌”本身是无毒的,而有毒的是“肉毒毒素”,尽管都有个“毒字”。但是咱们判定一个东西有没有危害,望文生义就有点太小学生了。“金黄色葡萄”听起来不错吧?但是在乳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可是会很大。
有危害的“肉毒毒素”,是通过芽孢产生的,而懂一点微生物的朋友想必知道,芽孢的生存条件也是有要求的,而儿童乳饮料通常是一种酸性的产品,在酸性的条件下,或者说在有氧的条件下芽孢是很难形成的。我们测pH值都是小于4.5的或者弱酸性的原料,会发现实际上肉毒杆菌很难产生毒素。所以大家完全无须担心喝了乳饮料会中毒。
简单而言,虽然大家都知道诱发白血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辐射,或病毒感染,甚至有些人如果吃过化学毒物或者化学药物,也可能引起白血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的科学证据表明:白血病和肉毒杆菌、肉毒毒素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所以乳饮料和白血病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新西兰进口乳品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中,提到乳品的检测中是没有肉毒杆菌这一项的。因为肉毒杆菌的生长特性非常特别,很少会出现在乳品中,也很少会有乳品因为肉毒杆菌产生危害。所以在我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生产法规或者致病菌的限量标准中目前还没有肉毒杆菌这一项。
因为我们是根据食品本身的属性,加工的特点,来决定哪些指标列进来,有的放矢地用最少的指标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指标少,但是都是最有用的,这样也能保证最快地测出一种食品是不是符合标准。就像刚刚提到的会在乳品中产生危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就被国家标准卡得严严的。
在谣言来临时需要大家理性地分析,就像那个消息里信誓旦旦地说信息的源头是妇幼保健院,可是人家保健院最近可是委屈地澄清了从未发布过这样的信息。
孕妈可以吃小龙虾吗
■关于小龙虾的那些谣言,你信吗?
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太多了,朋友圈里面盛传它是日本对华细菌战的产物,各种细菌各种脏,说到它的危害可以说是罄竹难书了~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
小龙虾原产地是美国,上世纪被日本引入国内,然后再传入中国的,一直都是作为食物存在,美国人吃小龙虾的历史都超过100年了。
还有人觉得,市场售卖的大部分都是野生的小龙虾,特别脏,全身都是细菌,生活在臭水沟等等~
科研数据证明了,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很少,即使有,也大多集中在鳃和内脏中,所以吃小龙虾的时候,只要去掉内脏,是没有那些传说中的重金属污染的。此外,现在中国是吃虾大国,连养殖的小龙虾都供不应求,哪里还有那么多野生的小龙虾?!
……
朋友圈里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太多啦,不要全信哦。
■孕妇能否吃小龙虾?吃小龙虾的好处有哪些?
那么,到底孕妇能否吃小龙虾?
答案是:可以吃,但前提是你没有过敏史。
排除宿便
排便不畅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了,排便带来的不便,让很多人为之苦恼,也通过很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吃药,吃通便、清肠、减肥类的保健品,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治标不治本,这到底该如何是好,宿便一词常常是被认为是产生黄褐斑、皱纹、虚胖甚至肠癌的罪魁祸首,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让专家来讲解一下吧,一起去看看!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熊理守
相信使用过通便、清肠、减肥类的保健品话,那你们一定就会对“宿便”这个词很熟悉了,尤其是在一些关于宿便的保健品课堂上,“宿便”更是经常的被拿来举例子,因此宿便就被认为是产生黄褐斑、皱纹、虚胖甚至肠癌的罪魁祸首。方舟子曾经说过,“宿便有毒”是卖假药、假保健品和鼓吹辟谷的人搞出来的伪科学。到底真相是什么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熊理守长期从事便秘的研究与临床,让他来帮我们鉴别关于便秘与宿便的那些谣言。
谣言1宿便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会不断产生毒素
真相发酵后只是产生甲烷、氨气及氢气
在一些保健品的宣传手册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宿便”长期滞积于肠道内,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发酵,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被身体吸收后,可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
熊理守指出,西医则不用“宿便”这个概念,与之对应的是便秘,但便秘也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食物的营养物质在小肠段被吸收,所含电解质和水分在结肠段被吸收。就算是便秘患者,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内停留较长时间,也只是意味着有更多水分被吸收,会产生更多甲烷、氨气和氢气,放屁会臭些,但并不会产生所谓的毒素。
谣言2宿便不清会诱发结直肠癌
真相宿便不会,反而滥用泻药可能诱发消化道癌症
对于“宿便”有怎样的危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宿便可能造成致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很多人都是听到癌症就会害怕的,所以对于宿便致癌这样的谣言,他们是十分的相信的,因此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去排便清肠。
熊理守解释,正像我们上面说的,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内存留较长时间并不会生产所谓的毒素,所以“会诱发癌症”一说也就无从谈起。反倒是盲目使用蒽醌类泻药排宿便,会增大患癌风险。排宿便产品绝大多数都含有中西药的泻药成分,如芦荟、决明子、番泻叶等,虽然被标榜为天然产品,但这些中药成分实为对结肠刺激性很强的泻药。人为制造腹泻,刺激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引起排便,这样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还可能损伤肠黏膜,导致结肠病变(长期服用泻药,肠壁上出现交错的黄黑斑,叫做“结肠黑变病”),甚至诱发结肠癌。
谣言3肠壁有皱褶,即使每天排便仍可能有宿便存留
真相结肠黏膜光滑,大便不会残留在结肠皱褶
在坊间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的肠道有千褶百皱,即使每天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
熊理守解释,在肠镜下可以看到,结肠的肠壁是光滑的,所以不会有所谓的食物残渣滞留在褶皱内。除非有消化道问题的人,如肠道蠕动过慢,食物残渣可能会在乙状结肠内停留过久,但注意,这里说的是在某段结肠停留,而非结肠内的皱褶。
辟谣那些关于柿子的谎言
其实,柿子与其他食物“相克”的说法均来自于柿子细胞中的鞣酸(又称单宁、单宁酸,没食子酸),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收敛物质。吃柿子的时候,细胞被嚼破,里面的鞣酸就会流出来,与口腔中的唾液蛋白结合让人产生“涩”的感觉,它会还刺激口腔的粘膜蛋白,使之产生收敛性的麻涩感。
鞣酸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可溶性鞣酸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在胃肠中也不能被分解。酸和酒精有助于这种沉淀形成。但柿子中的鞣酸含量相差巨大,一般在0.4%到4%之间。完全甜型的柿子成熟后单宁含量能低到0.1%以下,涩型柿子未成熟时可高达4%以上。
鞣酸含量高的柿子的确可能与海鲜中的蛋白质形成“胃柿石”
如果大量吃下鞣酸,同时胃中又有很多蛋白,一方面单宁会把蛋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同时鞣酸还能让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在加上柿子中的果胶、纤维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导致腹痛。
传说中的“柿子与酸奶”“柿子与螃蟹”“柿子与海鲜”不能同吃,因为螃蟹、酸奶和海鲜都是高蛋白食物。柿子中鞣酸含量高,一次性大量吃下确实可能发生。不过,胃柿石并不致命。只要及时就医,完全可以解决。
空腹吃柿子香蕉,容易肠胃不适,但不会致命
香蕉含有较高的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而柿子富含鞣酸,空腹食用或是一次大量摄取这类含酸量高的水果,容易造成肠胃不适。因此,并不是柿子和香蕉两种水果一起吃或先后吃会引发中毒,而是应该注意食用的时机和份量,以免影响肠胃。
不能同吃的不是“柿子”,而是“涩柿子”
显而易见,与螃蟹、酸奶、海鲜等“不能同吃”的,不是“柿子”,而是“鞣酸含量高的的柿子”。人体对鞣酸有天然的“检测设备”——舌头,单宁是涩的,含量越高越涩。
所以,答案很简单:不要吃涩的柿子!如果是成熟的甜柿子,或者经过“脱涩处理”已经不涩的涩柿子,那么与这些食物一起吃也无所谓;如果是涩的柿子,单独吃也不保险,因为你不能清楚自己的胃里有什么!
能不能空腹吃柿子?
担心空腹不能吃柿子,主要是担心柿子中鞣酸太高。高鞣酸食物的确会增加胃柿石的风险。原因在于,鞣酸可能在胃酸的作用下与蛋白质(主要来源为:食物中的蛋白质、胃内消化酶、胃脱落上皮)结合成鞣酸蛋白质,很难溶于水,沉积在胃内,再与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后,即形成胃石。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柿子都是高鞣酸的,反而,现在商品化的柿子基本都是经过脱涩处理的,鞣酸含量基本比较低。空腹吃柿子,只要不会觉得难受,基本不用太担心会形成结石。毕竟,谁那么想不开会吃那种涩得“拔不出舌头”的未成熟的柿子。
要知道,高鞣酸并不是形成结石的唯一因素,低浓度胃酸、低胃动力也是人体植物性胃石的因素。现在大量胃柿石病例的患者大多伴有低胃酸、胃动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很多是胃溃疡患者。如果你是胃溃疡患者、或者胃动力不足,最好不要空腹吃柿子了,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
如果你胃肠功能甚好,饭前饭后吃个柿子都没有问题。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1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柿子还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吃些柿子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盘点那些忽悠人的牛奶谣言
谣言之一:牛奶致癌?
传言:美国教授T.柯林.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
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此前曾指出,FD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则表示,美国坎贝尔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更有力证据证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据介绍,坎贝尔进行的试验,是通过大剂量黄曲霉素(一种强致癌物)诱导出癌变细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对健康人体有相同作用。
据了解,坎贝尔在2006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
而中国农业大学朱毅副教授指出,人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这并意味着长期喝牛奶就损害健康。目前有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风险。但牛奶也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些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谣言之二:空腹不能喝牛奶?
有人说空腹喝牛奶会把蛋白质当做能量白白消耗掉,实际上牛奶中含有约4.5%的乳糖,它属于碳水化合物,会优先分解供能节约蛋白质;此外牛奶中还含有3%左右的脂肪,也能起到供应能量的作用。因此空腹喝奶并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
不满一岁的婴儿都可以空腹喝奶而吸收营养,证明奶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全面,可以为人体充分利用。即便消化率略有降低,在来不及吃早饭时,空腹饮奶仍然比一个早上完全不吃东西更有利于健康。
不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空腹喝牛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喝牛奶后有腹胀腹泻问题,那么的确不宜空腹大量饮奶,还是吃些淀粉类食物之后再少量多次地喝牛奶为好,最好能饮用酸奶。
在20年前,专家们提出不能空腹喝牛奶,是因为当时国人很少有喝牛奶的机会,一旦断了母乳,基本上就见不到奶制品的面。长期不接触奶制品,导致人体发生“乳糖不耐”,一喝奶就腹胀、肠鸣、腹泻、腹痛。如果喝得太急,特别是空腹喝奶,症状就会更加严重。
然而时代不同了,饮食生活也变了。现在很多孩子和年轻人从小就经常喝牛奶、酸奶,吃冰淇淋甚至奶酪,消化牛奶中乳糖的能力很强,即便空腹喝牛奶,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那么,所谓“空腹不能喝奶”的说法,也该改一改了,至少要加个前提,不能一概而论。其实,空腹的时候不喝牛奶,吃什么好呢?吃糖果?吃巧克力?吃饼干?吃牛肉干?恐怕从营养平衡角度来说,还远不及喝牛奶合理。
如果从小经常喝牛奶,没有什么“乳糖不耐”之类的问题,那么空腹喝牛奶完全无害健康。早上时间匆忙,来不及做饭的时候,不妨赶紧喝一杯牛奶,或者携带一盒牛奶路上喝,可以保证1~2小时不感到饥饿,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与完全不吃东西相比,牛奶早餐不仅能提供相当多的营养成分,还能帮助预防胃病和胆结石,也能让人心情更为舒缓平和。
不过,清晨不宜把牛奶当成唯一的饮品。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要先喝一大杯白开水(供暖季节室内干燥时饮淡蜂蜜水更佳),然后再喝牛奶为好。因为牛奶的渗透压较高,在补充水分方面远不如白开水迅速和有效。
谣言之三:脂肪越低越健康?
先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全脂奶、低脂奶和脱脂奶,其中到底有多少脂肪。
全脂奶的脂肪含量为3%左右,低脂奶(半脱脂奶)含脂肪1.0~1.5%,全脱脂奶含脂肪0.5%。
也就是说,如果每天饮用一袋250克(243毫升)的全脂牛奶,摄入的脂肪为7.5克。对于绝大多数小康家庭的消费者来说,每天从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脂肪达75克以上,牛奶中脂肪在一日当中所占比例仅为10%,并不算高。
如果把全脂牛奶换成低脂牛奶,会有多大效果呢?仅比全脂牛奶减少脂肪摄入3.75~5.0克,即便换成全脱脂奶,也只能减少6.25克。
然而,牛奶的脂肪部分还有不少好东西。首先,香气成分全部存在于乳脂当中,脱脂奶是没有什么香味的。其次,牛奶中的维生素A、D、E、K都在脂肪部分,它们对健康防病作用很大。还要考虑到,牛奶脂肪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特别是共轭亚油酸。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多喝全脂奶的人不容易得癌症。一些研究认为,乳制品中的维生素D也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的因素,对于结肠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都有预防作用。
还有研究证实,脱脂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体重下降,而食用全脂奶却与较低的体重相关联。其原因不明,但推测可能与其中的CLA有关,因为CLA可以减少身体中的脂肪比例,而帮助维持肌肉比例。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经常喝脱脂奶的女性中,难以受孕的比例比不喝奶的人增大85%;而规律饮用全脂牛奶的女性,出现排卵问题的风险却会比不饮奶女性低27%。
所以,如果完全脱除牛奶的脂肪,会影响其营养价值、口感风味和保健作用。因此,如果没有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儿童少年和中青年人不一定要饮用脱脂牛奶。
谣言之四: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
很多人坚信,牛奶加果汁会发生沉淀,所以这两种东西不能一起喝。
实际上,遇酸沉淀是牛奶中“酪蛋白”的基本性质,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对成年人来说,牛奶沉淀并不影响消化。即便不和果汁一起喝,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也会沉淀。
如果说牛奶发生沉淀就不能消化,那么人也就不能吃酸奶和奶酪了!酸奶的凝冻就是牛奶蛋白质受乳酸作用沉淀的结果;奶酪的凝块要比果汁和牛奶的沉淀更硬更大!
牛奶和水果一起制作的各种甜品在国外已经流行几百年,没有发现因此发生不消化问题。甚至市场上还有不少“果汁奶”“水果酸奶”“牛奶果冻”之类的产品出售,如果人体都不能消化,它们是不是该被取缔了?
只是要注意,柿子、葡萄、石榴等涩味水果含单宁过高,与蛋白质结合之后,会降低牛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起疾病。
谣言之五:牛奶不能加糖喝?
有很多书上说,牛奶加上糖会产生“果糖基赖氨酸”,影响氨基酸的吸收,这是一种多虑。
牛奶中富含赖氨酸,与糖一起加热会发生“羰氨褐变反应”,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这种物质,使赖氨酸失去生物活性。但一定要记得,这种反应仅在高温和长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而且与加不加白糖无关。因为,牛奶本身含有大量的乳糖,而乳糖比白糖还容易发生这种“褐变反应”。
如果不相信的话,不妨自己做个试验:把牛奶放进高压锅里,不加糖,高压40分钟,然后拿出来,和新鲜牛奶作对照。很显然,高压后的牛奶颜色变得有点暗,甚至会发淡褐色。这时候,赖氨酸便会部分损失了。
可是,如果我们平日煮沸牛奶,只有一两分钟的沸腾时间,也不可能用高温高压。所以,根本不会发生什么赖氨酸损失的问题。
如果仅仅在牛奶中加白糖,不加热的话,更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所以,如果不怕加糖增加能量、升高血糖的问题,完全可以放心地加糖喝。市面上卖的什么早餐奶、调味奶之类,不都是加了糖,而且经过高温加热的吗?喝它们都不担心,自己在家就更不用担心了。
谣言之六:早餐奶比纯牛奶好?
早餐奶和纯牛奶的配料不一样。纯牛奶的配料表上只有三个字:鲜牛奶。早餐奶的配料就比较复杂了——牛奶、水、白砂糖、麦精、花生、蛋粉或燕麦、稳定剂、铁强化剂、锌强化剂等,还可能有香精。
再看它们的营养成分,也有细微的差别。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2.9%~3.1%之间,“精品”牛奶可以达到3.3%~3.5%;早餐奶则是2.3%以上。显然,加了糖之后,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但因为蛋、麦、花生等其他配料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总体降低程度不多。
看过营养成分,我们发现它们不相上下:纯牛奶蛋白质多些,早餐奶却加了铁、加了锌;纯牛奶不含白糖和淀粉,而早餐奶含白糖含淀粉;纯牛奶里面是丰富的乳钙,而早餐奶钙含量显然下降,即便加了钙,吸收率也未必能保证和纯牛奶一样;纯牛奶没有添加剂,早餐奶里加了稳定剂。到底该买哪个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纯牛奶和早餐奶的定位不同,目的不同。
全脂牛奶是一种营养相当丰富的食品,但它并非十全十美。一则,如果用它作为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略嫌低了一些,所以最好能配合一些低脂肪的淀粉类食物。同时,牛奶的天然缺陷,是铁和锌的含量太低,维生素C也太少。所以适合配合一点坚果类食品,再加一点水果或蔬菜。1杯奶,2片面包,1小把坚果,1只猕猴桃之类的水果,就是相当完美的早餐了。坚果中不仅含有铁和锌,还有相当多的维生素E和纤维呢。
如果早餐时间相当充裕,喝牛奶可以搭配这些食品,固然是理想做法;但如果时间很紧,没有办法吃早餐呢?那时候,如果仅仅喝一盒牛奶,的确比不喝要好得多,但是营养均衡方面还不够理想。如果改成两盒早餐奶,相比而言,营养成分更符合一餐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乳糖不耐的人来说,空腹喝牛奶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感。早餐奶当中减少了牛奶的比例,增加了糖分和其他含淀粉配料,增加了稳定剂,它们都可以减轻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适应的人更多一些。
谣言之七:高钙奶比普通牛奶更加补钙?
去超市的奶制品柜台看看,发现很多居民都喜欢购买高钙奶。我的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300名消费者当中,有48%的人不知道牛奶本身就是钙的好来源。他们以为,只有加了钙的“高钙奶”才具有补钙作用。而后面的调查发现,正是这些人大力拥护高钙奶,其中女性又多于男性。那些懂得牛奶本身钙就很丰富的消费者,反而很少购买高钙奶。
问题是,高钙奶到底含有多少钙,这些钙又是什么钙呢?消费者可以看到包装上的说明,其中添加的并不是牛奶当中提取的钙,而是乳酸钙之类和市售钙片成分大同小异的有机酸钙。它们的确可以起到补钙作用,但是其吸收效率并不比牛奶中的钙更高,甚至还低一些。更值得一提的是钙含量。每100克普通牛奶的钙含量通常在100~120毫克之间,而高钙奶呢?包装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其中的钙含量达到130~140毫克,有的甚至宣称不低于150毫克。可是,实际测定表明,其实在很多产品当中,高钙奶当中的钙并不高于120毫克。也就是说,高钙奶当中的钙和普通纯牛奶差不太多。
我问了几个外国朋友,以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他们都说,在国外没有见到有什么“高钙奶”。因为天然牛奶里面的钙已经足够多,还有维生素D、乳糖等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吸收效率也足够好,何必还要画蛇添足地再加什么钙呢?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牛奶本身的质量如何,而不是里面再加什么东西。
本来,向牛奶里面添加大量的钙,是一件很有技术难度的事情。因为奶本身已经是高钙食品,其中的蛋白质和钙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如果人为地增加钙含量,很容易造成蛋白质体系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口感和杀菌稳定性。多年来,我很少购买“高钙奶”,正是因为这个担心。然而,某日偶然买来一尝,发现和普通奶的口感和稳定性毫无二致。当时还曾感叹一番:这高钙奶技术,居然已经出神入化……
谣言之八:牛奶越喝越缺钙?会骨质疏松?
曾经流传这样的说法,牛奶越喝越缺钙。据说是因为蛋白质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体内代谢之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因此需要钙来帮助维护酸碱平衡,从而增加钙元素的排泄量。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是:蛋白质吃得越多,钙的排泄量也会越大。多数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肉类、鱼类,甚至精白米面等,都是“成酸性食品”。
然而,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牛奶并非“成酸性食品”。相反,它在体内代谢后呈弱碱性。牛奶中尽管也含有不少蛋白质,带来了硫、磷等成酸性元素,但同时也富含钙、镁、钾等金属元素。总体平衡的结果,成碱性元素略占优势。
据我国测定数据,100克牛奶中含钾高达120~130mg,钙110~140mg,而磷只有60~80mg。也就是说,牛奶中让人体质偏酸的元素并不是那么多,而让人体质偏碱的元素更多一些。
既然牛奶并非是令人体质偏酸的食品,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所谓“牛奶越喝越缺钙”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提出,在英国某大学所做研究证明中,奶粉喂养婴儿成年之后身高较高、血压较高。然而,这个实验结果只能证明婴儿需要母乳喂养,并不能证明成年人喝牛奶对骨质具有不良影响,会造成骨质疏松。
还有人举出例证,北欧等牛奶消费量最大的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最高;热带居民牛奶消费少,他们的骨质疏松也最少。但是这种说法忘记了很多基本事实:与热带居民相比,北欧居民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都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和体力活动也严重不足,吃鱼肉蛋的数量则大大高于热带居民。总之,这两类居民的生活差异太大,除了喝牛奶的因素之外,其他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也太多。用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如果给热带居民多喝牛奶,他们就会像北欧居民一样患上骨质疏松。
还有人说,中国自古以来很少喝牛奶,但是从来没有骨质疏松,只有现在喝牛奶之后才有这个病。这话更是可笑得很。过去只是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骨质疏松,并不等于没有这种疾病的存在。
我国传统上说“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是因为生育之后没有补充钙,使妇女骨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俗话说“老太太怕摔跤”,也是因为老年妇女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问题。旧时那些妇女有几个是从小喝牛奶长大的呢?
据中国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的统计,我国骨质疏松者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大约在6%~10%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骨质疏松者发生在农村,以及其他不喝牛奶的地区。
甚至还有人说,说消毒牛奶当中的钙是“无机钙”,因而可能在人体中形成结石。如果这句话可以成立,那么豆腐就不能吃了,钙片也不能吃。因为豆腐点卤的时候用的是卤水和石膏,它们都是典型的无机钙;市售大部分钙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属于无机钙。说无机钙就不能吸收,就会形成结石,岂不是很荒唐么。
谣言之九: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激素并不能让奶牛产奶
传言:怀孕才能产奶,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新闻里所说的 “各种激素” 就是这样来的!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美国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只要是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都会使用外援力量,比如新西兰会定时使用激素,让奶牛发情期同步。如果没有外来激素的干预,奶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产奶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朱毅说,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如果实在担心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可以选用脱脂牛奶。
孕妇冬季吃水果14个谣言不可相信
孕妈秋冬吃水果 要打破的谣言
谣言一: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下午的是铜,晚上的是铝。
小编点评: 没有根据。水果还是水果,人还是那个人,上午和下午有那么大区别?完全不合常理。
谣言二:饭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错误。饭前吃水果既不会影响消化吸收,也不会增加进食总量,完全可以。
谣言三:饭前吃水果有助减肥
谣言四:饭后吃水果易发胖
小编点评: 正确。正餐已经吃饱,之后再强吃一些水果,增加了能量摄入,把胃“撑”大,容易导致肥胖。
谣言五:睡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 大致正确。临睡前不要吃任何食物,包括水果。但睡前一两个小时吃水果应该是可以的,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时间顾不上吃水果的人。
谣言六:吃饭时不宜吃水果
小编点评:没根据。吃过水果沙拉的人都知道,吃饭时吃水果没有任何问题。
谣言七: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
小编点评:对同一种水果,这种说法基本是正确的,但对不同种类的水果,就未必正确了。因为甜度不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还与糖的种类(比如果糖比蔗糖甜)、酸味有关。
谣言八:水果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小编点评:基本正确。水果的色素大多是胡萝卜素、叶黄素、类黄酮等,这些物质具有很好的营养作用。深色水果含这些物质更多一些。
谣言九:水果升血糖比较快,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小编点评:错误。只有部分水果,如西瓜、香蕉、菠萝等升糖指数(GI)较高,升血糖较快,而其余大部分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桃、橘子等,升血糖不快。糖尿病防治指南鼓励患者摄入水果。
谣言十:孕妇多吃水果宝宝皮肤好
小编点评:错误。宝宝的皮肤或其他器官的发育取决于妈妈整体的营养状况,而不是水果。倒是见过很多因为大吃水果而致妊娠糖尿病的孕妇。
谣言十一:水果都是低能量食物
小编点评:错误。大部分水果含水量较高,只能提供较少的能量,但有些水果,如香蕉含较多能量,不亚于土豆;榴莲的能量也不少,因其脂肪含量较高。就算是低能量的水果,如果你一天吃很多,能量摄入也可能超标。
谣言十二:水果榨汁食用更好
小编点评:错误。水果榨汁喝,也许更利于消化、吸收,但却容易造成营养素损失(氧化破坏,或者因过滤而流失)。
谣言十三: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小编点评:错误。水果和蔬菜在营养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能起到互相取代的作用,而是应该全面摄取、补充。
谣言十四:空腹不能吃水果
小编点评:没道理。关于“空腹不能吃的食物”的谣言总是特别多,其实这些并没有科学依据。
孕妈健康吃水果有四原则
辨清了谣言,接下来就应该掌握正确而且健康的吃水果的方法了,孕妈们看过来吧:
1、水果的补充,每天最多不要超过200克,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不要无节制食用西瓜等高糖分水果。
2、水果中含有发酵糖类物质,因此吃后最好漱口。
3、进食瓜果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前必须洗净外皮,不要用菜刀削水果,避免将寄生虫卵带到水果上。
4、对于那些非常喜欢吃水果的孕妇,孕妇最好在怀孕第24周到第28周时,去医院进行定期血糖测定,随时监控,避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关于减肥的这些谣言你信过那些
蛋白粉会让女生变成“金刚”
蛋白粉的原料来源多为乳类食物,运动减肥阶段喝一些蛋白粉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还可以帮助防止因运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肌肉流失。另外,完全不必担心喝蛋白粉会让肌肉变得异常强壮,因为肌肉的生长不仅和饮食有光,更重要的是受运动方式以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因此体内睾酮水平普遍较低的女生完全不用担心运动会让自己变成“金刚”。运动时出越 多汗越能更快变瘦
运动时,我们出汗汗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以及尿素等物质,并不会有脂肪由皮下排出,因此,运动时出汗量的大小并不能和所消耗的能量划等号。人体出汗量的大小不仅和运动强度有关,温度、环境以及个人体质的差异也会造成出汗多少的不同。
多喝白开水可以减肥
这一说法很可能给减肥者带来灾难性的危险。长期大量喝水很可能让你水中毒,大量喝水使人频繁排尿,尿液从身体排出时必然会带走电解质,人体内的电解质就被稀释,这时候人就会“水中毒”,轻则心跳加快、虚弱无力,重则会导致全身痉挛和昏迷。至于喝多少水安全,医生建议,一天2000ml足矣。
喝醋减肥法
醋有降低血糖和胰岛素的作用,但这不表示喝醋就能帮助减肥。相反由于醋是酸性的,肠道欠佳的人和消化系统不好的人服用,可能导致急性胃炎和胃出血,只有便秘、浮肿的虚胖者使用此法才可能有效,而且这种体质的人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喝醋,疗效也不如网友说的神奇,对于这样一种疗效一般禁忌又多的减肥方法,医生的建议是,最好还是放弃吧,每天慢跑半小时,比喝醋效果好得多,还完全不用担心副作用。
左旋肉碱减肥法
左旋肉碱在我们身体里的确负责把脂肪酸运到线粒体里“燃烧”,不过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它有减肥的功效,而且最近的几项实验也都证明,它并没有对减肥产生明显的作用。宣扬左旋肉碱功效的人声称“只有在运动量较大时,服用左旋肉碱才有助于减肥。”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废话吗?运动本来就可以消耗热量减肥啊!
减肥只能吃白水煮菜或是鸡肉鱼肉
控制糖分以及脂肪的摄入对于减脂至关重要,不过即便如此,每日的碳水摄入依旧需要保证,碳水除了是能量来源之外,在脂肪的消耗以及肌纤维的生成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对于健康减脂是不可行的。
不吃饭才是瘦身王道
时至今日这种极端的减肥方式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这样会直接拉低基础代谢水平,换句话说即使吃很少也难以瘦下来。健康瘦身,保证每日的热量消耗大于热量支出是重点,另外如果基础代谢活跃,可以每周采用1-2次用蔬菜以及粗粮代替精细食物的方式帮助身体排毒,净化血液和肠道环境。
关于癌症有哪些谣言
1.癌症是会传染的
事实:一个健康的人与癌症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呼吸一样的空气,是不会传染癌症的。甚至将癌症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会患上癌症。而且癌症在孕妇体内很少有机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2.染发剂致癌
事实:你可能经常听说染发剂会导致脑部肿瘤的传言。其实这纯属无稽之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有染发剂的工作场所长时间暴露容易致癌,但个人应用染发剂对人的身体不会造成致癌这么严重的伤害。
3.红酒会致癌
饮酒伤身,红酒却养人?过去我们甚至认为每日小酌一杯红酒能延年益寿,然而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却出现越来越多自相矛盾的结论。
2011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称找到红酒抗癌的新证据: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单宁酸。红酒中单宁酸是抗氧化剂,而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
但讽刺的是,红酒的负面消息与正面消息相伴相生。同年11月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哈佛大学医学院温迪·陈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在对10万名护士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每天摄入酒精5~10克 (相当于每周喝3~6杯葡萄酒),会使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上升15%,并且这种影响是累计的,酒精的日摄入量每增加10克,患癌风险就上升10%。
红酒抗癌还是致癌
科研人员暂时得到的共识是,红酒的功效主要源于葡萄。研究员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发现了白藜芦醇、类黄酮。尤其是类黄酮,可以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一种有害胆固醇。不过科研人员提醒,需要大量摄入红酒(因为一般人不太会连皮带籽地吃葡萄),它们才能发挥功效。而红酒的害处主要就在于“酒精”。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属于“观察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红酒致癌或是抗癌的机制,仅仅是一种关联性观察结果,不排除与调查人群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等相关。
红酒也逃脱不了“酒精”的危害
虽然饮用红酒对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都有一定的益处,但饮用红酒绝不是医学人士推荐的预防疾病措施,毕竟,疾病风险取决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众多因素。而且和白酒、啤酒一样,红酒也逃离不了是酒的事实,红酒积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无论酒精是来源于哪种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针对酒精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提出新的评估报告,指出酒精会增加罹患包括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在内至少七种癌症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在三月底发布的新闻稿指出,酒精向来被视为引发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祸首,如今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等两种最常见的癌症也赫然入列,显示喝酒致癌的风险比以往认为的更高。即使每天只浅酌十八公克,在统计上也有明显的致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