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肌肉无力,在原发性侧索硬化中是肢体远端部位的肌肉无力,在进行性假性延髓瘫痪中则以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的无力症状为主.肌肉束颤与肌肉萎缩可能发生在许多年以后.这些疾病通常在进展若干年以后才造成病人活动能力的全部丧失。

2.下肢中枢性瘫痪是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

3.下肢肌肉瘫痪:是脊髓压迫症的症状表现。感觉障碍,肌肉运动障碍与肌腱反射改变,括约肌功能障碍,营养性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表现。

4.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见于坐骨神经损伤,诊断依据,外伤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神经分支支配区肌肉瘫痪。小腿以下区域部分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5.眼肌瘫痪: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颅神经都是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头颅损伤可影响眼外肌及Ⅲ、Ⅳ、Ⅵ对颅神经而引起各种形式的眼肌瘫痪。主要做眼科检查、颅脑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6.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一侧副神经脊髓支的单独损伤或其脊髓核损害时,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因对侧胸锁乳突肌占优势,故平静时下颏转向患侧,而在用力时 向对侧转头无力,患侧肩下垂,不能耸肩,肩胛骨位置偏斜,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萎缩,因肩胛骨移位,使臂丛神经受到慢性牵拉,使患侧上肢上举和外展受限制, 晚期由于瘢痕刺激可发生痉挛性挛缩(斜颈)畸形,双侧损害时,病人头颈后仰及前屈无力,颅底骨折或枪弹伤引起的副神经损伤,颈静脉孔区病变,枕骨大孔区病变,脑桥小脑角巨大病变及颅底广泛性病变引起的副神经损害及延髓核性瘫痪常与后组脑神经及其他脑神经损害同时出现,而脑干核性麻痹时,脑神经的损害常为多及双侧性。

7.上肢周围性瘫痪是指发病部位在上肢的周围性瘫痪。1、发病时血清钾降低,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病时血清钾升高,可达5-7mgEq/L,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或血钾正常,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2、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上常有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降低、U波明显且常与T波融合,其低钾的表现常比血清钾降低为早。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初是T波增高,QT间期延长,以后逐渐出现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间期及QRS时间延长。

8.耳源性面神经瘫痪是指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面神经某段所致的单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多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及其并发症。患侧周围性面瘫、并随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而伴有同侧听力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眼干等症状。

9.四肢瘫痪是指四肢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

10.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见于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尼曼-匹克氏病 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1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多发性硬化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两者同属于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急性期两者不易区别。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前多有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MS则无。起病常较.MS更急,迅速达高峰,病情亦较严重,常伴发热、头痛剧烈或神经根放散痛、脑膜刺激征、抽搐、意识障碍,欣快、球后视神经炎等少见。病程比MS短,经治疗后1个月即恢复,治愈后不再复发。ADEM是急性脊髓横断性损害,呈对称性炎性脱髓鞘样改变,全身炎症反应明显,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高。

2.球后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多为双眼同时发病,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并伴有眼球疼痛,无中枢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查有视乳头水肿,经治愈后一般不复发。MS在病程中常侵犯视神经,导致视力障碍,早期易与单纯球后视神经炎混淆,大多数学者认为25%~35%的视神经炎可发展为MS。但视神经炎多损害单眼,常伴有中心暗点加周边视野缺损,且病程中无缓解复发的特点。MS常先后两眼均受累,少有中心暗点,有明显缓解与复发。

3.横贯性脊髓病与早期脊髓型MS有时不易鉴别。本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急性起病,发热,开始时双下肢感觉异常,常伴有背痛及腿痛,病情在24~48小时内达高峰,双下肢瘫痪,尿潴留或失禁。开始时常为软瘫,偶为痉挛性瘫痪,以后很快变为痉挛性瘫痪。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为50~100×10的6次方/L,蛋白l~1.2g/L,病程中无缓解复发,常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而MS起病相对缓慢,病灶较弥散,两侧不对称,缓解复发多见,脑脊液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4. 多发性硬化由于在磁共振检查上的表现与脑部肿瘤相似,容易混淆,故易被误 诊为脑肿瘤。因此,除磁共振检查外,还应结合肌电图、脑脊液检查及临床表现, 对MS进行确诊。

易与颈椎病混淆的疾病有哪些

不同颈椎病的特色症状之一、脊髓型此型发生于40岁-60岁的中年人,是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早期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以至行走困难,脚好似踩在棉花上样感觉,胸或腰部有束带感。少有疼痛,继而出现上肢发麻,手部肌无力,严重者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不同颈椎病的特色症状之二、交感型颈椎病由于刺激或压迫颈椎旁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枕部痛、枕大孔压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震颤、流泪、鼻塞、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律紊乱、血压升高或降低、肢体发冷、皮肤瘙痒、麻木感、多汗或少汗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局限于单侧,也可见于双侧。

不同颈椎病的特色症状之三、神经根型是压迫或刺激椎管单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引起的症状。病人表现为颈肩痛、颈僵硬,且反复发作。常因劳累、寒冷、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过久而诱发,仰头、咳嗽、打喷嚏时加重,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至上臂、前臂、手和指,颈部活动受限,有时可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重者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不同颈椎病的特色症状之四、椎动脉型沿大脑走行的椎动脉从第6颈椎横突孔开始通过,当颈椎的横突孔附近发生病变,颈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除有颈部压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一般表现外,有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其甚发生猝倒。其症状常为一过性缺血或脊髓缺血的表现。当体位改变时,供血恢复,症状也得以缓解

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多是由于人们的不良姿势等原因导致的,而且颈椎病多会有头痛、头晕、手臂麻木、脖子难受等症状,但是还有其他六大疾病会容易和颈椎病混淆,那么,具体是哪六大疾病容易和颈椎病混淆呢?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一、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患

患者会在行走中因突然扭头、身体失去支持而摔倒,容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病,这是由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引起的。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二、视力障碍

这种情况是由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患者的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一只眼或双眼胀痛、怕光、流泪、视野缩小等,有时还伴随着颈部疼痛。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三、高血压

颈椎病容易被高血压掩盖,患者往往关注高血压更甚,但事实上颈椎病可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这与骨质刺激交感神经有关。与单纯的高血压病人不同的是,有颈椎病的患者还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现象。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四、食道癌

患者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来逐渐发展为吞咽困难。时轻时重。很多患者首先怀疑是食道癌。因此建议可以先做喉镜、胃镜排除癌变,再做CT扫描确诊。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五、心绞痛或胸膜炎

这种情况下,病人会感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有疼痛感,这是因为颈椎增生的部位压迫了第6、7颈椎的神经根。由于疼痛位置与心脏过近,容易误认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之六、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

由于肢体和排便问题在症状上表现更严重,因此患者往往忽略颈椎问题。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脊髓的椎体侧束神经受到压迫、刺激所致。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讲述的是和颈椎病混淆的六大疾病有哪些?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颈椎病,还能及时诊断是否为颈椎病,人们平时要多活动,养成良好的坐姿,才能更好的远离颈椎病。

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瘫痪的程度

根据瘫痪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瘫痪。

肌力的记录采用0-5级分类法:

0级 肌肉完全瘫痪。

l级 可见肌肉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运动,即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尚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而抬起。

3级 肢体能对抗地心引力而抬高床面,但尚不能对抗外界阻力

4级 能对抗部分阻力,但较正常为差。

5级 正常肌力。

二、瘫痪的肌张力

根据瘫痪的肌张力改变可分为:痉挛性与赌性瘫痪。前者肌张力增高,胆反射亢进,肢体被动运动抵抗力大,后者肌张力明显减低,健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被动运动阻力小。

三、瘫痪的分布、瘫痪的定位诊断及常见病因

(一)根据瘫痪的分布

可分为单瘫、偏瘫、交叉性瘫、四肢瘫、截瘫及周围性瘫痪。

1、单瘫 指一个肢体或肢体的某一部分瘫痪。因皮质运动区呈一长带,局限性病变仅损伤其一部分,故多表现为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瘫痪叫单瘫。刺激性病灶,可出现对侧有关部位的局限性阵发性抽搐或杰克逊癫痫。由于单瘫有时较轻,临床上容易忽视,应细致检查。下面几种检查方法有利于鉴别诊断:

(1)数指试验:嘱咐患者把手指全部伸开,然后逐个屈曲,患指笨拙或不能。也可做相反的动作检查。

(2)Hoover征:检查者的双手分别放在患者的双下肢的足跟下面,瘫痪肢体的下压力较大。

(3)Nei征:嘱咐患者站立,轻瘫侧肢体膝关节屈曲。

(4)Barre征:嘱咐患者将双手平伸,并闭眼,保持此姿势几分钟,轻瘫侧上肢首先下降;患者俯卧,双小腿抬高45”,并保持此位置,瘫痪侧肢体首先下降。

2、偏瘫 指一侧上下肢的瘫痪和同侧脑神经的瘫痪,由于锥体柬在此最集中,此处病变易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同时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以内囊区脑血管病最常见。

3、交叉瘫 脑干不同平面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交叉性瘫痪,即同侧本平面的下神经元瘫痪及对侧病灶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脑神经和躯体神经)。因病变既累及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又可累及对侧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4、四肢瘫痪 病变的脊髓在颈膨大以上引起四肢瘫痪。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亦可出现四肢瘫痪。

5、截瘫 指两下肢瘫痪,常见于脊髓病变在胸髓时引起受损平面以下两下肢痉挛性瘫痪。

6、周围性瘫痪 病变位于前角,引起迟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常伴有肌束颤动。病变位于前根,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因后根亦常同时受累而常伴很痛及节段型感觉障碍。病变位于末梢,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同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

(二)瘫痪的定位诊断及常见病因

1、皮质运动区病变 局限性病变只损伤其中一部分,多表现为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称单瘫。皮质性瘫痪时,上肢明显,远端为著。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引起对侧相应部位的局限癫痫,抽搐可按皮质代表区的排列次序进行扩散,称杰克逊癫痫:常以口角、拇指、示指。脚趾部位开始。多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其次为外伤、肿瘤等。

2、内囊部位病变 内囊含有传人和传出纤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由前肢、膝部、后肢、豆状核和核后部与豆状核下部组成。在水平切面上看内囊的重要纤维通路,内囊部的病变虽范围不大,但可同时损害几种传导束,根据病变的位置和被损害传导束的性质,可出现多种症状。范围较小的病变可只引起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范围较大的病变格内囊后肢人除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可有偏盲。内囊病变没有癫痫样发作,内囊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其次为肿瘤、脑脓肿、脱髓鞘病等。位于皮质和内囊之间的皮质下病变症状介于两者之间,可以一个肢体的瘫痪为主,但整个对侧身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多见于皮质下白质中的胶质瘤。

3、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引起偏瘫的特点多是交叉性瘫痪,即病变同侧平面的脑神经麻痹(脑神经运动核人及对侧病灶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脑神经和躯体神经)。

(1)中脑性交叉瘫的典型代表疾病是Weber综合征,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2)脑桥性交叉瘫:如Millard-Cubler综合征,即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沙十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3)诞髓性交叉瘫:如延髓上部综合征即病灶对侧上下肢瘫痪,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延髓病变引起单纯性偏瘫(包括交叉性瘫痪)是少见的,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变、炎症、肿瘤、外伤等。

4、脊髓病变

(1)在延髓与脊髓交界处,因此处有锥体交叉,局限性损害时可引起上肢与下肢交叉性瘫痪,临床上少见。

(2)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出现病变同侧瘫痪,深部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以胸髓多见,常引起两下肢痉挛性截瘫,若病变在颈膨大以上则引起四肢中枢鹏痪。脊髓病变常见的病因有感觉、肿瘤、外伤等。

5、周围神经性瘫痪

(1)脊髓前角病变:出现节段性引起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常伴有肌束颤动。常见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2)前根型: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因后根亦常同时受累而常伴根痛及节段型感觉障碍。

(3)末梢型: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同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神经干或神经丛受损时则在相应的神经分布区出现瘫痪和感觉障碍。多见于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及全身性疾病。

四、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两种,详见表3-17-1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急性期因有锥体束休克,瘫痪开始是弛缓的,股反射降低或消失,休克期过后,一般需2-3周即逐渐转为肌张力增高,位反射亢进。

表3-17-1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症状特别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纤维

瘫痪范围 以肢体为主(单瘫、偏瘫、交叉瘫、截瘫) 局限、以肌群为主(周围型或节段型)

肌张力 增高、常呈折刀样 减退或消失

健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萎缩 无或有废用性肌萎缩 明显

肌纤维颤动 无 可有(出现在脊髓前角或脑神经核进行性损害时)

电变性反应 无 有

五、肌肉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导致的瘫痪

严重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反复发作的周期性麻痹等,均可导致程度不同的肌力下降。

六、脑的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1、颈内动脉 眼动脉分出点前的闭塞,由于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的不同。可表现为全无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型、慢性进展卒中型或急性卒中型。常见症状为:对测肢体的不同程度及不同范围的瘫痪及感光障碍,优势半球可有失语。眼动脉供血受累,可有特征性的一过性同侧视力丧失,同侧霍纳征。

2、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时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优势半球受累时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闭塞时产生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可伴尿失禁,深穿支闭塞时常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及上肢瘫痪,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尿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

4、椎一基底动脉 眩晕、耳呜、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基底动脉主干闭死时可引起四肢瘫痪、延髓麻痹及昏迷等,常迅速死亡。脑桥基部梗死时可产生闭锁综合 征:神志清楚泅肢瘫痪,双侧面瘫及延髓麻痹,不能说话,只能以眼球上下活动表示意思。基底动脉个别分支闭塞:则视梗死部位出现相应 的交叉性麻痹。内听动脉闭塞:引起同侧听力减退,耳鸣及眩晕等。

5、小脑后下动脉常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突然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变侧的第Ⅸ、Ⅹ对脑神经麻痹,霍纳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6、大脑后动脉 常出现顶枕综合征,对测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较常见,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读;非优势半脑受累可有体象障碍;深穿支受累可致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异常,感觉过敏,丘脑性疼痛及锥体外系症状。

七、引起瘫痪的常见疾病

(一)脑梗死

脑梗死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及弯曲处,如颈内动脉起始部位及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前动脉在济服体绕行处,大脑后动脉在大脑脚绕行处,基底动脉下部,椎动脉上部,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以及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的起始部等。

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病情于1-3d内达高峰,其症状和体征可归纳为某一脑动脉供血区的脑功能缺损。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头颅CT帮助确诊。

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1、完全性卒中 起病6h内病情即达高峰,病情较重,可有昏迷。

2、进展性卒中 局限性脑缺血逐渐进展,数天内呈阶梯式加重。

3、缓慢进展性卒中 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进展。

4、大块梗死型 由于较大动脉或广泛梗死引起,往往伴明显脑水肿,颅压增高,意识丧失,病情严重。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体征超过24h,但在2-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6、腔隙性梗死 高血压引起深穿支的微动脉硬化所产生的微梗死。

(二)脑栓塞

主要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多属完全卒中,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比脑出血短。

(三)脑出血

多发于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等定位体征,可合并有脑膜刺激征。CT早期即可发现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穿破人脑室等。

(四)面神经炎

急性起病,常清晨起床后发现,病初可有同侧下颌角或耳后痛,症状可于l-2d内达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用力闭眼,眼球上转,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漏气;患侧流口水。应与面神经炎鉴别诊断的疾病有:

1、各种中耳炎、迷路炎厚突炎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

2、卒中和脑瘤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为病灶对侧眼裂以下面部表情肌的瘫痪,常并有肢体瘫痪。鉴别要点是检查时可先观察额纹及鼻唇沟是否变浅,口角是否低垂或向一侧歪斜,眼裂是否增宽,嘱患者做皱眉、闭眼、露齿、鼓腮等动作。比较两侧面肌收缩是否相等。周围性损害(核或核下)同侧额纹减少,眼睛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用力闭眼双眼球上转,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歪向健侧。中枢性损害出现病灶,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皱额、闭眼不受影响。

(五)舌下神经损害

嘱伸舌观察有无偏斜,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一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偏向瘫痪侧,两侧麻痹时,舌不能伸出口外,核下性病变有同侧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舌下神经的中枢性损害引起对侧舌肌瘫痪,舌肌无萎缩。

(六)急性脊髓炎

主要为受累脊髓节段平面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尿便障碍,多见于青壮年,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等,脊髓症状急速发生,常先背部疼痛或腹痛或胸腹束带感。双下肢麻木、无力,多数患者于数小时或数日内发展为脊髓完全的横贯性损害。急性病例早期出现脊髓休克现象:瘫痪肢体肌张力下降,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不能引出,尿潴留及尿便失禁。受损平面以下呈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以痛温觉消失明显,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带。受损平面以下植物神经障碍;在上升性脊髓炎患者感觉障碍平面不断上升,可波及颈髓段泅肢呈弛缓性瘫痪。当侵及高颈段影响隔肌运动功能时,可出现呼吸麻痹,并有高热,可致死亡。播散性脊髓炎在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1-3周发病,呈急性起病;若同时出现脑和脑膜症状时称播散性脑脊髓炎。

(七)脊髓压迫症

为脊髓横贯损害和椎管阻塞的一大组病症。临床以慢性起病,缓慢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脊髓所致的病症。通常可分三个时期:刺激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完全横贯损害期。

1、多起自脊髓一侧的后根附近 刺激呈现单侧神经根痛,晚间加剧,于咳嗽、转体等脊髓压力变动、神经根受牵引而疼痛加剧,改变体位可减轻;若痛处位于脊髓腹侧或腹外侧,可无神经根痛症状,但可刺激或压迫邻近的前根而产生节段性肌痉挛或有节段性肌萎缩。

2、感觉障碍 ①髓外病变感觉受损常自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延展至受压节段。②髓内病变,则感觉障碍自受压节段向下发展。③由于病灶处感觉传导束比对侧先受累,因而病灶对侧肢体痛、温觉改变常先出现。待病变发展为横贯性损害时,则在病变水平以下深浅感觉消失,病灶区可有感觉过敏带。④脊髓蛛网膜炎产生不规则斑状感觉障碍,感觉平面不固定或有多处。

3、运动障碍①脊髓前角,前根受压,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呈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肌肉颤动。②锥体束受压引起受压水平以下的肢体痉挛性瘫痪。

4、反射异常①前根、前角或后根后索等处受压迫时,相应节段的反射减弱或消失。②锥体束受压则损坏部位以下的同侧胆反射亢进,而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出现排尿费力、便秘、进而尿便失禁。病变节段以下的皮肤干燥,无汗或少汗。

(八)格林-巴利综合征

病前l-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瘫痪,脑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主要鉴别的疾病有:

1、急性脊髓灰质炎 起病时有发热,肌肉瘫痪为节段性,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质及细胞均增多。

2、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起病较慢,症状有波动,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脑脊液正常。

3、周期性麻痹症 过去有发作史,无感觉障碍与脑神经损害,脑脊液正常,发作时血钾降低,补钾后症状缓解。

(九)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表现为神经一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一部分或全身横纹肌软弱和异常易于疲劳,即病态疲劳,活动后肌无力加重,休息后好转,晨起时轻,傍晚时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眼外肌最常受损,其次为脑神经支配的肌群、颈肌、肩肿带,以及髓部屈肌。眼外肌障碍产生上睑下垂、斜视和复视,面肌受累时皱纹减少表情动作无力。咬肌受损影响咀嚼、进食时常中断咀嚼休息;累及延髓各肌,发生吞咽困难不能连续下咽、语音低、肩肿无力使上臂不能连续抬举。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根据临床特征、药物试验和实验室检查。

1、疲劳试验 使病肌反复收缩,如连续做举臂动作或持续收缩,向上凝视,短期内出现无力或瘫痪、休息后即恢复为阳性。

2、药物试验 ①腾喜龙静脉注射2mg,观察20s,如无反应亦无出汗、唾液增加副作用,则用30 s时间缓慢再加 8 mg,1min内症状暂时好转为阳性,婴儿可给0.5-1 mg皮下注射。②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肌肉注射0.5-1mg,15-30min后,症状好转为阳性。

3、实验室检查①血清AchR抗体测定。②肌电图,应用低频门一3Hi)刺激和高频10 Hz以上刺激都使动作电位幅度很快降低10%以上为阳性。

(十)肌营养不良症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分布和进行速度的骨骼肌无力和萎缩。临床分以下几型

1、Duchenne型 最主要特点:好发于男性,婴幼儿起病,3-6岁之间症状明显,逐渐加重,表现躯干四肢近端无力,跑步、上楼困难,行走鸭步步态,胖肠肌假性肥大,Gowers征:仰卧起立时须先转身俯卧,后双手支撑足背膝部等处攀扶站起,方能直立。肌酶、肌酸磷酸激酶等增加。

2、Becker型 起病多在10岁以上,进展慢,以骨盆带和大腿肌群无力萎缩为主,胖肠肌假性肥大。

3、面肩肱型 两性均见,儿童、青春期、中年均可发病青春期为多。以面部表情肌肩肿带肌群无力为主。

4、眼咽型 两性均见,中年发病,主要表现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

5、肢带综合征 青春期起病,缓慢进展,以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主,假性肥大。

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上类型、发展年龄、患肌分布、进展速度、血清肌酶与肌电图、心电图,诊断时做肌肉病理检查诊断。

咽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咽痛也是人们常遇到的口腔疾病,那么咽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接下来就介绍下这个问题,它应该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吞咽干食物时胸骨后有阻塞感或钝痛 吞咽干食物时胸骨后有阻塞感或钝痛是食管癌早中期的表现之一。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早期可仅有吞咽时不适感或堵塞感,咽下食物时胸骨后疼痛或胸骨后不适。

2.吞咽痛 咽部炎症的表现,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吞咽时尤其明显。

(一)病史

1.要询问咽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 如隐痛、钝痛、针刺痛、跳痛、撕裂痛,吞咽痛、自发痛,左侧、右侧或正中等。起病急骤或缓慢,持久或短暂。

2.询问伴随症状 如发热、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颈部活动受限等,有助诊断。

(二)检查

1.咽痛口咽部有相应的局部发现时 如黏膜急性充血、水疱溃疡、白膜及伪膜等,诊断比较容易。

2.咽痛口咽部所见正常时 应详查舌根部、会厌以及喉咽部,尤其梨状窝,注意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物等。舌咽神经痛时,舌根部常常有扳机点。

多发性硬化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两者同属于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急性期两者不易区别。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前多有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ms则无。起病常较.ms更急,迅速达高峰,病情亦较严重,常伴发热、头痛剧烈或神经根放散痛、脑膜刺激征、抽搐、意识障碍,欣快、球后视神经炎等少见。病程比ms短,经治疗后1个月即恢复,治愈后不再复发。adem是急性脊髓横断性损害,呈对称性炎性脱髓鞘样改变,全身炎症反应明显,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高。

球后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多为双眼同时发病,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并伴有眼球疼痛,无中枢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查有视乳头水肿,经治愈后一般不复发。ms在病程中常侵犯视神经,导致视力障碍,早期易与单纯球后视神经炎混淆,大多数学者认为25%~35%的视神经炎可发展为ms。但视神经炎多损害单眼,常伴有中心暗点加周边视野缺损,且病程中无缓解复发的特点。ms常先后两眼均受累,少有中心暗点,有明显缓解与复发。

3.横贯性脊髓病与早期脊髓型ms有时不易鉴别。本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急性起病,发热,开始时双下肢感觉异常,常伴有背痛及腿痛,病情在24~48小时内达高峰,双下肢瘫痪,尿潴留或失禁。开始时常为软瘫,偶为痉挛性瘫痪,以后很快变为痉挛性瘫痪。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为50~100x10的6次方/l,蛋白l~1.2g/l,病程中无缓解复发,常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而ms起病相对缓慢,病灶较弥散,两侧不对称,缓解复发多见,脑脊液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4. 多发性硬化由于在磁共振检查上的表现与脑部肿瘤相似,容易混淆,故易被误 诊为脑肿瘤。因此,除磁共振检查外,还应结合肌电图、脑脊液检查及临床表现,对ms进行确诊。

耳聋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注意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的鉴别。

传导性耳聋:外耳或中耳病变引起的听力障碍称为传导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呜。

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外耳道及鼓膜;进行音叉检查及纯音听阈测听以查明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对儿童及不合作的成人还可进行客观测听如声阻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耳蜗电图等。

按病变部位及性质可分为三类:

(一)传导性聋:外耳中耳传音机构发生病变音波传入内耳发生障碍例如耵聍栓塞中耳炎等所致的耳聋。

(二)感音神经性聋: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音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辩语言统称感音神经性聋如梅尼埃病耳药物中毒迷路为噪声损伤听神经瘤等。

(三)混合性聋:传音和感音机构同时有病变存在如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晚期爆震性聋等。

高位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此病是伦敦生理学家Robert Bentley Todd在1849年首先描述了该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Todd’s麻痹是一种发生在癫痫患者身上的神经系统的异常,即是在癫痫发生出现的短暂瘫痪。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2、偏瘫: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3、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是脑桥常见的病变部位。

4、痉挛性截瘫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遗传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避免近亲结婚,做好婚前检查,本病患者尽量不结婚或结婚后不要生育,病程中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过早卧床而致残废,本病发展缓慢,只要注意护理,可维持数十年生命。

5、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缓慢进展行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征。

口吃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先天利左性口吃(congenital sinistromanual stuttering)先天利左,因后天强制性教育,被迫必为利右,因此语言有先天和后天两个不同中枢,故言语不流利,造成口吃,有报道认为此种口吃最为常见。

(二)思维过速性口吃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三)精神性口吃(mental stuttering)学语阶段由于精神创伤,语言表达受到抑制,造成失语。患儿精神创伤史,并可有发言紧张、孤独、寡语、行为退缩或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四)方言性口吃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五)家族性口吃(familial stuttering)患者有家族史,甚至同一家族有多人罹患。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亦有人认为在遗传基础上因外因诱发。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

颈椎间盘突出有哪些危害

一、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时,会相应的出现头晕、头痛、呕吐、模糊等症状,但是在临床上这类疾病很容易和低血压、头痛相混淆,误诊率极高。

二、当椎间盘突出出现压迫交感神经症状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眼部症状,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流量、怕光、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但是也有的患者会出现面部肌肉萎缩等严重症状。

三、当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时,会逐步出现四肢无力、手指麻木,走路不稳、行走如踩棉花,严重患者会出现瘫痪的生命安全。这是颈椎间盘突出最严重的一种。

四、当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食管时,会使患者有吞咽困难、嗓子处感觉有火烧等症状,该类型症状很容易与食道肿瘤等混淆,造成误诊、漏诊等后果。

综上所述,大家听了以上小编对颈椎间盘突出有哪些危害?这一问题做的简单的介绍以后大家现在对于颈椎病了解一些了吧,所以我们提醒患者一定不要忽视颈椎病带给我们的危害,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哦!

颈椎间盘突出对身体的危害

1、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食管时:此时会使患者有吞咽困难、嗓子处感觉有火烧等症状,此类型症状很容易与食道肿瘤等混淆。

2、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交感神经时:会引起患者有眼脸无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怕光、听力减退、耳鸣,且患者半面脸部肌肉出现萎缩等症状,此类型的症状很容易与神经科疾病混淆。

3、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椎动脉时:会使患者有头晕、恶心、呕吐、迷糊等症状,且该类型的症状很容易与低血压、眩晕症等内科疾病混淆。

4、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脊髓神经时:这是颈椎间盘突出最严重的一种。主要会引起患者有四肢无力、手臂酸麻、手指抓握能力减退、走路不稳、脚踩棉花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有瘫痪的危险。

冻疮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冻疮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健康搜索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易于与多形红斑混淆。 多形红斑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网,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健康搜索,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健康搜索不难做出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

中医辨证:阳气不达,寒冷侵袭,气血凝滞健康搜索。

恐水症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某些病例由于咬伤史不明确,早期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发病后症状不典型者,有时易误诊为精神病、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及脑型钩端螺旋体病。安静型肢体瘫痪病例可误诊为脊髓灰质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破伤风患者潜伏期较短,多为6~14天,常见症状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痉挛持续较久,常伴有角弓反张。而狂犬病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主要发生在咽肌。破伤风患者无高度兴奋及恐水现象,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严重的神志改变(昏迷等)、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改变及临床转归等有助于本病与病毒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可作出肯定诊断。

狂犬病尚应与类狂犬病性癔症(假性狂犬病)相鉴别。这类患者有被犬且多确定为狂犬咬伤史或与患病动物接触的历史,经数小时或数天即发生类似狂犬病的症状,如咽喉部有紧缩感、能饮水、精神兴奋等症状,但不发热,不流涎,不怕风,或示以饮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类患者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

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颈椎病间盘突出有什么危害

首先,我们要认识颈椎间盘突出这种病。颈椎间盘突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分为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三种类型。不同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产生的危害不同。

颈椎病间盘突出对人们身体的危害:

一、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食管时:此时会使患者有吞咽困难、嗓子处感觉有火烧等症状,此类型症状很容易与食道肿瘤等混淆。

二、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交感神经时:会引起患者有眼脸无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怕光、听力减退、耳鸣,且患者半面脸部肌肉出现萎缩等症状,此类型的症状很容易与神经科疾病混淆。

三、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椎动脉时:会使患者有头晕、恶心、呕吐、迷糊等症状,且该类型的症状很容易与低血压、眩晕症等内科疾病混淆。

四、颈椎间盘的突出物压迫脊髓神经时:这是颈椎间盘突出最严重的一种。主要会引起患者有四肢无力、手臂酸麻、手指抓握能力减退、走路不稳、脚踩棉花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有瘫痪的危险。

相关推荐

骨折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 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2. 体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短缩、成角或旋转。 (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 3. X线检查:可见骨折线。 本病依据其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无需鉴别,但临床上需注意骨折的发生是属于单纯性骨折还是由于患者本身原有疾疾所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在患者原有疾病而导致骨骼异常的情况下,轻微的力量便可造成骨折,较在这种情况下

腹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胃肠道积气 (1)内科性:小儿各器官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功能还很不完善对外界的依赖性强,并容易因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疾病如临床上常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患儿哭闹而导致吞咽过多气体发生腹胀喂养不当、消化不良也是引起腹胀的常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感染、腹腔内感染也可能引起腹胀。重症的全身或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等,均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肠道的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腹胀便秘也是引起腹胀的常见原因腹胀患儿腹部叩诊呈鼓音内科性腹胀一般不伴有胃肠型、腹部压痛与肌紧张等。腹胀伴呕吐大量

心悸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目前还查不出来原因。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

肠鸣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肠炎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 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肠炎极为普遍,全世界每年发病约30~50亿人次,尤以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病死率为高,特别是儿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中,感染性腹泻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病死率约为20‰,仅在亚、非、拉地区,每年就要夺去约460万婴幼儿的生命

脾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虚的鉴别诊断: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

心悸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下面的症状进行相鉴别: 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年轻女性为什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呢?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还查不出来原因。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

尿疼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者,病变多在尿道,常见于急性尿道炎。 (2)排尿终末时疼痛,且合并尿急者,病变多在膀胱,常见于急性膀胱炎。 (3)排尿末疼痛明显,排尿后仍感疼痛,或觉“空痛”,或不排尿亦痛者,病变多在尿道或邻近器官,如膀胱三角区炎、前列腺炎等。 (4)排尿突然中断伴疼痛或尿潴留:见于膀胱、尿道结石或尿路异物。 (5)排尿不畅伴胀痛:老年男性多提示前列腺增生,亦可见于尿道结石。 (6)排尿刺痛或烧灼痛:多见于急性炎症刺激,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 仔细询问病史,熟悉

心慌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年轻女性为什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呢?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还查不出来原因。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

昏睡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睡眠过度是指绝对睡眠时间病理性的增加±25%。可以引起慢性睡眠过

肺火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肺火的鉴别诊断: 1.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3.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4.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