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宫颈鳞癌病理学特征

宫颈鳞癌病理学特征

一、病理学特征

1.组织学起源:宫颈腺鳞癌是由柱状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混合而成。其起源于宫颈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同时向腺癌和鳞癌两个方向分化,两者比例不同,分化程度也不相同。

2.镜下特点:鳞状细胞癌巢与腺样癌巢相互混合,并相互移行。成熟型的宫颈腺鳞癌常表现为鳞状细胞成分的癌细胞含丰富的嗜伊红胞浆,或见个别细胞角化。毛玻璃细胞癌是宫颈腺鳞癌中分化最差的一种类型,镜下特点表现为有一种癌细胞大,并呈多边形,分布成片状或巢状,细胞膜清楚,胞质呈毛玻璃样或颗粒状,胞核大,并见明显的核仁,和分裂相多见。间质中见多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毛玻璃细胞癌在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间有细胞间清洗形成,有微绒毛,胞浆内含有丰富张力微丝,细胞连接方式为丰富桥粒和连接复合体。值得注意的是,在腺癌结构中伴有多少不等的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为腺棘癌或腺角化癌,不属于腺鳞癌范畴。对于低分化的宫颈腺鳞癌和鳞癌在镜下难于鉴别,然而在宫颈腺鳞癌中,粘蛋白表达呈阳性,因此其可以用于鉴别宫颈腺鳞癌和宫颈鳞癌。Reis-Filho报道了一例宫颈腺鳞癌毛玻璃细胞类型的患者,其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细胞角化蛋白(MNF116)、vimentin和癌胚抗原表达呈阳性,然而HMB-45的表达则为阴性。

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什么

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

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由癌前期病变到浸润癌的变化一般很慢,约需8-10年甚至20年。在癌前期阶段,异常的细胞不侵犯间质,更不发生转移,如果在这时发现,并给以相应治疗,则治愈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但在宫颈癌已变为浸润癌以后,则发展一般很快,如不经治疗,病人可在2-5年内死亡。非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及重度,如不经治疗约10-15%的轻及中度非典型增生可发展为浸润癌,约75%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可发展为浸润癌。

非典型鳞状细胞增生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大部分(百分之60)可逆转,中、重度为癌前病变,其实重度就可以归为原位癌了.非典型鳞状细胞是指不能肯定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是细胞病理学诊断判断依据,提示为癌前病变,应该定期复查以确认.如是非典型鳞状细胞增生,说明细胞具有异型性。

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什么?非典型鳞状细胞由於子宫颈发炎而引致细胞变异,属非典型细胞类别,医生多会在数月后重复抹片检查以确定原因。

非典型鳞状细胞病人有上皮鳞状细胞病变(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ison,简称SIL),变会导致细胞变异。较轻微的病变显示病人曾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又或病人已出现低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CervicalInrtaepithelialNeoplasia,简称CIN),这类情况演变成子宫颈癌的机会少过百分之一。较严重的病变则显示病人有高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CIN),其演变成子宫颈癌的危险则可达百分之五。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

非典型鳞状细胞引起原因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是病理学专业名词,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

非典型鳞状细胞病人有子宫颈上皮鳞状细胞病变,变会导致细胞变异。较轻微的病变显示病人曾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又或病人已出现低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这类情况演变成子宫颈癌的机会少过百分之一。较严重的病变则显示病人有高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CIN),其演变成子宫颈癌的危险则可达百分之五。

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介于正常与癌前病变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它主要是指宫颈表面的鳞状细胞在很多理化因素的影响下,在形态、排列等方面发生了一些不太典型的变化。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在临床上90%以上均为炎症所引起,真正合并宫颈癌前病变的只占很少的比率。治疗方法可阴道上药或观察,2-3个月后再复查,如果反复出现非典型鳞状细胞,建议进行阴道镜活检以确定诊断。

得了宫颈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宫颈癌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癌部位较硬,易出血,并应注意有无阴道转移,应特别强调作三合诊(腹部触诊、阴道和肛门内诊),了解子宫后方及宫旁有无癌转移,藉以确定病变范围,进行临床分期。

1、Ⅰb期及Ⅱ期以后的宫颈癌症状明显,通过妇科检查及宫颈活检即作出诊断。

2、0期和Ⅰa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易漏诊。

3、0期和Ⅰa期的预后远较Ⅰb期以后者为佳,应重视其早期诊断。

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细胞学检查

凡遇可疑病例,如宫颈接触性出血或糜烂较重、久治不愈者,应作宫颈刮片查瘤细胞。如发现癌细胞或核异质细胞应进一步行宫颈活检。宫颈癌普查时,多采用此法进行筛选宫颈活检。

1)碘试验

在未染色区取材,可提高准确性,取材时应包括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外,并最好在3、6、9、12点作四点活检,以防漏诊。

2)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可将宫颈放大16~40倍,可更仔细地观察宫颈上皮的改变,并可看到鳞柱上皮交界处。在阴道镜指导下作活检,可提高准确性。看不到鳞柱上皮交界处时,应作宫颈管搔刮,将刮出物送病检。

3)宫颈锥形活检

将宫颈作锥形切除。术前应先作阴道镜确定病变部位,亦可作碘试验。切除的标本应作连续病理切片以除外浸润癌。

腺鳞癌的组织病理学

因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都伴有一个组织学异质性的连续谱系,每种成分10%的标准是主观规定的。某些鳞状细胞癌组织化学染色也可显示局部黏液,因而如果出现腺泡样、乳头状或细支气管肺泡样排列则更能说明有腺癌的成分。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在光镜下可以识别,鳞状细胞癌显示明确的角化或细胞间桥,腺癌显示腺泡、小管或乳头状结构。如果腺癌成分局限于实性成分伴黏液形成,则诊断腺鳞癌往往是困难的。诊断腺癌时必须有每个高倍视野多于5个黏液滴。两种成分可能分开、合并或混合。鳞或腺样成分可以一种成分为主或两种成分相等。每种成分的分化程度不是相互依赖的,并且是不同的。除了这两种成分外,大细胞癌成分的出现不影响诊断。有或无炎症的间质特点与其他非小细胞癌相同。像在涎腺肿瘤中,所见到的一样,已经有描述伴有淀粉样间质的病例。超微结构特点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特点。电镜下常见两种细胞类型的特点,但是要根据光镜检查来进行分类。免疫组化结果也囊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特点。CK表达显示广泛的分子量范围,包括AEl/AE3,CAM5.2,KLl和CK7,但通常不表达CK20。EMA和TTF-1阳性局限于腺癌成分。

宫颈鳞癌的特征

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国内庄桂霞报道的七例中,在43~71岁之间,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宫颈腺鳞癌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报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HPV感染和宫颈腺鳞癌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发现,HPV18型的感染在宫颈腺鳞癌中较宫颈鳞癌中更为见。一项meta分析表明,将85个研究纳入分析发现,宫颈腺鳞癌中HPV的感染率较宫颈鳞癌低。在存在HPV感染的病例中,HPV18型的感染率为(37-41%),和HPV16行(26-36%)和HPV45型(5-7%)的相比,其感染率高。

在早期和宫颈腺癌一样,常常因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忽视。这主要是因为宫颈腺鳞癌具有内生性生长的特点。到晚期,其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及排液。因而,当细胞学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宫颈活检时无异常发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生物学行为

对于宫颈腺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两中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宫颈腺鳞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这主要是由于和同期别的宫颈鳞癌及腺癌相比较,发病的中位年龄较年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差。Yasuda总结了1990年至2004年间,28例IB期宫颈腺鳞癌的病例,发现其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6.6岁,和同期别的单纯的宫颈腺癌(48.3岁)及宫颈鳞癌(48.5岁)相比,发病平均年龄要早1岁。并且,在这28例病人中,其淋巴结转移率为21.4%,较宫颈腺癌和鳞癌明显增高。五年生存率较鳞癌和腺癌低。而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确认为,其生物学特性和其他期别的宫颈鳞癌没有明显差异。

宫颈鳞癌能治好吗

一、治疗原则

1、不典型增生:活检如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者,暂按炎症处理,半年随访刮片和必要时再作活检。病变持续不变者可继续观察。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应适用激光、冷冻、电熨。对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如迫切要求生育,也可在锥形切除后定期密切随访。

2、原位癌: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也有主张同时切除阴道1~2cm者。近年来国内外有用激光治疗,但治疗后必须密切随访。

3、镜下早期浸润癌:一般多主张作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及l~2cm的阴道组织。因镜下早期浸润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不需消除盆腔淋巴组织。

4、浸润癌:治疗方法应根据临床期别,年龄和全身情况,以及设备条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一般而言,放疗可适用于各期患者;Ⅰb至Ⅱa期的手术疗效与放疗相近;宫颈腺癌对放疗敏感度稍差,应采取手术切除加放疗综合治疗。

二、手术治疗

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消除。切除范围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阴道上段和阴道旁组织以及盆腔内备组淋巴结(子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髂总下段淋巴结)。手术要求彻底、安全、严格掌握适应征、防止并发症。

三、放射治疗

为宫颈癌的首选疗法,可应用于各期宫颈癌,放射范围包括子宫颈及受累的阴道、子宫体、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照射方法一般都采取用内外照射结合,内照射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及其邻近部位,包括子宫体、阴道上部及其邻近的宫旁组织(“A”)点。外照射则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分布的区域(“B”)点。内放射源采用腔内镭(Ra)或137铯(137Cs),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病灶。外放射源采用60钻(60Co),主要针对原发病灶以外的转移灶,包括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剂量一般为60Gy。目前对早期宫颈癌多主张先行内照射。而对晚期癌,特别是局部瘤体巨大,出血活跃,或伴感染者则以先行外照射为宜。

四、化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子宫颈癌对大多数抗癌药物不敏感,化疗的有效率不超过15%,晚期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化疗药物可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等进行静脉或局部注射。

宫颈鳞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常用术式有:全子宫切除术;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或取样。年轻患者卵巢正常可保留。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属于特别早期的可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或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根据患者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术式。

2。放射治疗

适用于:①中晚期患者;②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早期患者;③宫颈大块病灶的术前放疗;④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发现有高危因素的辅助治疗。

3。化疗

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近年也采用手术联合术前新辅助化疗(静脉或动脉灌注化疗)来缩小肿瘤病灶及控制亚临床转移,也用于放疗增敏。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紫杉醇、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

什么是宫颈癌

病因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的持续感染相关。HPV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球形外壳,直径55nm,主要感染皮肤粘膜上皮,导致不同病变。目前已经鉴定的HPV病毒超过200种,至少30种与生殖道粘膜感染相关。HPV妇女一生中80%可感染HPV,通常在8-10个月内被自然清除,只有少数(5%)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根据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与宫颈癌相关,常见的亚型有:16、18、26、31、33、35、39、45、51、52、56、58、59、66、67、68、73、82,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16型最多见,其次是18、45、31和33型;宫颈腺癌中HPV18和45亚型较常见。低危型与生殖道疣相关,常见的亚型有:6、11、40、42、43、44、53、54、57、61、62、70、72、81、83、CP6108、MM4、MM7、MM9、MM9等。

高危因素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它高危因素有:1.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2. 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3. 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 4. 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 5.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 6. 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 7. 其它病毒感染:疱疹病毒II型(HSV-II)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病理

宫颈癌中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20世纪60年代宫颈鳞癌占90%~95%; 其余为腺癌,约占5%~10%。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宫颈鳞癌占75%,而腺癌约占25%。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为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鳞-柱交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鳞-柱交界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上下移动,当雌激素水平高时,柱状上皮向外扩展,占据一部分宫颈阴道部,当雌激素水平低落时,柱状上皮向上移至宫颈管,这一鳞-柱上下移动的区域称为移行带。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所代替。鳞状上皮代替柱状上皮的机制有两种:①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当鳞柱交界位于宫颈阴道部时,暴露于阴道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移行带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随之脱落,而被复层鳞状细胞所代替。②鳞状上皮化(squamous epithelization):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此时如有某些外来致癌因素刺激,或多次妊娠导致宫颈鳞-柱交界反复移动,以及宫颈裂伤、炎症时,移行带区活跃的未成熟细胞或增生的鳞状上皮可向非典型方向发展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并继续发展成为镜下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宫颈鳞癌的病因

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目前也有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也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诱因。

1、与性生活、婚姻的关系

性生活过早(指18岁前即有性生活)的妇女,其宫颈癌的发病率较18岁以后开始性生活的要高4倍。妇女性生活开始早且患有梅毒、淋病等性传播性疾病,则宫颈癌发病率较正常妇女高6倍。现已证实若妇女与多个男子发生性关系,其发生宫颈癌的机会较多,处女则很少患宫颈癌。未婚及未产妇女患宫颈癌的机会极少,多次结婚宫颈癌的发病率也较高。多次分娩且围产期保护及分娩过程不好,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但多次分娩不至于增加宫颈癌的发生。

2、与配偶的关系

有人认为丈夫包皮过长或包茎者其妻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较大。患有阴茎癌或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患宫颈癌,以及男子有多个性对象,其妻子患宫颈癌的机会增多。

相关推荐

非鳞状上皮细胞偏高的治疗方法

非鳞状上皮细胞偏高是让我们很多人都特别反感的一种疾病,而且最近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让我们很多人都在饱受着这种疾病给我们自身带来的苦痛折磨,而且会大大加上我们自身的外部形象成为我们很多女性朋友特别反感的一种疾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非鳞状上皮细胞偏高的治疗方法吧。 1.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 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由癌前期病变到浸润癌

宫颈糜烂到底是不是病

宫颈糜烂早已不是病 女性宫颈上皮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胎儿期来源于泌尿生殖窦的鳞状上皮向上生长,至宫颈外口与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形成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女性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发育增大,宫颈管柱状上皮及其下的间质成分到达宫颈阴道部,使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外移。原始鳞-柱状交接部的内侧覆盖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柱状上皮异位。由于肉眼观察似糜烂,过去称为“宫颈糜烂”,实际并非真性糜烂。 宫颈健康不能以肉眼观察判断 单纯的宫颈柱状上皮

宫颈糜烂其实并不可怕

宫颈上皮分为复层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两种。鳞状上皮位于宫颈的表面,柱状上皮位于颈管内,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称为鳞柱交接部。胎儿期鳞状上皮生长至宫颈外口与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形成一个原始鳞柱交接部。此交接部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发育增大,宫颈管粘膜组织外移,即柱状上皮外移,由于柱状上皮仅为单层,非常薄,可以透见下面的血管及红色的间质,因此柱状上皮覆盖的区域外观红色,细颗粒状,呈“糜烂”状。 由于宫颈糜烂的实质是生理状态影响下(雌激素)的柱状上皮移位,不是“溃烂”,因此无需

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是怎么回事

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是怎么回事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 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由癌前期病变到浸润癌的变化一般很慢,约需8-10年甚至20年。在癌前期阶段,异常的细胞不侵犯间质,更不发生转移,如果在这时发现,并给以相应治疗,则治愈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但在宫颈癌已变为浸润癌以后,则发展一般很快,如不经治疗,病人可在2-5年内死亡。非典型增生

癌细胞的生理学特征

细胞周期失控,就像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不受正常生长调控系统的控制,能持续的分裂与增殖。 具有迁移性,细胞粘着和连接相关的成分(如ECM、CAM)发生变异或缺失,相关信号通路受阻,细胞失去与细胞间和细胞外基质间的联结,易于从肿瘤上脱落。许多癌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并且能产生酶类,使血管基底层和结缔组织穿孔,使它向其它组织迁移。 接触抑制丧失,正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表现为贴壁生长和汇合成单层后停止生长的特点,即接触抑制现象,而肿瘤细胞即使堆积成群,仍然可以生长。 定着依赖性丧失,正常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

宫颈糜烂并不可怕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女性朋友因为宫颈糜烂而惶惶不安,四处求医,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进行治疗。其实,宫颈糜烂并不可怕。 宫颈上皮分为复层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两种。鳞状上皮位于宫颈的表面,柱状上皮位于颈管内,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称为鳞柱交接部。胎儿期鳞状上皮生长至宫颈外口与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形成一个原始鳞柱交接部。此交接部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发育增大,宫颈管粘膜组织外移,即柱状上皮外移,由于柱状上皮仅为单层,非常薄,可以透见下面的血管及红色的间质,因此柱状上皮覆盖的区域外

妇科常识正确认识宫颈糜烂

一、为什么宫颈会有“糜烂”? 宫颈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阴道内的是鳞状上皮细胞,靠近宫颈管的是柱状上皮细胞,两种上皮在外观上表现是不同的。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之间有一个动态的平衡区域,这个区域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 二、“宫颈糜烂”需要治疗吗? “宫颈糜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也不需要进行特

宫颈癌前筛查有哪几种方法

宫颈癌前筛查 早期病例的诊断应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高危型HPV DNA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三阶梯”程序,确诊依据为组织学诊断。 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是早期子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也是诊断的必需步骤,相对于高危HPV检测,细胞学检查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筛查应在性生活开始3年后开始,或21岁以后开始,并定期复查。 2、高危型HPV DNA检测 相对于细胞学检查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于子宫颈癌筛查。也可用于细胞学检查异常的分流,当细胞学为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

宫颈癌是怎么回事

宫颈癌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国内外资料,认为其发病与早婚、性生活紊乱、过早性生活、早年分娩、密产、多产、经济状况、种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过早性生活指18岁前已有性生活;早婚指20岁前已结婚,此时其下生殖道发育尚未成熟,对致癌因素的刺激比较敏感,一旦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后,又在多个男子性关系刺激下发展而导致宫颈癌。在未婚及未产妇中,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低。约50%患者有早婚史。多次结婚也是发病因素之一。高危男子是宫颈癌发病因素的论点已被重视,凡配偶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前妻曾患宫颈癌均为高危男子,与高危男

宫颈鳞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颈管型患者因宫颈外观正常易漏诊或误诊。随着病变发展,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袭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多数患者有阴道排液,液体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或有腥臭。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患者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