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教育需重视女性的自我肯定
现今社会教育需重视女性的自我肯定
从目前的社会习惯来看,女性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母亲和老师甚至团组织开始,便以“名声”为第一要紧。“本分”、“听话”、“老实”的女孩比“标新立异”、“倔犟”、“小疯丫头”更能受到表扬和肯定。
学步的婴儿,女孩摔倒了,父母扶起来,抱在怀中抚慰;男孩摔倒了,父母则说:“别哭!自己爬起来!象个男子汉!”这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已经是对男性在进行“果断”、“坚强”和“独立性”的训练,而对女性则是娇柔、依赖性的熏陶。
儿童到了7、8岁时,往往有自我吹嘘的倾向,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和要达到自己奋斗目标的迫切心情。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从小学2、3年级起,这种状况便开始出现。但是男孩子的自我吹嘘,常常会得到肯定。父母能从中理解他们的理想和志气;而女孩子的同样行为,容易被压制。如果一个女孩,得意地宣扬自己的成绩,或为自己的成绩寻求评价和赞扬时,会被人说成是“张狂”、“得意忘形”、“出风头”。通常男孩的自我吹嘘阶段可以延长至15、6岁,而女孩往往到了8、9岁便开始学会“含而不露”了。当然更多的女孩是从这时起,便被培养成“羡慕男孩”、“佩服男孩”的好女孩了,她们很快就从“自我肯定”而被改造为“妄自菲薄”了。
在家里,女孩子的行为比男孩更多地受到干涉,外出,交友更多地受到盘问。如果父母盘问儿子,儿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要你管!”而如果女儿说:“不要你管。”则必会受到责备。家长偷看子女的日记,往往是偷看女孩子的日记或信件。对男孩子则比较早地就会想到要“尊重”他们,而不去拆阅他们的信件和偷看他们的日记。
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女性以“顺从”为本份。如果女人依赖丈夫,如电影《乡音》中的陶春,事事说,“我依你。”则被人们大加欣赏。“贤内助”常是好女人、好妻子的别名,反之要求男人尊重自己,辅助自己,往往遭自来自各方面的阻挠。
妻子死死地看守着丈夫,防范其他女人进入自己的“爱情场”之内。一旦靠近,便如同物理反应一样,以“同性相斥”之力,将其推出,虽然当丈夫的本人会感到不愉快,但舆论十有八九是会同情这个妻子的。但是,如果妻子不仅不看守丈夫,自己也广泛社交,活动颇多,那么,尽管她没有任何过错,丈夫和他人也会非议频频,重则疑神疑鬼、流言蜚语,轻则评价以“轻浮”、“风流”、“不检点”。
由此可见,女性自我评价的训练,从小就是“依附性”的训练。她们要隐瞒对自己的肯定,而学会责备自己;她们要为自己的“名声”而谨言慎行,“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她们要为了未来的丈夫,力保自己的贞洁;她们要为了父母和家庭的“名声”而约束自己的举动;她们要为了丈夫和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娱乐和社交自由……
己经成年的女性,无论是否自觉,都是在这样的训练之中过来的,要改变已形成的自我评价的习惯,而反过来肯定自己的独立性和能力,没有一定的训练,也是难以完成的。
关于抽动症患者的社会教育
一、医生态度:
一般来讲,临床医生应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及其家长提供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服务,下面所提的三点内容也是特殊教育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所要注意的问题。
(1)临床医生在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做出正确诊断及提供及时治疗信息的同时,要尽量帮助家长开始适应他们这种变化了的家庭生活,接纳家长的愤怒和倾听他们诉说的犯罪感,使他们从日益增加的失望-愤怒-犯罪感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2)对患儿的学习能力和神经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当发现有异常后,要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做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3)帮助家长关注患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自尊、自信、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参与活动和能力,离开家庭结交朋友的能力。
(4)还应该考虑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同胞兄弟或姐妹提供帮助。如果患儿的同胞抽动症比较轻,可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他们常常担心其症状会同他们的兄弟或姐妹一样变得严重。对于未患多发性抽动症的同胞常常担心他们将来有可能会患该病,内心总是充满着恐惧感。因此,在提供任何家庭帮助的同时,临床医生也应为患儿的同胞提供教育和支持。
二、社会交往: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来讲,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鼓励患儿多与周围人进行正常交往。当病情较轻,抽动症状不重及行为基本正常时,一般不影响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与相处。家长应鼓励患儿多出外玩耍,多交朋友,期望形成外向性格,以最大限度减少多发性抽动症可能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当病情较重,多组肌肉频繁抽动,伴有怪异发声及行为异常时,与人交往带来困难,一方面是语言表达言不由衷,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成绩下降而自卑,再者因为频繁秽语及怪异行为使周围人讨厌,这样就给患儿人格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此时,家长应发挥亲情关系的优势,主动亲近患儿,还要与学校老师及同学取得沟通,并主动找医生进行治疗,大部分患儿通过用药及心理行为治疗,其病情是可以控制的。要注意患儿在青春期后抽动症状即使得到了控制或缓解,但由于长期的心理影响,往往使患儿心理不健康,有的甚至抽动已完全停止仍不能适应社会,不喜欢或拒绝与周围人交往,形成自闭心理。个别患儿还会有慢性焦虑、压抑感及一过性情绪不能控制。这些都影响了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正常交往,使自尊受挫斥在集体之外。此时要主动找心理医生治疗,并鼓励患儿大胆与周围人交往,家长和周围人的爱心可给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将有利于患儿病态心理的康复。
家教的作用与意义
不少爸爸妈妈并没有真正并不生疏 到做爸爸妈妈的责任,没有并不生疏 到科学的家教对小孩学业成功的主要xing。较_多爸爸妈妈认为,小孩学习的利害是学校教育的最后,故而千方百计地为小孩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破耗重金让小孩上重点学校。不多有爸爸妈妈将小孩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小孩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连系会的一份资料批注,我国有接近3/4的爸爸妈妈教育办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教比较科学。不少学者呼吁爸爸妈妈们不要认 为教育小孩可以无师自通,应该经过各种模式树立准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办法。
小孩是爸爸妈妈的镜子,小孩是爸爸妈妈的“习作”。爸爸妈妈对小孩脾气的形成起决定xing作用。家庭是成功小孩的港湾与出发地,爸爸妈妈是小孩走向成功的老 师与助手,既要负责小孩的身心发育,又要负责小孩的心剪发育。既要正视小孩的智力发育,又要正视小孩各方面能力的培育;既要教会小孩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小孩学会做人。在小孩长大的道路上,脾气、行为习惯起着决定xing的作用,而小孩的脾气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慎密的联系,随着年纪的增 加,不少情形下我们会发现小孩越来越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呢,没有哪些小孩会越来越像自己的教 师。德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培 养成功的小孩,失败的家教培 养失败的小孩”,从这个意义上讲,家教是其他所有教育的基础,爸爸妈妈对于小孩的长大起着决定xing的作用,怎么评测爸爸妈妈在小孩教育中的主要xing都不过火。
实践说明,不少小孩成功的基础与主要是出众的家教。教子成材是爸爸妈妈的职责与义务,要使小孩得到出众的培育与教育,要想使家教成为津润小孩心里的潺潺不竭之泉,爸爸妈妈们需要体味教育的奥秘,找到合适 自己小孩的教育办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机缘,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教的意义:
纵观人们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爸爸妈妈是儿女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讲堂,也终身的书院。国民 教育的平台是靠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司法的正式、科学的指导、现代手艺的支撑,而家教几乎仍然是天 然原始状况、缺乏科学指导、轻忽甚至反感现代手艺的作用。假如家教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宏大差不要,那么,国民 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安稳、与谐、持续康健的发展。为此,国家 必需为家教立法。
科技开创是一个国家 的焦点竞争力,教育是人们的未来,家教恰是未来目的实现的断定。没有出众家教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酿成疾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起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需强壮,开车去工作与高级教育的双翼必需健旺,家教的大脑必需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康健,才会有全社会的康健。只有以家庭的与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与谐。家教“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宁靖。”为家教立法是国家 的责任,为教化子孙而修行是大部分 数国民 的使命。
家教对人生平回响至关主要。爸爸妈妈正儿女易积善,爸爸妈妈邪儿女易行恶。爸爸妈妈民主儿女生对等之心,爸爸妈妈专 断儿女生专行之念,爸爸妈妈仁慈儿女博爱好,爸爸妈妈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声名爸爸妈妈的素养、家庭的情形,对人生平的教化息息有关、处处相连。人们教育的配合三大根本内容:康健、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断定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脱离了家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然而,家教现 今存在的问题已经回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婴小孩子、青少年的康健长大。为此,必需为家教立法,使每一位爸爸妈妈与小孩的监护人,为教化子孙而修行。
我国目 前有正式家庭行为总于是的婚姻法,有正式教育行为总于是的教育法,可却没有正式家庭行为中教育行为的细于是,以及正式教育行为在家庭中的细于是。只有总于是而没有细于是就好比只有宪法没有机构法一样,几乎没有实际的操作xing。为此,拟定一部家教法是完美司法系统的需要,也是晋升国民 素样的必需。
实际把家教家省略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于教育小孩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更轻重倒置的是,没有把爸爸妈妈教育好就想把子女教育好,没有晋升爸爸妈妈的素养,就想晋升小孩的素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并不生疏 到:要教育好孩子,第一说要教育好老师。那么,要教育好小孩,也一样第一说要教育好爸爸妈妈。目 前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首要有:监护人缺乏科学教育办法,特不如 果近几十年内,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天 然现状、家教指导者身份混同、没有专门的家教经管机构与系统体例等,若不从目 前加以沟通与正式,必将给未来的国民 教育留下恶根。家教不仅是基础xing教育的基石,况 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永远不可取而代之的。家教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小孩的道德人格、文化品位与价值观念。对家教进行科学沟通、现代手艺支撑、司法化能起到晋升与导向作用,保障出众的家教可以安稳、与谐、持续康健的发展。科学的家教是人康健长大的主要保障,是使国民 具有出世人文素养、较信息化素养的断定。
现今社会上,家教缺乏科学的教育引领,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用着原始天 然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重心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重教而不会教的情形相当广泛,解决家教实践中的问题与抵触,已到刻不容缓的境界。提升家教品质,晋升监护人自身的素养,必需改变原始天 然的模式,象其他社会开车去工作一样,必需经由需要的教育才能“上岗”。心理成熟而成婚,心理成熟而成家,出众素养而教子。家教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用司法来正式,用科学来指导,用进展手艺来支撑。国家 必需为家教立法,使每位爸爸妈妈为教化子孙而修行。
综上述,无论从人们发展史或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仍是司法系统的完美,以及家教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国家 都必需为家教立法,这是国家 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位爸爸妈妈为教化子孙而修行,这是每一个国民 必需承担的使命。
如何进行性心理障碍治疗
1.性心理教育 目前青少年时期的性心理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对其重视的力度依然不够。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该问题的教育趋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儿童期性别角色教育: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关系中产生的,是与某一特定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自古以来,由于男女不同性别构成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对男女性别角色都逐渐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如男女着装、婚姻、性心理、性行为和性道德都有特定的规范。
性别错扮(因家庭长者对子女错误的异性期盼和装扮)和性别角色行为误导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身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性别角色的健康教育,应从4个方面着手:给予正确的角色期盼和性别角色装扮,使子女能根据自己的服式、颜色等装扮来识别性角色;要予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引导,根据儿童性别特点开展有益于性别形成的游戏活动,注意男女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避忌,不做与该性别角色相悖的事情,从小形成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男子汉与姑娘行为;给予相应性别角色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性道德)和心理诱导;家长要认真扮好自身的性别角色,给子女做好榜样。
(2)性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解剖、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的性知识目前主要来源于科普书刊和文艺宣传,极少得到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指导。因此,青少年时期性知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3)性道德教育:性道德是指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性道德渗透在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性道德标准应具备自愿的原则、无伤原则、爱的原则。具备性道德观念,可以正确控制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要求,而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的家庭组成沿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时期品德教育之中。具有高尚品德及情操的青年人,一定会有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更年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反应是什么?
1、自主神经失调;
2、雌激素分泌不足;
3、心理因素;
4、社会教育因素。症状因人而异,可轻可重,主要表现:潮热、出汗、月经改变、头痛、失眠、性欲减退、皮肤感觉异常,一般都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有些学者认为,更年期是衰老过程的爆发点,需引起重视和研究。在我国,当前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越来越多的妇女日渐摆脱贫困和性别歧视,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营养和卫生保健得到加强,将经历更年期的妇女人数日益增多,更年期的社会意义日趋重要。困此,全面了解及重视更年期,进行更年期的咨询及保健,积极诊断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更年期在男子同样存在。但由于男子性腺(睾丸)开始衰老的时间较晚,出现症状的人较少,故男子更年期的界限一般不明显,其重要性相对较小。
由于性腺的功能从成熟到衰退的转变是逐渐发生的,因此很难肯定更年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卵巢的内分泌激素减少到一定程度,妇女就不再行经。纵然在绝经之前常常有月经不规律的表现,现在都公认妇女自然停止行经1年, 就是自然绝经。
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教育
1、普及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性神秘、性愚味和性无知。
2、树立对性的正确态度,既要改变谈性色变,又要防止性庸俗化。
3、确立科学的性观念,认识性道德的科学内涵,以及与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关系。重视性道德的价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性文明传统,既要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错误观念,又要抵制西方性自由的侵袭。认识色情淫秽出版物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视性乱和卖淫、嫖娼为社会丑恶现象,明确性商品化和权肉交易是社会腐败的产物。
4、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健康的性行为。防止儿童过早的性唤醒和性心理变态;避免青少年早恋;倡导男女对等的保持婚前童贞,理解婚前禁欲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价值(见婚前性行为);正确对待婚恋,重视婚姻稳定的价值,夫妻互相忠诚,促使婚后性生活和谐美满,防止纵欲和性功能障碍,不要有非婚性行为;洁身自爱,不受色情诱惑,不参与性乱和卖淫嫖娼。
5、遵守男女平等的社会公德。男性要尊重妇女,唾弃大男子主义;女性应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6、防止性病、艾滋病的流行。
7、防止性罪错,消除性犯罪。中国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的性文明。
性教育应从国情出发,突出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性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的重点虽在于青少年,但整个人口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必须接受性健康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观念和文明的性行为规范。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社会保证。
家里有两个孩子如何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谁成功的完成了家庭教育,那么他就赢得了孩子的未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父母的精力有限,因此两个孩子家庭的孩子之间更容易出现矛盾。他们易为小事情发生争论。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行为品德的养成,要培养儿童谦让的性格,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而不是互相倾轧。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时刻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下,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的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与同学或者是自己的兄弟姊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儿童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儿童意识到竞争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三、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目前我国社会多子女家庭大多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此,家长可能更加偏爱自己的某个子女,更加关注这个子女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子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会严重的伤害其他子女的感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创伤。
在两个孩子的庭中,家长应该注意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子女,促进所有子女的健康发展。
孩子的反面教育不要忽视
当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常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实际上,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较小。首先,并不是因为父母为孩子指明了榜样,孩子就只接触、模仿、学习这些榜样。那些父母所不期望的榜样,往往有时也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甚至去模仿和学习。其次,父母虽能在局部范围内为孩子提供相对单纯的环境,但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孩子接触社会生活反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视反面教育,显然难以使孩子适应开放、复杂、多维、快速的社会环境。反面教育像正面教育一样,在子的教育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反面教育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曲折与艰难。因为反面教育告诉孩子 :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人们的合理要求也不是总能实现的。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其次,反面教育能激起孩子强大的内心能量。因为生活的反面往往最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有价值的东西受到挫折。而这些常常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力量,产生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三,反面教育能使孩子产生克服反面现象出现的心理需要。反面现象常常让孩子看到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从而使孩子在感到同情、惋惜、愤怒的同时产生一种自觉克服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而这正是父母教育的目的之一。
第四,反面教育能加快孩子的社会进程。如果让孩子始终生活在过分单纯、受到保护的气氛之中,那么这种孩子将来肯定是脆弱的,经受不了社会的风吹浪打。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失败,能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头,体会一下逆境的滋味,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当然,反面教育也须慎重进行:
父母要能把握反面现象。遇到反面现象时,要能分析危害,找出原因,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如此。只有这样,孩子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才知道如何处理。
男人眼中啥样算是好情人
做人要诚恳,做爱也要诚恳
陈彪
(37岁上班族,曾有过一次婚姻,目前单身。)
做爱尽不尽兴很重要。真的要与一个女人上床时,她的外貌甚至技巧都在其次,能不能放得开才是关键。
我不否认做爱也要学习,可是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心态。两个人刚开始在一起一定会比较生疏或没默契,但是如果心态上很坦然,明白告诉彼此想要的是什么,经过一定的练习,双方都有进步的空间,会比较容易达到更高层次的享受状态。
基本上我不相信有一拍即合的性关系,最起码交往过的女友们,她们的喜好都不太一样。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知道她很enjoy,我也会比较enjoy,不要老是觉得所有男人都只顾自己、是很表面的动物。
所以说,不只做人要诚恳,做爱也要诚恳。常在电视电影上看到女生假高潮或装愉悦之类的,好像觉得男人很好骗,实在无法接受。虽然男女大不同,但我相信享受性爱的需求,男女都相同。也许女性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受到的礼教约束比较多,或者大众媒体传播错误的讯息吧,所以可能无法完全放开心胸。不过让自己快乐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要牢记在心才对。
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们在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就沿用此分析框架,分别揭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留守儿童”,首先就与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父母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4种常见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 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 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 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 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 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 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教育的原则
父母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教育子女“学会自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
心理素质差怎么办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多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 21 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 1 )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 2 )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适当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评估。
( 3 )增强自信。
A 、关注自己的优点。在纸上列下十个优点,不论是哪方面(细心、眼睛好看等等,多多益善),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想想这些优点,并告诉自己有什么优点。这样有助你提升从事这些活动的自信,这叫做“自信的蔓延效应”。这一效应对提升自信效果很好。
B 、与自信的人多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对增强自信同样有效。
C 、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不论多小)就对自己说: “我能行!” 、“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D 、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首先,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有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其次,举止自信,如行路目视前方等,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另外,注意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形对增强自信也很有帮助。
E 、不可谦虚过度。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过分贬低自己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F 、学会微笑。微笑会增加幸福感,进而增强自信。
G 、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肯定能增强自信。
( 4 )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多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 21 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教育小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一、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四、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五、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六、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七、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八、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电视:
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看完电视最好和子女谈论,讨论电视内容。
十、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
带领孩子到公园、风景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去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