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的病因有哪些
斑秃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斑秃的原因—精神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斑秃是由于忧虑或精神刺激、环境的变化所致。
引起斑秃的原因—神经因素:由于植物神经或中枢神经障碍所致。斑秃可在脑震荡、外伤后发生或加重。有学者研究发现,斑秃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特别高。另据观察,有80%斑秃患者有脑血流图异常,头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毛细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环障碍,毛根种子层的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病。
引起斑秃的原因—遗传:有斑秃家庭史者约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还可能发生在双胞胎。
引起斑秃的原因—内分泌异常:甲状腺疾患合并斑秃者特别多,其中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关系更为密切。妇女在妊娠时,斑秃往往会自愈,但在分娩后脱发又可复发,估计这与激素有关。
虽然说斑秃对于形象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患者朋友也不要着急,斑秃是可以自愈的,斑秃患者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心情开朗,平时多吃些有益于头发生长的食物,也要多按摩头皮,相信可以很快克服斑秃。
斑秃的遗传几率有多大
斑秃的遗传几率有多大呢?斑秃遗传不遗传一直是很多打算生育的患者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患上斑秃的患 者越来越多,斑秃是青年男性多发的一种疾病,得了斑秃虽然不会危害身体健康,但是头发秃一块的也不好看,一旦遗传,对子女的危害是极大的。
斑秃的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非常清楚。遗传因素肯定是发病原因之一,斑秃病人有家族史者占10%~20%。
曾有过1家4代患斑秃的,也有一对孪生男孩几乎同时在同一部位发生斑秃。我科对3年内800名门诊斑秃病人统计,直系家族包括患者父母、兄弟姐妹和患者子女中,有斑秃病史者共110,为 13.7%,另外和患者有血统关系的其它亲属中患斑秃者有55人,占6.9%,2者合计共165人,为20.8%。
还有很多数字说明遗传是斑秃发病因素之 一,但是究竟属于哪一种遗传方式还不清楚。
专家提醒:斑秃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一旦遗传对后代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患上斑秃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治疗斑秃,
斑秃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了。神经精神因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病例发病前有神经精神创伤如长期焦急、忧虑、悲伤、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等现象。有时病人在病程中,这些精神因素可使病情迅速加重。
近年来研究,斑秃的叛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过敏 约10%~20%的病例有家族史。有报告单卵双生者同时在同一部位发生斑秃,还有报告一家4代均有斑秃,认为是遗传缺陷性疾病。从临床累积的病便看出,具有遗传过敏性体质的人易伴发斑秃。美国统计患斑秃的儿童患者中18%有湿疹或哮喘,或者两者兼有;成人斑秃患者约占9%;全秃的儿童患者比便更高,占23%。日本统计的斑秃患者有遗传过敏体质者占10%,荷兰则高达52.4%。不过荷兰确立遗传过敏体质的依据,是把阳性皮肤试验和遗传过敏家族史者也包括进行了。因此各国家及地区对遗传过敏体质的诊断标准不同,数据也无法进行比较。国内陈盛强做的一项斑秃与人白细胞抗原的相关研究表明:斑秃病人的HLA-A9抗原频率(16.67%)较正常人(32.65%)显著降低,从实验的角度支持斑秃的遗传过敏因素。
2.自身免疫 班秃患者伴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率比正常人群高。如伴甲状腺疾病者占0~8%;伴白癜风者占4%(正常人仅1%)。而斑秃病人中有关自身抗体的研究报告不一,有说存在的,也有说未找到的。国内张信江的一项关于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的研究中提示斑秃患者存在着T细胞网络紊乱及体液免疫失调。
3.Down综合征 Down综合征中斑秃发生率增高,常为全秃或普秃。这些病人中自身抗体的存在了明显增多。
目前尚不能肯定斑秃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可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皮质激素暂时有效等,提示倾向于自身免疫学说。
日本Ikeda经长期调查研究认为斑秃可分为四型,各型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均不同。
Ⅰ型,遗传过敏性(10%):发病早,病程长,有75%发展为全秃。
Ⅱ型,自身免疫性(5%):常于40岁以后发病。
Ⅲ型,高血压前性(4%):青年成人发病,其双亲或双亲之一为高血压患者。病情迅速,全秃的发生率为39%。
Ⅳ型,寻常型(83%):不属于Ⅰ~Ⅲ型者。发病于儿童后期或青年人,总病程常在3年内,单个斑秃可在6个月内长头发。6%发生全秃。
“鬼剃头”的"祸首"是谁?
斑秃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可能属于多基因疾病范畴。
遗传易感性是斑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约25%患者有家族史,此外神经精神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相当多的证据提示,斑秃的发病与免疫机制相关,如斑秃常与一种或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桥本甲状腺炎、糖尿病、白癜风患者及其亲属患本病的机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斑秃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在进展期或早期脱发及再生毛发毛囊周围区有以Th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斑秃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暂时有效等。
我们为什么会得斑秃
头发斑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引起,也有一些斑秃是其他疾病的一种伴发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贫血、红斑狼疮、白癜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患者发生斑秃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至于每个人是何种头发斑秃的原因造成的秃发,则需要到正规的皮肤病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后才能够明确。
引起斑秃的具体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约有10%~20%的斑秃病例有家族史,遗传过敏性体质者易伴发斑秃,这些提示遗传可能是病因之一。曾有报告一家四代均患斑秃,本病可能与遗传缺陷有关。
2、节食:女性节食会导致斑秃吗节食使头发缺乏充足的营养补给,头发如缺少铁的摄入,便会枯黄无泽,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脱发。因此,要均衡营养,不要盲目节食减肥。
3、高烧:高烧也会损坏发根组织,使头发大量脱落,特别是持续高烧,对发根的损坏尤为厉害,不过,在6个月左右后也能恢复正常。
4、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为诱发及促使病情加重的原因,有的病人在发病前长期焦虑,忧愁或悲伤,有的在精神紧张或情绪不安时发病,也有的在突然惊恐或悲痛之中迅速发生斑秃。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头皮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环障碍,毛根种子层的细胞功能减退而发斑秃病。有人在动物实验中切除猫及狗的第二颈神经节或神经根,相应的皮肤便成片地脱毛。
青少年斑秃的原因是什么
专家说,斑秃实质上是一种头部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鬼剃头。一般头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脱落,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斑秃中约有5%-10%的病例,其秃发可逐渐进行或迅速发展,在几天内至几个月内头发全部脱光而成全秃,少数严重患者可累及眉毛、胡须、腋毛等,甚至全身体毛均脱光而称普秃。
至于斑秃的起因,一般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或脾虚湿盛,而导致气滞血瘀、血虚风盛。但现代医学对斑秃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大部分专家的观点认为:可能是因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调,引起患部毛细血管持久性收缩,毛乳头供血障碍,引起毛发营养不良而致。同时,遗传亦可能是病因之一,约有10%-20%的斑秃病例有家族史。
越是紧张掉发越多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青少年斑秃的增加,可能与心理压力大有关系。孩子得了斑秃这种病,家长心急如焚可以理解。不过,专家强调说,过分紧张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加重病症。
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出现斑秃的原因是什么了吧,斑秃并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专利,如果青少年学习压力比较大的话也会出现一些帮助的情况,所以小编提醒您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调理,如果已经出现斑秃的症状,那么就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斑秃病情。
什么是鬼剃头
1、什么是鬼剃头
斑秃,俗称“鬼剃头”或是“鬼舔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油风,西医叫做圆形脱发或是圆秃,是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一般没有异常感觉;脱发的区域形状比较规则,表面光滑,没有断发。斑秃可以发生在头发,也可以发生在眉毛、胡须、阴毛等部位,这一点你应该不知道吧?并且好发人群是青壮年。
2、鬼剃头的病因是什么
斑秃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发病机制。遗传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5%的病例有家族史。此外,还可能和神经创伤、精神异常、感染病灶和内分泌失调有关。但是,具体到个体,真的很难找到病因。
斑秃治疗最快的方法 预防护理
尽管目前斑秃病因不明,但根据临床经验,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恶性刺激,解除思想包袱,寻找并去除诱因,纠正偏食等不良习惯;保持头发清洁,避免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头,都有助于防治斑秃。
斑秃的造成的原因
一、自身免疫班秃患者伴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率比正常人群高。如伴甲状腺疾病者占0~8%;伴白癜风者占4%(正常人仅1%)。而斑秃病人中有关自身抗体的研究报告不一,有说存在的,也有说未找到的。
二、遗传因素约有 10%-20% 的斑秃病例有家族史,遗传过敏性体质者易伴发斑秃,这些提示遗传可能是病因之一。曾有报告一家四代均患斑秃,本病可能与遗传缺陷有关。
三、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为诱发及促使病情加重的原因,有的病人在发病前长期焦虑,忧愁或悲伤,有的在精神紧张或情绪不安时发病,也有的在突然惊恐或悲痛之中迅速发生斑秃。
四、感染、中毒有的病人有蛀齿或扁桃体炎等感染灶,可能和斑秃有关,因为细菌等的感染可导致血管发生血栓或小血管发炎,使其支配范围的毛发由于血液供应受阻碍而脱发。有毒物质可使头发脱落,说明斑秃也可和体内的某种毒有关。
五、内分泌失调甲状腺疾患、糖尿病、白癜风、硬皮病、 Down 综合症中斑秃发生率增高。斑秃也易出现于更年期,妇女妊娠期斑秃往往会自愈,但在分娩中脱发又可复发,应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因此,斑秃也可能受内分泌紊乱的影响。